坐忘論譯文
關燈
小
中
大
當内心虛靜到了極點的時候,大道就會入居心中而智慧就會産生。
智慧本來就隐藏于人的天性之中,并非到了現在才有,所以把它叫作“自然的光芒”。
隻因為人們貪戀龌龊混亂的世俗生活,才導緻思想昏愦迷亂。
通過不斷地清除俗念和反複修煉,将會慢慢恢複純潔虛靜的本來天性,而神奇的智慧也就慢慢地自然顯露出來,并非是今天又另外生出一種其他智慧。
智慧産生以後,要珍惜它護養它,不要過多去追求世俗知識以損害了安定的心境。
産生智慧并不困難,困難的是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它。
自古以來能忘卻形體的人很多,而能夠忘卻名聲的人卻很少。
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它,這才是能夠忘卻名聲的人,天下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因此說這是一件難事。
地位高貴而能夠做到不傲慢,财富衆多而能夠做到不奢侈,這可以說是沒有犯世俗生活方面的錯誤,因而能夠永保富貴。
心境安定而不為名利所動,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有了高尚的品德而不去炫耀它依仗它,這可以說是沒有犯修道方面的錯誤,因此能夠深刻地領悟永恒的大道。
所以莊子說:“懂得大道容易,不去談論大道就很困難。
懂得大道而不談論大道,這是歸依自然的途徑;懂得大道而去談論大道,這是走向世人的途徑。
古代的聖人,歸依自然而不走向世人。
”智慧能使人懂得大道,但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得道。
人們隻知道獲得智慧的好處,還不知道獲得大道的益處。
依靠智慧以明白最高真理,然後竭盡全力與人辯論,以說服人心,這樣就會使心中産生許多想法而追求建功立業,接觸到各類事情後就會使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他們自稱自己是處于忙碌之中而心境永遠平靜,又哪裡知道心境真正平靜的人是以清靜無為的态度去對待萬事萬物呢?他們的這些行為和言論,都不屬于真正的安詳虛靜。
他們的智慧雖然超過衆人,但他們距離大道更加遙遠,他們本來是想獵取一頭鹿,結果隻捉到一隻小兔而歸。
他們的收獲之所以很少,确實是因為他們的胸懷太狹小。
因此莊子說:“古代那些修道的人,用恬淡的心境來培養自己的智慧。
智慧産生以後不要用它去了解世俗以求有所作為,這叫作用智慧去培養恬淡的心境。
智慧和恬淡的心境相互養護,而中和之理就自然而然從天性中顯露出來。
”莊子講的恬淡心境和智慧就是我們講的心靜安定和智慧,莊子講的中和之理就是我們講的道和德。
有智慧而不使用,以便保持心境的恬淡,養護得久了,自然就能修成大道。
然而仔細想想這一安定的心境,是因為有所行動才得以形成,有的人是通過觀察名利而看到了隐藏在名利背後的害處,因為害怕災禍而消除自己追名逐利之心;有的人是通過放棄俗務清除雜念,不斷修習積累才使心情安靜下來。
這些人最終都歸于安定平靜,而且都顯得那樣自然。
不及掩耳的迅雷劈開大山也不會使他們感到吃驚,明晃晃的刀劍交錯于面前也不會使他們感到恐懼,他們視名利如過眼雲煙,知道死亡是一件如同毒瘡潰破流膿的痛快事。
因此他們懂得隻要思慮不分散,就能達到精神高度凝聚的狀态。
精神的玄虛微妙之處,實在是不可思議。
心作為一種事物,想觸摸它而它又不存在,然而它随時都在發揮着作用,因而又不能說它不存在,它不用奔馳而又快速無比,不用召喚而忽然自至,它一旦發怒就會使箭連同其尾部的羽毛都一起射入黑色的石頭,它一旦怨恨就會使炎熱的夏天降下寒霜,它縱情作惡就會使人走向地獄,它不斷行善就會使人升入天堂,他快速地來來往往,或動或靜都無法加以形容,它對事物有時認可有時否定,即使用占蔔的方法也無法預測它的想法。
要想對它進行調教馴服,要比調教馴服野鹿悍馬更為困難。
太上老君運用永恒的善良去拯救世人,他登上說法台演說微妙的大道;他沒有論說佛教的因果報應,而是廣泛地闡述了萬物應歸依自然的道理;他要求人們一天天地逐漸減少追名逐利的行為,然後引導人們一下子就進入得道成仙、勿須再修習的最高境界;也使用安裝弓弦、開鑿門窗等比喻以說明道理,堅持挫去人們的鋒芒、調解人們的紛争這一處世原則;他為人們指出了修道的途徑,要求人們通過修習以上原則融入自己的本性之中;他主張排除視聽忘卻自身存在,以達到遺忘一切的最高境界;他告訴人們隻要心态能處于虛寂的狀态一動不動,就能夠認識微妙的大道;他還告誡人們如果修習其他學業就永遠無法了解大道的含義,隻有通過修煉靜心的途徑才能掌握微妙的真理,這樣做用力少效果好,實在是一種重要而奇妙的方法啊! 得道第七 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随迎不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
通生無匮,謂之道。
至聖得之于古,妙法傳之于今。
循名究理,全然有實。
上士純信,克己勤行,虛心谷神,唯道來集。
道有深力,徐易形神。
形随道通,與神合一,謂之神人。
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道同,故無生死。
隐則形同于神,顯則神同于形,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間。
身為滓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生神經》雲:“身神并一,則為真身。
”又《西升經》雲:“形神合同,故能長久。
”然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于形,淺則唯及于心。
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
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洩,無靈潤身,遂緻早終。
道故難備,經雲“屍解”,此之謂也。
是故大人含光藏輝,以期全備。
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
經雲:“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又雲:“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懷道,形骸以之永固。
資薰日久,變質同神,煉神入微,與道冥一。
散一身為萬法,混萬法為一身。
智照無邊,形超靡極。
總色空而為用,含造化以成功。
真應無方,其惟道德。
《西升經》雲:“與天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然後天道盛矣。
”謂證得其極者也。
又雲:“神不出身,與道同久。
” 且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耳與道同,則無聲而不聞;眼與道同,則無色而不見。
六根洞達,良由于此。
近代常流,識不及遠,唯聞舍形之道,未達即身之妙,無慚己短,有效人非,其猶夏蟲不信冰霜,醯雞斷無天地,其愚不可及,何可誨焉? 【譯】 大道,是一種神異之物,它神奇而有特點,玄虛而無形象,無論是跟在後面還是站在前邊都無法把它看清,既看不到它的身影,也聽不到它的聲響,更不知道它為什麼會是如今這個樣子,它産生天地萬物而從不會匮乏,人們把它叫做“道”。
至聖之人遠在古代的時侯就已經掌握了它,它的奇妙法則一直流傳到今天。
按照它的名字去研究它的内涵,知道它是完全真實的存在物。
智慧最高的人完全信仰大道,他們約束自我,辛勤地遵循大道行事;他們保持心境的虛靜,希望能夠早日獲得大道。
道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夠逐漸改變人的形體和精神。
形體能夠與大道相随相通,能夠與精神緊密結合而不分離,這樣的人可以叫作“神人”。
他們的精神虛靜和暢,形體不會衰老死亡,因為他們的形體與大道融而為一,所以不再有生有死。
他們想隐身不見時,就讓形體變得如同精神那樣無形無象;想顯身時,還可以讓精神變化出另外的形體,因此他們能夠進入水火而不受傷害,站在日月下面而沒有身影,顯身隐身任己所為,來來往往暢通無阻。
肉體是一種污濁的物質形體,尚且能夠修到玄虛為妙的境界,更何況越修越高妙的精神呢!《生神經》說:“能夠使形體和精神融而為一,就是修道成功之身。
”另外《西升經》還說:“形體與精神密切結合而不分離,因此就能長生。
”然而在修煉玄虛的大道時,修道者所獲得的道力有淺有深,道力深厚的人能夠使自己的形體一起長生,而道力淺的人就隻能是自己的精神不死。
能夠使形體一起長生的人,就是神人;隻能使精神不死的人,隻是獲得智慧和覺悟,而形體還難免一死。
為什麼呢?具有智慧是心的一種作用,如果用心過多,就會使心感到疲勞,剛獲得一點智慧,就興奮異常四處論說,結果是精神和精氣洩漏,沒有靈氣去養護肉體,于是就導緻了過早去世。
能夠使精神和肉體一起長生的道力确實很難修成,道經上說的“屍解”,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因此那些思想境界高的人深藏才智而不使用,目的就是要修成能夠是精神和肉體一起生長的道力。
他們凝聚精神,珍惜精力,修習大道是心境虛靜,最終讓自己的精神與大道融為一體,這就叫作得道。
道經上說:“願意同大道在一起的人,大道也願意同他在一起。
”道經上還說:“自古以來人們為什麼看重大道呢?不就是因為大道能夠使人有求必得、有罪而免嗎?”山有寶玉,山上的草木就會因此而不凋落;人有大道,形體就會因此而永遠長存。
用大道修煉熏陶的日子久了,就會把物質性的肉體修煉得如同玄虛的精神一樣,把肉體修煉到如此微妙境界,就可以與大道融為一體了。
他們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分散開去形成千萬種事物,也可以把千萬種事物混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身體。
他們的智慧可以明了無限的事物,他們的形體活動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
他們能夠綜合一切有形事物和無形事物而為自己所用,胸懷造化之力而使事事成功。
修道成仙後就具備了應對萬物的能力,這就是道和德的作用。
《西升經》說:“思想能夠與大自然一緻就不再會有個人成見,身體能夠與大道融為一體就不再有個人形體,然後就具備盛美的大道。
”這段話說的是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西升經》還說:“精神不離開形體,就能與大道一同永世長存。
” 身體與大道保持一緻,就能長生不死;思想與大道保持一緻,就能通曉一切事物;耳朵與大道保持一緻,就能聽到一切聲響;眼睛與大道保持一緻,就能看到一切色彩。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明徹通達,原因确實就是在于能夠與大道保持一緻。
近來的一般民衆,見識短淺,隻知道應該舍棄肉體的道理,而不懂得自身成仙的微妙,他們不知為自己的短處而慚愧,反而還去效法别人的錯誤,就好像夏蟲不信有冰霜,醯雞斷言沒有天地一樣,真是愚昧至極,又如何能夠教誨他們呢? 注:【醯雞】小蟲名,又叫蠛蠓。
一種生活于醋壇酒缸裡的小飛蟲。
醋壇酒缸經常被蓋着,因此醯雞不知道天地的存在。
智慧本來就隐藏于人的天性之中,并非到了現在才有,所以把它叫作“自然的光芒”。
隻因為人們貪戀龌龊混亂的世俗生活,才導緻思想昏愦迷亂。
通過不斷地清除俗念和反複修煉,将會慢慢恢複純潔虛靜的本來天性,而神奇的智慧也就慢慢地自然顯露出來,并非是今天又另外生出一種其他智慧。
智慧産生以後,要珍惜它護養它,不要過多去追求世俗知識以損害了安定的心境。
産生智慧并不困難,困難的是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它。
自古以來能忘卻形體的人很多,而能夠忘卻名聲的人卻很少。
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它,這才是能夠忘卻名聲的人,天下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因此說這是一件難事。
地位高貴而能夠做到不傲慢,财富衆多而能夠做到不奢侈,這可以說是沒有犯世俗生活方面的錯誤,因而能夠永保富貴。
心境安定而不為名利所動,有了智慧而不去使用,有了高尚的品德而不去炫耀它依仗它,這可以說是沒有犯修道方面的錯誤,因此能夠深刻地領悟永恒的大道。
所以莊子說:“懂得大道容易,不去談論大道就很困難。
懂得大道而不談論大道,這是歸依自然的途徑;懂得大道而去談論大道,這是走向世人的途徑。
古代的聖人,歸依自然而不走向世人。
”智慧能使人懂得大道,但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得道。
人們隻知道獲得智慧的好處,還不知道獲得大道的益處。
依靠智慧以明白最高真理,然後竭盡全力與人辯論,以說服人心,這樣就會使心中産生許多想法而追求建功立業,接觸到各類事情後就會使要做的事情越來越多,他們自稱自己是處于忙碌之中而心境永遠平靜,又哪裡知道心境真正平靜的人是以清靜無為的态度去對待萬事萬物呢?他們的這些行為和言論,都不屬于真正的安詳虛靜。
他們的智慧雖然超過衆人,但他們距離大道更加遙遠,他們本來是想獵取一頭鹿,結果隻捉到一隻小兔而歸。
他們的收獲之所以很少,确實是因為他們的胸懷太狹小。
因此莊子說:“古代那些修道的人,用恬淡的心境來培養自己的智慧。
智慧産生以後不要用它去了解世俗以求有所作為,這叫作用智慧去培養恬淡的心境。
智慧和恬淡的心境相互養護,而中和之理就自然而然從天性中顯露出來。
”莊子講的恬淡心境和智慧就是我們講的心靜安定和智慧,莊子講的中和之理就是我們講的道和德。
有智慧而不使用,以便保持心境的恬淡,養護得久了,自然就能修成大道。
然而仔細想想這一安定的心境,是因為有所行動才得以形成,有的人是通過觀察名利而看到了隐藏在名利背後的害處,因為害怕災禍而消除自己追名逐利之心;有的人是通過放棄俗務清除雜念,不斷修習積累才使心情安靜下來。
這些人最終都歸于安定平靜,而且都顯得那樣自然。
不及掩耳的迅雷劈開大山也不會使他們感到吃驚,明晃晃的刀劍交錯于面前也不會使他們感到恐懼,他們視名利如過眼雲煙,知道死亡是一件如同毒瘡潰破流膿的痛快事。
因此他們懂得隻要思慮不分散,就能達到精神高度凝聚的狀态。
精神的玄虛微妙之處,實在是不可思議。
心作為一種事物,想觸摸它而它又不存在,然而它随時都在發揮着作用,因而又不能說它不存在,它不用奔馳而又快速無比,不用召喚而忽然自至,它一旦發怒就會使箭連同其尾部的羽毛都一起射入黑色的石頭,它一旦怨恨就會使炎熱的夏天降下寒霜,它縱情作惡就會使人走向地獄,它不斷行善就會使人升入天堂,他快速地來來往往,或動或靜都無法加以形容,它對事物有時認可有時否定,即使用占蔔的方法也無法預測它的想法。
要想對它進行調教馴服,要比調教馴服野鹿悍馬更為困難。
太上老君運用永恒的善良去拯救世人,他登上說法台演說微妙的大道;他沒有論說佛教的因果報應,而是廣泛地闡述了萬物應歸依自然的道理;他要求人們一天天地逐漸減少追名逐利的行為,然後引導人們一下子就進入得道成仙、勿須再修習的最高境界;也使用安裝弓弦、開鑿門窗等比喻以說明道理,堅持挫去人們的鋒芒、調解人們的紛争這一處世原則;他為人們指出了修道的途徑,要求人們通過修習以上原則融入自己的本性之中;他主張排除視聽忘卻自身存在,以達到遺忘一切的最高境界;他告訴人們隻要心态能處于虛寂的狀态一動不動,就能夠認識微妙的大道;他還告誡人們如果修習其他學業就永遠無法了解大道的含義,隻有通過修煉靜心的途徑才能掌握微妙的真理,這樣做用力少效果好,實在是一種重要而奇妙的方法啊! 得道第七 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随迎不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
通生無匮,謂之道。
至聖得之于古,妙法傳之于今。
循名究理,全然有實。
上士純信,克己勤行,虛心谷神,唯道來集。
道有深力,徐易形神。
形随道通,與神合一,謂之神人。
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道同,故無生死。
隐則形同于神,顯則神同于形,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間。
身為滓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生神經》雲:“身神并一,則為真身。
”又《西升經》雲:“形神合同,故能長久。
”然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于形,淺則唯及于心。
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
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洩,無靈潤身,遂緻早終。
道故難備,經雲“屍解”,此之謂也。
是故大人含光藏輝,以期全備。
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
經雲:“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又雲:“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山有玉,草木以之不凋;人懷道,形骸以之永固。
資薰日久,變質同神,煉神入微,與道冥一。
散一身為萬法,混萬法為一身。
智照無邊,形超靡極。
總色空而為用,含造化以成功。
真應無方,其惟道德。
《西升經》雲:“與天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然後天道盛矣。
”謂證得其極者也。
又雲:“神不出身,與道同久。
” 且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耳與道同,則無聲而不聞;眼與道同,則無色而不見。
六根洞達,良由于此。
近代常流,識不及遠,唯聞舍形之道,未達即身之妙,無慚己短,有效人非,其猶夏蟲不信冰霜,醯雞斷無天地,其愚不可及,何可誨焉? 【譯】 大道,是一種神異之物,它神奇而有特點,玄虛而無形象,無論是跟在後面還是站在前邊都無法把它看清,既看不到它的身影,也聽不到它的聲響,更不知道它為什麼會是如今這個樣子,它産生天地萬物而從不會匮乏,人們把它叫做“道”。
至聖之人遠在古代的時侯就已經掌握了它,它的奇妙法則一直流傳到今天。
按照它的名字去研究它的内涵,知道它是完全真實的存在物。
智慧最高的人完全信仰大道,他們約束自我,辛勤地遵循大道行事;他們保持心境的虛靜,希望能夠早日獲得大道。
道具有巨大的力量,能夠逐漸改變人的形體和精神。
形體能夠與大道相随相通,能夠與精神緊密結合而不分離,這樣的人可以叫作“神人”。
他們的精神虛靜和暢,形體不會衰老死亡,因為他們的形體與大道融而為一,所以不再有生有死。
他們想隐身不見時,就讓形體變得如同精神那樣無形無象;想顯身時,還可以讓精神變化出另外的形體,因此他們能夠進入水火而不受傷害,站在日月下面而沒有身影,顯身隐身任己所為,來來往往暢通無阻。
肉體是一種污濁的物質形體,尚且能夠修到玄虛為妙的境界,更何況越修越高妙的精神呢!《生神經》說:“能夠使形體和精神融而為一,就是修道成功之身。
”另外《西升經》還說:“形體與精神密切結合而不分離,因此就能長生。
”然而在修煉玄虛的大道時,修道者所獲得的道力有淺有深,道力深厚的人能夠使自己的形體一起長生,而道力淺的人就隻能是自己的精神不死。
能夠使形體一起長生的人,就是神人;隻能使精神不死的人,隻是獲得智慧和覺悟,而形體還難免一死。
為什麼呢?具有智慧是心的一種作用,如果用心過多,就會使心感到疲勞,剛獲得一點智慧,就興奮異常四處論說,結果是精神和精氣洩漏,沒有靈氣去養護肉體,于是就導緻了過早去世。
能夠使精神和肉體一起長生的道力确實很難修成,道經上說的“屍解”,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因此那些思想境界高的人深藏才智而不使用,目的就是要修成能夠是精神和肉體一起生長的道力。
他們凝聚精神,珍惜精力,修習大道是心境虛靜,最終讓自己的精神與大道融為一體,這就叫作得道。
道經上說:“願意同大道在一起的人,大道也願意同他在一起。
”道經上還說:“自古以來人們為什麼看重大道呢?不就是因為大道能夠使人有求必得、有罪而免嗎?”山有寶玉,山上的草木就會因此而不凋落;人有大道,形體就會因此而永遠長存。
用大道修煉熏陶的日子久了,就會把物質性的肉體修煉得如同玄虛的精神一樣,把肉體修煉到如此微妙境界,就可以與大道融為一體了。
他們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分散開去形成千萬種事物,也可以把千萬種事物混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身體。
他們的智慧可以明了無限的事物,他們的形體活動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
他們能夠綜合一切有形事物和無形事物而為自己所用,胸懷造化之力而使事事成功。
修道成仙後就具備了應對萬物的能力,這就是道和德的作用。
《西升經》說:“思想能夠與大自然一緻就不再會有個人成見,身體能夠與大道融為一體就不再有個人形體,然後就具備盛美的大道。
”這段話說的是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西升經》還說:“精神不離開形體,就能與大道一同永世長存。
” 身體與大道保持一緻,就能長生不死;思想與大道保持一緻,就能通曉一切事物;耳朵與大道保持一緻,就能聽到一切聲響;眼睛與大道保持一緻,就能看到一切色彩。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明徹通達,原因确實就是在于能夠與大道保持一緻。
近來的一般民衆,見識短淺,隻知道應該舍棄肉體的道理,而不懂得自身成仙的微妙,他們不知為自己的短處而慚愧,反而還去效法别人的錯誤,就好像夏蟲不信有冰霜,醯雞斷言沒有天地一樣,真是愚昧至極,又如何能夠教誨他們呢? 注:【醯雞】小蟲名,又叫蠛蠓。
一種生活于醋壇酒缸裡的小飛蟲。
醋壇酒缸經常被蓋着,因此醯雞不知道天地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