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論譯文
關燈
小
中
大
雖然惠子很善于辯論這些命題,而莊子認為這些都是難以接受的。
那些思想淺薄的人,誰能對此加以分辨?那些學識高深的人,則完全不會留意這些命題。
有的人會說:“修習大道的人,身處名利之中而内心不會受到影響,身處忙碌之中而心神不會散亂,他們任何事情都可以去做,任何時候又都心靜氣平。
如今你卻提倡避開事務追求安靜,脫離忙碌的世俗而追求定心,使人在控制自我方面很辛勞,而且還會出現躁動和安靜兩種念頭,執著于堅守虛靜的狀态,這還會造成有所取、有所舍的兩種毛病。
而你卻感覺不到自己的固執,還自認為這是修道所必須經過的階段,這是多麼大的錯誤啊!”我回答說:“能夠總領萬物的叫作‘大’,能夠統率萬物的叫作‘道’,處于名利之中而内心不受影響,處于事務中而心神不會散亂,這真可以稱作符合大道了,也确實是很神妙了。
然而你的思想,對于某些問題還不太明白。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你隻看見貝錦是那樣的華美,卻不知道它最初是由一根根白色的蠶絲織成的;你隻看到鳴叫的白鶴一飛沖天,又哪裡知道它是依靠一口口食物從幼鳥時期一點一點長大的;蔽天遮日的大樹,是慢慢從幼小的樹苗長成;精神高度凝聚的聖人,是靠不斷學習積累才得以成功。
如今你隻能人雲亦雲地談論聖人的品德,卻不知道聖人如何形成這種品德。
你可以說是剛看到雞蛋就想得到報曉的公雞,剛看到打鳥的彈丸就想吃到烤鳥肉,你是多麼的急切啊!”因此道經上說:“玄妙的德是那樣的深邃,是那樣的高遠,好像與一般的事理都相反,擁有了這種玄德後就能與天下萬物共返于無所不通的大道之境。
” 簡事第四 夫人之生也,必營于事物。
事物稱萬,不獨委于一人。
巢林一枝,鳥見遺于叢葦;飲河滿腹,獸不吝于洪波。
外求諸物,内明諸己。
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識事之有當,不任非當之事。
事非當,則傷于智力;務過分,則敝于形神。
身且不安,何能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要須斷簡事物,知其閑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
猶人食有酒肉,衣有羅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
此并情欲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衆皆徇之,自緻亡敗。
靜而思之,何迷之甚。
故莊子雲:“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生之所無以為者,分之外物也。
蔬食敝衣,足延性命,豈待酒食羅绮,然後為生哉!是故于生無要用者,并須去之;于生雖用有餘者,亦須舍之。
财有害氣,積則傷人,雖少猶累,而況多乎!今以随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人猶笑之。
況棄道德,忽性命,而從非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于道德,則名位假而賤,道德真而貴。
能知貴賤,應須去取。
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道。
故《莊子》雲:“行名失己,非士也。
”《西升經》雲:“抱元守一,至度神仙,子未能守,但坐榮官。
”若不簡擇,觸事皆為,則身勞智昏,修道事阙。
若處事安閑,在物無累者,自屬證成之人。
若實未成而言無累者,誠自诳耳。
【譯】 人生在世,必須要做一些事情。
事情的種類有千千萬萬,不會讓某一個人獨自承擔。
飛鳥在樹林裡做巢隻需一根樹枝,其它如蘆葦叢一般茂密的林木都被它抛棄;走獸在黃河邊也不過隻能喝一肚子的水,其他滔滔洪水都被它毫不吝惜地舍棄。
對外要善于觀察萬物,對内要善于了解自我,知道人生都有各自的定分,就不會去追求分内所沒有的東西;知道有些事情是恰當的,就不會去從事不恰當的事情。
從事不恰當的事情,就會傷害自己的智慧和精力;追求定分之外的東西,就會損害自己的形體和精神。
自己的身體尚且不得安甯,又如何能夠得道呢!因此修道的人,重要的是能夠判斷事情,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必要的,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比較它們輕重緩急,明白不該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
凡是不重要的事情,都應該舍棄。
比如人們的食物中有酒肉,衣服中有羅绮,自身有美名地位,财物中有金玉,而這一切都是人們情欲中的多餘愛好,并非養生的良藥,而衆人都去竭力追求這些東西,結果導緻自身失敗滅亡。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些人是多麼的糊塗啊!因此莊子說:“明白生命真正意義的人,不去從事對生命沒有作用的事情。
”對生命沒有作用的事情,都屬于分外的事情。
吃野菜,穿破衣,完全可以延續性命,又何必一定要依賴酒肉羅绮,然後才算養生呢!因此對生命沒有必要作用的東西,都必須舍棄掉;對生命雖然有用但不屬于必須的東西,也應該舍棄。
财物有害于人的元氣,積累财物就會傷害自身,即使少量的财物也會給人帶來拖累,更何況财物很多呢!如果用随侯珠(古代一種珍貴的寶珠)去射擊高空上的飛雀,人們尚且會嘲笑他,更何況抛棄了道德,忽略了生命,而去從事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以損害自身呢!把美名地位同道德相比,那麼美名地位是虛假而低賤的,道德是真實而高貴的。
知道了貴賤的區别,就應該有所取舍,不去為了追求美名而傷害自身的健康,不去為了獵取高位而抛棄大道。
因此莊子說:“為了美名而失去自我,這種人不是有才德的人。
”《西升經》說:“抱元守一(堅守住大道),就可以修煉為神仙。
而你未能堅守大道,就是因為追求美名和高官。
”如果不進行選擇,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去做,就會使身體勞累而智力昏愦,修習大道的事就會受到損害。
如果能夠做到身處事務之中而心情安閑自在,身處名利之中而不受拖累,這自然屬于修道成功的人。
如果實際上沒有修道成功,卻宣稱自己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拖累和影響,這實際上不過是在自我欺騙而已。
真觀第五 夫真觀者,智士之先鑒,能人之善察,究傥來之禍福,詳動靜之吉兇,得見機前,因之造适,深祈衛足,功務全生,自始之末,行無遺累。
理不違此,故謂之真觀。
然則一餐一寝,俱為損益之源;一言一行,堪成禍福之本。
雖則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
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
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
故經雲:“常無欲,以觀其妙。
”然于修道之身,必資衣食,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當須虛襟而受之,明目而當之,勿以為妨,心生煩躁。
若見事為事而煩躁者,心病已動,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者,我之船舫,我欲渡海,事資船舫,渡海若訖,理自不留,何因未渡先欲廢船?衣食虛幻,實不足營,為欲出離虛幻,故求衣食。
雖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
則有事無事,心常安泰。
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
不貪故無憂,不積故無失。
迹每同人,心常異俗,此實行之宗要,可力為之。
前雖斷簡,病有難除者,且依法觀之。
若色病重者,當觀染色,都由想耳。
想若不生,終無色事。
若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妄,妄心空想,誰為色主?經雲:“色者,全是想耳。
想悉是空,何有色耶?”又思妖妍美色,甚于狐魅。
狐魅惑人,令人厭患,身雖緻死,不入惡道,為厭患故,永離邪淫。
妖豔惑人,令人愛著,乃至身死,留戀彌深,為邪念故,死堕地獄,永失人道,福路長乖。
故經雲:“今世發心為夫妻,死後不得俱生人道。
”所以者何?為邪念故。
又觀色若定是美,何故魚見深入,鳥見高飛?仙人以為穢濁,賢士喻之刀斧。
一生之命,七日不食,便至于死;百年無色,翻免夭傷。
故知色者,非身心之切要,适為性命之雠賊,何乃系戀,自取銷毀? 若見他人為惡,心生嫌惡者,猶如見人自殺己身,引項承取他刃,以自害命。
他自為惡,不遣代當,何故引取他惡,以為己病?又見為惡者若可嫌,見為善者亦須惡。
夫何故?同障道故。
若苦貧者,則審觀之,誰與我貧。
天地平等,覆載無私,我今貧苦,非天地也;父母生子,欲令富貴,我今貧賤,非由父母;人及鬼神,自救無暇,何能有力将貧與我?進退尋察,無所從來,乃知我業也,乃知天命也。
業由我造,命由天賦,業命之有,猶影響之逐形聲,既不可逃,又不可怨。
唯有智者,因而善之,樂天知命,不覺貧之可苦。
故莊子雲:“業入而不可舍,為自業故。
貧病來入,不可舍止。
”經雲:“天地不能改其操,陰陽不能回其業。
”由此言之,故知真命非假物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賊,無所畏懼,揮劍當前,群寇皆潰,功勳一立,榮祿終身。
今有貧病惱害我者,則寇賊也;我有正心,則勇士也;用智觀察,則揮劍也;惱累消除,則戰勝也;湛然常樂,則榮祿也。
凡有苦事來迫,我心不作此觀而生憂惱者,如人逢賊,不立功勳,棄甲背軍以受逃亡之罪,去樂就苦,何可愍焉? 若病者,當觀此病由有我身,我若無身,患無所托。
故經雲:“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次觀于心,亦無真宰,内外求覓,無能受者。
所有計念,從妄心生,若枯體灰心,則萬病俱泯。
若惡死者,應念我身是神之舍,身今老病,氣力衰微,如屋朽壞,不堪居止,自須舍離,别處求安。
身死神逝,亦複如是。
若戀生惡死,拒違變化,則神識錯亂,自失正業,以此托生受氣之際,不感清秀,多逢濁辱,蓋下愚貪鄙,實此之由。
是故當生不悅,順死無惡者,一為生死理齊,二為後身成業。
若貪愛萬境,一愛一病。
一肢有疾,猶令舉體不安,而況一心萬疾,身欲長生,豈可得乎?凡有愛惡,皆是妄生,積妄不除,何以見道?是故心舍諸欲,住無所有,除情正信,然後返觀,舊所癡愛,自生厭薄。
若以合境之心觀境,終身不覺有惡;如将離境之心觀境,方能了見是非。
譬如醒人,能知醉者為惡;如其自醉,不覺他非。
故經雲:“吾本棄俗,厭離人間。
”又雲:“耳目聲色,為予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
”老君厭世棄俗,猶見香味為怨。
嗜欲之流,焉知鮑肆為臭哉? 【譯】 所謂的“真觀”,就是智士的先見之明,能人的善于觀察,知道突然發生的禍福,明白行為帶來的吉兇,能夠在事情苗頭出現之前就有所預見,并為之采取相應的防範措施,以求保護好自我,取得保全生命的良好效果,自始至終,一言一行都不會為自己帶來遺患。
按照道理行事而不違背以上原則,就可以稱之為“真觀”。
然而一頓飯一夜覺,都能夠成為受損或受益的根源;一句話一個行為,都可能成為福禍的起因。
即使在細微末節上做得很好,也不如笨拙地在本源問題上提高警惕。
通過觀察本源問題以知道事情的未來發展情況,又不是那些心情浮躁、争名奪利的人所能做到的。
因此要善于收斂心思、選擇事
那些思想淺薄的人,誰能對此加以分辨?那些學識高深的人,則完全不會留意這些命題。
有的人會說:“修習大道的人,身處名利之中而内心不會受到影響,身處忙碌之中而心神不會散亂,他們任何事情都可以去做,任何時候又都心靜氣平。
如今你卻提倡避開事務追求安靜,脫離忙碌的世俗而追求定心,使人在控制自我方面很辛勞,而且還會出現躁動和安靜兩種念頭,執著于堅守虛靜的狀态,這還會造成有所取、有所舍的兩種毛病。
而你卻感覺不到自己的固執,還自認為這是修道所必須經過的階段,這是多麼大的錯誤啊!”我回答說:“能夠總領萬物的叫作‘大’,能夠統率萬物的叫作‘道’,處于名利之中而内心不受影響,處于事務中而心神不會散亂,這真可以稱作符合大道了,也确實是很神妙了。
然而你的思想,對于某些問題還不太明白。
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你隻看見貝錦是那樣的華美,卻不知道它最初是由一根根白色的蠶絲織成的;你隻看到鳴叫的白鶴一飛沖天,又哪裡知道它是依靠一口口食物從幼鳥時期一點一點長大的;蔽天遮日的大樹,是慢慢從幼小的樹苗長成;精神高度凝聚的聖人,是靠不斷學習積累才得以成功。
如今你隻能人雲亦雲地談論聖人的品德,卻不知道聖人如何形成這種品德。
你可以說是剛看到雞蛋就想得到報曉的公雞,剛看到打鳥的彈丸就想吃到烤鳥肉,你是多麼的急切啊!”因此道經上說:“玄妙的德是那樣的深邃,是那樣的高遠,好像與一般的事理都相反,擁有了這種玄德後就能與天下萬物共返于無所不通的大道之境。
” 簡事第四 夫人之生也,必營于事物。
事物稱萬,不獨委于一人。
巢林一枝,鳥見遺于叢葦;飲河滿腹,獸不吝于洪波。
外求諸物,内明諸己。
知生之有分,不務分之所無;識事之有當,不任非當之事。
事非當,則傷于智力;務過分,則敝于形神。
身且不安,何能及道!是以修道之人,要須斷簡事物,知其閑要,較量輕重,識其去取,非要非重,皆應絕之。
猶人食有酒肉,衣有羅绮,身有名位,财有金玉。
此并情欲之餘好,非益生之良藥,衆皆徇之,自緻亡敗。
靜而思之,何迷之甚。
故莊子雲:“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生之所無以為者,分之外物也。
蔬食敝衣,足延性命,豈待酒食羅绮,然後為生哉!是故于生無要用者,并須去之;于生雖用有餘者,亦須舍之。
财有害氣,積則傷人,雖少猶累,而況多乎!今以随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人猶笑之。
況棄道德,忽性命,而從非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于道德,則名位假而賤,道德真而貴。
能知貴賤,應須去取。
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道。
故《莊子》雲:“行名失己,非士也。
”《西升經》雲:“抱元守一,至度神仙,子未能守,但坐榮官。
”若不簡擇,觸事皆為,則身勞智昏,修道事阙。
若處事安閑,在物無累者,自屬證成之人。
若實未成而言無累者,誠自诳耳。
【譯】 人生在世,必須要做一些事情。
事情的種類有千千萬萬,不會讓某一個人獨自承擔。
飛鳥在樹林裡做巢隻需一根樹枝,其它如蘆葦叢一般茂密的林木都被它抛棄;走獸在黃河邊也不過隻能喝一肚子的水,其他滔滔洪水都被它毫不吝惜地舍棄。
對外要善于觀察萬物,對内要善于了解自我,知道人生都有各自的定分,就不會去追求分内所沒有的東西;知道有些事情是恰當的,就不會去從事不恰當的事情。
從事不恰當的事情,就會傷害自己的智慧和精力;追求定分之外的東西,就會損害自己的形體和精神。
自己的身體尚且不得安甯,又如何能夠得道呢!因此修道的人,重要的是能夠判斷事情,知道哪些事情是不必要的,哪些事情是重要的,比較它們輕重緩急,明白不該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
凡是不重要的事情,都應該舍棄。
比如人們的食物中有酒肉,衣服中有羅绮,自身有美名地位,财物中有金玉,而這一切都是人們情欲中的多餘愛好,并非養生的良藥,而衆人都去竭力追求這些東西,結果導緻自身失敗滅亡。
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些人是多麼的糊塗啊!因此莊子說:“明白生命真正意義的人,不去從事對生命沒有作用的事情。
”對生命沒有作用的事情,都屬于分外的事情。
吃野菜,穿破衣,完全可以延續性命,又何必一定要依賴酒肉羅绮,然後才算養生呢!因此對生命沒有必要作用的東西,都必須舍棄掉;對生命雖然有用但不屬于必須的東西,也應該舍棄。
财物有害于人的元氣,積累财物就會傷害自身,即使少量的财物也會給人帶來拖累,更何況财物很多呢!如果用随侯珠(古代一種珍貴的寶珠)去射擊高空上的飛雀,人們尚且會嘲笑他,更何況抛棄了道德,忽略了生命,而去從事一些不重要的事情以損害自身呢!把美名地位同道德相比,那麼美名地位是虛假而低賤的,道德是真實而高貴的。
知道了貴賤的區别,就應該有所取舍,不去為了追求美名而傷害自身的健康,不去為了獵取高位而抛棄大道。
因此莊子說:“為了美名而失去自我,這種人不是有才德的人。
”《西升經》說:“抱元守一(堅守住大道),就可以修煉為神仙。
而你未能堅守大道,就是因為追求美名和高官。
”如果不進行選擇,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去做,就會使身體勞累而智力昏愦,修習大道的事就會受到損害。
如果能夠做到身處事務之中而心情安閑自在,身處名利之中而不受拖累,這自然屬于修道成功的人。
如果實際上沒有修道成功,卻宣稱自己不受外界任何事物的拖累和影響,這實際上不過是在自我欺騙而已。
真觀第五 夫真觀者,智士之先鑒,能人之善察,究傥來之禍福,詳動靜之吉兇,得見機前,因之造适,深祈衛足,功務全生,自始之末,行無遺累。
理不違此,故謂之真觀。
然則一餐一寝,俱為損益之源;一言一行,堪成禍福之本。
雖則巧持其末,不如拙戒其本。
觀本知末,又非躁競之情。
是故收心簡事,日損有為,體靜心閑,方能觀見真理。
故經雲:“常無欲,以觀其妙。
”然于修道之身,必資衣食,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當須虛襟而受之,明目而當之,勿以為妨,心生煩躁。
若見事為事而煩躁者,心病已動,何名安心?夫人事衣食者,我之船舫,我欲渡海,事資船舫,渡海若訖,理自不留,何因未渡先欲廢船?衣食虛幻,實不足營,為欲出離虛幻,故求衣食。
雖有營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
則有事無事,心常安泰。
與物同求而不同貪,與物同得而不同積。
不貪故無憂,不積故無失。
迹每同人,心常異俗,此實行之宗要,可力為之。
前雖斷簡,病有難除者,且依法觀之。
若色病重者,當觀染色,都由想耳。
想若不生,終無色事。
若知色想外空,色心内妄,妄心空想,誰為色主?經雲:“色者,全是想耳。
想悉是空,何有色耶?”又思妖妍美色,甚于狐魅。
狐魅惑人,令人厭患,身雖緻死,不入惡道,為厭患故,永離邪淫。
妖豔惑人,令人愛著,乃至身死,留戀彌深,為邪念故,死堕地獄,永失人道,福路長乖。
故經雲:“今世發心為夫妻,死後不得俱生人道。
”所以者何?為邪念故。
又觀色若定是美,何故魚見深入,鳥見高飛?仙人以為穢濁,賢士喻之刀斧。
一生之命,七日不食,便至于死;百年無色,翻免夭傷。
故知色者,非身心之切要,适為性命之雠賊,何乃系戀,自取銷毀? 若見他人為惡,心生嫌惡者,猶如見人自殺己身,引項承取他刃,以自害命。
他自為惡,不遣代當,何故引取他惡,以為己病?又見為惡者若可嫌,見為善者亦須惡。
夫何故?同障道故。
若苦貧者,則審觀之,誰與我貧。
天地平等,覆載無私,我今貧苦,非天地也;父母生子,欲令富貴,我今貧賤,非由父母;人及鬼神,自救無暇,何能有力将貧與我?進退尋察,無所從來,乃知我業也,乃知天命也。
業由我造,命由天賦,業命之有,猶影響之逐形聲,既不可逃,又不可怨。
唯有智者,因而善之,樂天知命,不覺貧之可苦。
故莊子雲:“業入而不可舍,為自業故。
貧病來入,不可舍止。
”經雲:“天地不能改其操,陰陽不能回其業。
”由此言之,故知真命非假物也,有何怨焉?又如勇士逢賊,無所畏懼,揮劍當前,群寇皆潰,功勳一立,榮祿終身。
今有貧病惱害我者,則寇賊也;我有正心,則勇士也;用智觀察,則揮劍也;惱累消除,則戰勝也;湛然常樂,則榮祿也。
凡有苦事來迫,我心不作此觀而生憂惱者,如人逢賊,不立功勳,棄甲背軍以受逃亡之罪,去樂就苦,何可愍焉? 若病者,當觀此病由有我身,我若無身,患無所托。
故經雲:“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次觀于心,亦無真宰,内外求覓,無能受者。
所有計念,從妄心生,若枯體灰心,則萬病俱泯。
若惡死者,應念我身是神之舍,身今老病,氣力衰微,如屋朽壞,不堪居止,自須舍離,别處求安。
身死神逝,亦複如是。
若戀生惡死,拒違變化,則神識錯亂,自失正業,以此托生受氣之際,不感清秀,多逢濁辱,蓋下愚貪鄙,實此之由。
是故當生不悅,順死無惡者,一為生死理齊,二為後身成業。
若貪愛萬境,一愛一病。
一肢有疾,猶令舉體不安,而況一心萬疾,身欲長生,豈可得乎?凡有愛惡,皆是妄生,積妄不除,何以見道?是故心舍諸欲,住無所有,除情正信,然後返觀,舊所癡愛,自生厭薄。
若以合境之心觀境,終身不覺有惡;如将離境之心觀境,方能了見是非。
譬如醒人,能知醉者為惡;如其自醉,不覺他非。
故經雲:“吾本棄俗,厭離人間。
”又雲:“耳目聲色,為予留愆,鼻口所喜,香味是怨。
”老君厭世棄俗,猶見香味為怨。
嗜欲之流,焉知鮑肆為臭哉? 【譯】 所謂的“真觀”,就是智士的先見之明,能人的善于觀察,知道突然發生的禍福,明白行為帶來的吉兇,能夠在事情苗頭出現之前就有所預見,并為之采取相應的防範措施,以求保護好自我,取得保全生命的良好效果,自始至終,一言一行都不會為自己帶來遺患。
按照道理行事而不違背以上原則,就可以稱之為“真觀”。
然而一頓飯一夜覺,都能夠成為受損或受益的根源;一句話一個行為,都可能成為福禍的起因。
即使在細微末節上做得很好,也不如笨拙地在本源問題上提高警惕。
通過觀察本源問題以知道事情的未來發展情況,又不是那些心情浮躁、争名奪利的人所能做到的。
因此要善于收斂心思、選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