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論譯文
關燈
小
中
大
貪殘。
辯足以飾非,勢足以威物,得則名己,過必尤人。
此病最深,雖學無益。
所以然者,為自是故。
然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托,難以自安。
縱得暫安,還複散亂。
随起随制,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閑。
無問晝夜,行止坐卧,及應事之時,常須作意安之。
若心得定,但須安養,莫有惱觸。
少得定分,則堪自樂;漸漸馴狎,唯覺清遠。
平生所重,已嫌弊陋,況因定生慧,深達真假乎!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鲠,不受駕禦;鷹鹯,野鳥也,被人擊絆,終日在手,自然調熟。
況心之放逸,縱任不收,唯益粗疏,何能觀妙?故經雲:“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 夫法之妙者,其在能行,不在能言。
行之則此言為當,不行則此言為妄。
又時人所學,貴難賤易,若深論法,惟廣說虛無,思慮所不達,行用所無階者,則歎不可思議而下風盡禮。
如其信言不美,指事陳情,聞則心解,言則可行者,此實不可思議而人不信。
故經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夫唯不知,是以不吾知也。
”或有言火不熱、燈不照暗,稱為妙義。
夫火以熱為用,燈以照為功,今則盛言火不熱,未嘗一時廢火;空言燈不照暗,必須終夜然燈。
言行相違,理實無取,此隻破相之言,而人反以為深玄之妙。
雖則惠子之宏辯,莊生以為不堪。
膚受之流,誰能科簡?至學之士,庶不留心。
或曰:“夫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
今猶避事而取靜,離動而之定,勞于控制,乃有動靜二心,滞于住守,是成取舍兩病。
不覺其所執,仍自謂道之階要,何其謬耶!”述曰:“總物而稱大,通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而不亂,真為大矣,實為妙矣。
然則吾子之鑒,有所未明。
何則?徒見貝錦之輝煥,未曉始抽于素絲;才聞鳴鶴之沖天,讵識先資于鷇食;蔽日之幹,起于毫末;神凝之聖,積習而成。
今徒學語其聖德,而不知聖之所以德。
可謂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何其造次哉!”故經雲:“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譯】 心,是一身的主人,是各種精神活動的統帥。
心安靜下來就能産生智慧,躁動起來就會變得糊塗。
人們欣欣然迷戀于幻境般的世俗生活之中,隻會相信别人的言論,安心于為了名利而忙忙碌碌的事務之中,又有誰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和錯誤的呢?人們的思想颠倒癡迷,确實是由于他們所生活的環境造成的。
再說選擇好鄰居而居住,尚可跟着鄰居而改變自己的不良品行;選擇優秀的人交朋友,還能使自己獲得不少益處。
更何況自己脫離了能引起生死輪回的生活環境,讓心停留在至高無上的大道之中,不舍棄俗世,怎麼能得道呢? 因此在學道的開始階段,最重要的是靜坐下來,收回心思,脫離世俗環境,讓心安居于一無所有的虛靜狀态,心中不放任何一件事情,這樣就能自然而然地進入虛無的境界中,内心與大道自然相合,因此道經上說:“在至高無上的大道之中,寂靜虛無一無所有,神可應變無窮。
”心體也是如此。
探索一下心體的本源,它是以大道為根本的,隻是因為心神受到外界名利俗物的影響,所受的蒙蔽越來越深,以至于使心長期漂泊流浪,于是就與大道疏遠了。
現在如果能夠清除心中的雜念,為大道開辟一條通路,這就叫作修道;不再讓心到處漂泊流浪,與大道融而為一,安居于大道之中,這就叫作歸根;堅守着這一根本而絲毫不分離,這就叫作靜定(安靜而不為外物所動)。
靜定的時間久了,疾病就會消失,生命就能恢複生機,生命恢複生機以後再繼續靜定修心,自然就能懂得大道。
懂得大道以後就能明白所有事理,(掌握了大道以後就能永生不死,脫離生死輪回,?)這些都是得道的緣故。
因此修習大道安定心緒,最重要的是心中不放一事。
所以道經上說:“萬物衆多,各自都要歸依到根本。
歸依到根本可以說是能靜下心來,靜下心來可以說是能使生命恢複生機。
生命恢複了生機可以說是懂得了大道,懂得了大道可以叫作徹底的明白。
”如果強制自己的内心處于“空”的狀态,那還是一種有為的執着,而不是無所之境。
大凡處于有為有所為的境界,就會令人心神疲憊,精氣洩漏,這種做法既不合理,還反而會形成疾病。
隻有内心不放一事,又不為外界各種事物所動,這才是“真定”。
根據這一原則來靜定,心氣就會調和,時間久了就會越來越感到身心輕松爽快。
以此來作為驗證,就可以分辨正邪。
如果清除心中的一切念頭,也不分是非曲直,永遠斷除所有的知覺,這是進入一種“盲定”的境界。
如果聽任所有的念頭産生,完全不加以控制,那麼這與世俗人就沒有什麼區别了。
如果僅僅明白什麼是善惡,而内心卻沒有任何歸向,任由它到處飄蕩,然後等待它自己安靜下來,這就白白地耽誤了自己。
如果去做所有的事情,卻說自己的内心并不受這些事情的影響,這些人的話聽起來很美,但他們的行為卻非常錯誤。
真正願意學道的人,要特别注意戒除這些毛病。
我們如今應該做到的是清除一切雜念而不停止對大道的覺察,安守着清靜的心态而又不使内心執著于“空”,按照這一原則長期修行,自然就能得到“真見”。
如果遇到當下必須做的事情,或者修習道法時遇上重大疑難問題,就要盡力去思考,把事情處理妥善,疑難問題得以解決,這也是開發智慧的正确前提。
事情辦完後就把它放下,一定不要再去多想它,再去多想就會因為開發智慧而損害了恬靜的心境,就會因為次要的小事而傷害了根本的大事,多思考雖然能夠施展一時的聰明才智,但終究會損害修煉永恒之道的大業。
如果産生了邪思雜念,随時覺察到,就随時把它清除掉;如果聽到批評與贊美的言論,或看見善良與罪惡的事情,都要及時從内心清除它們的影響,不要把它們放在心裡。
如果内心接受這些東西,内心就會被裝滿,如果内心已經裝滿了,那麼大道就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停留。
對于一切所見所聞,就如同沒有看見和沒有聽見一樣,那麼是非善惡就不會進入内心。
内心不受外界影響,這就叫作“虛心”;内心不追逐外界名利,這就叫作“安心”。
内心安定而虛靜,那麼大道自然就會到來并留在心中。
因此道經上說:“人如果能夠做到心境虛靜、清靜無為,即使不去追求大道,大道也會自己來到他的心中。
” 内心既不放進一件俗事,對外也就能夠做到清靜無為。
表現得既不高尚也不卑微,因此他人的批評和贊譽就不會産生;表現得既不聰明也不愚蠢,因此各種利害就不會到來。
這就是說要遵循中庸的路線,并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情況下進行适當的權變,與時變化或進或退,姑且以此免除一切麻煩累贅,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不分是什麼時間,也不分是什麼事情,都絞盡腦汁努力去做,自己還聲稱并沒受到這些事情的影響,這最終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覺悟。
為什麼呢?因為修心之法如同養護眼睛,一絲一毫的東西進入眼中,眼睛都會感到難受不安。
任何一件小事記挂在心上,心境必定會動亂不定。
一旦有了這種動亂不定的心病,就很難進入虛靜的境界。
因此修道的關鍵,就是要盡快清除掉這種心病,這種心病如果清除不掉,最終也無法做到虛靜。
這件事就好比良田,良田裡的荊棘如果不鏟除,雖然播下了種子,美好的禾苗也無法長成。
愛惡之情、主觀成見等各種思想雜念,都是長在心裡的荊棘,如果不把它們清除掉,虛靜的心境和高超的智慧就不可能出現。
有的人身居富貴,有的人博學經史,他們口頭上主張仁慈儉樸,行為上卻貪婪殘忍,他們能言善辯足以文飾自己的過失,有權有勢足以威脅他人,事情辦好了就歸功于自己的名下,出現錯誤了肯定會去怪罪别人。
這種毛病最為嚴重,即使去學道也不會有什麼益處。
他們之所以如此,就因為他們太自以為是了。
然而人心向來是依賴于它所生存的環境,還不習慣于獨立存在。
突然之間失去了它所依賴的環境,便很難自我安定下來,即使能夠暫時安定下來,不久還是會散亂。
這種散亂情況随時發生,随時就要把它抑制下去,一定要使心境不散亂,長期堅持不斷修煉,心自然而然會變得安靜閑适。
不分白天夜晚,也無論是行是停是坐是卧,甚至是正在做事的時候,也經常要有意地安定心境。
如果心境安定下來了,還必須小心地護養它,千萬不要用煩惱之事去觸動它。
隻要稍稍靜下心來,自己就能從中得到快樂;當心慢慢地完全安靜下來時,就會感到神清氣爽,胸懷曠遠。
過去所看重的東西,如今也會感到它們是那樣的粗俗不堪和毫無價值,更何況還能夠因為靜心而生出高超智慧,能夠深刻地明了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幻的。
牛馬,屬于家畜,如果放縱不管,還會變得桀骜不馴,不受人們的駕禦。
鷹鹯,屬于兇猛的野鳥,被人們用繩子系住,整天帶在身邊,它們自然而然地變得馴服聽話。
更何況放縱自己的心思,任它漂蕩而不加以約束,這樣隻能使它變得更加淺薄平庸,又如何能夠覺察微妙的大道呢?因此道經上說:“即使有雙手合抱的大玉璧在先,驷馬車隊在後這樣的重禮,也不如安坐在那裡不斷地體悟修習大道。
” 修習道法的妙處,在于能夠身體力行,而不在于能夠談論。
能夠身體力行,那麼所講的言論就恰當;不能身體力行,講的言論就是虛妄之言。
另外世人在學習時,往往看重艱深的學問,而輕視簡易的學問。
就像有的人去宣講深奧的道法,廣泛論述虛無的道理,讓人們心裡無法理解,也不分修習階段讓人們去實行,那麼人們就會被歎服,認為這些道理玄妙得不可思議,從而對其十分敬仰。
如果隻講一些辭句不華美的真話,并用具體的事例加以說明,人們一聽就心裡明白,而且還切實可行,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的至理名言,然而人們卻往往不太相信。
因此道經上說:“我的主張非常容易明白,也非常容易實行。
然而天下卻沒有人能夠明白,也沒有人能夠實行。
正是因為人們都不明白,所以也沒有人能夠理解我。
”有人宣稱火不熱、燈光不能照亮暗處,并說這些命題含義微妙。
火以熱為作用,燈以照明為功效,如今竭力宣揚火不熱的人,沒有一天不使用火;宣揚燈光不能照亮暗處的人,每個夜晚都必須點燈。
這些人的言行互相矛盾,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無可取之處,這些都隻是一些破除外相的言論,然而人們反而認為這些都是深奧玄妙的道理。
辯足以飾非,勢足以威物,得則名己,過必尤人。
此病最深,雖學無益。
所以然者,為自是故。
然此心由來依境,未慣獨立,乍無所托,難以自安。
縱得暫安,還複散亂。
随起随制,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閑。
無問晝夜,行止坐卧,及應事之時,常須作意安之。
若心得定,但須安養,莫有惱觸。
少得定分,則堪自樂;漸漸馴狎,唯覺清遠。
平生所重,已嫌弊陋,況因定生慧,深達真假乎!牛馬,家畜也,放縱不收,猶自生鲠,不受駕禦;鷹鹯,野鳥也,被人擊絆,終日在手,自然調熟。
況心之放逸,縱任不收,唯益粗疏,何能觀妙?故經雲:“雖有拱璧,以先驷馬,不如坐進此道。
” 夫法之妙者,其在能行,不在能言。
行之則此言為當,不行則此言為妄。
又時人所學,貴難賤易,若深論法,惟廣說虛無,思慮所不達,行用所無階者,則歎不可思議而下風盡禮。
如其信言不美,指事陳情,聞則心解,言則可行者,此實不可思議而人不信。
故經雲:“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夫唯不知,是以不吾知也。
”或有言火不熱、燈不照暗,稱為妙義。
夫火以熱為用,燈以照為功,今則盛言火不熱,未嘗一時廢火;空言燈不照暗,必須終夜然燈。
言行相違,理實無取,此隻破相之言,而人反以為深玄之妙。
雖則惠子之宏辯,莊生以為不堪。
膚受之流,誰能科簡?至學之士,庶不留心。
或曰:“夫為大道者,在物而心不染,處動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
今猶避事而取靜,離動而之定,勞于控制,乃有動靜二心,滞于住守,是成取舍兩病。
不覺其所執,仍自謂道之階要,何其謬耶!”述曰:“總物而稱大,通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而不亂,真為大矣,實為妙矣。
然則吾子之鑒,有所未明。
何則?徒見貝錦之輝煥,未曉始抽于素絲;才聞鳴鶴之沖天,讵識先資于鷇食;蔽日之幹,起于毫末;神凝之聖,積習而成。
今徒學語其聖德,而不知聖之所以德。
可謂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鸮炙,何其造次哉!”故經雲:“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 【譯】 心,是一身的主人,是各種精神活動的統帥。
心安靜下來就能産生智慧,躁動起來就會變得糊塗。
人們欣欣然迷戀于幻境般的世俗生活之中,隻會相信别人的言論,安心于為了名利而忙忙碌碌的事務之中,又有誰知道這一切都是虛幻的和錯誤的呢?人們的思想颠倒癡迷,确實是由于他們所生活的環境造成的。
再說選擇好鄰居而居住,尚可跟着鄰居而改變自己的不良品行;選擇優秀的人交朋友,還能使自己獲得不少益處。
更何況自己脫離了能引起生死輪回的生活環境,讓心停留在至高無上的大道之中,不舍棄俗世,怎麼能得道呢? 因此在學道的開始階段,最重要的是靜坐下來,收回心思,脫離世俗環境,讓心安居于一無所有的虛靜狀态,心中不放任何一件事情,這樣就能自然而然地進入虛無的境界中,内心與大道自然相合,因此道經上說:“在至高無上的大道之中,寂靜虛無一無所有,神可應變無窮。
”心體也是如此。
探索一下心體的本源,它是以大道為根本的,隻是因為心神受到外界名利俗物的影響,所受的蒙蔽越來越深,以至于使心長期漂泊流浪,于是就與大道疏遠了。
現在如果能夠清除心中的雜念,為大道開辟一條通路,這就叫作修道;不再讓心到處漂泊流浪,與大道融而為一,安居于大道之中,這就叫作歸根;堅守着這一根本而絲毫不分離,這就叫作靜定(安靜而不為外物所動)。
靜定的時間久了,疾病就會消失,生命就能恢複生機,生命恢複生機以後再繼續靜定修心,自然就能懂得大道。
懂得大道以後就能明白所有事理,(掌握了大道以後就能永生不死,脫離生死輪回,?)這些都是得道的緣故。
因此修習大道安定心緒,最重要的是心中不放一事。
所以道經上說:“萬物衆多,各自都要歸依到根本。
歸依到根本可以說是能靜下心來,靜下心來可以說是能使生命恢複生機。
生命恢複了生機可以說是懂得了大道,懂得了大道可以叫作徹底的明白。
”如果強制自己的内心處于“空”的狀态,那還是一種有為的執着,而不是無所之境。
大凡處于有為有所為的境界,就會令人心神疲憊,精氣洩漏,這種做法既不合理,還反而會形成疾病。
隻有内心不放一事,又不為外界各種事物所動,這才是“真定”。
根據這一原則來靜定,心氣就會調和,時間久了就會越來越感到身心輕松爽快。
以此來作為驗證,就可以分辨正邪。
如果清除心中的一切念頭,也不分是非曲直,永遠斷除所有的知覺,這是進入一種“盲定”的境界。
如果聽任所有的念頭産生,完全不加以控制,那麼這與世俗人就沒有什麼區别了。
如果僅僅明白什麼是善惡,而内心卻沒有任何歸向,任由它到處飄蕩,然後等待它自己安靜下來,這就白白地耽誤了自己。
如果去做所有的事情,卻說自己的内心并不受這些事情的影響,這些人的話聽起來很美,但他們的行為卻非常錯誤。
真正願意學道的人,要特别注意戒除這些毛病。
我們如今應該做到的是清除一切雜念而不停止對大道的覺察,安守着清靜的心态而又不使内心執著于“空”,按照這一原則長期修行,自然就能得到“真見”。
如果遇到當下必須做的事情,或者修習道法時遇上重大疑難問題,就要盡力去思考,把事情處理妥善,疑難問題得以解決,這也是開發智慧的正确前提。
事情辦完後就把它放下,一定不要再去多想它,再去多想就會因為開發智慧而損害了恬靜的心境,就會因為次要的小事而傷害了根本的大事,多思考雖然能夠施展一時的聰明才智,但終究會損害修煉永恒之道的大業。
如果産生了邪思雜念,随時覺察到,就随時把它清除掉;如果聽到批評與贊美的言論,或看見善良與罪惡的事情,都要及時從内心清除它們的影響,不要把它們放在心裡。
如果内心接受這些東西,内心就會被裝滿,如果内心已經裝滿了,那麼大道就沒有什麼地方可以停留。
對于一切所見所聞,就如同沒有看見和沒有聽見一樣,那麼是非善惡就不會進入内心。
内心不受外界影響,這就叫作“虛心”;内心不追逐外界名利,這就叫作“安心”。
内心安定而虛靜,那麼大道自然就會到來并留在心中。
因此道經上說:“人如果能夠做到心境虛靜、清靜無為,即使不去追求大道,大道也會自己來到他的心中。
” 内心既不放進一件俗事,對外也就能夠做到清靜無為。
表現得既不高尚也不卑微,因此他人的批評和贊譽就不會産生;表現得既不聰明也不愚蠢,因此各種利害就不會到來。
這就是說要遵循中庸的路線,并在不違背基本原則的情況下進行适當的權變,與時變化或進或退,姑且以此免除一切麻煩累贅,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不分是什麼時間,也不分是什麼事情,都絞盡腦汁努力去做,自己還聲稱并沒受到這些事情的影響,這最終也算不上是真正的覺悟。
為什麼呢?因為修心之法如同養護眼睛,一絲一毫的東西進入眼中,眼睛都會感到難受不安。
任何一件小事記挂在心上,心境必定會動亂不定。
一旦有了這種動亂不定的心病,就很難進入虛靜的境界。
因此修道的關鍵,就是要盡快清除掉這種心病,這種心病如果清除不掉,最終也無法做到虛靜。
這件事就好比良田,良田裡的荊棘如果不鏟除,雖然播下了種子,美好的禾苗也無法長成。
愛惡之情、主觀成見等各種思想雜念,都是長在心裡的荊棘,如果不把它們清除掉,虛靜的心境和高超的智慧就不可能出現。
有的人身居富貴,有的人博學經史,他們口頭上主張仁慈儉樸,行為上卻貪婪殘忍,他們能言善辯足以文飾自己的過失,有權有勢足以威脅他人,事情辦好了就歸功于自己的名下,出現錯誤了肯定會去怪罪别人。
這種毛病最為嚴重,即使去學道也不會有什麼益處。
他們之所以如此,就因為他們太自以為是了。
然而人心向來是依賴于它所生存的環境,還不習慣于獨立存在。
突然之間失去了它所依賴的環境,便很難自我安定下來,即使能夠暫時安定下來,不久還是會散亂。
這種散亂情況随時發生,随時就要把它抑制下去,一定要使心境不散亂,長期堅持不斷修煉,心自然而然會變得安靜閑适。
不分白天夜晚,也無論是行是停是坐是卧,甚至是正在做事的時候,也經常要有意地安定心境。
如果心境安定下來了,還必須小心地護養它,千萬不要用煩惱之事去觸動它。
隻要稍稍靜下心來,自己就能從中得到快樂;當心慢慢地完全安靜下來時,就會感到神清氣爽,胸懷曠遠。
過去所看重的東西,如今也會感到它們是那樣的粗俗不堪和毫無價值,更何況還能夠因為靜心而生出高超智慧,能夠深刻地明了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幻的。
牛馬,屬于家畜,如果放縱不管,還會變得桀骜不馴,不受人們的駕禦。
鷹鹯,屬于兇猛的野鳥,被人們用繩子系住,整天帶在身邊,它們自然而然地變得馴服聽話。
更何況放縱自己的心思,任它漂蕩而不加以約束,這樣隻能使它變得更加淺薄平庸,又如何能夠覺察微妙的大道呢?因此道經上說:“即使有雙手合抱的大玉璧在先,驷馬車隊在後這樣的重禮,也不如安坐在那裡不斷地體悟修習大道。
” 修習道法的妙處,在于能夠身體力行,而不在于能夠談論。
能夠身體力行,那麼所講的言論就恰當;不能身體力行,講的言論就是虛妄之言。
另外世人在學習時,往往看重艱深的學問,而輕視簡易的學問。
就像有的人去宣講深奧的道法,廣泛論述虛無的道理,讓人們心裡無法理解,也不分修習階段讓人們去實行,那麼人們就會被歎服,認為這些道理玄妙得不可思議,從而對其十分敬仰。
如果隻講一些辭句不華美的真話,并用具體的事例加以說明,人們一聽就心裡明白,而且還切實可行,這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的至理名言,然而人們卻往往不太相信。
因此道經上說:“我的主張非常容易明白,也非常容易實行。
然而天下卻沒有人能夠明白,也沒有人能夠實行。
正是因為人們都不明白,所以也沒有人能夠理解我。
”有人宣稱火不熱、燈光不能照亮暗處,并說這些命題含義微妙。
火以熱為作用,燈以照明為功效,如今竭力宣揚火不熱的人,沒有一天不使用火;宣揚燈光不能照亮暗處的人,每個夜晚都必須點燈。
這些人的言行互相矛盾,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無可取之處,這些都隻是一些破除外相的言論,然而人們反而認為這些都是深奧玄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