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論原文

關燈
人,升靈台而演妙,略三乘之因`果,廣萬有之自然,漸之以日損有為,頓之以證歸無學,喻則張弓鑿矢#5,法則挫銳解紛,修之有常,習以成性,黜聰填體,嗜然坐忘,不動於寂,幾微入照。

    履殊方者,了義無日,遊斯道者,觀妙可期,力少功多,要矣妙矣。

     得道七 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随迎不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通生無匮謂之道。

    至聖得之於古,妙法傳之於今,循名究理,全然有實。

    上士純信,克己勤行,虛心谷神,唯道來集。

    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随道通,與神合一,謂之神人。

    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道同,故無生死。

    隐則形同於神,顯則神同於氣,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存亡在己,出入無問,身為滓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生神經》#6雲:身神并一,則為真身。

    又《西升經》雲:形神合同,故能長久。

    然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於形,淺則唯及於心。

    被形者,神人也。

    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

    何耶?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

    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洩,無靈潤身光,遂緻早終,道故難備。

    經雲屍解,此之謂也。

    是故大人含光藏輝,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

    經雲: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又雲: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山有玉,草木以之不雕。

    人懷道,形骸以之永固。

    資熏日久,變質同神,煉形入微,與道冥一。

    散一身為萬法,混萬法為一身,智照無邊,形超靡極,總色空而為用,含造化以成功,真應無方,其惟道德。

    《西升經》雲:與天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然後天道盛矣。

    謂證得其極者也。

    又雲:神不出身,與道同久。

    且身與道同,則無時而不存;心與道同,則無法而不通;耳與道同,則無聲而不聞;眼與道同,則無色而不見。

    六根洞達,良由於此。

    近代常流,識不及遠,唯聞舍形之道,未達即身之妙,無暫己短,有效人非。

    其猶夏蟲不信冰霜,醞鹦斷無天地。

    其愚不可及,何可誨焉。

     坐忘樞翼 夫欲修道成真,先去邪僻之行,外事都絕,無以幹心,然後端坐,内觀正覺。

    覺一念起,即須除滅,随起随制,務令安靜。

    其次,雖非的有貪着,浮遊亂想,亦盡滅除,晝夜勤行,須臾不替。

    唯滅動心,不滅照心,但冥虛心,不冥有心,不依一物,而心常住。

    此法玄妙'利益甚深,自非夙有道綠、信心無二者,莫能信重。

    雖知誦讀其文,仍須辯識真僞,所以者何?聲色昏心,邪佞惑耳,人我成性,自是病深,心與道隔,理難曉悟。

    若有心歸至道,深生信慕,先受三戒,依戒修行,在終如始,乃得真道。

    其三戒者,一日簡綠,二日無三日靜心。

    勤行此三戒,而無懈退,則無心求道而道自來。

    經雲:能虛心無為,非欲於道,道自歸之。

    由人上君此言之,簡要之法,實可信哉,實可貴哉。

    然則凡心躁競,其來固久,依戒息心,其事甚難。

    或息之而不得,暫得而還失,去留交戰,百體流汗,久久柔挺,方乃調熟。

    莫以暫收不得,遂廢平生之業。

    少得靜已,則行立坐卧之時,涉事喧阗之處,皆須作意安之。

    有事無事,常若無心,處靜處喧,其志唯一。

    若束心太急,急則成病,氣發狂癡,是其候也。

    心若不動,又須放任,寬急得中,常自調适,制而無着,放而不逸,處喧無惡,涉事無惱者,此真定也。

    不以涉事無惱,故求多事,不以處喧無動,故來就喧。

    以無事為真定,以有事為應迩。

    若水鏡之為鑒,則遇物而見形。

    善巧方便,唯能入定,發慧遲速,則不由人。

    勿於定中急急求慧,求慧則傷定,傷定則元慧。

    定不求慧,而慧自生,此真慧也。

    慧而不用,實智若愚,益資定慧,雙美無極。

    若定中念想,則有多感,衆邪百魅,随心應現,真人老,神異詭怪,是其祥也。

    唯定心之,豁然無覆,定心之下,曠然無基,舊業永消,新業不造,無所纏礙,迥脫塵網,行而久之,自然得道。

     夫得道之人,心有五時,身有七候。

    心有五時者,一動多靜少;二動靜相半;三靜多動少;四無事則靜;事觸還動.五心與道合,觸而不動。

    心至此地,始得安樂,罪垢滅盡,無複煩惱。

    身有七候者,一舉動順時,容色和悅;二夙疾普消,身心輕爽;三填補夭傷,還元複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煉形為氣,名日真人;六煉氣成神,名日神人;七煉神合道,名日至人。

    其於鑒力,随候益明,得至道成,慧乃圓備。

    雖久學定心,身無五時七候者,促齡穢質,色謝歸空,自雲慧覺,複稱成道,求諸通理,實所未然,可謂謬矣。

     坐忘論竟 #1『病』,《全唐文》為『疾』。

     #2『極』,《全唐文》為『甚』。

     #3『愛』,《全唐文》為『重』。

     #4『作』,《全唐文》為『則』。

     #5『矢』,《全唐文》為『戶』。

     #6『生神經』,《全唐文》為『靈寶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