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膚論

關燈
命則太極也。

    可相離乎?或言釋氏了性,道家了命。

    非通論也。

    夫佛無我相,破貪着之見也;道言守母,貴無名之始也。

    不知性安知命耶?既知命矣,性可遺耶?故論性而不淪于空,命在其中矣;守母而複歸于樸,性在其中矣。

    是謂了命關于性地,是謂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

     或問:“子之論性命則既明且盡矣。

    敢問性之在人,果何物也?可得而見乎?” 曰:“性不可見,所以見則性也,于不可見而欲求其所以見,則性愈遠矣。

    何耶?性之為物也,可以無心見,而不可以有心求。

    昔者老聖稱太樸以無名,黃帝索玄珠于罔象,古人之喻厥有深旨。

    請言人之所以生也!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所謂性即無極也,所謂命即二五之精也。

    二者妙合,而人始生焉。

    方其末生之前,則所謂無極者,混沌鴻蒙,何相何名?何音何緒?何臭何聲?及乎二五既凝,得一以靈,何思何為?何慮何營?是性之本體也,夫自情識開而本體鑿矣。

    張子曰:‘形而後有氣質之性。

    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

    ’所謂情識,即氣質之性也。

    所捐本體,即天地之性也。

    者子曰:‘複歸于樸,複歸于嬰兒,複歸于無極。

    ’即善反也。

    故修道之要,莫先于煉性。

    性定而氣質安不足以累之,則本體見矣。

    吾師之詩曰:‘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是後天得先天而妙其用也。

    是之謂了命關于性也。

    ” 質性論 “夫性一而已。

    何以有本性質性之異?” 曰:“本性者,自先天而言之。

    清淨圓明,混成具足。

    聖不加豐,愚不少啬者也。

    質性者,自後天而言之。

    生于形氣之私,于是始有清濁厚薄之異。

    且夫二五變合,生人物之萬殊,其問揉雜不齊,本于胎元受氣之始。

    何者?吾自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皆以情欲而正命本。

    逐境起念,遇物生情,熏習久矣。

    中間得氣有純駁,故嗜欲有淺深,莫不各借本然之性,以行其有我之私。

    蓋質性在人,非能自用。

    所以用者,皆借靈于本性。

    如豪奴孽子,借主人以号令也。

    故常喻之。

    性則水也,落于氣質,猶水之入于泥淖中也。

    決而行之,但見泥淖而不見其水。

    泥淖豈能自行?水行之也。

    但水混于泥淖而不見耳。

    澄之之久,則清者在上,濁者在下。

    決而行之,無非水矣。

    此澄湛之功,善反之力也。

    ” 神室論 “元性元神,有以異乎?” 曰:“元性即元神,無以異也。

    以其靈通而莫測,妙應而無方,故名之曰神。

    謂之元者,所以别于後天之思慮也。

    ” “神之在人,亦有宅乎” 曰:“吾聞之紫清仙師,人有三谷,乃元神之空,靈性之所存也。

    其空如谷,又名谷神。

    神存則生,神去則死。

    日則接于物,夜則接于夢。

    神不能安其居也。

    《靈樞内經》曰:‘天谷元神,守之自真。

    ’人身之中,上曰天谷,泥丸是也;中曰應谷,绛宮是也;下曰靈谷,關元是也。

    此三谷者,神皆居之,謂之三田。

    嘗為之論,泥丸者,栖神之本宮也;绛宮者,布政之明堂也;靈谷者,藏修之密室也。

    故夫元神居于绛官,則耳有聞,目有見,五官效職而百體為之從今矣;元神居于靈谷,則視者返,聽者收,神氣相守,而營魄為之抱一矣。

    楊子有言:‘藏心于淵,美厥靈根。

    ’淵者,深昧不測之所,靈谷是也。

    是神所藏也。

    ” 河車論 神既藏矣,是謂歸根。

    歸根曰靜,靜曰複命。

    将見神氣相守,抱一無離。

    迨夫靜極而動,則是神也。

    複乘氣機而上升于泥九,于是河車之路始通。

    要知河車之賂,乃吾身前後任督二脈也。

    夫氣之始升也,油然滃然,郁蒸于兩腎之間,浩浩如潮生,溶溶如水泮,泛溢于五腧之上者,乃水經濫行,不由溝洫也。

    吾急以神斡歸尾闾,使之循尾闾而上,至于夾脊雙關,上風府而直至于泥丸。

    神與氣交會于此,則其疏暢融液,不言可知。

    少焉,降為新美之津,則自重樓而下遊绛宮,入紫庭,複歸其所藏之處而休焉。

    如此循環灌注,久久純熟,氣滿三田,上下交泰,所謂“常使氣沖關節透,自然精滿谷神存”也。

    造化至此,内煉之征見矣。

    然非深造而實詣,又烏知予言之有味哉! 澄神論 “吾子所言藏神之宅,則吾既得聞命矣。

    敢問藏神之旨。

    ” 曰:“藏神者,凝神也。

    凝神之要,莫先于澄神;澄神之要,莫先于遣欲。

    《清淨經》雲;‘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易》曰:‘聖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所謂洗心,即澄神之謂也。

    周子曰:‘無欲故靜。

    ’所謂無欲,即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