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九四》曰“遲歸有時”,他無見也。
孔子贊《易》,始于時字多所發揮,而于《系傳》總揭其義曰“變通配四時”,又曰“變通莫大乎四時”,又曰“變通者趣時者也”。
于《豐?傳》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合而觀之,孔子言“時”之旨趣,具可見矣。
故于乾之九三日“與時偕行”,于上九曰“與時偕極”。
損益皆曰“與時偕行”,随曰“随時”,節曰“失時”,革曰“明時”,無妄曰“對時”,睽蹇皆曰“時用”,豫姤旅皆曰“時義”,坤曰“時發”,贲曰“時變”,而于《艮?彖傳》總揭其義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故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
”此可謂孔子于《易》獨得之秘,而為天下萬世指迷者也。
若以時論時,則亦含有二義:一曰有定之時。
如天之四時,時有定候,非人之所能變更,是惟順承乎天,所謂後天而奉天時者也。
一曰無定之時。
如人事之有輕重緩急,而陰陽五行各有始有壯有究,或損或益,或行或止,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者也。
故時有以盈虛消息言者,泰否剝複之類是也。
有以事言者,訟師噬嗑頤之類是也。
有以理言者,謙履鹹恒之類是也。
有以象言者,井鼎之類是也。
位 《系傳》曰“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又曰“列貴賤者存乎位”。
《說卦傳》“天地定位”,“《易》六位而成章”,此皆指卦位與爻位而言也。
《系傳》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又曰“德薄而位尊”,此則由爻象而拟議之爵位之位也。
故“位”字亦有此二義。
帝出乎震,震東方也,至艮東北之卦也。
此八卦之方位。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則上下卦(即外卦内卦)之位定。
上卦為高,下卦為卑,貴宜卑而賤有高矣。
列貴賤者存乎位,則卦爻二五,五貴而二賤。
王弼謂中四爻有位,初上無位者,即此位也。
《易》六位而成章,則分陰分陽,疊用柔剛。
所謂陰陽之位,初三五為陽位,二四六為陰位。
陽居陽,陰居陰,為當位。
反之為不當位。
位從立從人,所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故三畫卦與六畫卦,皆分天地人三位。
而孔子贊《易》則專言人道,天位地位皆以人居之,必能合乎仁義之道,方能與天地參而無慚此位也。
德 《易》之言德,亦分二義: 一曰卦德。
《系辭》“雜物撰德”,又曰“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此卦德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陰。
健順乾坤之德也。
推之震動巽入,離麗坎陷,艮止兌說,皆其德也。
而人用即謂之材。
彖者材也,故亦謂之卦材。
一曰道德。
《說卦》曰“和順于道德”,《系傳》曰“天地之大德日生”,又曰“以通神明之德”,又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皆道德之德也。
德有大小,必與位稱。
無德而據位,謂之竊位。
德薄而位尊,其形渥兇。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
去古已遠,降而言德。
《系辭下傳》七章之三陳九德,即孔子以《易》設教,而示人以立德之方也。
變 《系傳》曰“道有變動,故曰爻”,又曰“爻者言乎變者也”,又曰“一阖一辟謂之變”,又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又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又曰“《易》窮則變,變則通”,又曰“變而通之以盡利”,又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上下無常,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
系辭之言變,詳且盡矣。
蓋宇宙以變而久存,亦以變而日新。
無時不變,無境不變。
特其迹甚微,人自不知覺耳。
通 《易》窮則變,變則通。
故“變通”二字,往往聯綴而言。
《系傳》曰“一阖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又曰“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又曰“變通配四時”,又曰“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又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又曰“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又曰“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合變通而觀之,而《易》之所以為《易》可見矣。
而《序卦傳》曰“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雜卦傳》曰“井通而困相遇也”,《系傳》又曰“困窮而通”,《乾?文言》曰“六爻發揮旁通情也”,《坤?文言》曰“君子黃中通理”。
合而觀之,而《易》可通矣。
當 适其可之謂當。
凡變也通也,變而通之以盡利,無非由不當而變通之以求其當而已矣。
止于至善,位之當也。
當其可之謂時,時之當也。
陽九陰六之位當矣,而時不相得,或情不相得,則仍有未當。
故《象傳》有以當位之爻而言位不當者,如需之上六等類是也。
變通之最大者,莫過于革。
《革?彖傳》曰“革而當其悔乃亡”,而當之義可見矣。
交 易者交易也。
非交無以為易,故交者《易》之妙用,亦不啻為《易》之代名辭也。
《系傳》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又曰“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蓋《易》以明道,而道在人。
人在天地間,決不能離群而獨立也。
近則男女夫婦父子,遠則君臣朋友,無不有所合也。
有合則必有交。
人在天地間,又不能絕物而自養也。
小則日用飲食,大則養生送死,無不有所需也。
有需則必有交。
甲有所需于乙,乙有所需于甲,丙有求合于丁,丁有求合于丙,于是交相為需,交相為養,而人事以興。
故《易》象以陰陽明之。
陰交于陽,陽交于陰,大有之“無交害”,随之“交有功”是也。
《家人?傳》曰“交相愛也”,《睽?傳》曰“交孚無咎”,故必相愛相孚,而交之道始可久。
天地交則泰,否則天地不交萬物不生,人道息矣。
西人曰“互助”,惟《易》之“交”足以盡其義也。
幾 吉兇悔吝生乎動,而欲動未動之前,則為幾。
《系傳》曰“知幾其神”,又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乾?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文言》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屯?六三》曰“君子幾,不如舍,往吝”,《豫?六三》“介于石不終日”,《系傳》曰“見幾而作,甯用終日”。
蓋乾九三為人爻之始,動靜所生,吉兇著焉。
理欲之界,人禽判焉。
孟子所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即此幾也。
周子所謂“誠無為,幾善惡”,亦此幾也。
複之初九“不遠複,毋祗悔”,孔子曰“顔氏之子,其庶幾乎”。
故幾者,《易》道精微之所在。
堯舜之心傳,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幾者,動之微,即此道心之微也。
君子知幾,即在“不遠複”之“反複其道”。
故《文言》又曰“終日乾乾,反複道也”。
聖人丁甯告誡之意,亦可謂深切而著明矣。
“夫《易》,聖人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洗心退藏于密”。
至 《乾,彖傳》曰“大哉乾元”,《坤?彖傳》曰“至哉坤元”。
大無限量,而至有際極。
大也,至也,聖人贊《易》開始之第一字也。
即此一字,已将乾坤全體之精神分量,概括無遺。
并将乾坤兩卦之方式作用,分析明自。
挈全《易》之綱領,洩造化之神秘。
《系傳》曰:“《易》其至矣乎!”聖人之情見乎
孔子贊《易》,始于時字多所發揮,而于《系傳》總揭其義曰“變通配四時”,又曰“變通莫大乎四時”,又曰“變通者趣時者也”。
于《豐?傳》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合而觀之,孔子言“時”之旨趣,具可見矣。
故于乾之九三日“與時偕行”,于上九曰“與時偕極”。
損益皆曰“與時偕行”,随曰“随時”,節曰“失時”,革曰“明時”,無妄曰“對時”,睽蹇皆曰“時用”,豫姤旅皆曰“時義”,坤曰“時發”,贲曰“時變”,而于《艮?彖傳》總揭其義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
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故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
”此可謂孔子于《易》獨得之秘,而為天下萬世指迷者也。
若以時論時,則亦含有二義:一曰有定之時。
如天之四時,時有定候,非人之所能變更,是惟順承乎天,所謂後天而奉天時者也。
一曰無定之時。
如人事之有輕重緩急,而陰陽五行各有始有壯有究,或損或益,或行或止,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者也。
故時有以盈虛消息言者,泰否剝複之類是也。
有以事言者,訟師噬嗑頤之類是也。
有以理言者,謙履鹹恒之類是也。
有以象言者,井鼎之類是也。
位 《系傳》曰“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又曰“列貴賤者存乎位”。
《說卦傳》“天地定位”,“《易》六位而成章”,此皆指卦位與爻位而言也。
《系傳》曰“危者安其位者也”,又曰“德薄而位尊”,此則由爻象而拟議之爵位之位也。
故“位”字亦有此二義。
帝出乎震,震東方也,至艮東北之卦也。
此八卦之方位。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則上下卦(即外卦内卦)之位定。
上卦為高,下卦為卑,貴宜卑而賤有高矣。
列貴賤者存乎位,則卦爻二五,五貴而二賤。
王弼謂中四爻有位,初上無位者,即此位也。
《易》六位而成章,則分陰分陽,疊用柔剛。
所謂陰陽之位,初三五為陽位,二四六為陰位。
陽居陽,陰居陰,為當位。
反之為不當位。
位從立從人,所謂“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故三畫卦與六畫卦,皆分天地人三位。
而孔子贊《易》則專言人道,天位地位皆以人居之,必能合乎仁義之道,方能與天地參而無慚此位也。
德 《易》之言德,亦分二義: 一曰卦德。
《系辭》“雜物撰德”,又曰“陰陽合德,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此卦德也。
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險。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德行恒簡以知陰。
健順乾坤之德也。
推之震動巽入,離麗坎陷,艮止兌說,皆其德也。
而人用即謂之材。
彖者材也,故亦謂之卦材。
一曰道德。
《說卦》曰“和順于道德”,《系傳》曰“天地之大德日生”,又曰“以通神明之德”,又曰“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皆道德之德也。
德有大小,必與位稱。
無德而據位,謂之竊位。
德薄而位尊,其形渥兇。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
去古已遠,降而言德。
《系辭下傳》七章之三陳九德,即孔子以《易》設教,而示人以立德之方也。
變 《系傳》曰“道有變動,故曰爻”,又曰“爻者言乎變者也”,又曰“一阖一辟謂之變”,又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又曰“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又曰“《易》窮則變,變則通”,又曰“變而通之以盡利”,又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上下無常,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
系辭之言變,詳且盡矣。
蓋宇宙以變而久存,亦以變而日新。
無時不變,無境不變。
特其迹甚微,人自不知覺耳。
通 《易》窮則變,變則通。
故“變通”二字,往往聯綴而言。
《系傳》曰“一阖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又曰“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又曰“變通配四時”,又曰“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曰“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又曰“通乎晝夜之道而知”,又曰“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又曰“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合變通而觀之,而《易》之所以為《易》可見矣。
而《序卦傳》曰“泰者通也。
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雜卦傳》曰“井通而困相遇也”,《系傳》又曰“困窮而通”,《乾?文言》曰“六爻發揮旁通情也”,《坤?文言》曰“君子黃中通理”。
合而觀之,而《易》可通矣。
當 适其可之謂當。
凡變也通也,變而通之以盡利,無非由不當而變通之以求其當而已矣。
止于至善,位之當也。
當其可之謂時,時之當也。
陽九陰六之位當矣,而時不相得,或情不相得,則仍有未當。
故《象傳》有以當位之爻而言位不當者,如需之上六等類是也。
變通之最大者,莫過于革。
《革?彖傳》曰“革而當其悔乃亡”,而當之義可見矣。
交 易者交易也。
非交無以為易,故交者《易》之妙用,亦不啻為《易》之代名辭也。
《系傳》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又曰“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蓋《易》以明道,而道在人。
人在天地間,決不能離群而獨立也。
近則男女夫婦父子,遠則君臣朋友,無不有所合也。
有合則必有交。
人在天地間,又不能絕物而自養也。
小則日用飲食,大則養生送死,無不有所需也。
有需則必有交。
甲有所需于乙,乙有所需于甲,丙有求合于丁,丁有求合于丙,于是交相為需,交相為養,而人事以興。
故《易》象以陰陽明之。
陰交于陽,陽交于陰,大有之“無交害”,随之“交有功”是也。
《家人?傳》曰“交相愛也”,《睽?傳》曰“交孚無咎”,故必相愛相孚,而交之道始可久。
天地交則泰,否則天地不交萬物不生,人道息矣。
西人曰“互助”,惟《易》之“交”足以盡其義也。
幾 吉兇悔吝生乎動,而欲動未動之前,則為幾。
《系傳》曰“知幾其神”,又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乾?九三》“終日乾乾夕惕若”,《文言》曰“知至至之可與幾也”。
《屯?六三》曰“君子幾,不如舍,往吝”,《豫?六三》“介于石不終日”,《系傳》曰“見幾而作,甯用終日”。
蓋乾九三為人爻之始,動靜所生,吉兇著焉。
理欲之界,人禽判焉。
孟子所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即此幾也。
周子所謂“誠無為,幾善惡”,亦此幾也。
複之初九“不遠複,毋祗悔”,孔子曰“顔氏之子,其庶幾乎”。
故幾者,《易》道精微之所在。
堯舜之心傳,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幾者,動之微,即此道心之微也。
君子知幾,即在“不遠複”之“反複其道”。
故《文言》又曰“終日乾乾,反複道也”。
聖人丁甯告誡之意,亦可謂深切而著明矣。
“夫《易》,聖人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洗心退藏于密”。
至 《乾,彖傳》曰“大哉乾元”,《坤?彖傳》曰“至哉坤元”。
大無限量,而至有際極。
大也,至也,聖人贊《易》開始之第一字也。
即此一字,已将乾坤全體之精神分量,概括無遺。
并将乾坤兩卦之方式作用,分析明自。
挈全《易》之綱領,洩造化之神秘。
《系傳》曰:“《易》其至矣乎!”聖人之情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