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明爻第十 積爻而成卦,故爻為卦之體。

    爻動而卦變,故爻又為卦之用。

    卦之體用,具在于爻。

    《說卦傳》曰:“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将以順性命之理。

    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分陰分陽,疊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系傳》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兩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雜故曰文。

    文不當故吉兇生焉。

    ”又曰:“《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

    變動不居,周流六虛。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适。

    ”又曰:“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象動乎内,吉兇見乎外,功業見乎變,聖人之情見乎辭。

    ”孔子之所以言爻者,詳且備矣。

    後世言《易》者,既昧于象數,而六虛六位之義,亦泛焉而莫知所指。

    每卦僅就所見之上下六爻,為承應當否,卦之情其何由見哉! 卦氣由下生,故以下為初。

    重三畫之卦為六畫,仍分三才。

    陽奇陰偶,陽剛陰柔。

    以配天地,中爻為人,曰仁曰義。

    上下進退,為内外兩象之中樞。

    孔子贊《易》,《彖傳》以内外兩象之陰陽剛柔,釋一卦之義。

    《象傳》則專取中爻,聯合上下象數,以人合天。

    六十四卦《象傳》,皆曰“君子以”或“先王以”者,即以人事明天地之道者也。

    天地之道往複不窮,而人事之千變萬化,皆在三四兩爻之反複。

    孔子曰“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大過?彖》曰“本末弱也”。

    明六爻之本末,而後一卦之體用可知。

    而元亨利貞,亦可以陰陽之升降上下而明其序也。

     端木氏曰:《易》太極含三為一,乾坤上下中,上天極,立在下地極,而中人極。

    離坎天地中,日月二人象,天地中人道,離坎交中,天地間生人。

     天地颠,乾下首,生人出。

    乾是坎,北極艮背。

    坤是離,南極巽高。

    而中極人道,震兌出入,天地大義人之終始。

    此六爻三極之道也。

     爻位第十一 六位六虛 六位 分陰分陽,疊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

    六位者,初爻二爻為地位,三爻四爻為人位,五爻上爻為天位。

    以乾卦例之,初九在地之下,故曰“潛”。

    九二地之上,故曰“田”。

    三爻為人之正位,故曰“君子”。

    四爻不當位,故曰“或”。

    五爻天位,故曰“在天”。

    上九在天之上,故曰“亢也”。

     位有一定,而爻則變動無常。

    學者必先知有定之位,定其為陰為陽,為上為下,而後爻之奇偶當否,可得而言也(偶居陰,奇居陽,為當,反之為不當)。

     分陰分陽,疊用柔剛。

    惟既濟一卦,為陰陽柔剛各當其位,故曰“既濟定也”。

    定則不動,不動則不生,而《易》道或幾乎息矣。

    故荀虞均以乾坤成兩既濟為兇。

    《序卦》曰:“《易》不可窮也,故受之以未濟終也。

    ”此以陰陽之位言之也。

    若以用言,則一卦六爻,惟中四爻得用。

    初未用事,而上則失位。

    故《乾?上》曰:“高而無位”,《需?上》日“位不當也”。

    王弼曰“上下無位”者,指此也。

     六虛 《系傳》曰:“上下無常,周流六虛。

    ”六虛者,即初二三四五上之位也。

    爻實位虛,爻有上下,而位無變動。

    爻有柔剛,位有陰陽(一三五為陽,二四六為陰),剛柔雜居(剛居陽,柔居陰,為當。

    或以剛居陰,柔居陽,則相雜而文生焉),吉兇以著。

    《參同契》曰:“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

    ”二用者即九與六也。

    乾九坤六,上下升降,周流六虛,以成六十四卦。

    故觀象者不可僅觀所見之六爻。

    六爻之下,尚有六虛,皆與此所見之六爻相關。

    爻為飛,位為伏,實易辨而虛難知。

    必由實而究其虛,庶遇爻而知其用,于《易》之道思過半矣。

     八卦正位 爻位六而卦有八,八卦于六爻,各有其當位之爻,曰正位。

    家人曰“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言九五與六二,則但以陰陽言也。

    陰陽以二五爻為得中得正,乾坤為卦之宗主,亦陰陽之純體。

    故乾以九五為正位,坤以六二為正位,坎離為乾坤之交(坎中之陽即乾爻,離中之陰即坤爻)。

    故坎離之正位,與乾坤同。

    震以初九為正位,艮以九三為正位,巽以六四為正位,兌以上六為正位。

    卦各有其正位,故六爻具六子之位。

    為圖如下: 端木氏曰:天地六爻,坎離既濟定位,五多功二多譽,位當也。

    離坎未濟居方,三多兇四多懼,不當位也。

    有當位而不正者,而正位未有不當者也。

    而《彖》、《象》之言正則以二五,故八卦惟乾坤坎離之為得中得正也。

     六爻三極定位,天地定位。

    六爻上山澤,下雷風,中水火。

    六爻三極,下二初地爻地極,雷風恒,天地下極立心恒,坤地極立不易方,二初震巽爻是也,五上天爻天極,山澤損天上極員(損從員),乾天恒無方,中日月鬥,三人行,乾極與時偕行,五上艮兌爻是也。

    四三人爻人極,水火既濟,天地中間人,于天地上下初終,首尾續終,中為人極。

    兼三才而兩之,定上下中極,四三坎離爻是也。

    六爻三極,天地南北居方,六爻辨物辨等。

    乾坤六十四卦終下坎北極,故曰“初難知”,曰“亦不知極也”。

    此《易》居方上下六爻三極之道也。

     六爻定位圖 右圖與前圖合觀,則知爻位之隐見變化,不但卦有飛伏交互,而爻之飛伏交互,亦與卦等也。

    向之說《易》家,能究心于爻位之義者甚鮮,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