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頻年講習,博考周谘,始知三《易》之卦爻象數,同源共貫。
京氏之學,實遠符《連山》之曆數,近合《周易》之變通。
稽諸經傳,證例正多,爰取為立用之準。
有精于術數者,更深求之。
以推衍《彖》、《象》十翼之辭,其相得有合者,必不止如吾之所知。
知無盡而無窮,占蔔雲乎哉! 乾伸二用 《易》之大用,孔子《系傳》,言之詳矣。
特後儒類以文字釋之,緻孔子之征言精義,皆忽略讀過,而莫名其蘊蓄宏深之妙。
果能以孔子之言,一一以八卦之象數證之,則一字一義,無不各有體用之所在,亦無不各與象數相發明,而“為用不窮”一語決非以空言了之者也。
八卦之用,皆本于乾坤,後天坎離代乾坤之用,而六十四卦之用,莫不由乾坤而生。
孔子曰:“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天地萬物之用,備于是矣(雷霆震與艮風雨巽與兌皆相反之卦也,日月坎離與乾坤皆相對之卦也。
詳玩其象,八卦之用可悟矣。
)。
而又承之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易》之大用,孰逾于是?故乾用九,坤用六。
六十四卦,皆乾坤之用,皆九六之用。
乾無方體用不可見,故乾九之用,用于坤六。
《傳》曰:“顯諸仁,藏諸用。
”乾顯而坤藏,惟藏而用乃顯焉。
乾坤象也,九六數也。
象數不明,用何由顯?為圖如左,餘卦類推。
端木鶴田曰:“乾坤天地一二,始子複一,醜臨二。
而臨二坎爻,其初複一震爻。
天地一二子醜數造始(坎震屯),一主日,二主月。
子複一交午七數,為複‘七日吉’。
醜臨二交未八數,為臨‘八月兇’。
故七八正當子醜一二正位。
《易》,七八數之正也,九六數之變也。
七吉以七而九進為用,午進而七數之正。
進而用九數之變,乾用九是也。
八兇以八而六退為用,未退而八數之正,退而用六數之變,坤用六是也。
六坎數,九震數,皆天地一二造始數。
乾坤卦用七八正爻用九六變,此其數是也。
” 晁氏公武曰:“餘有志學《易》,本好王氏,妄謂弼之外,自有名象者。
果得京氏傳,而文字颠倒舛訛,不可訓知。
迨其服習甚久,漸有所窺,今二十有四年矣。
乃能以其象數辨正文字,而私識之曰:是書兆乾坤之二象以成八卦,凡八變而六十有四,于其往來升降之際,以觀消息盈虛于天地之元,而酬酢乎萬物之來者,炳然在日也。
大抵辨三《易》,運五行,正四時,謹二十四氣,志七十二候,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其進退以幾,為一卦之主者謂之世。
奇耦相與,據一以起二而為主之相者謂之應。
世之所位而陰陽之肆者,謂之飛。
陰陽肇乎所配,而終不脫乎本,以應顯佐神明者謂之伏。
起乎世而周乎内外,參乎本數以紀月者謂之建。
終之始之,極乎數而不可窮以紀日者,謂之積。
會于中而以四為用,一卦備四卦者,謂之互。
乾建于甲子于下,坤建于甲午于上。
八卦之上,乃生一世之初,分五世之位。
其五世之上,乃為遊魂之世。
五世之初,乃為歸魂之世。
而歸魂之初,乃生後卦之初。
其建剛日剛節氣,柔日則中氣,其數虛則二十有八,盈則三十有六。
其可言者如此。
”晁氏之說,可謂挈《京易》之綱領矣。
茲分列八宮暨飛伏諸例如下,若應與配位五行六神諸說,詳下《爻位》、《爻數》各章。
八純卦各以五行所屬為主,乾金坎水艮土震木巽木離火坤土兌金,所謂進退以幾而為一卦之主者謂之世也。
本宮不變,初爻變為一世,至五爻變為五世,上爻六世,即本宮,謂之宗廟不變。
初至七世仍以三爻變為遊魂,八世下三爻,全複本宮,為歸魂。
故二世為地《易》,三四世為人《易》,五六世為天《易》,遊魂歸魂為鬼《易》。
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之序,決非京氏所創。
《系傳》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雖乾坤對舉,而詳玩後天八卦方位,及六十四卦之次序,所謂“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天道下濟,地道上行”者,皆足以見八宮之用,即分陰分陽之大義也。
八卦東震西兌,東西平衡,若地平線。
故巽離坤三陰卦,實處于地之上,所謂地道卑而上行也。
而乾坎艮三陽卦,皆處于地之下,所謂天道下濟也。
上下以震兌為始終,故雷澤歸妹曰“天地大義人終始”者此也。
震之始,始于乾,“乾知大始”也。
兌之終,終于坤,坤“代終”也。
三《易》之卦,爻象皆同,不同者其序耳。
八宮之序,或謂出于《連山》,非無所見也。
世卦月卦 世應 《周易》雖無八宮之别,而世應仍所不廢。
惟《周易》之世應,但以爻論,而京《易》則特重在卦。
京氏曰“卦有八世爻分六位,配乎人事,以定吉兇”者,固不僅為占筮言也。
《易乾鑿度》曰:“三畫以下為地,四畫以上為天。
易氣從下生,動于地之下,則應于天之上。
動于地之中,則應于天之中。
動于地之上,則應于天之上(此以上下二象分天地,故不曾人。
人秉天地之氣以生,一身之陰陽之氣亦有感必應。
言其精則水火升降,言其粗則脈絡之交布,穴氣之分行。
與夫一身外相所表見者,無不各按其位,而上下相應。
如人身上部口面耳目間有痣者,下部相應之位亦必有之,毫厘不爽。
此上下相應之最顯而易見者也。
一卦六爻亦如一身上下相通,如有否隔,即為疵病。
天地人物,因無二理
京氏之學,實遠符《連山》之曆數,近合《周易》之變通。
稽諸經傳,證例正多,爰取為立用之準。
有精于術數者,更深求之。
以推衍《彖》、《象》十翼之辭,其相得有合者,必不止如吾之所知。
知無盡而無窮,占蔔雲乎哉! 乾伸二用 《易》之大用,孔子《系傳》,言之詳矣。
特後儒類以文字釋之,緻孔子之征言精義,皆忽略讀過,而莫名其蘊蓄宏深之妙。
果能以孔子之言,一一以八卦之象數證之,則一字一義,無不各有體用之所在,亦無不各與象數相發明,而“為用不窮”一語決非以空言了之者也。
八卦之用,皆本于乾坤,後天坎離代乾坤之用,而六十四卦之用,莫不由乾坤而生。
孔子曰:“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
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天地萬物之用,備于是矣(雷霆震與艮風雨巽與兌皆相反之卦也,日月坎離與乾坤皆相對之卦也。
詳玩其象,八卦之用可悟矣。
)。
而又承之以“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易》之大用,孰逾于是?故乾用九,坤用六。
六十四卦,皆乾坤之用,皆九六之用。
乾無方體用不可見,故乾九之用,用于坤六。
《傳》曰:“顯諸仁,藏諸用。
”乾顯而坤藏,惟藏而用乃顯焉。
乾坤象也,九六數也。
象數不明,用何由顯?為圖如左,餘卦類推。
端木鶴田曰:“乾坤天地一二,始子複一,醜臨二。
而臨二坎爻,其初複一震爻。
天地一二子醜數造始(坎震屯),一主日,二主月。
子複一交午七數,為複‘七日吉’。
醜臨二交未八數,為臨‘八月兇’。
故七八正當子醜一二正位。
《易》,七八數之正也,九六數之變也。
七吉以七而九進為用,午進而七數之正。
進而用九數之變,乾用九是也。
八兇以八而六退為用,未退而八數之正,退而用六數之變,坤用六是也。
六坎數,九震數,皆天地一二造始數。
乾坤卦用七八正爻用九六變,此其數是也。
” 晁氏公武曰:“餘有志學《易》,本好王氏,妄謂弼之外,自有名象者。
果得京氏傳,而文字颠倒舛訛,不可訓知。
迨其服習甚久,漸有所窺,今二十有四年矣。
乃能以其象數辨正文字,而私識之曰:是書兆乾坤之二象以成八卦,凡八變而六十有四,于其往來升降之際,以觀消息盈虛于天地之元,而酬酢乎萬物之來者,炳然在日也。
大抵辨三《易》,運五行,正四時,謹二十四氣,志七十二候,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其進退以幾,為一卦之主者謂之世。
奇耦相與,據一以起二而為主之相者謂之應。
世之所位而陰陽之肆者,謂之飛。
陰陽肇乎所配,而終不脫乎本,以應顯佐神明者謂之伏。
起乎世而周乎内外,參乎本數以紀月者謂之建。
終之始之,極乎數而不可窮以紀日者,謂之積。
會于中而以四為用,一卦備四卦者,謂之互。
乾建于甲子于下,坤建于甲午于上。
八卦之上,乃生一世之初,分五世之位。
其五世之上,乃為遊魂之世。
五世之初,乃為歸魂之世。
而歸魂之初,乃生後卦之初。
其建剛日剛節氣,柔日則中氣,其數虛則二十有八,盈則三十有六。
其可言者如此。
”晁氏之說,可謂挈《京易》之綱領矣。
茲分列八宮暨飛伏諸例如下,若應與配位五行六神諸說,詳下《爻位》、《爻數》各章。
八純卦各以五行所屬為主,乾金坎水艮土震木巽木離火坤土兌金,所謂進退以幾而為一卦之主者謂之世也。
本宮不變,初爻變為一世,至五爻變為五世,上爻六世,即本宮,謂之宗廟不變。
初至七世仍以三爻變為遊魂,八世下三爻,全複本宮,為歸魂。
故二世為地《易》,三四世為人《易》,五六世為天《易》,遊魂歸魂為鬼《易》。
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之序,決非京氏所創。
《系傳》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雖乾坤對舉,而詳玩後天八卦方位,及六十四卦之次序,所謂“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
天道下濟,地道上行”者,皆足以見八宮之用,即分陰分陽之大義也。
八卦東震西兌,東西平衡,若地平線。
故巽離坤三陰卦,實處于地之上,所謂地道卑而上行也。
而乾坎艮三陽卦,皆處于地之下,所謂天道下濟也。
上下以震兌為始終,故雷澤歸妹曰“天地大義人終始”者此也。
震之始,始于乾,“乾知大始”也。
兌之終,終于坤,坤“代終”也。
三《易》之卦,爻象皆同,不同者其序耳。
八宮之序,或謂出于《連山》,非無所見也。
世卦月卦 世應 《周易》雖無八宮之别,而世應仍所不廢。
惟《周易》之世應,但以爻論,而京《易》則特重在卦。
京氏曰“卦有八世爻分六位,配乎人事,以定吉兇”者,固不僅為占筮言也。
《易乾鑿度》曰:“三畫以下為地,四畫以上為天。
易氣從下生,動于地之下,則應于天之上。
動于地之中,則應于天之中。
動于地之上,則應于天之上(此以上下二象分天地,故不曾人。
人秉天地之氣以生,一身之陰陽之氣亦有感必應。
言其精則水火升降,言其粗則脈絡之交布,穴氣之分行。
與夫一身外相所表見者,無不各按其位,而上下相應。
如人身上部口面耳目間有痣者,下部相應之位亦必有之,毫厘不爽。
此上下相應之最顯而易見者也。
一卦六爻亦如一身上下相通,如有否隔,即為疵病。
天地人物,因無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