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六十四卦,合周天之度,自疏而密,由略而詳。
由一年十二月,分日分時分刻,以逮秒忽之微,均可顯之以象,推之以數,豈但為吉兇占蔔之用哉!聖功王道基于是,百姓日用宥于是。
彼自絕于天而言人者固背道,舍人以言天者,豈知道哉!孔子之《易》,明天地人三極之通,而齊之于木道(見于風雷益《彖傳》“木道乃行”。
古今言《易》者均未注意,而道家亦由之而不知緻。
《易》道大用始終不明,可慨也夫!)。
坎離秉天地之中,震兌劑陰陽之和,以成位育之功。
釋道二教,闡鹹恒之義,裁成輔相,協乎泰否,所以皆範圍于《易》數之内,而莫能外乎!進象數而言氣精微之蘊,更非潛心玩索,不能會其通也。
按:一卦值六日,共三百六十日,而歲度周,尚餘五日四分日之一。
每日以八十分計,五日四分日之一,共得四百二十分,每卦應得七分,故合計六日七分,一卦始畢。
五日為一候,三候成一氣,約一氣盡十六爻,為兩卦又四爻。
是每月五卦,又盈兩爻也。
故卦氣起中孚之二爻。
節氣有長短,卦爻亦有盈縮。
此揚子雲《太玄》所以分七百二十九贊,以兩贊當一日,以當一歲三百六十四日半,而更以立踦赢二贊,以為坤縮也。
卦氣起《中孚?九二》“鳴鶴在陰”。
鶴陽鳥也,居漢陰地,陽生于陰之義也。
終于頤,“頤者養也”,歸養中宮,至中孚複出。
斯造化之機軸。
孔子贊《易》,以人事言天道,故贊《中孚?九二》曰“天下應之”,曰“天下之樞機”,可謂天人合一。
冬烘先生以附會兩字抹煞之,吾無言矣。
日行與天度每不相及,因有歲差。
東晉虞喜雲:“五十年退一度。
”何承天雲:“百年退一度。
”隋劉約雲:“七十五年退一度。
”唐僧一行又以八十三年退一度,許衡郭敬皆謂六十六年有餘退一度,較前說為近。
鄭氏《易譜》引環中子說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正數也。
”邵子《皇極》曰:“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邵子以一度作百分,京氏以一日作八十分,故其數異。
)。
”其二十五分即四分度之一矣,又另多七十五秒,是天過正數外七十五秒也。
而歲周止得二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是日不及正數二十五秒也。
假以天所多七十五秒,補日所少二十五秒,作百秒為一分,則天恰合正數,日亦恰足正數矣。
今乃日止二十四分,比天二十五分為欠一分又二十五秒,比天七十五秒為欠五十秒,故天行餘一分五十秒也。
然則日之于大,每年退一分五十秒,十年退十五分也。
六十年則退九十分,再加六年,又退九分,是六十六年,其退九十九分,是一度尚欠一分。
以每年一分五十秒計之,則一分當八個月,便是六十六年零八個月,即退天一度也。
曆法今密于古,當詳求之,以定卦值星度之位。
庶數自密合,無毫厘厘之差。
于萬事萬物之動靜吉兇,胥可以是準之矣。
萬氏彈峰曰:“乾附于坤,坤歸于乾。
坤之遊魂乾仍歸乾,坤仍歸坤,坤仍歸坤,謂之歸魂。
”六子互變,震巽二長,乃四孟月之主。
五爻變後退歸四位,震附于巽,巽附于震為遊魂。
震仍歸震,巽仍歸巽為歸魂。
坎離二中,乃四仲月之主。
五爻變後,退歸四位。
離附于坎,坎附于離,為遊魂。
離仍歸離,坎仍歸坎,為歸魂。
坎離之遊魂在乾坤,乾坤之遊魂在坎離。
此四正互換之卦。
艮兌二少,乃四季月之主。
五爻變後,退歸四位。
艮附于兌,兌附于艮,為遊魂。
艮仍歸艮,兌仍歸兌,為歸魂。
艮兌之遊魂在震巽,震巽之遊魂在艮兌。
此四隅互換之卦也,此正《說卦》“神也者”一章,去乾坤而言六子之義,乾坤主一歲之運,一卦管一月。
六子為四時之主,一卦管十日。
月有值月之卦,日月值日之卦,亦理數自然也。
京氏卦氣,出于納甲。
八宮世應,皆與卦氣一貫。
用八宮納甲之法,而莫名其義,得萬氏著明之。
始知其天然之序,不假人為。
特錄其圖如下,與下《卦用》章八宮參看。
卦用第九 八卦名位象數氣候既明,而用可得言矣。
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大小雖殊,其理則一。
《彖》、《象》十翼,皆以明用。
而無一辭一字,不根于象數。
自象數失傳,專尚夫辭。
乃望文生義,以今概古,論愛惡不出六爻之外,言變化限于兩象之中。
而《彖》、《象》十翼之大義,不明于世也久矣。
朱子《本義》,遂以《易》為聖人教人蔔筮之書,以占蔔為《大易》之本義。
後之學者,既宗程朱,又蔑視數學小道而不屑言,是欲渡而去其楫,卒緻占蔔之用亦無可征驗,反不若壬、遁、火珠之術為足憑。
《易》道之大,乃盡失其用。
舉世徒震其名,視為神秘杳渺而莫敢問津。
嗚呼!是誰之過哉! 行遠自迩,登高自卑,乾簡坤易,古聖已诏我矣。
近取諸身,簡之至也。
遠取諸物,易之至也。
故又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用無不彰。
其為用焉,孰大于是?京氏八宮世應飛伏之說,經學家素鄙為術數,而不入于經傳。
而其為用簡易,深合于乾坤之變化。
朱子知其用,以囿于世故,不敢昌言,僅取八宮世應歌訣,列《本義》之前,亦與隐名注《參同契》。
同一苦心也。
程子《易傳》,雖自稱尚辭,亦不能廢陰陽世應之例。
術家專取八宮身世遊歸飛伏之用,而又不明乾坤簡易之理,逐末忘本,與經生之有體無用,同一蔽也。
由一年十二月,分日分時分刻,以逮秒忽之微,均可顯之以象,推之以數,豈但為吉兇占蔔之用哉!聖功王道基于是,百姓日用宥于是。
彼自絕于天而言人者固背道,舍人以言天者,豈知道哉!孔子之《易》,明天地人三極之通,而齊之于木道(見于風雷益《彖傳》“木道乃行”。
古今言《易》者均未注意,而道家亦由之而不知緻。
《易》道大用始終不明,可慨也夫!)。
坎離秉天地之中,震兌劑陰陽之和,以成位育之功。
釋道二教,闡鹹恒之義,裁成輔相,協乎泰否,所以皆範圍于《易》數之内,而莫能外乎!進象數而言氣精微之蘊,更非潛心玩索,不能會其通也。
按:一卦值六日,共三百六十日,而歲度周,尚餘五日四分日之一。
每日以八十分計,五日四分日之一,共得四百二十分,每卦應得七分,故合計六日七分,一卦始畢。
五日為一候,三候成一氣,約一氣盡十六爻,為兩卦又四爻。
是每月五卦,又盈兩爻也。
故卦氣起中孚之二爻。
節氣有長短,卦爻亦有盈縮。
此揚子雲《太玄》所以分七百二十九贊,以兩贊當一日,以當一歲三百六十四日半,而更以立踦赢二贊,以為坤縮也。
卦氣起《中孚?九二》“鳴鶴在陰”。
鶴陽鳥也,居漢陰地,陽生于陰之義也。
終于頤,“頤者養也”,歸養中宮,至中孚複出。
斯造化之機軸。
孔子贊《易》,以人事言天道,故贊《中孚?九二》曰“天下應之”,曰“天下之樞機”,可謂天人合一。
冬烘先生以附會兩字抹煞之,吾無言矣。
日行與天度每不相及,因有歲差。
東晉虞喜雲:“五十年退一度。
”何承天雲:“百年退一度。
”隋劉約雲:“七十五年退一度。
”唐僧一行又以八十三年退一度,許衡郭敬皆謂六十六年有餘退一度,較前說為近。
鄭氏《易譜》引環中子說曰:“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是正數也。
”邵子《皇極》曰:“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邵子以一度作百分,京氏以一日作八十分,故其數異。
)。
”其二十五分即四分度之一矣,又另多七十五秒,是天過正數外七十五秒也。
而歲周止得二百六十五日二十四分二十五秒,是日不及正數二十五秒也。
假以天所多七十五秒,補日所少二十五秒,作百秒為一分,則天恰合正數,日亦恰足正數矣。
今乃日止二十四分,比天二十五分為欠一分又二十五秒,比天七十五秒為欠五十秒,故天行餘一分五十秒也。
然則日之于大,每年退一分五十秒,十年退十五分也。
六十年則退九十分,再加六年,又退九分,是六十六年,其退九十九分,是一度尚欠一分。
以每年一分五十秒計之,則一分當八個月,便是六十六年零八個月,即退天一度也。
曆法今密于古,當詳求之,以定卦值星度之位。
庶數自密合,無毫厘厘之差。
于萬事萬物之動靜吉兇,胥可以是準之矣。
萬氏彈峰曰:“乾附于坤,坤歸于乾。
坤之遊魂乾仍歸乾,坤仍歸坤,坤仍歸坤,謂之歸魂。
”六子互變,震巽二長,乃四孟月之主。
五爻變後退歸四位,震附于巽,巽附于震為遊魂。
震仍歸震,巽仍歸巽為歸魂。
坎離二中,乃四仲月之主。
五爻變後,退歸四位。
離附于坎,坎附于離,為遊魂。
離仍歸離,坎仍歸坎,為歸魂。
坎離之遊魂在乾坤,乾坤之遊魂在坎離。
此四正互換之卦。
艮兌二少,乃四季月之主。
五爻變後,退歸四位。
艮附于兌,兌附于艮,為遊魂。
艮仍歸艮,兌仍歸兌,為歸魂。
艮兌之遊魂在震巽,震巽之遊魂在艮兌。
此四隅互換之卦也,此正《說卦》“神也者”一章,去乾坤而言六子之義,乾坤主一歲之運,一卦管一月。
六子為四時之主,一卦管十日。
月有值月之卦,日月值日之卦,亦理數自然也。
京氏卦氣,出于納甲。
八宮世應,皆與卦氣一貫。
用八宮納甲之法,而莫名其義,得萬氏著明之。
始知其天然之序,不假人為。
特錄其圖如下,與下《卦用》章八宮參看。
卦用第九 八卦名位象數氣候既明,而用可得言矣。
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大小雖殊,其理則一。
《彖》、《象》十翼,皆以明用。
而無一辭一字,不根于象數。
自象數失傳,專尚夫辭。
乃望文生義,以今概古,論愛惡不出六爻之外,言變化限于兩象之中。
而《彖》、《象》十翼之大義,不明于世也久矣。
朱子《本義》,遂以《易》為聖人教人蔔筮之書,以占蔔為《大易》之本義。
後之學者,既宗程朱,又蔑視數學小道而不屑言,是欲渡而去其楫,卒緻占蔔之用亦無可征驗,反不若壬、遁、火珠之術為足憑。
《易》道之大,乃盡失其用。
舉世徒震其名,視為神秘杳渺而莫敢問津。
嗚呼!是誰之過哉! 行遠自迩,登高自卑,乾簡坤易,古聖已诏我矣。
近取諸身,簡之至也。
遠取諸物,易之至也。
故又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用無不彰。
其為用焉,孰大于是?京氏八宮世應飛伏之說,經學家素鄙為術數,而不入于經傳。
而其為用簡易,深合于乾坤之變化。
朱子知其用,以囿于世故,不敢昌言,僅取八宮世應歌訣,列《本義》之前,亦與隐名注《參同契》。
同一苦心也。
程子《易傳》,雖自稱尚辭,亦不能廢陰陽世應之例。
術家專取八宮身世遊歸飛伏之用,而又不明乾坤簡易之理,逐末忘本,與經生之有體無用,同一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