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卦别第五
《易》之為書,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
故《易》三畫而成卦。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分陰分陽,疊用柔剛。
故《易》六位而成章。
三畫之卦,因而重之。
為六畫之卦六十有四。
《周禮》“太蔔掌三《易》之法,《連山》、《歸藏》、《周易》,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經卦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三畫之卦,别卦則六畫之卦。
三《易》法雖不同,而經卦别卦之數皆同。
可見文王以前,早有六畫之卦。
安得至《周易》始有後天八卦之方位乎?三代而後,師說紛歧,因卦有正反及上下左右相易,而皆别成一卦。
故類别日多,稱名互異,後人幾無所适從。
爰擇要疏錄,并各舉其例。
以便初學。
其名異而實同,或名同而各家之說互異者,名從其朔。
要皆由别卦所孽乳,故署曰“卦别”。
内卦外卦 重三為六畫,合兩卦成一卦。
故六十四卦,每卦均有内外之分。
卦畫由下生,故以下卦為内,上卦為外。
泰否之“内陰”而“外陰”,“内柔”而“外剛”,即《象傳》之自舉其例也。
泰乾内坤外。
故《彖》曰“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
否坤内乾外。
故《彖》曰“内陰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
觀泰否兩《彖》,内卦外卦之别,顯然易明。
惟卦有以内外言者,有不必以内外言者。
通變無常,各适其當,未可泥一端而論也。
陰卦陽卦 《系傳》曰:“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陽卦奇,陰卦偶。
”此專指六子之卦言也。
後天以用為先,故以少者為主。
一陽之震坎艮為陽卦,一陰之巽離兌為陰卦。
而先天以體立言,則取多者為主。
故兌巽以二陽之卦,合為澤風大過,言陽過乎中也。
震艮以二陰之卦,合為雷山小過,言陰過乎中也。
乾坤坎離,各得陰陽之中,皆三畫卦也。
若六畫之卦,其陰陽之分,例至不一。
有以卦言者,則乾與三男為主者稱陽卦,坤與三女為主者稱陰卦。
有以爻為主者,則以奇爻為主者稱陽卦,偶爻為主者稱陰卦。
自宋以後,諸說紛歧。
有以邵子陽儀陰儀立論者,有以辟卦陰陽所生分别者,有以《序卦》之先後分陰陽者,如屯陽蒙陰需陽訟陰之類。
雖各言之成理,要皆有當有不當。
蓋乾坤為《易》之門,六子生自乾坤。
八純而外,餘五十六卦。
雖各有陰陽之分,必先明其體用,而後有分陰分陽之可言。
以體用交互,體陽者用必陰,體陰者用必陽。
準此以觀,諸家之圖說,自可了然矣。
貞卦悔卦 卦之有貞悔,亦如爻之有動靜也。
悔古作每蔔。
論卦體,則内貞而外悔。
言占蔔,則靜貞而動悔。
坤之六三曰“含章可貞”,乾之上九曰“亢龍有悔”,此内貞外悔,經文之自舉其例也。
《左傳》:“秦伯伐晉,蔔徒父筮之,其卦遇蠱。
曰: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
”亦内貞外悔之一例也。
《國語》:“秦伯召公子重耳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
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
得貞屯悔豫皆八。
”此靜貞動悔之例也。
消卦息卦 《左傳正義》曰:“伏羲作十言之數,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
”虞仲翔氏,即本此十言立說。
《荀九家易注》:“泰卦曰陽息而升,陰消而降。
”虞氏十二消息,複臨泰大壯夬乾為息卦,姤遁否觀剝坤為消卦。
《易》曰:“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又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故陰陽往複,此息則彼消,此消則彼息,亦卦義相傳之最古者也。
卦例圖說詳下《卦候》章。
往卦來卦 易道陰陽往來,乾圓往屈,坤方來信,往來屈伸。
而六十四卦陰陽,與時消息,循環不窮。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序卦》首乾坤終既未濟。
乾往卦,坤來卦。
屯往卦,蒙來卦。
至既濟往卦,而未濟來卦,一往一來,各以其序。
順逆之數,皆天地自然之法象也。
對卦 對卦(旁通、錯卦、類卦)者,陰陽相對。
如乾對坤,坎對離,屯對鼎,蒙對革,頤對大過,中孚對小過之類。
虞氏謂之旁通,來知德氏謂之錯卦,《周易指》謂之類卦,皆對卦也。
六十四卦相對者八,皆自為一卦。
不相對者二十八卦,反之别為一卦,得五十六卦。
然不相對者,亦各有其相對之卦。
略例如右: 以上八卦,陰陽相對,反覆不衰,有對而無反者也。
餘卦類推,有對而又有反者也。
覆卦 覆卦(反卦、綜卦)者,一卦覆之而又别成一卦者也。
如屯之覆為蒙,需之覆為訟,師之覆為比。
六十四卦,除乾坤坎離等八卦,餘五十六卦皆有覆卦也。
漢人亦曰反卦,來知德氏謂之綜卦。
(來氏謂綜者如織布扣經之綜,一上一下者也,故名反覆之卦為綜。
然覆實上下相倒置,非一上一下之謂,綜之名殊未确合,故非議者甚多。
) 如震反為艮,巽反為兌。
而震之與巽,艮之與兌,又為對卦也。
餘卦類推。
若泰否既未随蠱漸歸妹等卦,對而兼覆,所謂反覆不衰者也。
交卦 交卦(兩象易、上下易)者,本卦内外兩象,交相易位。
内卦出外,外卦入内。
虞氏謂之兩象易,亦有謂上下易者,向無定稱。
今以其内外交易,故名之曰交卦,取便演講時之辨識,非敢雲确當也。
(來氏謂綜者一上下,以名此卦,或尚相近。
惜數一百年來稱名久混,不能用也。
)交卦之義,互見于經傳甚多。
略舉如左:如天澤履與澤天夬,内外兩象,交相易位者也。
故履上九曰“夬履,貞厲”。
又如雷風恒與風雷益,内外兩象,交相易位者也。
故恒曰“立不易方”,益曰“為益無方”。
各卦以此類推,《彖》、《象》之相互見義者,厥例正多,不勝縷指也。
半對卦 半對者,本卦之内外兩象,有一象易為對卦,(如乾易坤、震易巽之類)或内或外,均與所易之卦,象義相關。
其例如下:如雷澤歸妹,外卦之雷易為風,成風澤中孚,是上半之對卦也,故歸妹曰“月幾望”,中孚亦曰“月幾望”。
又如山水蒙,外卦之山易為澤,成澤水困,亦上半之對卦也。
故蒙曰“困蒙”。
以上為上卦對易者也,名曰“上對”。
其下卦對易者,更舉例如左:如天澤履,内象之澤易為山,成天山遁,是下半之對卦也。
故履曰“履虎尾”,遁曰“遁尾”。
又如地水師,内象之水易為火,成地火明夷,亦下半之對卦也。
故師曰“左次明夷”,曰“左股”。
以上為下卦對易者也。
無論上下卦對易,與所易之卦,象義必相聯貫。
惟有見于《彖》、《象》者,有不見于《彖》、《象》者。
然雖不見于《彖》、《象》,而其意義自在。
潛心玩之,必有所得也。
半覆卦 半覆卦者,與半對卦同例。
或内或外,各以覆象所得之卦求之,其義自見。
舉例如左:如水雷屯,内卦之雷覆為山,成水山蹇,即下半之覆卦也。
故“屯難也”,“蹇難也”。
又如天雷無妄,内卦之雷覆為山,成天山遁,亦下半之覆卦也。
故無妄曰“無妄之疾”,遁曰“有疾厲”。
無妄曰“行人得牛”,遁曰“執用黃牛”。
以上下半之覆卦也,名曰“下覆”。
其上卦易為覆卦者,為例亦同。
更略舉如左:如山天大畜,外象之山覆為雷,成雷天大壯,即上半之覆卦也。
故大畜“利貞”,大壯“利貞”。
大畜曰“輿說輹”,大壯曰“壯于大輿之輹”。
又如風天小畜,外象之風覆為澤,成澤天夬,亦上半之覆卦也。
故小畜曰“惕出”,夬曰“惕号”。
小畜曰“既雨”,夬曰“遇雨”。
以上上半之覆卦也,名曰“上覆”。
覆卦亦稱反易,故互見之義,往往相反。
如地山謙下覆為地雷複,謙曰“利用征伐”,複曰“十年不克征”,其最顯著者也。
昔人不解八卦相錯,即六十四卦相錯之義,每卦隻于六爻中摸索,望文生義,宜無從索解者多矣。
上下對易卦 上下對易者,本卦上下兩象,自相對易。
如泰否既未濟之類。
象既對易,卦義必自相對。
如泰否,上下自相對易者也。
故泰曰“小往大來”,否曰“大往小來”,自相對舉。
既未濟言上下例同,不贅。
上下反易卦 上下反易者,本卦上下兩象,自相反易,如頤如大過及中孚小過之類。
象既反易,卦義亦往往見相反之意。
舉例如下:頤,山雷頤,上下兩象,自相反易。
故《象》曰“道大悖也”。
悖字古文本從兩或字,正反相對。
一字之微,其與卦象之适合精當至此,謂非造化之筆哉!頤之名,取上下相合。
而上止下動,非頤亦無以确肖其象。
而象之上下,又為反易。
玩《彖》、《象》六爻,無不各顯其義。
神矣哉!又如大過,澤風大過,亦上下兩象自相反易。
故象取枯楊生稊,枯楊生華,亦以示反常之意也。
半對半覆以下,古人皆未嘗言之。
觀象玩辭,發見各卦之互見其義,或互見其名者,于卦象無不相關。
反覆推求,始知皆由于上下兩象,各有正對反對之故。
《彖》、《象》經傳,不啻自舉其例,至為明顯。
遍征各卦,無不貫通。
一旦豁然,如撥雲霧,而見天日。
因廣對卦覆卦之意,類别其名,以便講習之稱引。
然字累而文不雅馴,殊為歉憾。
海内外專精小學名學之君子,能各撰一簡赅切當之名,畀垂久遠,則著者所寤寐求之,馨香祝之者焉。
之卦 《系傳》曰:“爻也者,各指其所之。
”之,往也,由此往彼也。
《左傳》蔡墨曰“坤之乾,亦乾之坤”,言八卦陰陽相交,奇偶相易。
虞仲翔氏專言之正,謂不當位之爻(如陽爻之二四六,陰爻之一三五。
),皆當之而當位。
乾之
故《易》三畫而成卦。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分陰分陽,疊用柔剛。
故《易》六位而成章。
三畫之卦,因而重之。
為六畫之卦六十有四。
《周禮》“太蔔掌三《易》之法,《連山》、《歸藏》、《周易》,經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經卦即乾坎艮震巽離坤兌三畫之卦,别卦則六畫之卦。
三《易》法雖不同,而經卦别卦之數皆同。
可見文王以前,早有六畫之卦。
安得至《周易》始有後天八卦之方位乎?三代而後,師說紛歧,因卦有正反及上下左右相易,而皆别成一卦。
故類别日多,稱名互異,後人幾無所适從。
爰擇要疏錄,并各舉其例。
以便初學。
其名異而實同,或名同而各家之說互異者,名從其朔。
要皆由别卦所孽乳,故署曰“卦别”。
内卦外卦 重三為六畫,合兩卦成一卦。
故六十四卦,每卦均有内外之分。
卦畫由下生,故以下卦為内,上卦為外。
泰否之“内陰”而“外陰”,“内柔”而“外剛”,即《象傳》之自舉其例也。
泰乾内坤外。
故《彖》曰“内陽而外陰,内健而外順,内君子而外小人”。
否坤内乾外。
故《彖》曰“内陰而外陽,内柔而外剛,内小人而外君子”。
觀泰否兩《彖》,内卦外卦之别,顯然易明。
惟卦有以内外言者,有不必以内外言者。
通變無常,各适其當,未可泥一端而論也。
陰卦陽卦 《系傳》曰:“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陽卦奇,陰卦偶。
”此專指六子之卦言也。
後天以用為先,故以少者為主。
一陽之震坎艮為陽卦,一陰之巽離兌為陰卦。
而先天以體立言,則取多者為主。
故兌巽以二陽之卦,合為澤風大過,言陽過乎中也。
震艮以二陰之卦,合為雷山小過,言陰過乎中也。
乾坤坎離,各得陰陽之中,皆三畫卦也。
若六畫之卦,其陰陽之分,例至不一。
有以卦言者,則乾與三男為主者稱陽卦,坤與三女為主者稱陰卦。
有以爻為主者,則以奇爻為主者稱陽卦,偶爻為主者稱陰卦。
自宋以後,諸說紛歧。
有以邵子陽儀陰儀立論者,有以辟卦陰陽所生分别者,有以《序卦》之先後分陰陽者,如屯陽蒙陰需陽訟陰之類。
雖各言之成理,要皆有當有不當。
蓋乾坤為《易》之門,六子生自乾坤。
八純而外,餘五十六卦。
雖各有陰陽之分,必先明其體用,而後有分陰分陽之可言。
以體用交互,體陽者用必陰,體陰者用必陽。
準此以觀,諸家之圖說,自可了然矣。
貞卦悔卦 卦之有貞悔,亦如爻之有動靜也。
悔古作每蔔。
論卦體,則内貞而外悔。
言占蔔,則靜貞而動悔。
坤之六三曰“含章可貞”,乾之上九曰“亢龍有悔”,此内貞外悔,經文之自舉其例也。
《左傳》:“秦伯伐晉,蔔徒父筮之,其卦遇蠱。
曰: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
”亦内貞外悔之一例也。
《國語》:“秦伯召公子重耳于楚,楚子厚币以送公子于秦。
公子親筮之曰:尚有晉國。
得貞屯悔豫皆八。
”此靜貞動悔之例也。
消卦息卦 《左傳正義》曰:“伏羲作十言之數,曰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
”虞仲翔氏,即本此十言立說。
《荀九家易注》:“泰卦曰陽息而升,陰消而降。
”虞氏十二消息,複臨泰大壯夬乾為息卦,姤遁否觀剝坤為消卦。
《易》曰:“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
”又曰:“天地盈虛,與時消息。
”故陰陽往複,此息則彼消,此消則彼息,亦卦義相傳之最古者也。
卦例圖說詳下《卦候》章。
往卦來卦 易道陰陽往來,乾圓往屈,坤方來信,往來屈伸。
而六十四卦陰陽,與時消息,循環不窮。
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序卦》首乾坤終既未濟。
乾往卦,坤來卦。
屯往卦,蒙來卦。
至既濟往卦,而未濟來卦,一往一來,各以其序。
順逆之數,皆天地自然之法象也。
對卦 對卦(旁通、錯卦、類卦)者,陰陽相對。
如乾對坤,坎對離,屯對鼎,蒙對革,頤對大過,中孚對小過之類。
虞氏謂之旁通,來知德氏謂之錯卦,《周易指》謂之類卦,皆對卦也。
六十四卦相對者八,皆自為一卦。
不相對者二十八卦,反之别為一卦,得五十六卦。
然不相對者,亦各有其相對之卦。
略例如右: 以上八卦,陰陽相對,反覆不衰,有對而無反者也。
餘卦類推,有對而又有反者也。
覆卦 覆卦(反卦、綜卦)者,一卦覆之而又别成一卦者也。
如屯之覆為蒙,需之覆為訟,師之覆為比。
六十四卦,除乾坤坎離等八卦,餘五十六卦皆有覆卦也。
漢人亦曰反卦,來知德氏謂之綜卦。
(來氏謂綜者如織布扣經之綜,一上一下者也,故名反覆之卦為綜。
然覆實上下相倒置,非一上一下之謂,綜之名殊未确合,故非議者甚多。
) 如震反為艮,巽反為兌。
而震之與巽,艮之與兌,又為對卦也。
餘卦類推。
若泰否既未随蠱漸歸妹等卦,對而兼覆,所謂反覆不衰者也。
交卦 交卦(兩象易、上下易)者,本卦内外兩象,交相易位。
内卦出外,外卦入内。
虞氏謂之兩象易,亦有謂上下易者,向無定稱。
今以其内外交易,故名之曰交卦,取便演講時之辨識,非敢雲确當也。
(來氏謂綜者一上下,以名此卦,或尚相近。
惜數一百年來稱名久混,不能用也。
)交卦之義,互見于經傳甚多。
略舉如左:如天澤履與澤天夬,内外兩象,交相易位者也。
故履上九曰“夬履,貞厲”。
又如雷風恒與風雷益,内外兩象,交相易位者也。
故恒曰“立不易方”,益曰“為益無方”。
各卦以此類推,《彖》、《象》之相互見義者,厥例正多,不勝縷指也。
半對卦 半對者,本卦之内外兩象,有一象易為對卦,(如乾易坤、震易巽之類)或内或外,均與所易之卦,象義相關。
其例如下:如雷澤歸妹,外卦之雷易為風,成風澤中孚,是上半之對卦也,故歸妹曰“月幾望”,中孚亦曰“月幾望”。
又如山水蒙,外卦之山易為澤,成澤水困,亦上半之對卦也。
故蒙曰“困蒙”。
以上為上卦對易者也,名曰“上對”。
其下卦對易者,更舉例如左:如天澤履,内象之澤易為山,成天山遁,是下半之對卦也。
故履曰“履虎尾”,遁曰“遁尾”。
又如地水師,内象之水易為火,成地火明夷,亦下半之對卦也。
故師曰“左次明夷”,曰“左股”。
以上為下卦對易者也。
無論上下卦對易,與所易之卦,象義必相聯貫。
惟有見于《彖》、《象》者,有不見于《彖》、《象》者。
然雖不見于《彖》、《象》,而其意義自在。
潛心玩之,必有所得也。
半覆卦 半覆卦者,與半對卦同例。
或内或外,各以覆象所得之卦求之,其義自見。
舉例如左:如水雷屯,内卦之雷覆為山,成水山蹇,即下半之覆卦也。
故“屯難也”,“蹇難也”。
又如天雷無妄,内卦之雷覆為山,成天山遁,亦下半之覆卦也。
故無妄曰“無妄之疾”,遁曰“有疾厲”。
無妄曰“行人得牛”,遁曰“執用黃牛”。
以上下半之覆卦也,名曰“下覆”。
其上卦易為覆卦者,為例亦同。
更略舉如左:如山天大畜,外象之山覆為雷,成雷天大壯,即上半之覆卦也。
故大畜“利貞”,大壯“利貞”。
大畜曰“輿說輹”,大壯曰“壯于大輿之輹”。
又如風天小畜,外象之風覆為澤,成澤天夬,亦上半之覆卦也。
故小畜曰“惕出”,夬曰“惕号”。
小畜曰“既雨”,夬曰“遇雨”。
以上上半之覆卦也,名曰“上覆”。
覆卦亦稱反易,故互見之義,往往相反。
如地山謙下覆為地雷複,謙曰“利用征伐”,複曰“十年不克征”,其最顯著者也。
昔人不解八卦相錯,即六十四卦相錯之義,每卦隻于六爻中摸索,望文生義,宜無從索解者多矣。
上下對易卦 上下對易者,本卦上下兩象,自相對易。
如泰否既未濟之類。
象既對易,卦義必自相對。
如泰否,上下自相對易者也。
故泰曰“小往大來”,否曰“大往小來”,自相對舉。
既未濟言上下例同,不贅。
上下反易卦 上下反易者,本卦上下兩象,自相反易,如頤如大過及中孚小過之類。
象既反易,卦義亦往往見相反之意。
舉例如下:頤,山雷頤,上下兩象,自相反易。
故《象》曰“道大悖也”。
悖字古文本從兩或字,正反相對。
一字之微,其與卦象之适合精當至此,謂非造化之筆哉!頤之名,取上下相合。
而上止下動,非頤亦無以确肖其象。
而象之上下,又為反易。
玩《彖》、《象》六爻,無不各顯其義。
神矣哉!又如大過,澤風大過,亦上下兩象自相反易。
故象取枯楊生稊,枯楊生華,亦以示反常之意也。
半對半覆以下,古人皆未嘗言之。
觀象玩辭,發見各卦之互見其義,或互見其名者,于卦象無不相關。
反覆推求,始知皆由于上下兩象,各有正對反對之故。
《彖》、《象》經傳,不啻自舉其例,至為明顯。
遍征各卦,無不貫通。
一旦豁然,如撥雲霧,而見天日。
因廣對卦覆卦之意,類别其名,以便講習之稱引。
然字累而文不雅馴,殊為歉憾。
海内外專精小學名學之君子,能各撰一簡赅切當之名,畀垂久遠,則著者所寤寐求之,馨香祝之者焉。
之卦 《系傳》曰:“爻也者,各指其所之。
”之,往也,由此往彼也。
《左傳》蔡墨曰“坤之乾,亦乾之坤”,言八卦陰陽相交,奇偶相易。
虞仲翔氏專言之正,謂不當位之爻(如陽爻之二四六,陰爻之一三五。
),皆當之而當位。
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