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謂安而行之者也。
非生知之聖,讵足語此?聖人立教,首重時習。
坎子一始,故特于重坎著“習”字以明立教之旨,亦為全《易》入門之關鍵也。
離《象》曰:明兩作。
按:“明兩作”者,兼日月而言。
月得日光而明,月之明即日之明,故重離以象日月也。
離居乾位,而曰“牝牛”,正與《坤?彖》之“牝馬”對。
所謂八卦相錯。
鹹《象》曰:山上有澤。
按:《序卦》無鹹。
鹹無也。
孔子以有立教,故不序鹹。
卦之立名全取先天卦象。
先天兌艮對宮,艮居西北。
後天乾位,戌亥無數。
鹹從戌口,天地娵訾之口,八風不周之方,精義入神,合乾坤之體用而赅之矣。
後天乾居西北,辟卦坤居西北,故曰乾坤合居。
後天巽乾對宮,先天兌艮對宮,下篇以巽兌震艮代乾坤之用,而鹹居首,神矣哉聖人之筆也! 恒《象》曰:雷風恒。
按:恒兼取先天卦象而言也。
先天艮東北,巽西南,與澤山之對宮,适成交線。
謂之恒者,對鹹而言。
鹹無而恒,有鹹無方體,而恒則“立不易方”。
鹹速恒久,在數為一正一負,而交相為用者也。
後天震巽相連,震出巽齊,長男長女,身修家齊,故有恒久之道。
遁《象》曰:天下有山。
按:遁亦先後天同位之卦,獨不取相合之義,而用相違之遁,正與大畜相對。
一進一退,同為西北入無之方。
大畜為世間法,而遁則出世法也。
乾天艮門,戌亥空亡,故曰“遁入空門”。
卦象及卦數,皆與今日佛經合。
神哉《易》之廣大悉備!宇宙之内,無一能外之者矣。
大壯《象》曰:雷在天上。
按:大壯與無妄,為上下相易卦。
立名亦取象卦候。
馬氏曰“壯傷也”,虞氏說亦同,蓋古訓也。
意較壯盛為深。
晉《象》曰:明出地上。
按:晉之名,合先後天卦位之象而言也。
離為坤陰,坤先天居北,地道卑而上行,麗乾而合明,故曰晉。
晉者,進也。
明夷《象》曰:明入地中。
按:明夷與晉反,天道下濟。
日在地下,無所謂傷。
明夷之傷,因八宮為坎之遊魂,坎傷也,為日食象。
取象不一,而義必有所由來,豈可執一端而論哉! 家人《象》曰:風自火出。
按:家人立名,全取後天卦象。
雷風風火,皆後天東南相連之卦,故象稱言有物而行有恒。
卦本二女,而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以爻言也。
參看《學易筆談二集》。
睽《象》曰:上火下澤。
按:睽之名,亦取後天象。
離之與兌為火金相克,爻除初九,位皆不當,陰陽相違,與家人相反。
蹇《象》曰:山上有水。
按:蹇由本卦内外兩象之義以立名也。
解《象》日:雷雨作。
按:解之命名,與蹇同例。
與屯兩象易,難得解矣。
損《象》曰:山下有澤。
按:損益定名,與泰否同例。
益《象》曰:風雷益。
按:《象》曰“風雷”,而《彖》特著曰“木道乃行”,此為《象傳》中之特筆,與天道地道人道相并。
以天地人之氣,非木不通。
故天地人三才齊于巽,文不著于巽,而著于益,學者宜深思之。
夬《象》曰:澤上于天。
按:夬姤皆十二月消息卦,自重在卦候。
但夬姤立名,取于本卦上下之一爻,與剝複同例。
姤《象》曰:天下有風。
按:姤鄭氏作“遘”,序剝于複先,而次姤于夬後,與泰否損益同意,聖人之微旨焉。
萃《象》曰:澤上于地。
按:萃之名,由本卦内外兩象及中爻巽艮取義,而皆萃于六四之一爻。
升《象》曰:地中生木。
按:立名.與萃同例。
《雜卦傳》曰:“萃聚而升不來也。
”不來者,往而不複之謂。
困《象》曰:澤無水。
按:下坎為水,而曰“無水”者,坎漏而上澤之水竭也。
坎兌亦先後天同位之卦,而困之名,則以“剛掩也”。
先儒皆以本卦六爻推尋,義無一當。
剛柔相推,由于對象之贲。
故在六三一爻。
詳《學易筆談》。
井《象》曰:木上有水。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
按:井之名,出于火雷噬嗑,與困同例。
市井相聯,往來井井,為六十四卦,陰陽往來之樞紐。
更與鼎相通。
革《象》曰:澤中有火。
按:革之名,取象後天。
離火克金,而兌金繼離而代之。
金曰“從革”,故名“革”。
革而信之,己日乃革,中得坤土,故曰“革而當,其悔乃亡”。
當者,九四之一爻。
四爻變則六爻皆當矣。
鼎《象》曰:木上有火。
《彖》曰:以木巽火。
按:《鼎?彖》曰:“鼎象也。
”亦彖辭之特筆。
鼎象在屯,名則仍由内外兩象取義者也。
又與井對,井性鼎命。
略見《學易筆談》。
震《象》曰:洊雷震。
按:震先後天方位相連,故《彖》言“虩虩”“啞啞”,多疊文。
艮《象》曰:兼山艮。
按:兼山者,别于《連山》也。
漸《象》曰:山上有木。
按:《序卦》以漸為進,承上文而言耳。
實漸之義不限于進。
《坤?文言》曰“其所由來者漸矣”。
巽之初爻,履霜之漸也。
下艮止之,得漸之正,故取女歸。
亦由本卦兩象定名而兼取義于對象者也。
歸妹《象》曰:澤上有雷。
按:漸之吉以艮止也。
易為震動,适相反矣。
故曰“征兇”。
然事有常變,處變得正,亦天地大義所不廢。
而八宮以雷澤為最終歸魂之卦,故以歸妹名之。
豐《象》曰:雷電皆至。
按:豐與噬嗑上下易,亦先後天同位之卦也。
而豐之名,則隻取象後天。
東南震曰出,離日中,謂之豐者,萬物皆相見,生物至盛之時也。
旅《象》曰:山上有火。
按:旅與贲為上下易之卦,名之曰“旅”。
昔人多未詳其義,不知亦由八宮取象者也。
乾七世遊魂為火地晉,歸魂火天大有。
仍複乾位,若歸魂不歸,遊入離宮,則四爻變為火山,故曰“旅”也。
巽《象》曰:随風巽。
按:重木而曰“随風”。
随對象為蠱,蠱先後甲,巽先後庚,因緣所在,學者最宜注意。
兌《象》曰:麗澤兌。
按:麗,離也。
鄭氏作離。
兌講學,離明兩作,在明明德,大學之始。
詳《學易筆談初集》。
渙《象》曰:風行水上。
按:渙,亦以本卦兩象之名者也。
渙與畜對。
節《象》曰:澤上有水。
按:節亦先後天同位。
噬嗑合,同人親,節者符節,比者比附,特以先後天四正之卦,立此合同節比之名,先後之大義亦顯著矣。
乃後人猶聚訟不休,何哉! 中孚《象》曰:澤上有風。
按:中孚亦先後天同位之卦。
孚者同也,中者巽五兌十,五十居中,故曰“中孚”。
小過《象》曰:山上有雷。
按:小過與大過同例。
先天震居坤之左,艮居坤之右,皆過乎中。
陰體,故曰小過。
既濟《象》曰:水在火上。
按:既未濟坎離相交,與泰否損益同例。
既濟六爻皆當,陰陽定,而易之道窮。
故《虞氏易》以乾坤成兩既濟為兇。
未濟《象》曰:火在水上未濟。
按:既濟則易無可易而窮,物不可窮,故《序卦》以未濟終。
濟者濟河也,地天泰馮河,坎離濟河,(天地際,亦陰陽際。
善惡生死,皆此際。
故人處天地間,不能逃陰陽之外,即不能不濟渡此際。
佛經所謂渡也,即濟謂已登彼岸,已渡此泰河也。
未濟離上坎下之位未動,猶未登彼岸者也。
此佛經與《易》名異而義皆相通者也。
)濟此河也。
泰馮河馬壯,坎馬亟心,立心恒,乾健不息,坤行無疆,皆合先後天之義,通天地人之道。
六十四卦往複,皆為此“濟”之一字。
故《易》者濟世之書,孔子贊《易》以濟天下萬世,後人猶以《易》為教人蔔筮之書,豈不痛哉!
非生知之聖,讵足語此?聖人立教,首重時習。
坎子一始,故特于重坎著“習”字以明立教之旨,亦為全《易》入門之關鍵也。
離《象》曰:明兩作。
按:“明兩作”者,兼日月而言。
月得日光而明,月之明即日之明,故重離以象日月也。
離居乾位,而曰“牝牛”,正與《坤?彖》之“牝馬”對。
所謂八卦相錯。
鹹《象》曰:山上有澤。
按:《序卦》無鹹。
鹹無也。
孔子以有立教,故不序鹹。
卦之立名全取先天卦象。
先天兌艮對宮,艮居西北。
後天乾位,戌亥無數。
鹹從戌口,天地娵訾之口,八風不周之方,精義入神,合乾坤之體用而赅之矣。
後天乾居西北,辟卦坤居西北,故曰乾坤合居。
後天巽乾對宮,先天兌艮對宮,下篇以巽兌震艮代乾坤之用,而鹹居首,神矣哉聖人之筆也! 恒《象》曰:雷風恒。
按:恒兼取先天卦象而言也。
先天艮東北,巽西南,與澤山之對宮,适成交線。
謂之恒者,對鹹而言。
鹹無而恒,有鹹無方體,而恒則“立不易方”。
鹹速恒久,在數為一正一負,而交相為用者也。
後天震巽相連,震出巽齊,長男長女,身修家齊,故有恒久之道。
遁《象》曰:天下有山。
按:遁亦先後天同位之卦,獨不取相合之義,而用相違之遁,正與大畜相對。
一進一退,同為西北入無之方。
大畜為世間法,而遁則出世法也。
乾天艮門,戌亥空亡,故曰“遁入空門”。
卦象及卦數,皆與今日佛經合。
神哉《易》之廣大悉備!宇宙之内,無一能外之者矣。
大壯《象》曰:雷在天上。
按:大壯與無妄,為上下相易卦。
立名亦取象卦候。
馬氏曰“壯傷也”,虞氏說亦同,蓋古訓也。
意較壯盛為深。
晉《象》曰:明出地上。
按:晉之名,合先後天卦位之象而言也。
離為坤陰,坤先天居北,地道卑而上行,麗乾而合明,故曰晉。
晉者,進也。
明夷《象》曰:明入地中。
按:明夷與晉反,天道下濟。
日在地下,無所謂傷。
明夷之傷,因八宮為坎之遊魂,坎傷也,為日食象。
取象不一,而義必有所由來,豈可執一端而論哉! 家人《象》曰:風自火出。
按:家人立名,全取後天卦象。
雷風風火,皆後天東南相連之卦,故象稱言有物而行有恒。
卦本二女,而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以爻言也。
參看《學易筆談二集》。
睽《象》曰:上火下澤。
按:睽之名,亦取後天象。
離之與兌為火金相克,爻除初九,位皆不當,陰陽相違,與家人相反。
蹇《象》曰:山上有水。
按:蹇由本卦内外兩象之義以立名也。
解《象》日:雷雨作。
按:解之命名,與蹇同例。
與屯兩象易,難得解矣。
損《象》曰:山下有澤。
按:損益定名,與泰否同例。
益《象》曰:風雷益。
按:《象》曰“風雷”,而《彖》特著曰“木道乃行”,此為《象傳》中之特筆,與天道地道人道相并。
以天地人之氣,非木不通。
故天地人三才齊于巽,文不著于巽,而著于益,學者宜深思之。
夬《象》曰:澤上于天。
按:夬姤皆十二月消息卦,自重在卦候。
但夬姤立名,取于本卦上下之一爻,與剝複同例。
姤《象》曰:天下有風。
按:姤鄭氏作“遘”,序剝于複先,而次姤于夬後,與泰否損益同意,聖人之微旨焉。
萃《象》曰:澤上于地。
按:萃之名,由本卦内外兩象及中爻巽艮取義,而皆萃于六四之一爻。
升《象》曰:地中生木。
按:立名.與萃同例。
《雜卦傳》曰:“萃聚而升不來也。
”不來者,往而不複之謂。
困《象》曰:澤無水。
按:下坎為水,而曰“無水”者,坎漏而上澤之水竭也。
坎兌亦先後天同位之卦,而困之名,則以“剛掩也”。
先儒皆以本卦六爻推尋,義無一當。
剛柔相推,由于對象之贲。
故在六三一爻。
詳《學易筆談》。
井《象》曰:木上有水。
《彖》曰:巽乎水而上水。
按:井之名,出于火雷噬嗑,與困同例。
市井相聯,往來井井,為六十四卦,陰陽往來之樞紐。
更與鼎相通。
革《象》曰:澤中有火。
按:革之名,取象後天。
離火克金,而兌金繼離而代之。
金曰“從革”,故名“革”。
革而信之,己日乃革,中得坤土,故曰“革而當,其悔乃亡”。
當者,九四之一爻。
四爻變則六爻皆當矣。
鼎《象》曰:木上有火。
《彖》曰:以木巽火。
按:《鼎?彖》曰:“鼎象也。
”亦彖辭之特筆。
鼎象在屯,名則仍由内外兩象取義者也。
又與井對,井性鼎命。
略見《學易筆談》。
震《象》曰:洊雷震。
按:震先後天方位相連,故《彖》言“虩虩”“啞啞”,多疊文。
艮《象》曰:兼山艮。
按:兼山者,别于《連山》也。
漸《象》曰:山上有木。
按:《序卦》以漸為進,承上文而言耳。
實漸之義不限于進。
《坤?文言》曰“其所由來者漸矣”。
巽之初爻,履霜之漸也。
下艮止之,得漸之正,故取女歸。
亦由本卦兩象定名而兼取義于對象者也。
歸妹《象》曰:澤上有雷。
按:漸之吉以艮止也。
易為震動,适相反矣。
故曰“征兇”。
然事有常變,處變得正,亦天地大義所不廢。
而八宮以雷澤為最終歸魂之卦,故以歸妹名之。
豐《象》曰:雷電皆至。
按:豐與噬嗑上下易,亦先後天同位之卦也。
而豐之名,則隻取象後天。
東南震曰出,離日中,謂之豐者,萬物皆相見,生物至盛之時也。
旅《象》曰:山上有火。
按:旅與贲為上下易之卦,名之曰“旅”。
昔人多未詳其義,不知亦由八宮取象者也。
乾七世遊魂為火地晉,歸魂火天大有。
仍複乾位,若歸魂不歸,遊入離宮,則四爻變為火山,故曰“旅”也。
巽《象》曰:随風巽。
按:重木而曰“随風”。
随對象為蠱,蠱先後甲,巽先後庚,因緣所在,學者最宜注意。
兌《象》曰:麗澤兌。
按:麗,離也。
鄭氏作離。
兌講學,離明兩作,在明明德,大學之始。
詳《學易筆談初集》。
渙《象》曰:風行水上。
按:渙,亦以本卦兩象之名者也。
渙與畜對。
節《象》曰:澤上有水。
按:節亦先後天同位。
噬嗑合,同人親,節者符節,比者比附,特以先後天四正之卦,立此合同節比之名,先後之大義亦顯著矣。
乃後人猶聚訟不休,何哉! 中孚《象》曰:澤上有風。
按:中孚亦先後天同位之卦。
孚者同也,中者巽五兌十,五十居中,故曰“中孚”。
小過《象》曰:山上有雷。
按:小過與大過同例。
先天震居坤之左,艮居坤之右,皆過乎中。
陰體,故曰小過。
既濟《象》曰:水在火上。
按:既未濟坎離相交,與泰否損益同例。
既濟六爻皆當,陰陽定,而易之道窮。
故《虞氏易》以乾坤成兩既濟為兇。
未濟《象》曰:火在水上未濟。
按:既濟則易無可易而窮,物不可窮,故《序卦》以未濟終。
濟者濟河也,地天泰馮河,坎離濟河,(天地際,亦陰陽際。
善惡生死,皆此際。
故人處天地間,不能逃陰陽之外,即不能不濟渡此際。
佛經所謂渡也,即濟謂已登彼岸,已渡此泰河也。
未濟離上坎下之位未動,猶未登彼岸者也。
此佛經與《易》名異而義皆相通者也。
)濟此河也。
泰馮河馬壯,坎馬亟心,立心恒,乾健不息,坤行無疆,皆合先後天之義,通天地人之道。
六十四卦往複,皆為此“濟”之一字。
故《易》者濟世之書,孔子贊《易》以濟天下萬世,後人猶以《易》為教人蔔筮之書,豈不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