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者尤多。

    如天火曰同人,同人親也。

    水地曰比,比親也。

    同人比何以親?非以先後天,乾離坤坎之位相合乎?火雷曰噬嗑,噬嗑合也。

    水澤曰節,節亦符合之意。

    非離震坎兌,亦先後之位相合乎?此其最顯者也。

    蠱卦幹父之蠱,幹母之蠱,本卦未嘗有父母之象。

    虞氏以卦變言之,謂蠱由否來,父母謂否之乾坤。

    然損亦否變,未嘗言父母,否本卦亦未言父母,何獨著其象于蠱?惟以先後天證之,則先天山風之位,後天以乾坤居之,可不煩言而自解矣。

    各卦類此者甚多,詳下《卦名》章。

     《說卦傳》“帝出乎震”一章,與“神也者”一章,皆言後天八卦之方位及作用。

    一“帝”字,一“神”字,皆貫澈全章。

    帝也者,所以主宰此出震齊巽之用者也。

    神也者,所以變化此雷風山澤之妙者也。

    帝出乎震而神妙于兌,兌為少女(今西洋相傳上古之神像,類作少女形,其用意與此亦不謀而合者也),兌說言,故曰“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先天水火不相射,雷風相薄。

    至後天二八易位,則水火相逮。

    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山澤通氣,先後天同也。

    然後天山澤之用,即見于震兌。

    以震兌反之,即艮巽也。

    ),然後能變化既(既當讀若概)成萬物也。

    “萬物出乎震”,以下“萬物之絜齊也,萬物皆相見,萬物皆緻養,萬物之所說,萬物之所歸,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凡七言“萬物”。

    獨乾曰“陰陽相薄”,不言萬物。

    以後天乾居戌亥之位,為萬物入無之數,八風不周之方,群龍無首,用藏而不可見(乾無也。

    《說文》:天屈西北為無。

    ),故不言萬物。

    至坎藏艮成,終而複始,震出用九,即以長子代父之用也。

    “神也者”一章,備言六子,皆稱萬物。

    不言乾坤,以六子之用皆乾坤之用,故始曰“妙萬物”而為言,終曰“既成萬物”。

    凡言“萬物”者八,雖不言乾坤,而乾坤之用已并舉矣。

     《說卦》自“天地定位”至“神也者”四章,詳言先後天八卦方位功用,備極明顯。

    雖未有圖,亦與圖無異。

    而“易逆數也”以下,如“動散潤烜說止君藏”,與下兩節之摹拟虛神,更有非圖之所能描畫者。

    舊說謂先天卦圓,後天卦方,固未嘗誤。

    然不可泥于字面,兼玩圖書圓中有方,方中有圓之義,方能得變化活潑之機。

    且所謂圓者,非紙上所畫一圈之平圓,乃如天體之渾圓耳。

    讀者但認定所畫圓圖之形以為圓,每多窒礙而難通矣。

    所謂方者,不僅四方,亦兼八方。

    要亦非紙上所畫之平方,學者詳玩圖書,必先深求其意,得其形而不滞于形,明其體而不囿,先後融貫,兩圖不啻一圖,亦即可以無圖。

    或有疑吾言者,可取此四章誦讀至百千遍,目追心寫,自悟孔聖神化之筆,真與造物同功,決非後人先天、後天兩圖所能盡。

    此孔子贊《易》之所以無藉乎圖也。

     後天方位,離南坎北。

    漢學家遂據此以攻擊乾南坤北之先天圖,謂孔子《說卦傳》,明言乾西北之卦,坤雖不言方,居離兌之間,自在西南。

    故曰“乾寒坤暑”。

    若乾南坤北,則乾暑坤寒,豈非與孔子之說大悖乎!先天駁議,當以此說為最有根據。

    後人雖有辨之者,其說仍不出邵氏方圓二圖之外,未足以辨漢學之惑焉。

    夫《系傳》曰“天地定位”,曰“天地設位”,皆以天地言,而乾坤在其中。

    易者,一易而無不易,上下易,陰陽易,此所以成天地之用。

    而乾坤之位,豈有一定而不易之理?乾南坤北者,天地之體,陰陽升降,冬寒夏暑,布五行而成四時。

    天度一歲而一周,此天地之南北以一年而言者也。

    而日行一日而一周,子南午北,以分晝夜。

    卯酉東西,以正昏旦。

    此晝夜之南北,以一日而言者也。

    故論卦位,有一年之南北,有一日之南北。

    一日之南北,子北在夜,午南為晝,午南而子北,離午而坎子,此人人所知者也。

    而論一年之南北,則冬至日南至,而夏至日北至,體用相錯,則子午不啻易位,坤居南而乾在北矣。

    是以八卦陰陽,都要活看。

    先天後天之圖,隻存其大體之梗概,萬不可沾滞泥執。

    以紙上之卦爻,為天地之法象也。

     讀《易》首在明卦。

    六爻之卦,皆三畫之八卦因而重之,以成六十四卦。

    不明三畫之卦,何以明《彖》、《象》而識經傳之意義乎?不明先後天之方位體用,何以明象數而識陰陽之變化乎?專言漢《易》者,向無八卦方位之圖。

    專言宋學者,卦圖皆宗朱子《本義》,全取邵氏之說,均無論矣。

    其号稱兼取漢宋,如《周易折中》、《來氏集注》、《周易函書》等,皆搜羅宏富。

    卦象之圖,多至數百,要皆偏重于宋學者為多。

    所謂以先天數為易數之誤,均未能免焉。

    邵氏之說理非不精也,特皆其悟而自得之理,别有境界。

    初學于數理尚無端倪,驟讀其說,極易以辭害意。

    即如“天根”“月窟”諸說,非深造有得,不易領會。

    若展圖而指之,曰此天根也,此月窟也,乃乾遇巽時地逢雷處也,意非不明,而心得何在?且迹象橫梗胸中,以後更難言進步,實為初學之大患。

    茲編之有圖,出于萬不得已。

    因為初學說法,非此不便指講。

    故陳陳相因之圖,雖有佳者,亦徒割愛。

    學者能象義觕(cū,同粗)明,然後最求前人之圖說觀之,是非去取,自有成竹。

    不緻以訛傳訛,此著書者之微意也。

     卦材第三 程朱《傳》、《義》,宗王《注》,其釋《彖》、《象》,均以卦德卦義卦名為言。

    來知德氏《集注》言性情,以内卦為性,外卦為情,意非不當,要皆強為之名。

    實則孔子《系傳》、《說卦》,當名辨物,已有定稱。

    《傳》曰:“彖者,才也。

    才也者,材也。

    ”言材則體用皆赅,德性兼備無餘蘊矣。

    《說卦》“雷動風散”,“乾健坤順”兩章,皆言八卦之材。

    知八卦象之材,而後知六十四卦因重交互,無不各因其材。

    而辨其情僞吉兇,铢兩悉稱,名實相副。

    《彖》、《象》傳贊,亦無不各因其材以為之辭,無一字之虛設焉。

    學者宜詳玩經文,而合之于象,準之于數,融會貫通,由一卦以推各卦,而觀一卦,更必遍取各卦,參互比例,而後能得其真确之意義。

    不可因字義注釋之已明,而不複研求深意之所在焉。

     健順動入陷麗止說,各一字概一卦之德性功用。

    而父母男女,亦各因其名,以定一卦之分際。

    今皆謂之材者,以六十四卦之《彖》、《象》,無不合内外兩卦之材以命辭。

    而一卦六爻,及内外中爻,亦無不取材于是。

    《傳》曰:“君子觀其彖辭,則思過半矣。

    ”彖辭因材而施之辭也,且不特内外卦為然。

    即卦中之一爻,為何卦之爻,即具何卦之材。

    如為坎爻必有陷義,或險義。

    為離爻者,必具明義,或麗義。

    惟乾坤兩卦,不以爻言。

    而《雜卦》之“震起兌見巽伏艮止”,此“起止見伏”四字,尤為八卦變化之門。

    觀象玩辭,均不可不于此鄭重注意也。

     卦名第四 《易》六十四卦,八純卦外,五十六卦,皆合兩卦之象數而立之名。

    名所由來,兩漢之師說既不盡傳,後人遂不能明其意之所在。

    為之說者,皆賴《序卦》及《雜卦》之單辭雙義,推衍而申明之。

    不知《序卦》,但據文王之卦序而貫串之,《雜卦》則專以中爻交錯,明剛柔消長之理,而終之以剛決柔之大用。

    此皆孔子贊《易》微言大義所在,與當名辨物,别為一義,不容依附牽涉并為一談者也。

    蓋自《連山》、《歸藏》,經卦别卦,相傳各有其名。

    文王之序《周易》,有仍其舊名者,有别言新名者。

    今《連山》、《歸藏》,既無全書,無從參考。

    而《周易》卦名,各家注《易》者,迄無所發明。

    其淺顯易見者,如泰否損益等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