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坤?象》“西南得朋”。
虞曰:“陽喪滅坤,坤終複生。
”此指說易道陰陽之大要也。
又曰:“消乙入坤,滅藏于癸。
” 《參同契》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地者,乾坤之象也。
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
易謂坎離。
坎離者,乾坤二用。
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
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
幽潛淪匿,升降于中。
包囊萬物,為道紀綱。
” 漢以前易字皆從日從月,日上月下。
日勿之易後出,遂滋異議。
許叔重《說文》“日”字引《秘書》“日月為易”,可見相傳甚古矣。
《虞氏易》卦位,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居中,與納甲圖同。
蓋先天卦位立其體,故天地定位,日東月西。
陰陽消長,各循其序。
納甲言其用,故卦各從其所納之方,雖異而實同也。
離東坎西,至望夕則日西月東。
坎離易位,其離中一陰,即是月魄。
坎中一陽,即是日光。
東西正對,交注于中。
此二用之氣,所以納戊己也。
故曰“坎戊月精,離己日光。
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也。
乾納甲而納壬,坤納乙而納癸者,以乾之中畫即太陰之精,望夕夜半月當乾,納其氣于壬方,地中(地中者,即地之下面也。
)對月之日也。
坤之中畫即太陽之精,晦朔之間日在坤,納其氣于癸方,地中合日之月也。
徐敬可曰:“望夕之陽既盈于甲,其夜半日行至壬,而月與為衡。
日中原有陰魄,所謂離中一陰者,平時含蘊不出(今西人以遠鏡窺日,見日中有甚大之黑影,與離卦之象适合。
),至是盛陽将革,又感正對之陰,乃充溢流滋,而為生陰之本,故其象為⊙,即望夕夜半壬方之日也。
晦旦之陽,既盡于乙,其夜半日行至癸,而月與同躔。
月中原有陽精(今西人遠鏡窺見月中有類于河流者,其形不定。
雖未敢斷為即月中之陽精,然與坎卦之象亦無不合矣。
),所謂坎中一陽者,平時胚渾而不分,至是則盛陰将革,又感摩戈之陽,乃剖發迸洩而為生陽之本,故其象為〇,即晦朔間癸方之月也。
故曰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
”此論納甲極精。
以證先天卦位,益可見漢人以前,必有相傳之學說。
或即許叔重所謂《秘書》(《說文》“日月為易”引《秘書》)之類,不但非陳邵所創造,亦非魏伯陽所能創造也。
(萬氏彈峰曰:天地定位一節,孔子已發明納甲之旨,得《參同契》其義始著。
以六卦證月候,而坎離為日月之本體,居中不用。
五行家謂初三以後庚金旺,初八以後丁火旺,十五以後甲木旺,十六以後辛金旺,二十三以後丙火旺,三十日後乙木癸水旺。
蓋月受日之精光,而五行又受日月之精光,故乘日月所泊之地而旺也。
東方朔以納甲五行定人命之吉兇禍福,則其說亦不起于《參同契》也。
) 《系傳》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
雨以潤之,日以烜(xuǎn)之。
艮以止之,兌以說之。
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邵子本此節,繪六十四卦方圖,其中心四卦為震巽恒益,外一層為坎離,再外一層為艮兌,再外一層為乾坤,次序悉合。
與其小橫圖(即《本義》所謂《伏羲八卦次序》者)八卦之次序亦合(震巽居中,外為坎離,又外為艮兌,首尾為乾坤)。
故邵子《大易吟》曰:“天地定位,泰否反類。
山澤通氣,鹹損見義。
風雷相薄,恒益起意。
水火相逮,既濟未濟。
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十六事者,四畫之卦即中爻是也)。
八卦相蕩,為六十四。
”此邵子有得于先天之學,而撷其精蘊處也。
惟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數,乃邵子貫澈易理,獨有會心,自成一家之學。
與揚子《太玄》,皆足與《易》相發明,而實非《周易》卦象之數也。
自《本義》以邵圖弁首,後之說《易》者,以邵子之數為易象之數。
如來瞿塘、胡滄曉、張乘槎(chá)比比皆是,實屬大誤。
故茲編于邵子之小橫圖、大橫圖、大圓圖、方圖,皆不贅錄。
間有足資參考者,今所刊行之《易經》皆具此圖,檢尋固極便也。
《說卦傳》曰:“乾天也,故稱乎父。
坤地也,故稱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
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
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此節明乾坤交生六子之序,《本義》别立為圖,曰“文王八卦次序”,(伏羲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豈至文王而始有乾坤六子之序?況後天八卦以坎離為用,乾坤退居,何得以此為文王八卦乎?)實即先天圖。
陽始交陰,陰始交陽,由先天八卦,變為後天之樞紐也。
學者以先天後天兩圖,并列互觀,詳察其陰陽變化之序,先後更易之次,自有無窮妙境。
諸家之說,雖各明一理,非具有心得者,閱之轉無所适從耳。
後天卦 《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緻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齊乎巽,巽東南也。
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緻養焉。
故曰緻役乎坤。
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坤地也,不可以一方言,故不曰西南。
兌正秋也,舉兌則坎冬震春離夏可知矣。
西南為神,神無方而易無體,故獨此兩卦不言方。
)。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艮居醜寅二辰。
醜十二月成,終也。
寅正月成,始也。
),故曰成言乎艮。
” 《觀物外篇》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
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為既濟也。
乾生于子,坤生于午。
坎終于寅,離終于申。
以應天之時也。
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兌震為偶,應地之方。
王者之法,其盡于是矣。
” 林氏《易稗傳》曰:“先天所以立體也,後天所以緻用也。
以陰陽之體論之,巽離兌本陽體也,而陰來交之。
震坎艮本陰體也,而陽來交之。
伏羲之卦,得陽多者屬乎陽,得陰多者屬乎陰。
後天之卦,得一陰者為三女,得一陽者為三男。
先天之位,三女附乎乾,三男附乎坤。
陰附陽,陽附陰也。
後天之位,三男附乎乾,三女附乎坤者,陰附陰,陽附陽也。
”(按:先天言體,故陰陽從其多者為主。
後天言用,故陰陽取其少者為主也。
) 《說卦傳》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既讀若概,古字通也。
《本義》:此去乾坤而專言六子,以見神之所為然。
其位序亦上章之說,未詳其義。
朱子不強不知以為知,是其笃實處。
但此章為易學綱領,與“帝出乎震”一章并列。
全《易》精蘊,悉從此出。
不知其義,《易》何從說哉!) 後天八卦,為人用之卦。
古聖帝王制作之大原,治平之經緯,皆出于後天八卦之用。
下而曆象、推步、運氣、樂律、占蔔、風鑒、星命諸術,亦皆後天卦也。
《周易》序卦,則以先天為體,後天為用,二者兼行。
漢學家之攻擊先天,由于門戶之見過深,未暇取經文而詳玩之耳。
《上經》始乾坤終坎離,明明先天卦位也。
《下經》始鹹恒終既未濟,明明後天之卦位也。
而六十四卦之命名,于先後天相關
虞曰:“陽喪滅坤,坤終複生。
”此指說易道陰陽之大要也。
又曰:“消乙入坤,滅藏于癸。
” 《參同契》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天地者,乾坤之象也。
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
易謂坎離。
坎離者,乾坤二用。
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
往來既不定,上下亦無常。
幽潛淪匿,升降于中。
包囊萬物,為道紀綱。
” 漢以前易字皆從日從月,日上月下。
日勿之易後出,遂滋異議。
許叔重《說文》“日”字引《秘書》“日月為易”,可見相傳甚古矣。
《虞氏易》卦位,乾坤列東,艮兌列南,震巽列西,坎離居中,與納甲圖同。
蓋先天卦位立其體,故天地定位,日東月西。
陰陽消長,各循其序。
納甲言其用,故卦各從其所納之方,雖異而實同也。
離東坎西,至望夕則日西月東。
坎離易位,其離中一陰,即是月魄。
坎中一陽,即是日光。
東西正對,交注于中。
此二用之氣,所以納戊己也。
故曰“坎戊月精,離己日光。
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蟾蜍與兔魄,日月氣雙明”也。
乾納甲而納壬,坤納乙而納癸者,以乾之中畫即太陰之精,望夕夜半月當乾,納其氣于壬方,地中(地中者,即地之下面也。
)對月之日也。
坤之中畫即太陽之精,晦朔之間日在坤,納其氣于癸方,地中合日之月也。
徐敬可曰:“望夕之陽既盈于甲,其夜半日行至壬,而月與為衡。
日中原有陰魄,所謂離中一陰者,平時含蘊不出(今西人以遠鏡窺日,見日中有甚大之黑影,與離卦之象适合。
),至是盛陽将革,又感正對之陰,乃充溢流滋,而為生陰之本,故其象為⊙,即望夕夜半壬方之日也。
晦旦之陽,既盡于乙,其夜半日行至癸,而月與同躔。
月中原有陽精(今西人遠鏡窺見月中有類于河流者,其形不定。
雖未敢斷為即月中之陽精,然與坎卦之象亦無不合矣。
),所謂坎中一陽者,平時胚渾而不分,至是則盛陰将革,又感摩戈之陽,乃剖發迸洩而為生陽之本,故其象為〇,即晦朔間癸方之月也。
故曰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
”此論納甲極精。
以證先天卦位,益可見漢人以前,必有相傳之學說。
或即許叔重所謂《秘書》(《說文》“日月為易”引《秘書》)之類,不但非陳邵所創造,亦非魏伯陽所能創造也。
(萬氏彈峰曰:天地定位一節,孔子已發明納甲之旨,得《參同契》其義始著。
以六卦證月候,而坎離為日月之本體,居中不用。
五行家謂初三以後庚金旺,初八以後丁火旺,十五以後甲木旺,十六以後辛金旺,二十三以後丙火旺,三十日後乙木癸水旺。
蓋月受日之精光,而五行又受日月之精光,故乘日月所泊之地而旺也。
東方朔以納甲五行定人命之吉兇禍福,則其說亦不起于《參同契》也。
) 《系傳》曰:“雷以動之,風以散之。
雨以潤之,日以烜(xuǎn)之。
艮以止之,兌以說之。
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邵子本此節,繪六十四卦方圖,其中心四卦為震巽恒益,外一層為坎離,再外一層為艮兌,再外一層為乾坤,次序悉合。
與其小橫圖(即《本義》所謂《伏羲八卦次序》者)八卦之次序亦合(震巽居中,外為坎離,又外為艮兌,首尾為乾坤)。
故邵子《大易吟》曰:“天地定位,泰否反類。
山澤通氣,鹹損見義。
風雷相薄,恒益起意。
水火相逮,既濟未濟。
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十六事者,四畫之卦即中爻是也)。
八卦相蕩,為六十四。
”此邵子有得于先天之學,而撷其精蘊處也。
惟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之數,乃邵子貫澈易理,獨有會心,自成一家之學。
與揚子《太玄》,皆足與《易》相發明,而實非《周易》卦象之數也。
自《本義》以邵圖弁首,後之說《易》者,以邵子之數為易象之數。
如來瞿塘、胡滄曉、張乘槎(chá)比比皆是,實屬大誤。
故茲編于邵子之小橫圖、大橫圖、大圓圖、方圖,皆不贅錄。
間有足資參考者,今所刊行之《易經》皆具此圖,檢尋固極便也。
《說卦傳》曰:“乾天也,故稱乎父。
坤地也,故稱乎母。
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
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
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
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
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
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此節明乾坤交生六子之序,《本義》别立為圖,曰“文王八卦次序”,(伏羲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豈至文王而始有乾坤六子之序?況後天八卦以坎離為用,乾坤退居,何得以此為文王八卦乎?)實即先天圖。
陽始交陰,陰始交陽,由先天八卦,變為後天之樞紐也。
學者以先天後天兩圖,并列互觀,詳察其陰陽變化之序,先後更易之次,自有無窮妙境。
諸家之說,雖各明一理,非具有心得者,閱之轉無所适從耳。
後天卦 《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緻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
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
齊乎巽,巽東南也。
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
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
坤也者,地也,萬物皆緻養焉。
故曰緻役乎坤。
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坤地也,不可以一方言,故不曰西南。
兌正秋也,舉兌則坎冬震春離夏可知矣。
西南為神,神無方而易無體,故獨此兩卦不言方。
)。
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
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勞卦也,萬物之所歸也,故曰勞乎坎。
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成始也(艮居醜寅二辰。
醜十二月成,終也。
寅正月成,始也。
),故曰成言乎艮。
” 《觀物外篇》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
其得天地之用乎?故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為既濟也。
乾生于子,坤生于午。
坎終于寅,離終于申。
以應天之時也。
置乾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兌震為偶,應地之方。
王者之法,其盡于是矣。
” 林氏《易稗傳》曰:“先天所以立體也,後天所以緻用也。
以陰陽之體論之,巽離兌本陽體也,而陰來交之。
震坎艮本陰體也,而陽來交之。
伏羲之卦,得陽多者屬乎陽,得陰多者屬乎陰。
後天之卦,得一陰者為三女,得一陽者為三男。
先天之位,三女附乎乾,三男附乎坤。
陰附陽,陽附陰也。
後天之位,三男附乎乾,三女附乎坤者,陰附陰,陽附陽也。
”(按:先天言體,故陰陽從其多者為主。
後天言用,故陰陽取其少者為主也。
) 《說卦傳》曰:“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
動萬物者莫疾乎雷,撓萬物者莫疾乎風,燥萬物者莫熯乎火,說萬物者莫說乎澤,潤萬物者莫潤乎水,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
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既讀若概,古字通也。
《本義》:此去乾坤而專言六子,以見神之所為然。
其位序亦上章之說,未詳其義。
朱子不強不知以為知,是其笃實處。
但此章為易學綱領,與“帝出乎震”一章并列。
全《易》精蘊,悉從此出。
不知其義,《易》何從說哉!) 後天八卦,為人用之卦。
古聖帝王制作之大原,治平之經緯,皆出于後天八卦之用。
下而曆象、推步、運氣、樂律、占蔔、風鑒、星命諸術,亦皆後天卦也。
《周易》序卦,則以先天為體,後天為用,二者兼行。
漢學家之攻擊先天,由于門戶之見過深,未暇取經文而詳玩之耳。
《上經》始乾坤終坎離,明明先天卦位也。
《下經》始鹹恒終既未濟,明明後天之卦位也。
而六十四卦之命名,于先後天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