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毛形,洛書作龜坼形者是也。

    ),自高一籌。

    然兩數之體用分合,固極明晰。

    不必改作,意自可見。

    惟初學得此,未始不可為觸目會心之一助,故特錄之。

    至兩圖之加減除乘,及進退變化之妙,除朱子《易學啟蒙》,邵子《皇極經世》外,有蔡西山之《經世節要》,張行成之《經世演義》、《易通變》,丁翼東之《衍翼》,胡滄曉之《周易函書》,江慎修之《河洛精蘊》,張楚鐘之《易圖管見》。

    推衍至詳,千變萬化,未能悉錄。

    有以圖書配八卦者,多拘執牽滞,不能悉當。

    其實河圖為體,洛書為用。

    河圖即先天,洛書為後天。

    河圖為體而體中有用,洛書為用而用中有體。

    此即萬氏圖,中分圓分方,方含圓,圓又含方之意也。

    曆代數理、曆象、推步、占驗、醫學、風鑒諸家,均以洛書為用,其義悉本于易。

    前人罕有言者,茲特扼要略述如左。

     洛書與河圖相異,驟視之似一六與三八未易,而二七四九乃互易其方者,實則惟一三五不動。

    一三五者,天陽之生數,不可動者也。

    《周易》乾用九,九即一三五之積數也。

    故易道扶陽而抑陰,非陽之有待于扶,而陰必于抑也。

    天地陰陽之數,理本如是。

    論其體,陽生于陰。

    言其用,則陰統于陽。

    如河圖之六合一為七,七陽也。

    二合七為九,九陽也。

    三合八為十一,一陽也。

    四合九為十三,三陽也。

    五合十為十五,五陽也。

    總數五十有五,亦陽也。

    洛書之對位,則皆陰也。

    一九合十,三七合十,二八合十,四六合十,總數四十,皆陰數也。

    而禦之以中五,則縱橫上下交錯無不為十五,總數四十有五,皆陽數矣。

    (此為以陽統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周易》之大義也。

    觀天地生成之數,天數二十有五而地數三十,陽少陰多,故古今來恒苦治世少而亂世多。

    君子少而小人多。

    聖人參天兩地,建中立極,以五禦十,化陰為陽,而以洛書四十五數為用。

    則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二十,陽多陰少,十數不見而潛藏于兩數相合之中。

    是小人皆化為君子,撥亂反正成燮理陰陽之功,其樞機悉在中。

    五與十五能禦十,則君子道長。

    五不能禦十,則君子道消。

    五十者,中孚也。

    故孔子“五十學易,可以無大過”。

    詳見《學易筆談》。

    )洛書之位,一居于北,與河圖同。

    此為萬數之本,不可動搖,《乾?文言》曰“确乎其不可拔”者此也。

    由北而東北,而東,而東南,本一二三四之數也。

    由西北,而西,而西南,而南,本六七八九之數也。

    古聖于此,但将二八兩數互易其位,遂成今日洛書之數。

    天地造化之機,陰陽變化之妙,悉在于此。

    略圖如下: 此二八兩數,其位之相易,尚易見也,前人亦有言之者。

    而暗中實為五十之變化,則未易知之,前人亦從無發明者。

    蓋二八位,在先天卦則巽震也,在後天卦則坤艮也。

    坤艮皆土,為五十之數。

    萬物皆生于土,皆歸于土。

    成始成終,而皆在于艮之一位矣(此須合先後卦位詳玩之)。

    巽震相易,故雷風恒之《象傳》曰“立不易方”,此言其未易之體也。

    易則為巽震,故風雷益之《彖傳》曰“自上下下”,曰“天施地生”,此即其已易後之用也。

    坤艮為謙,《謙?彖傳》曰:“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曰:“天道虧盈而益謙,(風雷益)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二西南未申,八東北醜寅。

    西南為神極,東北為鬼藏。

    )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象》曰:“裒多益寡。

    ”凡此皆指二八兩位,陰陽變化之玄妙。

    先儒專就坤艮本卦之象以求其義,無論如何附會穿鑿,終不能字字着落也。

    此即《易》與河洛二數關合之證,亦即二八兩數易位之證。

    于此求《易》,則《易》彖象之辭,昔之所謂不可解者,亦可十解其五六矣(此理精深微妙,先儒未肯輕洩。

    邵子《皇極經世》但微露其機,學者宜潛心體會,勿忽視焉。

    )。

    其兩圖位次,五行順逆生克之序,舊說甚詳,亦淺而易,茲不贅述。

    惟洛書五行之次,既悉與後天八卦相符,而河圖之四方與中央,亦悉本生生之義,正不必牽扯補湊為也。

    孔子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古籍殘阙,既無從取證,此所謂河圖洛書者,未必為當日所取則之河圖洛書。

    但其奇偶相得之數,必為天一天二之五十五數。

    雖有蘇張之舌,決不能指其為非者也。

    其數之悉符于易象,順逆變化之與天地同流。

    亦雖有蘇張之舌,不能辨其為否者也。

    然則非則圖以畫卦,必則卦以畫圖,所謂相為表裡者也。

    愚以為龍馬負圖,乾龍坤馬,即乾坤也。

    靈龜吐書,戴九履一,即坎離也。

    後人不察,必求龍馬以實之,泥龜形而坼之,不亦傎乎! 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實為萬物生化之源。

    而二八易位,即二五構精之妙用也。

    古今丹家千言萬語譬喻百端,皆以玄機隐秘,終不肯一語道破,皆由不知圖書易象,早已顯示其端。

    學者畏難苟安,不肯從易學根本下手,緻枉費心血,暗中摸索,千古長夜。

    有白首無成者,有終身由之而莫明其妙者,良可慨矣!茲複繪二五構精圖如下,明白淺顯。

    無論何人,皆可一目了然矣。

    幸勿因其淺近,且得之太易而忽視焉。

     二五構精圖 周濂溪《太極圖說》曰:“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通書》曰:“二氣五行,化生萬物。

    五殊二實,二本則一,是為萬一。

    一實萬分,成一各正。

    ”此數語實扼陰陽變化之要,宜注意焉。

    (二實者,天以陽生萬物,地以陰成萬物。

    動而陽,靜而陰,陽變陰合而生五氣,由五氣而生萬物,故曰“五殊”也。

    五殊本于陰陽,互為其根也。

    兩儀生,而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四象,四象分而生八卦,八卦錯而萬物生焉。

    是曰“一動一靜,天地之至妙欤”,是以五氣布四時行,萬物生生而無窮,“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

    太極散而為萬物,則萬物各一其性,各具一太極,渾然全體而靜者,常為主焉。

    兼有無全體,用涵動靜,為萬化之源,萬有之本者,妙合二五之精焉。

    ) 原數左五六而右三二,數偏倚而不平。

    雖有中五,無從化生。

    以二五交易其位,則左右皆八。

    《謙?象》曰:“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

    ”謙為坤艮二八之位。

    二八交易,即二五交易也。

    二八合十為土,二五亦合十為土,陰陽生化,因以不窮。

    數似淺而義蘊極深,二千年來無人道破。

    會于此用苦功者,必當悉著者之苦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