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一分,黑二分,是為一奇二偶。
兌東南,白二分,黑一分,是為二奇一偶。
乾正南全白,是為三奇純陽。
離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含一偶,故雲‘對過陰在中也’。
陽盛于南,而陰來迎之,故邵子曰‘巽始消陽而陰生’。
自巽而坎而艮以至于坤,而陰斯盛焉。
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為一偶二奇。
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為二偶一奇。
坤正北全黑,是為三偶純陰。
坎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故雲‘對過陽在中也’。
坎離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間,而無定位。
納甲寄中宮之戊己,故東西交易,與六卦異也。
八方三畫之奇偶,與白黑之質,次第相應,深得陰陽造化自然而然之妙。
但既有黑白之分,備陰陽之用,已非太極之真相,不當稱之為《太極圖》。
今北方俗呼此圖為‘陰陽魚兒’,‘魚’字實‘儀’字之誤。
稱之曰‘陰陽儀圖’,或曰‘兩儀圖’,斯名實相符矣。
” 此圖流傳甚古,蘊蓄宏深,決非後人所能臆造。
大抵老子西出函關,必挾圖書以俱行,故遺留關中,為道家之秘藏。
至于唐宋而後,始逐漸傳布,要皆為三代以上之故物,無可疑也。
惟圖像既顯分黑白,是已生兩儀。
分之為四,即成四象。
分之為八,即成八卦。
可謂之“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圖”。
但流傳既久且遠,世俗已無人不認此為太極圖者。
所謂習非勝是,辨不勝辨。
惟學者宜詳究其義理,因名責實,而求得真谛。
斯源頭不誤,自能清澈見底。
不可以習見而忽之,反為流俗所誤也。
來氏太極圖 此來瞿塘氏之圖,亦從《古太極圖》研索而出者也。
以居中之黑白二線,代兩點,以象陽方盛而陰已生,陰方盛而陽已生,有循環不絕之義。
留中空者以象太極,其陰陽之由微而顯,由顯而著,亦悉合消息之自然。
與河圖陰陽之數,由微而著,由内而外,亦适相合。
來氏另有一圖,以河圖陽數布于白中,陰數布于黑中,又以配八卦四時十二辰,及古今治亂盛衰之象。
圖多,茲不贅錄。
來氏此圖,蓋亦悟太極之非圖所可狀,非言語可能形容,故留其外之黑白回互者為兩儀,而空其中以為太極。
然“太極”二字之下系之以圖,終有所難通也。
以上三圖,皆稱太極。
周子之圖,僅見于性理諸書,習之者今已不多。
來氏之圖,傳亦不廣。
惟第二圖風行宇内,幾與八卦并傳。
圖像雖精,與孔子“太極”二字之義,實不相符。
此為學易推原象數之第一步,不可不深思明辨,而求得其至當者也。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圖 太極既不可以圖,然非圖又不足明陰陽顯化之妙,是惟有舍太極而圖兩儀。
兩儀既明,則太極自立乎其先。
無象之象,亦因象而顯矣。
此端木國瑚氏之圖也,于文日正為是。
下正北方正而上直日,日中影正。
影正,則左右自分為兩。
左陽而右陰。
故《易》于乾之初爻曰“不見是”,未濟之上爻曰“有孚失是”。
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為始終,其故可深長思也。
有丨畫中央,便分兩列。
《系傳》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是則乾坤左陽儀,右陰儀。
從丨生出,是太極,是兩儀。
一至而二分(東西分,南北至。
),是一是二,易陰陽生,不待再言“太極生兩儀”,此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端木氏此圖,似較舊說更為明顯。
不名曰“太極圖”,更無語病。
學者與前三圖合而觀之,“太極”二字之義,可了然矣。
“太極”之上,無能更加以字者。
惟孔子曰“《易》有太極”。
“《易》有”二字,必須重讀,與《序卦》“有天地”“有萬物”諸“有”字,皆一氣貫注。
孔子贊易,皆是從“有”立說,以示與老子之以“無”立說者不同。
故将“有”字直提至“太極”之上,曰“《易》有太極”,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字以發生者也。
繼之曰“是生兩儀”,此“是”字上貫“《易》有太極”四字,而下澈全章。
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此一字作骨,故特于初、終二爻發明之。
觀此知孔子贊《易》筆法,一字一義,無不與全書精神貫注,脈絡相通,未可滑口讀過也。
《系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太極者實超乎道與器之上,而立乎其先者也。
故分言之。
形而上者有太極,形而下者亦未始無太極也。
故曰“天地一太極”。
萬物各有其太極。
後儒以太極為形而上者,是與形而下者對待,實失“太極”之本義也(老子曰:“無以名之,強名之曰道。
”此道字與形而上之道意義不同。
)。
是以天下之事事物物,凡有對待者,皆太極所生之兩儀,非太極也(今世科學家曰精神,曰物質,相對待者也,太極實超乎精神物質之上。
曰空間,曰時間,相交午者也,太極實超乎空間時間之外。
哲學主唯心論者謂一切唯心所造,主唯物論者謂科學萬能物質不滅。
太極則超乎唯心唯物之上,而不可以唯心唯物概之者也。
)。
以質言之曰剛與柔,而太極超乎柔剛之外。
以氣言之曰陰與陽,而太極立乎陰陽之先。
以事理言之曰動與靜,曰善惡吉兇,而太極實幾于動靜善惡吉兇之微,無有而無不有,無在而無不在。
《序卦傳》曰“盈天地之間唯萬物”,謂盈天地之間惟太極可也。
此天地一太極也。
小而至一塵之微,極至于微而不可見之物,亦莫不各具有動靜生滅之機,即莫不有其太極,此物各一太極也。
宋儒言太極,不離乎動靜陰陽,已落言诠。
牽及五行,則更遠矣。
朱子注《太極圖說》,謂“無靜不成動,無動不成靜。
譬如鼻息,無時不噓,無時不吸。
噓盡則生吸,吸盡則生噓。
理自如此,陰陽隻是一氣。
陰氣流行即為陽,陽氣凝聚即為陰”。
其論雖精,總未達一間。
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非知道者,孰能識之?”然動靜無端而自有其端,陰陽無始而自有其始也。
識此端與始,以言太極,庶乎近矣。
河圖洛書 《系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書?顧命》曰:“河圖在東序。
”《論語》曰:“河不出圖。
”《禮記?禮運》曰:“山出器車,河出馬圖。
”鄭康成《易注》引《春秋緯》:“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
河龍圖發,洛龜書成。
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
”揚雄《旡(jì)靈賦》曰:“大《易》之始,河序龍馬,
兌東南,白二分,黑一分,是為二奇一偶。
乾正南全白,是為三奇純陽。
離正東,取西之白中黑點,為二奇含一偶,故雲‘對過陰在中也’。
陽盛于南,而陰來迎之,故邵子曰‘巽始消陽而陰生’。
自巽而坎而艮以至于坤,而陰斯盛焉。
巽西南,黑一分,白二分,是為一偶二奇。
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是為二偶一奇。
坤正北全黑,是為三偶純陰。
坎正西,取東之黑中白點,為二偶含一奇,故雲‘對過陽在中也’。
坎離為日月,升降于乾坤之間,而無定位。
納甲寄中宮之戊己,故東西交易,與六卦異也。
八方三畫之奇偶,與白黑之質,次第相應,深得陰陽造化自然而然之妙。
但既有黑白之分,備陰陽之用,已非太極之真相,不當稱之為《太極圖》。
今北方俗呼此圖為‘陰陽魚兒’,‘魚’字實‘儀’字之誤。
稱之曰‘陰陽儀圖’,或曰‘兩儀圖’,斯名實相符矣。
” 此圖流傳甚古,蘊蓄宏深,決非後人所能臆造。
大抵老子西出函關,必挾圖書以俱行,故遺留關中,為道家之秘藏。
至于唐宋而後,始逐漸傳布,要皆為三代以上之故物,無可疑也。
惟圖像既顯分黑白,是已生兩儀。
分之為四,即成四象。
分之為八,即成八卦。
可謂之“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圖”。
但流傳既久且遠,世俗已無人不認此為太極圖者。
所謂習非勝是,辨不勝辨。
惟學者宜詳究其義理,因名責實,而求得真谛。
斯源頭不誤,自能清澈見底。
不可以習見而忽之,反為流俗所誤也。
來氏太極圖 此來瞿塘氏之圖,亦從《古太極圖》研索而出者也。
以居中之黑白二線,代兩點,以象陽方盛而陰已生,陰方盛而陽已生,有循環不絕之義。
留中空者以象太極,其陰陽之由微而顯,由顯而著,亦悉合消息之自然。
與河圖陰陽之數,由微而著,由内而外,亦适相合。
來氏另有一圖,以河圖陽數布于白中,陰數布于黑中,又以配八卦四時十二辰,及古今治亂盛衰之象。
圖多,茲不贅錄。
來氏此圖,蓋亦悟太極之非圖所可狀,非言語可能形容,故留其外之黑白回互者為兩儀,而空其中以為太極。
然“太極”二字之下系之以圖,終有所難通也。
以上三圖,皆稱太極。
周子之圖,僅見于性理諸書,習之者今已不多。
來氏之圖,傳亦不廣。
惟第二圖風行宇内,幾與八卦并傳。
圖像雖精,與孔子“太極”二字之義,實不相符。
此為學易推原象數之第一步,不可不深思明辨,而求得其至當者也。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圖 太極既不可以圖,然非圖又不足明陰陽顯化之妙,是惟有舍太極而圖兩儀。
兩儀既明,則太極自立乎其先。
無象之象,亦因象而顯矣。
此端木國瑚氏之圖也,于文日正為是。
下正北方正而上直日,日中影正。
影正,則左右自分為兩。
左陽而右陰。
故《易》于乾之初爻曰“不見是”,未濟之上爻曰“有孚失是”。
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為始終,其故可深長思也。
有丨畫中央,便分兩列。
《系傳》曰:“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
”是則乾坤左陽儀,右陰儀。
從丨生出,是太極,是兩儀。
一至而二分(東西分,南北至。
),是一是二,易陰陽生,不待再言“太極生兩儀”,此為“《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端木氏此圖,似較舊說更為明顯。
不名曰“太極圖”,更無語病。
學者與前三圖合而觀之,“太極”二字之義,可了然矣。
“太極”之上,無能更加以字者。
惟孔子曰“《易》有太極”。
“《易》有”二字,必須重讀,與《序卦》“有天地”“有萬物”諸“有”字,皆一氣貫注。
孔子贊易,皆是從“有”立說,以示與老子之以“無”立說者不同。
故将“有”字直提至“太極”之上,曰“《易》有太極”,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字以發生者也。
繼之曰“是生兩儀”,此“是”字上貫“《易》有太極”四字,而下澈全章。
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此一字作骨,故特于初、終二爻發明之。
觀此知孔子贊《易》筆法,一字一義,無不與全書精神貫注,脈絡相通,未可滑口讀過也。
《系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太極者實超乎道與器之上,而立乎其先者也。
故分言之。
形而上者有太極,形而下者亦未始無太極也。
故曰“天地一太極”。
萬物各有其太極。
後儒以太極為形而上者,是與形而下者對待,實失“太極”之本義也(老子曰:“無以名之,強名之曰道。
”此道字與形而上之道意義不同。
)。
是以天下之事事物物,凡有對待者,皆太極所生之兩儀,非太極也(今世科學家曰精神,曰物質,相對待者也,太極實超乎精神物質之上。
曰空間,曰時間,相交午者也,太極實超乎空間時間之外。
哲學主唯心論者謂一切唯心所造,主唯物論者謂科學萬能物質不滅。
太極則超乎唯心唯物之上,而不可以唯心唯物概之者也。
)。
以質言之曰剛與柔,而太極超乎柔剛之外。
以氣言之曰陰與陽,而太極立乎陰陽之先。
以事理言之曰動與靜,曰善惡吉兇,而太極實幾于動靜善惡吉兇之微,無有而無不有,無在而無不在。
《序卦傳》曰“盈天地之間唯萬物”,謂盈天地之間惟太極可也。
此天地一太極也。
小而至一塵之微,極至于微而不可見之物,亦莫不各具有動靜生滅之機,即莫不有其太極,此物各一太極也。
宋儒言太極,不離乎動靜陰陽,已落言诠。
牽及五行,則更遠矣。
朱子注《太極圖說》,謂“無靜不成動,無動不成靜。
譬如鼻息,無時不噓,無時不吸。
噓盡則生吸,吸盡則生噓。
理自如此,陰陽隻是一氣。
陰氣流行即為陽,陽氣凝聚即為陰”。
其論雖精,總未達一間。
程子曰:“動靜無端,陰陽無始。
非知道者,孰能識之?”然動靜無端而自有其端,陰陽無始而自有其始也。
識此端與始,以言太極,庶乎近矣。
河圖洛書 《系傳》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書?顧命》曰:“河圖在東序。
”《論語》曰:“河不出圖。
”《禮記?禮運》曰:“山出器車,河出馬圖。
”鄭康成《易注》引《春秋緯》:“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
河龍圖發,洛龜書成。
河圖有九篇,洛書有六篇。
”揚雄《旡(jì)靈賦》曰:“大《易》之始,河序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