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圖書第一
《易》注自宋以前未嘗有圖也。
逮周廉溪傳陳希夷《太極圖》而為之說,遂開理學之宗。
但《圖》與《易》猶不相屬也。
至朱子《本義》,取邵子河洛、先後天八卦、大小方圓各圖,與其改訂之卦變圖,弁諸經首,曆代宗之。
自是圖之與《易》,相為附麗。
後之說《易》者,無不有圖。
漢學家雖力攻河洛先後天之名,而其為說,仍不能廢陰陽四象及五行生成、九宮變化之義。
而為之圖者,且層出不窮。
蓋數理繁赜,卦爻錯綜,表之以圖,說乃易明。
故學《易》者先辨圖書,識其陰陽生化之原,奇偶交變之義,而後觀象玩辭,有所準的。
不緻眩惑歧誤而靡所适從,亦事半功倍之一道焉。
太極 《系傳》曰“《易》有太極”,又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極者,至極而無對之稱。
三極者,天極地極人極也。
故曰“太極”者,所以異于三極也。
極既無對,極而益之曰“太”,則更無有可以并之而尚之者矣。
是以太極者,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陰陽之上,非言詞拟議所可形容。
蓋狀之以言則有聲,有聲非太極也。
拟之以形則有象,有象亦非太極也。
《詩》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庶或似之。
然無字為有字之對,有對亦非太極也。
孔子于無可形容拟議之中,而形容拟議之曰“太極”,可謂聖人造化之筆,更無他詞足以附益而增損之矣。
然而有太極之名,似亦非太極之真谛。
乃無礙其為太極者,則以“太極”二字,均無物質無精神可言,更無其他之詞義足以相并相對。
可以謂之名,亦可以謂之非名。
此聖筆之神化,所以不可思議也。
夫焉能又為之圖?自周子而後,相傳之圖有三。
于是“太極圖”三字,流播環寰宇,幾于婦孺皆知。
以論傳論,恐學者認《太極圖》為太極,則是非混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易》曰“辨是與非”,即辨諸此。
另有《圖說》見後。
)。
差以毫厘,謬以千裡,而象數終無以明矣。
爰诠其義,并列後出諸圖,以資辨别。
老子曰“有物無形,先天地生”,即謂太極也。
以孔子《十翼》告成,老子已出關西去,故未知孔子有此假定之名,而曰“無以名之,強名之曰道”。
究竟“道”字,實未能妙合無間,老子亦無可如何,而強名之耳。
使老子得見孔子“《易》有太極”一語,必舍其名而從之。
《道德經》更可省卻無數語言矣。
《說文》:“極,棟也。
”《易?大過》:“棟隆,本末弱也。
”棟亦訓極。
“建中立極”,故極亦訓中。
棟從東從木,木生于東,得木之正,故以室中主幹之巨木謂之棟。
蓋上棟下宇,初創宮室之時構造皆甚簡單,以巨木支柱正中而四周下垂,與今日營帳之制略同。
故棟必在室之正中,與極字之訓,義可以相通。
若以今日之所謂棟者例之,則與“極”字之義不相蒙矣。
此亦言太極者不可不知者也。
周濂溪之太極圖 周子《太極圖說》曰“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
靜而生陰,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知發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 周子此圖,出自希夷,宋儒諱之甚深。
然希夷亦非自作也,實本諸《參同契》。
彭曉注《參同契》,有《明鏡圖訣》一卷。
(《序》稱:廣政丁未為蜀孟昶廣政十年,漢天福十二年也。
彭号真一子,字秀川,蜀人。
) 毛氏奇齡曰:“《參同契》諸圖,自朱子注後(朱子注《參同契》,隐姓名為鄒欣,号空同道人。
),學者多删之。
”徐氏注本已亡(按:徐名景休,東漢人,官青州從事,注《參同契》。
桓帝時授淳于叔通。
),他本龐雜不足據。
惟彭本有《水火匡廓圖》、《三五至精圖》、《鬥建子午圖》、《将指天罡圖》、《昏見圖》、《晨見圖》、《九宮八卦圖》、《納甲圖》、《舍元播精圖》、《三五歸一圖》。
今周子之黑白分三層者,即《水火匡廓圖》也。
其中間之水火金木土,即《三五至精圖》也。
惟圖式雖同,尚末有太極之名也。
考唐《真元妙經品》,有《太極先天圖》,合三輪五行為一,而以三輪中一○五行下一○為太極,又加以陰靜陽動男女萬物之象,凡四大○。
陰靜在三輪之上,陽動在三輪之下,男女萬物皆在五行之下,則與周子之圖名義皆同,但多“先天”二字耳。
然則此圖,自道家傳出,已無疑義。
周子但為之說,并将上下次序略有修改而已。
首曰“無極而太極”,終有語病。
當時陸梭山已有疑義,與朱子往反辯論累數萬言。
朱子雖曲為回護,并于《太極圖說》注中申明謂“非太極之上複有無極”,但其圖明明确太極之上有無極,其說終不可通也。
其作《本義》,取邵子先天諸圖,而不以此圖列諸卷首,殆亦有所悟欤! 古太極圖 古太極圖,亦名“天地自然之圖”。
趙氏撝(huī)謙《六書本義》曰:“天地自然之圖,伏羲氏龍馬負之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畫也。
世傳蔡季通得于蜀隐者,秘而不傳。
趙氏得之于陳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
自明洪武以後,此圖遂盛傳于世。
”(按:蔡氏晚年得此圖未久即病卒,故朱子亦未之見也。
蔡死後秘藏于家,至其孫始傳布之,已在宋亡之後。
胡元一代,尚鮮稱述。
至明初劉青田取以繪入八卦之中,遂風行海内,幾于家喻戶曉,無人不知有太極圖矣。
)朱子發雲:“陳抟以《先天圖》授種放,三傳而至邵雍。
則康節之學,實出自希夷。
所演《先天圖》,陰陽消長,亦與此圖悉合,故又謂之《太極真圖》。
其環中為太極,兩邊黑白回互。
白為陽,黑為陰。
陰盛于北,而陽起而薄之,故邵子曰‘震始交陰而陽生’。
自震而離而兌以至于乾,而陽斯盛焉。
震東北,白
逮周廉溪傳陳希夷《太極圖》而為之說,遂開理學之宗。
但《圖》與《易》猶不相屬也。
至朱子《本義》,取邵子河洛、先後天八卦、大小方圓各圖,與其改訂之卦變圖,弁諸經首,曆代宗之。
自是圖之與《易》,相為附麗。
後之說《易》者,無不有圖。
漢學家雖力攻河洛先後天之名,而其為說,仍不能廢陰陽四象及五行生成、九宮變化之義。
而為之圖者,且層出不窮。
蓋數理繁赜,卦爻錯綜,表之以圖,說乃易明。
故學《易》者先辨圖書,識其陰陽生化之原,奇偶交變之義,而後觀象玩辭,有所準的。
不緻眩惑歧誤而靡所适從,亦事半功倍之一道焉。
太極 《系傳》曰“《易》有太極”,又曰“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極者,至極而無對之稱。
三極者,天極地極人極也。
故曰“太極”者,所以異于三極也。
極既無對,極而益之曰“太”,則更無有可以并之而尚之者矣。
是以太極者,立乎天地之先,超乎陰陽之上,非言詞拟議所可形容。
蓋狀之以言則有聲,有聲非太極也。
拟之以形則有象,有象亦非太極也。
《詩》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庶或似之。
然無字為有字之對,有對亦非太極也。
孔子于無可形容拟議之中,而形容拟議之曰“太極”,可謂聖人造化之筆,更無他詞足以附益而增損之矣。
然而有太極之名,似亦非太極之真谛。
乃無礙其為太極者,則以“太極”二字,均無物質無精神可言,更無其他之詞義足以相并相對。
可以謂之名,亦可以謂之非名。
此聖筆之神化,所以不可思議也。
夫焉能又為之圖?自周子而後,相傳之圖有三。
于是“太極圖”三字,流播環寰宇,幾于婦孺皆知。
以論傳論,恐學者認《太極圖》為太極,則是非混淆(“《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易》曰“辨是與非”,即辨諸此。
另有《圖說》見後。
)。
差以毫厘,謬以千裡,而象數終無以明矣。
爰诠其義,并列後出諸圖,以資辨别。
老子曰“有物無形,先天地生”,即謂太極也。
以孔子《十翼》告成,老子已出關西去,故未知孔子有此假定之名,而曰“無以名之,強名之曰道”。
究竟“道”字,實未能妙合無間,老子亦無可如何,而強名之耳。
使老子得見孔子“《易》有太極”一語,必舍其名而從之。
《道德經》更可省卻無數語言矣。
《說文》:“極,棟也。
”《易?大過》:“棟隆,本末弱也。
”棟亦訓極。
“建中立極”,故極亦訓中。
棟從東從木,木生于東,得木之正,故以室中主幹之巨木謂之棟。
蓋上棟下宇,初創宮室之時構造皆甚簡單,以巨木支柱正中而四周下垂,與今日營帳之制略同。
故棟必在室之正中,與極字之訓,義可以相通。
若以今日之所謂棟者例之,則與“極”字之義不相蒙矣。
此亦言太極者不可不知者也。
周濂溪之太極圖 周子《太極圖說》曰“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
靜而生陰,靜極複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知發矣。
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 周子此圖,出自希夷,宋儒諱之甚深。
然希夷亦非自作也,實本諸《參同契》。
彭曉注《參同契》,有《明鏡圖訣》一卷。
(《序》稱:廣政丁未為蜀孟昶廣政十年,漢天福十二年也。
彭号真一子,字秀川,蜀人。
) 毛氏奇齡曰:“《參同契》諸圖,自朱子注後(朱子注《參同契》,隐姓名為鄒欣,号空同道人。
),學者多删之。
”徐氏注本已亡(按:徐名景休,東漢人,官青州從事,注《參同契》。
桓帝時授淳于叔通。
),他本龐雜不足據。
惟彭本有《水火匡廓圖》、《三五至精圖》、《鬥建子午圖》、《将指天罡圖》、《昏見圖》、《晨見圖》、《九宮八卦圖》、《納甲圖》、《舍元播精圖》、《三五歸一圖》。
今周子之黑白分三層者,即《水火匡廓圖》也。
其中間之水火金木土,即《三五至精圖》也。
惟圖式雖同,尚末有太極之名也。
考唐《真元妙經品》,有《太極先天圖》,合三輪五行為一,而以三輪中一○五行下一○為太極,又加以陰靜陽動男女萬物之象,凡四大○。
陰靜在三輪之上,陽動在三輪之下,男女萬物皆在五行之下,則與周子之圖名義皆同,但多“先天”二字耳。
然則此圖,自道家傳出,已無疑義。
周子但為之說,并将上下次序略有修改而已。
首曰“無極而太極”,終有語病。
當時陸梭山已有疑義,與朱子往反辯論累數萬言。
朱子雖曲為回護,并于《太極圖說》注中申明謂“非太極之上複有無極”,但其圖明明确太極之上有無極,其說終不可通也。
其作《本義》,取邵子先天諸圖,而不以此圖列諸卷首,殆亦有所悟欤! 古太極圖 古太極圖,亦名“天地自然之圖”。
趙氏撝(huī)謙《六書本義》曰:“天地自然之圖,伏羲氏龍馬負之出于荥河,八卦所由以畫也。
世傳蔡季通得于蜀隐者,秘而不傳。
趙氏得之于陳伯敷氏,熟玩之有太極函陰陽,陰陽函八卦之妙。
自明洪武以後,此圖遂盛傳于世。
”(按:蔡氏晚年得此圖未久即病卒,故朱子亦未之見也。
蔡死後秘藏于家,至其孫始傳布之,已在宋亡之後。
胡元一代,尚鮮稱述。
至明初劉青田取以繪入八卦之中,遂風行海内,幾于家喻戶曉,無人不知有太極圖矣。
)朱子發雲:“陳抟以《先天圖》授種放,三傳而至邵雍。
則康節之學,實出自希夷。
所演《先天圖》,陰陽消長,亦與此圖悉合,故又謂之《太極真圖》。
其環中為太極,兩邊黑白回互。
白為陽,黑為陰。
陰盛于北,而陽起而薄之,故邵子曰‘震始交陰而陽生’。
自震而離而兌以至于乾,而陽斯盛焉。
震東北,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