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用六曰“利永貞”,天下之道貞夫一者也,則正與九對。
由此推之,自二至八,其五位之相得相合,與卦位爻數之相得相合,均可次第而明。
然後驗之于日月,征之于四時,考之于聲音律呂,發而為禮樂政治,人倫道德,皆一以貫之。
而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亦一以貫之。
持論皆有實據,而非徒托之空言矣。
(九六之用皆出于數理之自然,非人力可能加減。
參看《易數偶得》各圖自明。
) 《大學》、《中庸》、《易》象 《大學》、《中庸》,皆本于大《易》。
以象證之,幾無一句無一字,不與卦義卦數相合。
數始于天一,卦始于坎子。
(八卦之位,坎北方子,其數一;艮東北醜寅,其數二三;震東方卯,其數四;巽東南辰巳,數五六;離南方午,其數七;坤西南未申,其數八九;兌西方酉,其數十;乾西北戌亥,其數無。
乾無也,于文天屈西北為無。
)子天一不用,乾初勿用,用始醜地二。
(用地二至地十而一勿用,是為乾元用九)子天一複,複小。
醜地二臨,臨大。
坎習教事,(《坎?象》曰:“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教者敩也。
臨内卦兌,兌為學。
子一至兌十,一始十終,而艮成終成始,念終始與于學,故曰“大學”。
大學終始在艮,即在于《乾?九二》。
(乾初一子勿用,用地二醜。
地二醜乃坤二之數,乾坤合德,故坎子隐伏醜二。
兌見故乾二曰“利見大人”。
)九二“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大人之學也。
大人之學,由于謹小而慎微。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乃龍德而正中者也。
故曰“中庸”。
故《大學》、《中庸》皆本于《易》,皆始于乾之九二。
九二乃坎離爻。
坎離南北正中,君子中道而行。
《大學》由離而至坎,《中庸》由坎而至離。
離坎上下,水火既濟。
聖功王道,備于此矣。
大學之道,道本于天。
(乾為天戌亥數無。
以無出有,乾知大始,冒天下之道,貞下起元,而元在坎子天一。
)天一坎數,由一生二,陰陽合德,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子一醜二,于天象為日月,子與醜合,(一二天地始合)天地合德,日月合明。
明也者,離也。
離坤(八卦離之右為坤,火地晉)乃晉卦,《晉?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
“自昭明德”者,乃君子戒謹恐懼慎獨之功。
其象著于西南離坤,而其本則仍在東北。
故坎與艮,水山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艮與坎,山水蒙,君了以果行育德。
坎艮反複,蒙以養正,而聖功基于此矣。
然君子之德,非獨善其身己焉。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重離繼照。
《象》日“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故曰“在明明德”。
離南方之卦,在先天乃乾之位也。
乾與離,天火同人。
同人親也。
乾君坤民,乾施坤受。
離以乾體包孕坤陰,其親也至矣。
故曰“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善者,乾之元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至者,坤之元也。
(《坤?彖》曰“至哉坤元”)乾元一,坤元二。
乾一勿用,用在坤二。
乾坤合德,則至善也。
一生二,二生三,三乃艮之數。
艮,止也,止于至善者也。
(一二三三生萬物,子醜寅天地人。
建子一複醜二臨寅三泰,泰通而天地人之道通,萬物鹹備于我。
此所以為君子立德之本,三者為《大學》之綱領焉。
)知止而後有定,(乾為知,艮為止,知止為乾坎。
艮三位,艮反身修德,反諸坎。
所謂含三為一是也。
)知止反身修德,止于至善,則陰陽合德而既濟定,(既濟定也。
既濟六爻皆當位,皆一陰一陽,此之謂道。
)定而後能靜,(乾動坤靜,止于至善。
以乾合坤,由動而返諸靜矣。
)靜而後能安,(坤先迷後得主,後順得常。
安貞之德,應地無疆。
)安而後能慮,(由艮而返諸坎者,複由坎而出諸艮。
坎為思慮。
《傳》曰“能說諸心”,坎也。
“能研諸侯之慮”,艮也。
)慮而後能得。
(乾坤合德,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天下之理得矣。
)物有本末,(天地之數,子一醜二寅三,三生萬物,皆始于醜二。
醜屬牛,牛大物也。
故物從牛星,紀起于牽牛。
本末皆從木,木下為本,上為末。
寅與卯屬木,《易》象三才天地人,乾天坤地艮人,三才之數不齊,皆齊于巽木。
故巽也者齊也。
齊之以巽,巽震成益,木道乃行。
象也者,材也。
材成輔相而天地,人之用以彰。
)事有終始,(坤為有,乾為事。
坤以從乾,故坤曰從事,從乾之事也。
乾以統坤,故乾用格物,格坤之物也。
乾始坤終,一始十終,而成終成始于艮。
則終則有始,物無盡而事無窮。
)知所先後。
(有本末終始則有先後。
先者體也,後者用也。
先後一德。
明德體也,在所先也。
明明德,用也。
在所後也。
艮其止,止其所也。
故所先所後皆在艮,而知其所先後則在乾。
乾知太始。
)知所先,則先天而天不違。
知所後,則後天而奉大時。
則庶幾近乎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乾坤一古今。
乾以先坤,古以鑒今。
乾鎮而靜,性也。
感于坤而動性之欲也。
人各有欲,欲貴知止。
欲能知止,知止于至于善,足以自昭明德矣。
)明明德者,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是所謂由離而到坎者也。
知所先,必先治其國。
由離而巽(南方離,東南巽)鼎,鼎通屯,屯建侯,鼎凝命,治其國也。
由巽而震,巽為齊,震巽恒,夫婦之道。
上承巽離風火家人,齊其家也。
震反為艮,反身修德,修其身也。
修身為本,自離至艮,由天下國家而反諸身,德之由用而歸之體也。
更由艮而坎,坎維心亨,正于天一,正其心者也。
由坎而乾,意出于心。
乾為言,而艮成之。
從成從言,誠也。
誠其意者也。
知者徹始徹終,聞一知十。
由乾而兌,乾知大始,智至至之。
從坎一至兌十,緻其知者也。
由兌而坤,坤為物,與艮對。
艮手格之,故曰“緻知在格物”。
自艮而至坤終焉。
此德之體也,皆知所先也。
知所先,則知所後。
物格而後知至,(至者坤也。
)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是由本而及于末,由體而達諸用。
于八卦從坤而兌,兌而乾,乾而坎,坎而艮。
艮為修身,修身齊家之始,成終成始。
而震而巽而離,更複于坤。
所謂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坤為地,天之下也。
坤體承乾坎,平也,亦由終而反始也。
)。
故大學之道,首明明德。
明兩作離也。
終天下平,祗既平坎也。
坎離正中,由體達用,則水火既濟功成,剛柔正而位當,知止而後有定(既濟定也。
),《易》道備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言人類階級至不齊焉,惟道能齊之。
名類大小至不一焉,惟道能一之。
齊之一之,故曰壹是以修身為本。
艮為身,艮止,止其所所先所後,無不歸于至善矣。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修身為本,身不修,既濟道反,初吉終亂(既濟“初吉終亂”),本末易位。
二之五亦五之二,為天地否矣。
否泰反複損益,益下不厚事,而損錯雷風相薄,天地變化,治亂之消息甚微。
君子明乎消息盈虛,知所先後,明乎厚薄(剝上“以厚下安宅”則反複。
),安土敦仁(修身),而治可保矣。
故曰“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古本《大學》經文之末有此二句,今本移此二句于“大畏民志此謂知本”之下,作第五章。
與“親民”之為“新民”,皆程子所改定者也。
實則“親民”親字,含有教養二義。
改作“新”字,僅有教之一義。
則《傳》所稱如保赤子及同好同惡諸義,均贅文矣。
證之于《易》,親字非訛尤确而可信,故并及之。
“中庸”之中,即離坎中正之中。
庸者從庚。
陰陽之義,用始乙庚(故蠱先甲後甲,巽先庚後庚。
)。
後天震出東方,首出庶物,萬象更新,故納甲以震納庚。
而庚之本位則屬西方,西正秋兌,震仁兌義,立人之道。
故庸字之義,乃合震兌二象,兼仁義之用者也。
程子曰“不易之謂庸”,朱了曰“庸平常也”,均非确诂。
《乾?九二》“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兌言震行,取象尤極顯明。
天命之謂性,惟天之命,于穆不已。
天者,乾也。
天命則乾元資始,而始于坎,即坎中之一陽,所謂性也。
孔子贊《易》,利貞者性情也。
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又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言簡意赅,源委分明,直截了當。
後之言性理者,累千百萬言,枝枝葉葉,糾紛纏繞,其本根反不易尋覓矣。
率性之謂道。
率者率也,即成性存存也。
率性之謂道,非性之謂道也。
道本于天,性亦受于天。
人能不失天賦之性,即能合于天之道矣。
于《易》象坎為性,性隐伏不可見者也。
坎常德行,習教事,教人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凡皆所以成其性也。
故曰修道之謂教。
性不可見,感于物而動,則情也。
情亦不可見,而見乎色(喜怒哀樂見于色),見乎辭,見乎行。
性貞天一者也。
動則情見乎色見乎辭見乎行。
其為喜怒哀樂者,則不一矣。
于是由艮而震,而以巽齊之。
則不一者一,而合乎道。
故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此象之由坎而至于離者也。
戒慎乎其所不睹(離目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坎耳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者,皆坎為心,隐而顯微而著者也。
坎心天地中,故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坎一發而十至(兌十)。
坎兌為節,故曰發而皆中節。
先天乾坤南北中,後天震兌東西和(萬物出震),故曰“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易》與天地準,東震西兌,準平震卯兌西。
日月出入,天象半顯半隐。
正北坎,西北乾,東北艮,皆隐而不見也。
天地之氣,始于亥子之間微也。
)。
坎一複小,故小德川流。
醜二臨大,故大德敦化。
一二天地中,天下之大本也。
天一勿用,用醜二艮成言。
成言為誠,先坎後震。
雲雷屯,經綸,故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
天一勿用,用二至十。
故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北坎,西北乾,東北艮。
乾天道,對巽為直。
來者信也,由亥出子。
坎一兌十,動而直,直而中節,唯聖者能之。
其二屈往(往者屈也),故曰其次緻曲。
本東方艮人道,艮成言,曲能有誠。
艮寅泰通,震出用事,萬物甲坼。
誠則形也,巽物絜齊。
形則著也,離皆相見,著則明也,皆由坎以至離者也。
明動變化,由離坤而兌乾,故曰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誠者艮也,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與《大學》之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象義皆同,後先一貫者也。
蓋艮寅為人位,曾子稱思不出其位,惟日三省,故獨得孔子一貫之傳。
《大學》、《中庸》,皆端本于修身,即皆本于艮寅之一位,重乾爻辰二爻在寅,故《大學》、《中庸》之義,皆出于乾之九二也。
顧孔子贊《易》,于立人之道,其樞機又在于三四兩爻何也?曰:此六爻之義也。
論六爻三極,三四為人爻曰人極;而三四兩爻,居内外之際,合言之,則為兩卦之中;分言之又為内之終而外之始。
六十四卦之反覆上下,無不由此。
故《易》之言人道于三四兩爻。
“中庸”“大學”,以卦位言之。
故均以艮寅明修道之本,皆所謂同條而共貫者也。
(誠者物之終始。
艮者成終而成始也。
)誠為艮,而至誠則為乾。
至誠之道,是反身修德。
由艮而反諸坎,由三而反諸一,即所謂涵三為一也。
涵三為一,太極之象。
太極以無含有,自坎至乾,是即由有而入無(乾西北戌亥數無)。
無思也,無為也。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乃天下之至神,故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西北乾天道,東北艮人道。
天地人,子醜寅,三建用中,建中立極。
醜艮為身,寅艮為庶,三庶也,故曰“本諸身,征諸庶民”,子天建,醜地建,寅人建,為“三王”、“三統”,故曰“考諸三王而不謬”。
于乾知天,故曰“質諸鬼神而無疑”。
“于艮知人”,故曰“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此天地子醜而本諸戌亥,君子以一誠終始之,即以艮終始之也。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西北乾庸言庸行終之,乾戌遠,坤申近,知遠之近也。
東南巽辰,風自乾亥,知風之自也。
乾亥微,艮寅顯,知微之顯也。
君子入德深藏乾亥下,人所不見,潛也。
西北隅屋漏相在爾室,乾為斧為钺,不怒而民威于斧钺也。
西北乾天至神道,醜用中本末盡以在之。
乾天神道,于震無聲,于巽無臭,故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上天之載無聲是無臭至也”。
此“中庸”乾九二正中,庸言庸行,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中庸》一篇,以化終之也。
十字架 泰西之十字架,相傳以為耶稣代衆人受刑釘死于十字架上,故尊奉之,以為耶稣流血之紀念。
此宗教家附會之說,不足信也。
其實十字架者,乃數學之交線也。
數不交不生,如兩線平行,各不相交,雖引之至于極長,縱環繞地球一周,仍為兩平行線而已,不生數也。
惟兩線相交,成十字形,動則為圓,靜則為矩,而三角勾股八線,皆由此生焉。
此乃幾何原本之原本,實數學之初祖。
我國相傳之兩儀圖,(今通俗
由此推之,自二至八,其五位之相得相合,與卦位爻數之相得相合,均可次第而明。
然後驗之于日月,征之于四時,考之于聲音律呂,發而為禮樂政治,人倫道德,皆一以貫之。
而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亦一以貫之。
持論皆有實據,而非徒托之空言矣。
(九六之用皆出于數理之自然,非人力可能加減。
參看《易數偶得》各圖自明。
) 《大學》、《中庸》、《易》象 《大學》、《中庸》,皆本于大《易》。
以象證之,幾無一句無一字,不與卦義卦數相合。
數始于天一,卦始于坎子。
(八卦之位,坎北方子,其數一;艮東北醜寅,其數二三;震東方卯,其數四;巽東南辰巳,數五六;離南方午,其數七;坤西南未申,其數八九;兌西方酉,其數十;乾西北戌亥,其數無。
乾無也,于文天屈西北為無。
)子天一不用,乾初勿用,用始醜地二。
(用地二至地十而一勿用,是為乾元用九)子天一複,複小。
醜地二臨,臨大。
坎習教事,(《坎?象》曰:“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教者敩也。
臨内卦兌,兌為學。
子一至兌十,一始十終,而艮成終成始,念終始與于學,故曰“大學”。
大學終始在艮,即在于《乾?九二》。
(乾初一子勿用,用地二醜。
地二醜乃坤二之數,乾坤合德,故坎子隐伏醜二。
兌見故乾二曰“利見大人”。
)九二“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大人之學也。
大人之學,由于謹小而慎微。
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乃龍德而正中者也。
故曰“中庸”。
故《大學》、《中庸》皆本于《易》,皆始于乾之九二。
九二乃坎離爻。
坎離南北正中,君子中道而行。
《大學》由離而至坎,《中庸》由坎而至離。
離坎上下,水火既濟。
聖功王道,備于此矣。
大學之道,道本于天。
(乾為天戌亥數無。
以無出有,乾知大始,冒天下之道,貞下起元,而元在坎子天一。
)天一坎數,由一生二,陰陽合德,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子一醜二,于天象為日月,子與醜合,(一二天地始合)天地合德,日月合明。
明也者,離也。
離坤(八卦離之右為坤,火地晉)乃晉卦,《晉?象》曰“君子以自昭明德”。
“自昭明德”者,乃君子戒謹恐懼慎獨之功。
其象著于西南離坤,而其本則仍在東北。
故坎與艮,水山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艮與坎,山水蒙,君了以果行育德。
坎艮反複,蒙以養正,而聖功基于此矣。
然君子之德,非獨善其身己焉。
己立立人,己達達人,重離繼照。
《象》日“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故曰“在明明德”。
離南方之卦,在先天乃乾之位也。
乾與離,天火同人。
同人親也。
乾君坤民,乾施坤受。
離以乾體包孕坤陰,其親也至矣。
故曰“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善者,乾之元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至者,坤之元也。
(《坤?彖》曰“至哉坤元”)乾元一,坤元二。
乾一勿用,用在坤二。
乾坤合德,則至善也。
一生二,二生三,三乃艮之數。
艮,止也,止于至善者也。
(一二三三生萬物,子醜寅天地人。
建子一複醜二臨寅三泰,泰通而天地人之道通,萬物鹹備于我。
此所以為君子立德之本,三者為《大學》之綱領焉。
)知止而後有定,(乾為知,艮為止,知止為乾坎。
艮三位,艮反身修德,反諸坎。
所謂含三為一是也。
)知止反身修德,止于至善,則陰陽合德而既濟定,(既濟定也。
既濟六爻皆當位,皆一陰一陽,此之謂道。
)定而後能靜,(乾動坤靜,止于至善。
以乾合坤,由動而返諸靜矣。
)靜而後能安,(坤先迷後得主,後順得常。
安貞之德,應地無疆。
)安而後能慮,(由艮而返諸坎者,複由坎而出諸艮。
坎為思慮。
《傳》曰“能說諸心”,坎也。
“能研諸侯之慮”,艮也。
)慮而後能得。
(乾坤合德,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簡天下之理得矣。
)物有本末,(天地之數,子一醜二寅三,三生萬物,皆始于醜二。
醜屬牛,牛大物也。
故物從牛星,紀起于牽牛。
本末皆從木,木下為本,上為末。
寅與卯屬木,《易》象三才天地人,乾天坤地艮人,三才之數不齊,皆齊于巽木。
故巽也者齊也。
齊之以巽,巽震成益,木道乃行。
象也者,材也。
材成輔相而天地,人之用以彰。
)事有終始,(坤為有,乾為事。
坤以從乾,故坤曰從事,從乾之事也。
乾以統坤,故乾用格物,格坤之物也。
乾始坤終,一始十終,而成終成始于艮。
則終則有始,物無盡而事無窮。
)知所先後。
(有本末終始則有先後。
先者體也,後者用也。
先後一德。
明德體也,在所先也。
明明德,用也。
在所後也。
艮其止,止其所也。
故所先所後皆在艮,而知其所先後則在乾。
乾知太始。
)知所先,則先天而天不違。
知所後,則後天而奉大時。
則庶幾近乎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乾坤一古今。
乾以先坤,古以鑒今。
乾鎮而靜,性也。
感于坤而動性之欲也。
人各有欲,欲貴知止。
欲能知止,知止于至于善,足以自昭明德矣。
)明明德者,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是所謂由離而到坎者也。
知所先,必先治其國。
由離而巽(南方離,東南巽)鼎,鼎通屯,屯建侯,鼎凝命,治其國也。
由巽而震,巽為齊,震巽恒,夫婦之道。
上承巽離風火家人,齊其家也。
震反為艮,反身修德,修其身也。
修身為本,自離至艮,由天下國家而反諸身,德之由用而歸之體也。
更由艮而坎,坎維心亨,正于天一,正其心者也。
由坎而乾,意出于心。
乾為言,而艮成之。
從成從言,誠也。
誠其意者也。
知者徹始徹終,聞一知十。
由乾而兌,乾知大始,智至至之。
從坎一至兌十,緻其知者也。
由兌而坤,坤為物,與艮對。
艮手格之,故曰“緻知在格物”。
自艮而至坤終焉。
此德之體也,皆知所先也。
知所先,則知所後。
物格而後知至,(至者坤也。
)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是由本而及于末,由體而達諸用。
于八卦從坤而兌,兌而乾,乾而坎,坎而艮。
艮為修身,修身齊家之始,成終成始。
而震而巽而離,更複于坤。
所謂全體大用,無不明矣(坤為地,天之下也。
坤體承乾坎,平也,亦由終而反始也。
)。
故大學之道,首明明德。
明兩作離也。
終天下平,祗既平坎也。
坎離正中,由體達用,則水火既濟功成,剛柔正而位當,知止而後有定(既濟定也。
),《易》道備矣。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言人類階級至不齊焉,惟道能齊之。
名類大小至不一焉,惟道能一之。
齊之一之,故曰壹是以修身為本。
艮為身,艮止,止其所所先所後,無不歸于至善矣。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修身為本,身不修,既濟道反,初吉終亂(既濟“初吉終亂”),本末易位。
二之五亦五之二,為天地否矣。
否泰反複損益,益下不厚事,而損錯雷風相薄,天地變化,治亂之消息甚微。
君子明乎消息盈虛,知所先後,明乎厚薄(剝上“以厚下安宅”則反複。
),安土敦仁(修身),而治可保矣。
故曰“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古本《大學》經文之末有此二句,今本移此二句于“大畏民志此謂知本”之下,作第五章。
與“親民”之為“新民”,皆程子所改定者也。
實則“親民”親字,含有教養二義。
改作“新”字,僅有教之一義。
則《傳》所稱如保赤子及同好同惡諸義,均贅文矣。
證之于《易》,親字非訛尤确而可信,故并及之。
“中庸”之中,即離坎中正之中。
庸者從庚。
陰陽之義,用始乙庚(故蠱先甲後甲,巽先庚後庚。
)。
後天震出東方,首出庶物,萬象更新,故納甲以震納庚。
而庚之本位則屬西方,西正秋兌,震仁兌義,立人之道。
故庸字之義,乃合震兌二象,兼仁義之用者也。
程子曰“不易之謂庸”,朱了曰“庸平常也”,均非确诂。
《乾?九二》“庸言之信庸行之謹”,兌言震行,取象尤極顯明。
天命之謂性,惟天之命,于穆不已。
天者,乾也。
天命則乾元資始,而始于坎,即坎中之一陽,所謂性也。
孔子贊《易》,利貞者性情也。
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又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又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
言簡意赅,源委分明,直截了當。
後之言性理者,累千百萬言,枝枝葉葉,糾紛纏繞,其本根反不易尋覓矣。
率性之謂道。
率者率也,即成性存存也。
率性之謂道,非性之謂道也。
道本于天,性亦受于天。
人能不失天賦之性,即能合于天之道矣。
于《易》象坎為性,性隐伏不可見者也。
坎常德行,習教事,教人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凡皆所以成其性也。
故曰修道之謂教。
性不可見,感于物而動,則情也。
情亦不可見,而見乎色(喜怒哀樂見于色),見乎辭,見乎行。
性貞天一者也。
動則情見乎色見乎辭見乎行。
其為喜怒哀樂者,則不一矣。
于是由艮而震,而以巽齊之。
則不一者一,而合乎道。
故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此象之由坎而至于離者也。
戒慎乎其所不睹(離目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坎耳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者,皆坎為心,隐而顯微而著者也。
坎心天地中,故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坎一發而十至(兌十)。
坎兌為節,故曰發而皆中節。
先天乾坤南北中,後天震兌東西和(萬物出震),故曰“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易》與天地準,東震西兌,準平震卯兌西。
日月出入,天象半顯半隐。
正北坎,西北乾,東北艮,皆隐而不見也。
天地之氣,始于亥子之間微也。
)。
坎一複小,故小德川流。
醜二臨大,故大德敦化。
一二天地中,天下之大本也。
天一勿用,用醜二艮成言。
成言為誠,先坎後震。
雲雷屯,經綸,故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
天一勿用,用二至十。
故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正北坎,西北乾,東北艮。
乾天道,對巽為直。
來者信也,由亥出子。
坎一兌十,動而直,直而中節,唯聖者能之。
其二屈往(往者屈也),故曰其次緻曲。
本東方艮人道,艮成言,曲能有誠。
艮寅泰通,震出用事,萬物甲坼。
誠則形也,巽物絜齊。
形則著也,離皆相見,著則明也,皆由坎以至離者也。
明動變化,由離坤而兌乾,故曰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誠者艮也,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與《大學》之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象義皆同,後先一貫者也。
蓋艮寅為人位,曾子稱思不出其位,惟日三省,故獨得孔子一貫之傳。
《大學》、《中庸》,皆端本于修身,即皆本于艮寅之一位,重乾爻辰二爻在寅,故《大學》、《中庸》之義,皆出于乾之九二也。
顧孔子贊《易》,于立人之道,其樞機又在于三四兩爻何也?曰:此六爻之義也。
論六爻三極,三四為人爻曰人極;而三四兩爻,居内外之際,合言之,則為兩卦之中;分言之又為内之終而外之始。
六十四卦之反覆上下,無不由此。
故《易》之言人道于三四兩爻。
“中庸”“大學”,以卦位言之。
故均以艮寅明修道之本,皆所謂同條而共貫者也。
(誠者物之終始。
艮者成終而成始也。
)誠為艮,而至誠則為乾。
至誠之道,是反身修德。
由艮而反諸坎,由三而反諸一,即所謂涵三為一也。
涵三為一,太極之象。
太極以無含有,自坎至乾,是即由有而入無(乾西北戌亥數無)。
無思也,無為也。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乃天下之至神,故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西北乾天道,東北艮人道。
天地人,子醜寅,三建用中,建中立極。
醜艮為身,寅艮為庶,三庶也,故曰“本諸身,征諸庶民”,子天建,醜地建,寅人建,為“三王”、“三統”,故曰“考諸三王而不謬”。
于乾知天,故曰“質諸鬼神而無疑”。
“于艮知人”,故曰“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此天地子醜而本諸戌亥,君子以一誠終始之,即以艮終始之也。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
西北乾庸言庸行終之,乾戌遠,坤申近,知遠之近也。
東南巽辰,風自乾亥,知風之自也。
乾亥微,艮寅顯,知微之顯也。
君子入德深藏乾亥下,人所不見,潛也。
西北隅屋漏相在爾室,乾為斧為钺,不怒而民威于斧钺也。
西北乾天至神道,醜用中本末盡以在之。
乾天神道,于震無聲,于巽無臭,故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上天之載無聲是無臭至也”。
此“中庸”乾九二正中,庸言庸行,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
《中庸》一篇,以化終之也。
十字架 泰西之十字架,相傳以為耶稣代衆人受刑釘死于十字架上,故尊奉之,以為耶稣流血之紀念。
此宗教家附會之說,不足信也。
其實十字架者,乃數學之交線也。
數不交不生,如兩線平行,各不相交,雖引之至于極長,縱環繞地球一周,仍為兩平行線而已,不生數也。
惟兩線相交,成十字形,動則為圓,靜則為矩,而三角勾股八線,皆由此生焉。
此乃幾何原本之原本,實數學之初祖。
我國相傳之兩儀圖,(今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