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君子有攸往 《坤?彖》曰“君子有攸往”。

    讀者于此一句,往往忽略,順口讀過。

    而自漢以後,講《易》者無慮千數百家,亦均未着眼于此。

    宋儒或以為占辭,以君子指筮者,則更為無稽。

    須知此卦為六十四卦之第二卦,上承六十四卦第一卦之乾卦。

    文王于《乾?彖》,隻系以“元亨利貞”四字,以概括乾德,即以概括六十四卦。

    以乾為天行,蕩蕩莫名。

    舍此四字,實無可以表示乾德而概括無遺者。

    坤以承乾,故亦首系以“元亨利牝馬之貞”。

    “牝馬”二字,绾合乾坤,以示陰陽合德,剛柔有體。

    所謂立天之道,立地之道者,皆以此“元亨利貞”四字挈其綱矣。

     然天地之道,非人莫明;天地化育,非人莫參。

    先聖作《易》,原以明人道以立人極。

    故于《坤?彖》“貞”字之下,即大書特書曰“君子”,所以正名定分,乃《周易》開宗明義之第一特筆也。

    讀者疑吾言乎?試即文王六十四卦之《彖辭》索之,可比較而得之矣。

    謙為人道之卦,曰“君子有終”。

    否曰“不利君子貞”,同人曰“利君子貞”,皆此君子也。

    周公系爻于乾三之“君子終日乾乾”。

    孔子贊《易》,六十四卦《大象》之“君子”,皆述文王之意,所以闡發此一句“君子”兩字者也。

    乃後人猶不注意,不将前聖後聖垂教之苦心,一筆抹煞乎?“有攸往”者,乃鄭重指導之辭,三字具有無窮深意,亦不當忽略讀過。

    此“有”字,乃全《易》開卷第一“有”字,即《序卦》“有天地然後有萬物”與“有男女有夫婦有父子及禮義有所錯”之有。

    言既有“乾元亨利貞”,既有“坤元亨利牝馬之貞”,而後君子始“有攸往”之可言矣。

    攸者,安也,久也;往者,進也。

    上言乾坤之“元亨利貞”,乃天地之道,循環而無端者也。

    而君子以參贊天地,乃進化而不已者也。

    故曰“有攸往”。

    與近世哲學家所謂天行之往複為循環線,人治之進化為螺旋線,其理正相吻合。

    以下六十四卦皆根此立言,以明人事之是非得失而定吉兇。

    自讀者将此重要之經文滑口讀過,宋人不得其解,更以君子二字為指筮者而言。

    于是全《易》,《彖》、《象》,皆索然毫無生氣。

    孔子之《大象》所謂“君子以”者,亦味同嚼蠟矣。

     得朋喪朋 “坤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二語,注解不一。

    王肅以下,大概以朋為陰類,西南離巽兌皆陰卦,故“得朋”。

    東北震坎艮皆陽卦,故“喪朋”。

    以喻女子在室得朋,猶迷而失道;出嫁喪朋,乃順而得常。

    陰必從陽,離喪其朋類,乃能成化育之功,而有安貞之吉。

    史徵、崔憬,及程朱《傳》、《義》之解釋,大略如此。

    其于文義,終覺牽強。

    言虞氏學者,以納甲為言。

    以坤之得朋,為月之得明,則以朋為陽矣。

    辛齋以為欲解釋此二語,必先定朋字之确诂。

    究竟指陽說,抑指陰言?按西南固坤之本位,坤中爻二三四為益坤(益卦二三四爻為坤),三四五為損坤(損卦二三四爻為坤)。

    故損之五,益之二,皆曰“十朋之龜”。

    此十朋,即《坤?象》“得朋”“喪朋”之朋也。

    而損之六三,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以損之義為損下益上。

    損泰下卦之三,以益上卦之上,泰變為損,下乾(乾,子醜寅三人)去其一爻,故曰“三人行則損一人”。

    損此一爻以益坤上,雖成損,而上與三仍得陰陽相應,故日“則得其友”。

    據此以觀,則陰以得陽為朋,陽以得陰為友,其例甚明。

    而《坤?彖》之“朋”可得言矣。

    坤方于十二辰為未申之位,于消息卦為否為遁。

    否下卦坤,故“先迷”。

    上卦乾,故“後得主”。

    坤間辰六爻,未巳卯逆行,自西至南,由遁至乾,皆陽爻日增,故曰“西南得朋”。

    自乾以後,而東而北,夬壯泰臨複。

    陽爻遞減,故曰“喪朋”。

    至戌亥歸坤,純陰無陽,朋喪盡矣。

    更逆行至酉,為坤之終位(兌酉數十,十亦為終)。

    值兌之正位,兌九四之喜有慶也。

    故曰“乃終有慶”。

    則自“先迷後得主”以下,可一氣貫串,無一字不腳踏實地矣。

    至“十朋”之義,原為天一至地十之數,各相有合。

    在坤言坤,以陰得陽,故曰“十朋”,與前說亦相合也。

    (以消息言之,“得”者息也,“喪”者消也。

    得喪者,即消息二字之代名也。

    以坤消乾至東北而乾陽消盡,反為純坤。

    喪朋之為消陽,可無疑義矣。

    ) 履霜堅冰至 《坤?初六》:“履霜堅冰至”。

    舊說尚無悖于義,惟以“堅冰”二字為疑。

    于是臆說紛纭,妄相揣測。

    而于聖人立言之本旨,相去愈遠矣。

    須知此爻乃坤卦初爻,乃六十四卦陰爻之第一爻,亦即以陰消陽之第一爻也。

    剛柔始變,陰陽大化根本所自立之初,豈可輕易忽略看過?周公系艾,鄭重言之曰“履”。

    履者何?踐履也。

    以“履”冠六十四陰爻之初,以明人生涉世之初步也。

    離卦之初曰“履錯然”,以殿《上經》,以示有始必有終。

    兩“履”字遙相呼應,非泛文也。

    孔子韋編三絕,深能契合文周之心,故《系傳》于三陳九德,獨舉一履。

    再三反覆,推勘盡緻。

    以明立德之本。

    雖僅舉九卦,而六十四卦可以意推之矣。

    故“履”之一字,即以為全《易》之綱領,為聖人以《易》立教精義之所在,亦無不可也。

    豈可輕易忽略看過哉! “堅冰至”,原非坤初爻之候,乃周公以系于初爻者。

    雖曰防微杜漸之意,然實《周易》之一種特别筆法,學者更不可不知也。

    陽順陰逆,坤乃陰卦之宗。

    故聖人系辭,皆用逆筆,特由“至”字反說到“初”。

    觀乾曰“元亨利貞”,坤曰“元亨利牝馬之貞”,其文氣亦皆一順一逆。

    孔子贊坤,亦以“至”字開口,真能與文王周公心心相印者矣。

    觀象玩辭,不可不于此等處加之意也。

     不習無不利 《坤?六二》“習”之一字,亦《周易》最要之眼目也,亦不可忽略看過。

    初曰“履”,以明人生涉世之始也。

    二曰“習”,以明涉世後必至之一境也。

    系接上文,一氣而來。

    霜猶履也,堅冰至則已習矣。

    人之生性相近也,習則遠矣。

    善惡分途,積微成著,無不由習之一字而來。

    聖人慎所習,惟立教以濟之,故坎特著曰“習坎”(坤二爻坎位也)。

    孔子《大象》曰“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而《論語》曰“學而時習之”,此皆善用其習以立人道者也。

    自世運遞遞降,天德王道已成故事(蠱,故事也)。

    後世雄才大略之君相,恒利用“習”之一字,為操縱斯民之具。

    非常之原,黎民懼焉。

    乃施之以漸,今習而安之,則習非且可以勝是矣!(如革命之說,初聞者無不掩耳卻走,駭為非常。

    乃一再試之輿論,和之。

    曾幾何,時昔之掩耳卻走者,或且醉心從之矣。

    此即習之說也。

    近世歐美大政治家,欲有所設施,恒先建議以造成輿論,使人民習見習聞而後行之。

    舉重若輕矣。

    )然聖人之化民成俗,尚道德不尚事功。

    操縱之術,非所屑焉。

    端民習于就學之始,薰陶而善良之,化行而俗美,則施之于事。

    不習自無不利,此豈一朝一夕之故哉!周公系“習”于坤之二爻,以承“履霜堅冰”之後,其用意至深遠矣! 乾坤之字法 乾,天行也。

    坤,地道也。

    天運于虛,地征諸實。

    故乾以言道,坤以言德。

    道運于虛,德征諸實也。

    詳玩兩卦《彖》、《象》,乾曰“元亨利貞”,坤則曰“元享利牝馬之貞”。

    全卦六爻,乾則象以“潛見躍飛亢”及“乾乾”“惕若”,皆用虛筆。

    而坤則曰“履”,曰“習”曰“可貞”,曰“括囊”曰“黃裳”,曰“血”,筆筆皆征實矣。

    聖人之筆,妙極神化。

    孔子贊《易》,為衰世之救濟,略天道而言人事,由下學以希上達。

    故首重立德,由立德以明道。

    然明道與立德,均非辭無以見焉。

    是以《文言》曰“修辭立其誠”。

    上下兩篇之《系辭》,又各為之傳,又特表而出之曰“以言者尚其辭”,又曰“所樂而玩者爻之辭焉”,皆教人以學《易》之方也。

    卦有小大,辭有險易,言小大而陰陽可知,言險易而順逆虛實可知。

    學者必潛心玩索,始能微顯闡幽。

    茲略舉乾坤兩卦之字法,餘卦可類推,而《十翼》之辭亦可類及矣。

     鹹甯鹹亨 《乾?彖》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坤?彖》曰:“含弘光大,品物鹹亨。

    ”此以贊乾坤化育之功,皆陰陽合德,交相為用。

    乾用九以變坤,坤用六以承乾。

    僅一鹹字,已将乾坤兩卦绾合,有天地絪缊之妙。

    鹹者上兌下艮之卦,乾在坤中,所謂二氣感應以相與,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者也。

    夫庶物與萬國,皆坤象焉。

    乾元首出,久道化成。

    于是乎有鹹甯之慶。

    弘與大,皆乾象焉,而坤能含之光之(凡陽必得陰而始光。

    如日,必遇地與月,或其他能受光之質,而光始見也。

    ),于是乎品物有鹹亨之象。

    然而乾之鹹甯,甯于坤焉。

    而坤之鹹亨,亨于乾焉。

    交互錯綜,妙合無間。

    神哉化工之筆也!至臨之“鹹臨”,姤之“鹹章”,皆以一“鹹”字以形容陰陽構合之妙。

    臨數一二,一二為子醜,子醜陰陽始合。

    姤數七八,七八為午未,午未天地相遇,為陰陽中合。

    與乾坤兩卦之“鹹”字,互相印證,互相發明者也。

     鹹感 《鹹?彖傳》曰“鹹,感也。

    (舊說:鹹感無心,兌說無言。

    無心之感,其感始至。

    無言之說,其說乃大。

    )二氣感應以相與”。

    蓋物理必異性者乃能相感,而善感者莫如人。

    人之善感者,莫如男女,尤莫如少女少男。

    故以少女少男之卦名之曰鹹。

    而鹹卦六爻,又均取象于人身,則以感覺之最靈且捷者,更莫過于一身焉。

    六爻初拇,二腓,三股,五脢,六輔頰舌。

    四當為心,乃不曰心,而曰“憧憧往來”。

    以心不可見,且鹹之感,本無心也。

    卦爻取象之精細,可謂剖拆毫芒。

    至義蘊之妙,更有非言語所能形容。

    細玩逐爻之辭,見深見淺,必有所得焉。

    (物理:異性則相感相吸。

    兩性既感而吸合,則原有之兩性相消而等于無。

    故鹹又為無。

    又鹹從戌從口,戌亥數無。

    先天卦艮居戌口,與兌相對,故兌艮為鹹,而鹹為無。

    後天卦乾居戌亥,故乾亦為無。

    ) 萬物庶物品物 “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

    此言盈天地間之事事物物而約其大數,即上下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以當萬物之數者是也。

    《乾?彖》曰“品物流形”,《坤?彖》曰“品物鹹亨”。

    品物者,物之既成,可以類而别之,故曰“品”。

    “品物流形”者,乾流坤形也,坎也。

    “品物鹹亨”者,坤承乾亨也,離也。

    可見乾坤二《彖》,無一字不互文見義者也。

    至“首出庶物”,不曰“萬”,不曰“品”者,乃合萬與品而兼言之,對于首而言也。

    通言萬物,未分類也。

    物而曰品,則“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矣。

    既類聚以群分,則必有一焉超乎其類統乎其群者。

    即首出之義,而不為首者皆庶也。

    故曰“庶”者,對于首而言也。

    不曰“首出萬物”,“首出品物”,而必曰“首出庶物”。

    可見聖人修辭之精,無一字虛設,無一字苟且焉。

     損益盈虛 《下經》之損益,猶《上經》之泰否也。

    《上經》始乾坤,至小畜履凡十卦。

    陰陽爻各三十,而繼之以泰否,為乾坤變。

    《下經》始鹹恒至蹇解亦十卦。

    陰陽爻各三十,而繼之以損益。

    鹹恒為乾在坤中,損益乃坤在乾中也。

    天行人事,均不外乎否泰往來損益盈虛而已。

    舊說泰損下益上,(損下卦之九三以益上卦之上六)則成損。

    否損上益下,(損上卦之上九以益下卦之六三)則成益。

    然則否泰往來,損益盈虛,其所以轉移變化之機關,俱在三爻。

    三爻者,人爻也。

    以明否泰損益皆在于人,而天地無與焉。

    天行之否泰,人得而轉移之。

    人事之否泰,天地無如何也。

    孔子于乾之九三,反複申明其義。

    曰“與時偕行”,在損曰“與時偕行”,在益曰“與時偕行”。

    否泰者時也,損益者人也。

    與時偕行,則否可轉泰。

    不能與時偕行,而與時偕極,則無泰而非否矣。

    與時偕行者何?即所謂“終日乾乾,乾行”者是也。

    然而經文于損,獨曰“有孚元吉”者何也?曰“損上益下”,其理近而易明,其事順而易行。

    故否泰之轉移尚易,然否轉為泰,泰複轉為否,泰否往複循環不已。

    又烏能日進無疆?吾國數千年曆史皆一治一亂,循環往複緻人事永無進步,不能與世界列強相抗衡者,正以吾人隻知以益求益,而不能以損求益。

    故極其功隻能轉否,而不能化否。

    能化否,則否變同人。

    同人而進于大有,世運始有進步。

    始避泰否之循環線而入于傾否之螺旋線,然後得合于進化之正軌也。

    故孔子又于益之《彖傳》申明之。

    曰“益動而巽,日進無疆”。

    此損益之大道,(天行先泰而後否,人事先損而後益)先聖之象已明示之。

    孔子贊《易》,又一再言之。

    乃三千年來竟無一人能察聖人之象,昧聖人之言,以求日進而無疆,坐令錦繡之乾坤,困于一治一亂之輪回,而無發展之機,不亦深可痛哉!辛齋何人,于古先大師大儒之學,會不能仰望其肩背,讵謂能發前人所未發,明前人所未明,以補數千年之罅漏?或者時事相催,劫運當複,天誘其衷,困諸囹圄,導諸良師,開其一隙之明,畀引其端。

    庶聖意不緻終晦,後人得藉此發揮而光大之,以臻世界之大同,未可知也。

    九仞之山,成于螘垤。

    辛齋其亦一蟻而已。

     水火亦有二 八卦播五行于四時,木金土各二,惟水與火各一。

    震糞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