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革治曆明時 《乾?九四?文言》曰“或躍在淵,乾道乃革”,以九四去内卦之終,而居外卦之始,為新陳代謝之際。

    故《雜卦傳》曰:“革去故也。

    ”(乾二之坤五,乾成同人,坤成比。

    再以乾四之坤初,乾成家人,坤成屯。

    屯反蒙,蒙通革。

    家人反睽,睽上下交錯亦為革。

    )革上兌下離,《象》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曆明時”。

    其所以治曆明時者,仍在九四之一爻,與乾之九四爻,實互相發明者也。

    (《周易折中》以革九五為成卦之主,于《彖》、《象》之義無當也。

    ) 乾坤二策,合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變通在四時,時各九十日。

    八卦分值一年。

    一卦盡,得四十五日。

    (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八卦一爻主一氣,三氣四十五日而一卦畢。

    ) 乾九四已入外卦,内卦三爻之氣已盡,故曰“乾道乃革”。

    兌離為西南之卦,金火相乘,(四時:春木生夏火,秋金生冬水,冬水又生春木,惟夏秋為火克金,故金曰“從革”。

    )志不相得乃革,故《象》曰“己日乃孚”。

    己者土也,以坤土行離兌之間,孚而信之,革道乃成。

    《彖傳》曰:“天地革而四時成”。

    虞仲翔氏雲:“曆象謂日月星辰。

    離為明,坎為月,離為日,蒙艮為星,(革通蒙)四動成坎離。

    日月得正,謂四爻動外卦變坎,成水火既濟。

    日月得正,曆象正而時序明矣。

    ”王弼雲:“曆數時會存乎變。

    ”則渾括其意,義雖當,初學視之益蕩然矣。

    蓋革象下離為日,上坎為月,而九四一爻奇于其間,緻日與月,不能相齊。

    日有餘而月不足,三為終,四連于三,歸餘于終之象,歸日之餘于終,積而成月,則閏也。

    積閏為章,(七閏十九年為一章)積章為蔀。

    (四章為一蔀,二十蔀為一遂,三遂為一首,七首為一極。

    詳《周髀算經》。

    )章蔀之名,不見于革而見于豐。

    豐六二、九四皆雲“豐其蔀”,上六“蔀其家”,六五“來章”,蓋豐五變則成革也。

    孔子贊《易》,于一字一義,無不與卦爻往來脈絡貫通。

    非參互錯綜以求之,又烏能得其意之所在哉!(淩銳按:革五爻皆當位,惟九四一爻不當位。

    故曰“革而當其悔乃亡”。

    ) 辨納甲爻辰 京氏卦納甲:乾貞子,坤貞未;乾納甲壬,内子外午;坤納乙癸,内未外醜;六子之卦,各按其所納之幹,而依乾坤之爻以為序。

    震貞子,坎貞寅,艮貞辰。

    巽從坤而内外相易,貞醜。

    離貞卯,兌貞己。

    乾子寅辰午申戌,左轉;坤未己卯醜亥酉,右行。

    陰陽相間,而周十二辰。

    鄭氏爻辰:乾貞于子左轉,子寅辰午申戌。

    間時而治六辰,與納甲同。

    坤貞于未亦同。

    乃由未而酉亥醜己卯,則與乾同為左轉。

    後學因此,每多歧誤。

    或謂康成說《易》本《乾鑿度》,故與京氏不同。

    然《乾鑿度》雲“乾貞于十一月子,左行陽時六。

    坤貞于六月未,右行陰時六。

    歲終次從于屯蒙,屯蒙主歲。

    屯為陽,貞于十二月醜,其爻左行。

    以間時而治六辰。

    蒙為陰,貞于正月寅,其爻右行。

    亦間時而治六辰,歲終則從其次”雲雲。

    乃以六十四卦依《序卦》之次,前卦為陽,後卦為陰,每兩卦分主一歲。

    故三十二歲而一周,與爻辰之說不相蒙也。

    錢溉亭《述古錄》謂“京氏本律呂之合聲,鄭氏本月律”。

    其說具見《周官?太師》鄭氏注:“太師掌六律六同,(疏雲:六律左旋,六同右轉)以合陰陽之聲。

    陽聲黃鐘子,太簇寅,姑洗辰,蕤賓午,夷則申,無射戌。

    子寅辰午申戌,其次與乾六爻左旋同也。

    陰聲大呂醜,應鐘亥,南呂酉,林鐘未,小呂己,夾鐘卯,則醜亥未酉己卯,其次與坤六爻不相合矣。

    鄭氏以律呂相生為主,則六律六同皆左旋。

    以律為夫,以呂為婦。

    婦從夫,故皆左旋。

    ”是京氏之納甲,與《乾鑿度》同主合聲。

    而鄭之爻辰,則主相生,非本于《乾鑿度》者也。

    辛齋按:陰從于陽,陰陽之體也。

    河圖一三七九、二四六八皆左行者是也。

    (若陰陽分言,則陰逆陽順。

    陽自一三五七九,而陰則從四起,為四二十八六。

    故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若如舊說,則五與十無相合之理。

    詳見《易數偶得》)陽左旋陰右轉,陰陽之用也。

    洛書之一三九七左旋、二四八六右轉是也。

    非順行不能相生,非逆行不能相合,《易》之體用無不如是,明乎此,則聚訟不決之懸案,可片言而斷矣。

    或問:既如子言,則京氏既主合聲矣,何以坤之未己卯醜亥酉,又與陰聲之醜亥酉未己卯不同也?曰:此即洛書七與九、二與八易位之理也。

    故巽之六爻則為醜亥酉未己卯矣。

    此中玄妙,具有至理。

    神而明之,非言所能盡焉。

     辰之星象 或問鄭康成氏爻辰說《易》,以星象證爻辭,而原注已佚。

    從《禮》注與《乾鑿度》注搜輯者,寥寥無幾。

    近世戴棠氏,撰《鄭氏爻辰補》。

    而全《易》三百八十四爻,各取《甘石星經》及《開元占經》所載諸星名,以印證爻辭,無不恰合。

    讵伏羲之播爻,文王之系辭,果一一仰觀天文以取象乎,何巧合若是?曰:伏羲畫卦之時,文字未作,器用未備,又何有星名?蓋一畫開天,奇偶以生。

    仰觀俯察,法象于天地,變通乎四時。

    陰陽剛柔,動靜變化,而洽于造化數理之自然。

    而天地之運行,人物之遞演,自不能出此常軌之外。

    故先天而天不違。

    至黃帝以黃鐘定律,準度量,定權衡,悉本于伏羲之卦。

    而窺天測地,定日月星辰以紀歲時。

    然天廣無垠,既以象限立儀(象限儀分圓周為四,即法乎四象。

    儀者,分陰分陽,即法乎兩儀。

    ),以分躔度次舍,而不可無以名之以資識别也。

    于是各按八卦之象數以定其名。

    故天星之名,大都出自卦象,非卦象之強合星名也。

    鄭氏爻辰以星名證其爻義,已不免倒果為因。

    必逐爻求象于星,而以爻辭附會之,以期或有一字一義之合;無論其未必盡合,即合矣,于經義仍未必有所發明。

    是亦可以不必矣。

     陰陽上下往來 《易?彖傳》言“陰陽上下往來”,後儒或主卦變,或主錯綜,(此指來氏之所謂錯綜)衆論紛若,莫衷一是。

    而卦變之例,荀虞以下既各不同,而同一虞《易》,其為圖也又參差不一。

    朱子既圖卦變,又取《彖傳》之言往來者十九卦,編為歌訣。

    然與其圖,已不相符合。

    且《彖傳》之言往來上下者,亦不僅此十九卦。

    故證以經文,參諸卦象,自以主兩卦之一往一來者,(即來氏錯綜)其說較優。

    蓋文王之《易》,本以兩卦反複一往一來。

    則《彖傳》以釋《彖》,自必于此兩卦推勘其義,理至當也。

    上卦為外為上為往,下卦為内為下為來。

    (此卦之下即彼卦之上,此往則彼來,彼上則此下。

    )上卦二陽一陰者,陰上進而往。

    二陰一陽者,陽上進而往。

    下卦之為來亦然。

    故《孔疏》雲“凡言往來者皆據異類而言。

    ”若三陰三陽之卦,則上下并言。

    泰否之兼言往來,鹹蠱之兼言上下,噬嗑贲渙節言來言上言分是也。

    四陰四陽之卦,則以一陰一陽之在上下者言,晉升無妄大畜訟需是也。

    二陰二陽,則以陰陽之在上卦者言,賽解鼎睽是也。

    五陰五陽者,以一陰一陽言,複姤是也。

    似較卦變之茫無一定者,差可依據。

    然此但以上下兩象而言,間有以專重之一爻為主者,則又不在此例。

    乾坤為《易》之門,往來者必于此門。

    二陽一陰者坤體,而陰往來上下于其間也。

    二陰一陽者乾體,而陽往來上下于其間也。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原非可執一例以求之。

    但初學者不可不先求一隅之可舉者以為根據耳。

     經卦别卦 《周禮?太蔔》:“掌三《易》之法,《連山》、《歸藏》、《周易》。

    其經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段若膺雲:“《連山》、《歸藏》、《周易》三《易》,每《易》有八,每八分為六十四,故雲其别卦。

    經卦即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别卦即因而重之之六十四卦也。

    ”楊用修《丹鉛錄》雲:“别當作。

    從重八。

    八八六十四,故雲别卦。

    ”蓋别訓分,八亦訓分。

    從八八,謂分而又分。

    八八為六十四,正合八卦重為六十四卦之義。

    可見古人修辭之學,其用字之精當,迥非後人所可及也。

     震巽之究 《說卦傳》:震其究為健為蕃鮮,巽其究為躁卦。

    健為乾,蕃鮮指巽。

    躁卦即震也。

    考其他六卦,皆不稱究,獨于震巽兩卦言之何也?物有始有壯有究,震巽陰陽變化之始也。

    震以一陽變于坤,坤成震而乾成巽。

    原始要終,可得其究。

    至于坎離,為陰陽之壯,又得乾坤之中,不至極于一偏。

    艮兌已為陰陽之究,所謂其上易知。

    故艮成言,兌說言,皆無須推極其究者也。

    惟巽之究為躁,似與其木性相反。

    而震之究為健,則為複其本性。

    為蕃鮮則為極其功用,其究同而究不同,則陰陽之分際然也。

    蓋陽為萬物之本,(天地五十五數,陽奇陰隅,而陰陽合數則仍為奇。

    一六合為七,二七合為九,三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