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易》者也。
其論近世教育,足與《易》相印證者,略謂《易》之教育,約分五種:一曰“蒙養教育”,二曰“國民教育”,三曰“人才教育”,四曰“通俗教育”,五曰“世界教育”。
“蒙以養正”,蒙養教育也。
蒙養本于家庭,故九二曰“納婦吉子克家”,以明克家之子,必有賴于母教也。
“包蒙”之包,亦作“彪蒙”,與革旁通,以明“豹變”“虎變”之大人,皆正始于彪蒙也。
蠱之“振民育德”,國民教育也。
國事之敗壞,由于民氣之萎靡頹喪。
昧匹夫有責之義,故先甲後甲,教令一新,以振民氣。
《傳》曰“蠱元亨而天下治”。
六十四卦言天下治者,除乾元用九外,惟此一卦也。
臨之“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人才教育也。
政以臨民,培植政治之人才,非有專門教育不為功。
蓋普通教育,有一定之教科,有不二之主義。
而專門教育,則任學者自由研究。
蓋人類之知識不可限量,不能限學者之思想,而範之以有盡之課程,故曰教思元窮也。
《觀?象》之“省方設教”,通俗教育也。
四方之風氣不齊,習尚亦異,故必省其方俗之所宜,觀其民情好尚而設教始當。
《無妄?象》曰“君子以茂對時育萬物”,世界教育也。
《中庸》曰“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大亨以正,使天下萬物各正其性命,各全其天賦之能,而後教育之,道始達于圓滿之一境,則尚非近世言教育者可能幾及焉。
以上張說之大旨如此,未知于近世師範之學,有當否也。
死生之說 死生亦大矣!《系傳》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始終者數也,天也。
萬物數,一始十終。
始子一醜二,而終于酉十一,戌亥無數。
萬物自有而入無,為死之候。
乾居西北戌亥之地,故無方無體(太虛之象)人而克全其為人,則全受于始者,全歸諸終,終則反乎太虛。
精氣不滅,與造化同遊者神也。
是以君子有終(君子之死曰終)。
終則有始,順乎天行,自有而入無者,亦自無出有。
乾知大始,複藏于坎。
一純二精(坎子一,坎艮之間醜二),至艮寅三而仍為人。
此生死循環,佛家輪回之說所自來也。
人而不能全其為人,則自失其人道,斫其生理。
全受于始者,不能全歸于終。
數盡則死(小人曰死),形消骨化,餘氣無歸,遊魂為變者鬼也。
變則失常,依其生前所自造之因而證其果,則為人為物,所趣各殊。
此佛家輪回六道之所由分也。
故生者死之始,死者生之終,死于此者生于彼。
《易》道乾息于坤,坤即消于乾。
莊子曰“方死方生,方生方死”,立論之最精者也。
聖人作《易》,窮造化之原,洩陰陽之秘,無非示人以所以全其為人之道。
原始反終者,即由終而反始。
老氏佛氏,皆由終反始,皆由後天而反諸先天,由有而反諸無,由形而反諸氣,由氣而反諸神。
實即由生而反諸死,故曰原始反終。
反終者,不續終也(未濟不續終也)。
不續終,則始無暨極。
故老氏曰“元始乃長生而不死”,佛家曰“無始乃無始而無終”。
(乾西北為無,乃由有而反諸無者也。
故老氏之無為萬有之根,佛教之無為不生不滅之本。
乾為金為圓為剛,老曰“金丹”,佛曰“金剛”,而《易》曰“終日乾乾”。
乾乾者。
上乾為鹹乾,下乾為無恒乾。
鹹無也,恒有也。
觀其所鹹,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蓋斟酌于有無之間而用其中,而要皆殊塗而同歸者也。
)無始無終,夫然後歸于太極,則無所謂《易》矣。
《易》之立教,為中人說法,故執兩而用其中。
然聖人緻治之極功,則亦曰無為而治;德成而默契乎天,亦曰予欲無言。
則亦與由有而反諸無者,初無二緻焉。
故《易》者逆數也。
儒與佛老之立教雖異,而道無不同。
蓋天地之數,至三而備。
天地萬物,舉莫能外。
損之六三,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始終生死之道,不外乎此三者。
後之立教者,可等諸自桧以下矣。
鬼神之情狀 《中庸》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系下傳》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然則鬼神之為德,又何以知之?曰:以幽明之故,坎幽離明,陽變陰化,天地萬物,無一非氣與形二者之相疊更。
既原始反終而知死生之說,則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鬼神之情狀亦可由是以知矣。
精坎也,魂離也。
故天地八卦,六爻上下,上五天爻為天《易》,三四人爻為人《易》,二初地爻為地《易》。
遊魂歸魂,複取三四兩爻,則為鬼《易》。
三四兩爻,有當不當之别。
克全乎其生之德者,即不失其死之道,乃得當而為神。
不能全乎其生之德者,亦失其死之,道即不得當而為鬼(生之德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也)。
敬生而既反乎人道,是不待其死已失其為人,尚何鬼神之有?卦象天地生人,始乾三中爻坎子,終地十兌酉。
終始死生,反複有遊魂歸魂,而以三歸之地十歸妹,為天地大歸魂卦,而六十四卦終焉。
歸妹東震西兌,其先天為東離西坎,日魂月魄,合為天地中生人精氣。
子一醜二,為天地始合(子醜日月。
天地之數,合一二為始,合五六為中,合九十為終)。
一主日,二主月。
子一日,至酉十月。
故人十月而生,此日月魂魄合,精氣始也。
陰陽之道,始坎終離,魂升魄降。
離午七未八,日魄七日不複,月魄八月有兇。
離上坎下,歸魂不歸,而遊魂為變者也。
是故八卦之六變為遊魂,仍為三爻變。
至七變則複歸本宮,遊魂乃有所歸。
苟不複本宮,則遊而不歸(乾宮遊魂為火地晉,七變複。
下卦三爻乾,成火天大有若不複乾之三爻,而依次以四爻變,則成火山旅。
遊入離宮,而遊魂為變矣。
),必七日而後來複(火山旅為離宮二世卦。
再七變成天火同人,為歸魂上卦,始複為乾)。
複而反,醜而子,氣來信為神。
複而不反,午而未,氣往屈為鬼。
往來屈信,均以天地之數可推而知之。
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問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此即原始反終之說。
言之所不能盡者,聖人以象顯之,以數明之。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于六十四卦之象數推衍,皆合乎物理之自然。
或有或無,各依其類,而未可概舉也。
故經文有明言者,不明言者。
明言者以舉其例,而不明言者皆觸類而知之矣。
如風火家人,夫夫婦婦父父子子而家道正,人情之各得其正者也。
而反乎人情者,則為鬼之狀。
故睽曰“見惡人”,曰“載鬼一車”。
雷天大壯,大者壯也,大者正也,壯者狀也,即正大之狀也。
能通乎正大之狀者,則知鬼神之情狀。
故觀曰“觀天之神道”,曰“以神道設教”。
此《易》言鬼神情狀之最著者也。
天地大義人終始 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宮,六十四卦,終于雷澤歸妹。
歸妹為兌宮歸魂,而兌又居八宮之終,故歸妹為天地大歸魂卦。
歸妹上下錯為随(澤雷随),随“元亨利貞,天下随時,出門交有功,男之始也”,歸妹“女之終也”。
(《雜卦傳》)《彖》言人之終始,則合男女而言之也。
歸妹上卦震東甲乙,帝出乎震,甲不為首首乙,故曰“帝乙歸妹”。
下卦兌西庚辛,前坤後乾,坤乾為地天泰,故泰之六五亦曰“帝乙歸妹”。
泰反為否,《否?彖傳》亦曰“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而《歸妹?彖傳》亦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泰否“天地反類”,(《雜卦傳》曰:泰否反其類也。
邵子曰:天地定位,泰否反類。
)皆東西震兌出入反複,而日月寒暑往來,(離日坎月,乾寒坤暑)循環不窮。
坎離既濟定,有歸妹在中,而南北離坎未濟不續終者。
首尾續終,(《未濟?彖傳》曰“不續終也”。
《雜卦》,歸妹在既濟未濟兩卦之中。
)故曰“天地之大義也”。
歸妹漸相錯成随蠱,故《漸?彖》曰“女歸吉”,《蠱?彖傳》曰“終則有始”。
蓋蠱之始,乃由故之已終而新複更始。
歸妹之終始,乃續終其始。
故《象傳》曰“永終知敝,天地大義”者,夫婦之道也。
人類之所以不絕,以有男女夫婦,生生不已,終則有始。
家人為夫婦之正,故《傳》曰“家人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天地之大義也”。
然天下之事,有常有變,有得有失。
先王之制,女子十五而笄,男子二十而冠,為婚媾之始。
女至二十而嫁,男至三十而娶,為最遲之限,此婚媾之常。
得其時者也。
逾此限則為失時。
但或于此時而更遇變故,如父母之喪之類,則至二十三年而嫁。
此婚媾之變,失其時者也。
處變失時,乃人情之大可憐也。
故先王亦不以常制限之。
能守正不阿,為漸之女歸,則固協于禮而得吉。
即不能固守其正,如歸妹之說動而随,而天地之大義。
亦仍不可廢。
所謂聘則為妻,奔則為妾。
但以禮绌之,而不以法禁之也。
故特著之曰“天地大義人之終始”,深望後之人能慎終于始,不至變常而失時,庶免乎兇,而維人道于不敝矣。
意深哉!
其論近世教育,足與《易》相印證者,略謂《易》之教育,約分五種:一曰“蒙養教育”,二曰“國民教育”,三曰“人才教育”,四曰“通俗教育”,五曰“世界教育”。
“蒙以養正”,蒙養教育也。
蒙養本于家庭,故九二曰“納婦吉子克家”,以明克家之子,必有賴于母教也。
“包蒙”之包,亦作“彪蒙”,與革旁通,以明“豹變”“虎變”之大人,皆正始于彪蒙也。
蠱之“振民育德”,國民教育也。
國事之敗壞,由于民氣之萎靡頹喪。
昧匹夫有責之義,故先甲後甲,教令一新,以振民氣。
《傳》曰“蠱元亨而天下治”。
六十四卦言天下治者,除乾元用九外,惟此一卦也。
臨之“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人才教育也。
政以臨民,培植政治之人才,非有專門教育不為功。
蓋普通教育,有一定之教科,有不二之主義。
而專門教育,則任學者自由研究。
蓋人類之知識不可限量,不能限學者之思想,而範之以有盡之課程,故曰教思元窮也。
《觀?象》之“省方設教”,通俗教育也。
四方之風氣不齊,習尚亦異,故必省其方俗之所宜,觀其民情好尚而設教始當。
《無妄?象》曰“君子以茂對時育萬物”,世界教育也。
《中庸》曰“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大亨以正,使天下萬物各正其性命,各全其天賦之能,而後教育之,道始達于圓滿之一境,則尚非近世言教育者可能幾及焉。
以上張說之大旨如此,未知于近世師範之學,有當否也。
死生之說 死生亦大矣!《系傳》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始終者數也,天也。
萬物數,一始十終。
始子一醜二,而終于酉十一,戌亥無數。
萬物自有而入無,為死之候。
乾居西北戌亥之地,故無方無體(太虛之象)人而克全其為人,則全受于始者,全歸諸終,終則反乎太虛。
精氣不滅,與造化同遊者神也。
是以君子有終(君子之死曰終)。
終則有始,順乎天行,自有而入無者,亦自無出有。
乾知大始,複藏于坎。
一純二精(坎子一,坎艮之間醜二),至艮寅三而仍為人。
此生死循環,佛家輪回之說所自來也。
人而不能全其為人,則自失其人道,斫其生理。
全受于始者,不能全歸于終。
數盡則死(小人曰死),形消骨化,餘氣無歸,遊魂為變者鬼也。
變則失常,依其生前所自造之因而證其果,則為人為物,所趣各殊。
此佛家輪回六道之所由分也。
故生者死之始,死者生之終,死于此者生于彼。
《易》道乾息于坤,坤即消于乾。
莊子曰“方死方生,方生方死”,立論之最精者也。
聖人作《易》,窮造化之原,洩陰陽之秘,無非示人以所以全其為人之道。
原始反終者,即由終而反始。
老氏佛氏,皆由終反始,皆由後天而反諸先天,由有而反諸無,由形而反諸氣,由氣而反諸神。
實即由生而反諸死,故曰原始反終。
反終者,不續終也(未濟不續終也)。
不續終,則始無暨極。
故老氏曰“元始乃長生而不死”,佛家曰“無始乃無始而無終”。
(乾西北為無,乃由有而反諸無者也。
故老氏之無為萬有之根,佛教之無為不生不滅之本。
乾為金為圓為剛,老曰“金丹”,佛曰“金剛”,而《易》曰“終日乾乾”。
乾乾者。
上乾為鹹乾,下乾為無恒乾。
鹹無也,恒有也。
觀其所鹹,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
蓋斟酌于有無之間而用其中,而要皆殊塗而同歸者也。
)無始無終,夫然後歸于太極,則無所謂《易》矣。
《易》之立教,為中人說法,故執兩而用其中。
然聖人緻治之極功,則亦曰無為而治;德成而默契乎天,亦曰予欲無言。
則亦與由有而反諸無者,初無二緻焉。
故《易》者逆數也。
儒與佛老之立教雖異,而道無不同。
蓋天地之數,至三而備。
天地萬物,舉莫能外。
損之六三,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始終生死之道,不外乎此三者。
後之立教者,可等諸自桧以下矣。
鬼神之情狀 《中庸》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系下傳》曰:“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窮神知化,德之盛也。
”然則鬼神之為德,又何以知之?曰:以幽明之故,坎幽離明,陽變陰化,天地萬物,無一非氣與形二者之相疊更。
既原始反終而知死生之說,則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鬼神之情狀亦可由是以知矣。
精坎也,魂離也。
故天地八卦,六爻上下,上五天爻為天《易》,三四人爻為人《易》,二初地爻為地《易》。
遊魂歸魂,複取三四兩爻,則為鬼《易》。
三四兩爻,有當不當之别。
克全乎其生之德者,即不失其死之道,乃得當而為神。
不能全乎其生之德者,亦失其死之,道即不得當而為鬼(生之德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也)。
敬生而既反乎人道,是不待其死已失其為人,尚何鬼神之有?卦象天地生人,始乾三中爻坎子,終地十兌酉。
終始死生,反複有遊魂歸魂,而以三歸之地十歸妹,為天地大歸魂卦,而六十四卦終焉。
歸妹東震西兌,其先天為東離西坎,日魂月魄,合為天地中生人精氣。
子一醜二,為天地始合(子醜日月。
天地之數,合一二為始,合五六為中,合九十為終)。
一主日,二主月。
子一日,至酉十月。
故人十月而生,此日月魂魄合,精氣始也。
陰陽之道,始坎終離,魂升魄降。
離午七未八,日魄七日不複,月魄八月有兇。
離上坎下,歸魂不歸,而遊魂為變者也。
是故八卦之六變為遊魂,仍為三爻變。
至七變則複歸本宮,遊魂乃有所歸。
苟不複本宮,則遊而不歸(乾宮遊魂為火地晉,七變複。
下卦三爻乾,成火天大有若不複乾之三爻,而依次以四爻變,則成火山旅。
遊入離宮,而遊魂為變矣。
),必七日而後來複(火山旅為離宮二世卦。
再七變成天火同人,為歸魂上卦,始複為乾)。
複而反,醜而子,氣來信為神。
複而不反,午而未,氣往屈為鬼。
往來屈信,均以天地之數可推而知之。
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問死。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此即原始反終之說。
言之所不能盡者,聖人以象顯之,以數明之。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于六十四卦之象數推衍,皆合乎物理之自然。
或有或無,各依其類,而未可概舉也。
故經文有明言者,不明言者。
明言者以舉其例,而不明言者皆觸類而知之矣。
如風火家人,夫夫婦婦父父子子而家道正,人情之各得其正者也。
而反乎人情者,則為鬼之狀。
故睽曰“見惡人”,曰“載鬼一車”。
雷天大壯,大者壯也,大者正也,壯者狀也,即正大之狀也。
能通乎正大之狀者,則知鬼神之情狀。
故觀曰“觀天之神道”,曰“以神道設教”。
此《易》言鬼神情狀之最著者也。
天地大義人終始 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宮,六十四卦,終于雷澤歸妹。
歸妹為兌宮歸魂,而兌又居八宮之終,故歸妹為天地大歸魂卦。
歸妹上下錯為随(澤雷随),随“元亨利貞,天下随時,出門交有功,男之始也”,歸妹“女之終也”。
(《雜卦傳》)《彖》言人之終始,則合男女而言之也。
歸妹上卦震東甲乙,帝出乎震,甲不為首首乙,故曰“帝乙歸妹”。
下卦兌西庚辛,前坤後乾,坤乾為地天泰,故泰之六五亦曰“帝乙歸妹”。
泰反為否,《否?彖傳》亦曰“則是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也”,而《歸妹?彖傳》亦曰“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泰否“天地反類”,(《雜卦傳》曰:泰否反其類也。
邵子曰:天地定位,泰否反類。
)皆東西震兌出入反複,而日月寒暑往來,(離日坎月,乾寒坤暑)循環不窮。
坎離既濟定,有歸妹在中,而南北離坎未濟不續終者。
首尾續終,(《未濟?彖傳》曰“不續終也”。
《雜卦》,歸妹在既濟未濟兩卦之中。
)故曰“天地之大義也”。
歸妹漸相錯成随蠱,故《漸?彖》曰“女歸吉”,《蠱?彖傳》曰“終則有始”。
蓋蠱之始,乃由故之已終而新複更始。
歸妹之終始,乃續終其始。
故《象傳》曰“永終知敝,天地大義”者,夫婦之道也。
人類之所以不絕,以有男女夫婦,生生不已,終則有始。
家人為夫婦之正,故《傳》曰“家人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天地之大義也”。
然天下之事,有常有變,有得有失。
先王之制,女子十五而笄,男子二十而冠,為婚媾之始。
女至二十而嫁,男至三十而娶,為最遲之限,此婚媾之常。
得其時者也。
逾此限則為失時。
但或于此時而更遇變故,如父母之喪之類,則至二十三年而嫁。
此婚媾之變,失其時者也。
處變失時,乃人情之大可憐也。
故先王亦不以常制限之。
能守正不阿,為漸之女歸,則固協于禮而得吉。
即不能固守其正,如歸妹之說動而随,而天地之大義。
亦仍不可廢。
所謂聘則為妻,奔則為妾。
但以禮绌之,而不以法禁之也。
故特著之曰“天地大義人之終始”,深望後之人能慎終于始,不至變常而失時,庶免乎兇,而維人道于不敝矣。
意深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