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上古之《易》
上古之世,無所謂《易》也。
但後世之《易》,實本于伏羲,故《周官》掌太蔔者有“三《易》之稱。
因周以《易》名,遂追谥《連山》、《歸藏》皆謂之《易》。
餘所謂上古之《易》者,亦援斯義而追稱之耳。
溯自伏羲一畫開天,其時雖文字未興,而結繩為治,已有等秩倫紀之可觀。
《系傳》稱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其條理井然,而觀法于地暨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已能将地之所有,分析觀察,頗如近世科學家,區地文地質學為二類。
此豈歐洲人所謂上古時代野蠻酋長之可比拟哉!以佃以漁,雖未脫遊牧之風,而政治亦已斐然可觀矣。
況八卦成列,有形,有象,有聲,實已備具文字之作用。
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
益之以變化,固已肆應而不窮矣。
此伏羲之《易》,所以為我中國文化之初祖也。
伏羲氏沒,神農氏作。
斫木為耜,揉木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已由遊牧時代而進于農商。
且規模宏遠,政教并行。
又嘗百草以禦疾災,民無夭折,創制顯庸,澤及萬世。
然其時文字未興,所賴以為政治之具者,實維伏羲所遺傳之卦象。
度神農氏必有所增益而變通之,是名《連山》。
相傳以重艮為首,經卦皆八,重卦皆六十四者也。
故神農為炎帝,亦号列山氏。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蓋至是文明日進,制器尚象,人事日繁。
而舊有之八卦,不足以應用。
于是廣卦象為六畫,而文字以生。
益以天幹地支,而陰陽五行之用愈精。
吹律定聲,民氣以和。
而禮樂以興,本黃鐘以定度量權衡。
治曆明時,定璇玑玉衡以齊七政。
絕地天通,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而《易》之為用,益無乎不備。
故黃帝之《易》曰《歸藏》,以坤乾為首者也。
堯舜繼黃帝之後,于變時雍,垂衣裳而天下平。
今讀《系辭下傳》之二章,上古進化之曆史,與三《易》之源流,可概見矣。
此上古之《易》也。
中古之《易》 夏易《連山》,蓋繼述神農氏者也。
商易《歸藏》,蓋繼述黃帝氏者也。
周曰《周易》,或曰“祖述堯舜”。
孔子曰:“《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雖指《周易》,以文王與纣之事當之。
然帝降而王,德不如古。
神禹受命,開家天下之局。
湯武革命,《易》揖讓而征誅,均不能無慚德焉。
故三代之《易》,皆可謂之中古,所謂“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上視羲皇,已不無今昔之感矣。
三代之政綱本于《易》 制度文物,皆出于《易》。
故曰“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易》在三代,不啻為政治之書。
夏宗《連山》,其禮樂政刑胥以《連山》為則。
殷宗《歸藏》,其禮樂政刑胥以《歸藏》為則。
故紀曆有人統地統天統之殊。
而尚忠尚質尚文,亦各有所專重。
蓋變通損益以蕲合于時宜,而成一代之制。
必統系分明,而後綱舉目張,有條不紊。
今夏殷之制不可悉睹,而《周禮》一書,雖經竄改,而周家之典章文物,猶可得其梗概,足與《周易》相印證。
自秦漢以降,目《易》為蔔筮之書,政失其綱也久矣。
學術之派别出于《易》 我國學術,約可分為三派:曰儒,曰道,曰墨。
其餘諸子百家,名類雖多,要無不可以此三派歸納之。
道家宗老氏,而實導源于黃帝,故相傳曰“黃老”。
墨家出于禹,而實濫觞于神農。
《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主并耕之說,亦墨之别派也。
儒家集大成于孔子,《論語》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則孔子固自承為繼續文王者也。
故儒家之學出于《周易》,道家之學出于《歸藏》,墨家之學出于《連山》,各有所本。
自漢而後,雖罷斥百家,獨崇儒道,而道與墨之學,亦實有不可磨滅之精神。
曆代之治,舍其名而用其實者,不可枚舉。
至于今日,儒術亦掃地盡矣。
而老氏墨氏之學,則因與歐西之哲學,及其他科學之相契合者頗多,崇尚新學之士,漸有取而研究之者。
禮失求野,循末反本,則吾文明初祖之羲《易》,或尚有大明之一日乎? 孔子之《易》 《易》者,明道之書也。
五帝之治天下也以道,三王以德,五霸以功。
世運自帝降而王,王降乎而霸,道之不明也久矣。
孔子生當衰周,五霸之功已杳,浸浸乎由功而降而尚力。
至惟力是尚,弱肉強食,人道或幾乎悉矣。
故孔子贊《易》以存道,又以道之未可驟幾焉,乃取中爻以明功,陳九卦以崇德。
循序而進,由功而德,其庶幾乎與道近矣。
兩漢易學之淵源 孔子傳《易》于商瞿。
商瞿字子木,其行事不見于《論語》,蓋孔子晚年之弟子也。
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對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
凡六傳,而周滅于秦。
秦焚書,而《易》以蔔筮獨免。
漢興,田何以齊之公族徙杜陵,号杜田生。
授東武王同子中,及洛陽周王孫、丁寬,齊伏生。
王同子中授淄川楊何,丁寬授同郡田砀王孫,王孫授沛施雠,蘭陵孟喜,琅邪梁丘賀,是為三家之《易》,皆立于學官置博士。
施雠授張禹,及琅邪魯伯。
禹授淮陽彭宣,沛戴子崇平。
魯伯授琅邪邴丹、伏曼容。
孟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瞿牧,及焦延壽。
延壽授京房。
梁丘賀傳子臨,臨授五鹿充宗。
充宗授平陵士孫、張仲方,鄧彭祖子夏,齊衡鹹長賓。
東萊費直,治《易》長于蔔筮,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文言》,解釋上、下《經》。
傳琅邪王璜子中。
同時沛高相治《易》,與費略同,亦無章句,說陰陽災異,自言出于丁将軍。
授子康,及蘭陵毋将永。
高氏費氏之學,皆未立于學官。
漢代易學,以施、孟、梁丘三家為盛。
京氏專言災異,高氏亦與京略同。
至東漢傳施學者,有劉昆,及子轶。
傳孟學者有握丹鲑,陽鴻任安。
傳梁丘學者,有範升、楊政、張興、及子鲂,皆不甚顯。
至漢季獨費《易》盛行,若馬融、鄭玄、荀爽、陸績、劉表、宋衷諸人,皆習費氏古文《易》。
孟學獨一虞翻,施梁之學無聞矣。
晉唐間之易學 魏晉以後,王弼之《易》,盛行江左。
弼為劉表之甥,表固治費《易》者。
弼之說《易》,不盡宗費,屏棄象數,專以玄理演繹,自謂得意忘象。
又分《系》、《彖》、《象》諸《傳》于經文之下。
學者以其清隽新穎,且簡便而易學也,靡然宗之。
由是施雠(chóu)、梁丘諸家之《易》盡亡。
費氏之古本,亦為所淆亂,而盡失其本來面目矣。
然弼年二十有四即死,《系辭》、《說卦》三篇,均不及注,後人以韓康伯注續之。
永嘉之亂,中原闆蕩,經籍散失。
李唐統一,掇拾燼餘,雖六經本文幸而未阙,而兩漢以來各家之師說傳注,已十亡其七八矣。
孔穎達疏《易》,複崇王而黜鄭。
太學肄業,一以王注為本,古《易》遂不可複見。
賴李鼎祚《集注》,掇拾殘阙,搜集漢注至三十餘家。
窺管一斑,全豹之形,似尚可約略而得。
後之言漢學者,莫不循是蹊徑,以為登峰造極之基。
至滿清中葉,王(念孫)、惠(棟)、張(惠言)、焦(循)諸家,皆精研漢學。
單辭隻義,不惜殚畢生之全力以赴之。
鄭氏虞氏之《易》,始差堪董理。
而施雠、梁丘之學說,終不獲複見于世也。
惜哉! 宋人之易學 宋人講《易》,自司馬溫公以至程子,大抵皆不出王弼範圍。
周子《通書》,發明太極圖,為理學之宗,與易學尚無其關涉也。
自邵康節創為先天之說,取《說卦》“天地定位”一章,安排八卦,謂之先天卦。
以“帝出乎震”之方位為後天卦。
又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先天八卦之數。
更反劉牧九圖十書之說,以五十五數者為河圖,四十五數者為洛書,為八卦之所自出。
于是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而十六,而三十二,而六十四。
立說與漢人完全不同,不啻在易學中另辟一新世界。
然當其時,并未盛行。
如溫公、程子,皆與邵為老友,且極推重其為人,稱為“内聖外王,孔孟沒後之一人”,而未嘗取其說以講《易》。
其反對如歐陽文忠諸人,更無論矣。
至朱子撰《周易本義》,取河圖、洛書與先天、大、小、方、圓各圖,弁諸卷首。
又另著《易學啟蒙》以闡明之,而後邵子之先天學與《易經》相聯綴。
曆宋元明清,皆立諸學官,定為不刊之程式。
後之學者,幾疑此諸圖為《易經》所固有矣。
雖漢學家抨擊非難,不遺餘力,而以其理數出自天然,推算又确有征驗,終非讨生活于故紙堆中者,空言所能排斥也。
故宋之易學,能有所發揮,獨樹一幟與漢學相對峙者,自當首推邵氏。
朱子《本義》,頗能矯王弼以來空談玄理之弊,而注意于象數,故取用邵子之說頗多。
顧未能會通全《易》,博采兩漢諸家之說,以明聖人立象之意。
又泥于門戶之見,不敢暢所欲言,而以聖人以蔔筮教人一言,為立說之本義。
此何異以璇玑玉衡為定南北方向之用,不亦隘乎? 兩宋《易》家之著錄者頗多,以當時镌版業已發明,流傳較易。
今《四庫》所存,及刊入《通志堂經解》,與《惜陰》、《聚珍》諸叢書者,尚有六十餘種。
而納蘭氏又彙輯諸儒語錄别集,暨佚書之單辭剩義,為《大易萃言》八十卷,可謂極宋學之大觀已。
元明之易學 元明兩代之言《易》學者,無甚發明。
著錄者大抵盤旋于程朱腳下為多。
元之熊與可、胡一桂、熊良輔、王申之、董真卿,明之黃道周、喬中和,皆其傑出者也。
然皆有所依傍,不能成一家之言。
黃道周之《易象正》、《三易洞玑》,雖以天象曆數闡明易理,而艱深奧衍,流傳不廣。
惟來知德氏崛起川中,以二十九年之功,成《來氏集注》一書,風行大江以南,三百年來未絕。
雖其錯綜之說,頗贻人口實。
然取象說理,淺顯明白,惟恐人之不易索解,恒罕譬曲喻以明之。
視故作艱深以文其淺陋者,自勝一籌。
初學者得此,尚為善本也。
勝朝之易學
但後世之《易》,實本于伏羲,故《周官》掌太蔔者有“三《易》之稱。
因周以《易》名,遂追谥《連山》、《歸藏》皆謂之《易》。
餘所謂上古之《易》者,亦援斯義而追稱之耳。
溯自伏羲一畫開天,其時雖文字未興,而結繩為治,已有等秩倫紀之可觀。
《系傳》稱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其條理井然,而觀法于地暨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已能将地之所有,分析觀察,頗如近世科學家,區地文地質學為二類。
此豈歐洲人所謂上古時代野蠻酋長之可比拟哉!以佃以漁,雖未脫遊牧之風,而政治亦已斐然可觀矣。
況八卦成列,有形,有象,有聲,實已備具文字之作用。
因而重之為六十四卦。
益之以變化,固已肆應而不窮矣。
此伏羲之《易》,所以為我中國文化之初祖也。
伏羲氏沒,神農氏作。
斫木為耜,揉木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日中為市,緻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是已由遊牧時代而進于農商。
且規模宏遠,政教并行。
又嘗百草以禦疾災,民無夭折,創制顯庸,澤及萬世。
然其時文字未興,所賴以為政治之具者,實維伏羲所遺傳之卦象。
度神農氏必有所增益而變通之,是名《連山》。
相傳以重艮為首,經卦皆八,重卦皆六十四者也。
故神農為炎帝,亦号列山氏。
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
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蓋至是文明日進,制器尚象,人事日繁。
而舊有之八卦,不足以應用。
于是廣卦象為六畫,而文字以生。
益以天幹地支,而陰陽五行之用愈精。
吹律定聲,民氣以和。
而禮樂以興,本黃鐘以定度量權衡。
治曆明時,定璇玑玉衡以齊七政。
絕地天通,百官以治,萬民以察。
而《易》之為用,益無乎不備。
故黃帝之《易》曰《歸藏》,以坤乾為首者也。
堯舜繼黃帝之後,于變時雍,垂衣裳而天下平。
今讀《系辭下傳》之二章,上古進化之曆史,與三《易》之源流,可概見矣。
此上古之《易》也。
中古之《易》 夏易《連山》,蓋繼述神農氏者也。
商易《歸藏》,蓋繼述黃帝氏者也。
周曰《周易》,或曰“祖述堯舜”。
孔子曰:“《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雖指《周易》,以文王與纣之事當之。
然帝降而王,德不如古。
神禹受命,開家天下之局。
湯武革命,《易》揖讓而征誅,均不能無慚德焉。
故三代之《易》,皆可謂之中古,所謂“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上視羲皇,已不無今昔之感矣。
三代之政綱本于《易》 制度文物,皆出于《易》。
故曰“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
《易》在三代,不啻為政治之書。
夏宗《連山》,其禮樂政刑胥以《連山》為則。
殷宗《歸藏》,其禮樂政刑胥以《歸藏》為則。
故紀曆有人統地統天統之殊。
而尚忠尚質尚文,亦各有所專重。
蓋變通損益以蕲合于時宜,而成一代之制。
必統系分明,而後綱舉目張,有條不紊。
今夏殷之制不可悉睹,而《周禮》一書,雖經竄改,而周家之典章文物,猶可得其梗概,足與《周易》相印證。
自秦漢以降,目《易》為蔔筮之書,政失其綱也久矣。
學術之派别出于《易》 我國學術,約可分為三派:曰儒,曰道,曰墨。
其餘諸子百家,名類雖多,要無不可以此三派歸納之。
道家宗老氏,而實導源于黃帝,故相傳曰“黃老”。
墨家出于禹,而實濫觞于神農。
《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主并耕之說,亦墨之别派也。
儒家集大成于孔子,《論語》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則孔子固自承為繼續文王者也。
故儒家之學出于《周易》,道家之學出于《歸藏》,墨家之學出于《連山》,各有所本。
自漢而後,雖罷斥百家,獨崇儒道,而道與墨之學,亦實有不可磨滅之精神。
曆代之治,舍其名而用其實者,不可枚舉。
至于今日,儒術亦掃地盡矣。
而老氏墨氏之學,則因與歐西之哲學,及其他科學之相契合者頗多,崇尚新學之士,漸有取而研究之者。
禮失求野,循末反本,則吾文明初祖之羲《易》,或尚有大明之一日乎? 孔子之《易》 《易》者,明道之書也。
五帝之治天下也以道,三王以德,五霸以功。
世運自帝降而王,王降乎而霸,道之不明也久矣。
孔子生當衰周,五霸之功已杳,浸浸乎由功而降而尚力。
至惟力是尚,弱肉強食,人道或幾乎悉矣。
故孔子贊《易》以存道,又以道之未可驟幾焉,乃取中爻以明功,陳九卦以崇德。
循序而進,由功而德,其庶幾乎與道近矣。
兩漢易學之淵源 孔子傳《易》于商瞿。
商瞿字子木,其行事不見于《論語》,蓋孔子晚年之弟子也。
商瞿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對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莊。
凡六傳,而周滅于秦。
秦焚書,而《易》以蔔筮獨免。
漢興,田何以齊之公族徙杜陵,号杜田生。
授東武王同子中,及洛陽周王孫、丁寬,齊伏生。
王同子中授淄川楊何,丁寬授同郡田砀王孫,王孫授沛施雠,蘭陵孟喜,琅邪梁丘賀,是為三家之《易》,皆立于學官置博士。
施雠授張禹,及琅邪魯伯。
禹授淮陽彭宣,沛戴子崇平。
魯伯授琅邪邴丹、伏曼容。
孟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瞿牧,及焦延壽。
延壽授京房。
梁丘賀傳子臨,臨授五鹿充宗。
充宗授平陵士孫、張仲方,鄧彭祖子夏,齊衡鹹長賓。
東萊費直,治《易》長于蔔筮,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文言》,解釋上、下《經》。
傳琅邪王璜子中。
同時沛高相治《易》,與費略同,亦無章句,說陰陽災異,自言出于丁将軍。
授子康,及蘭陵毋将永。
高氏費氏之學,皆未立于學官。
漢代易學,以施、孟、梁丘三家為盛。
京氏專言災異,高氏亦與京略同。
至東漢傳施學者,有劉昆,及子轶。
傳孟學者有握丹鲑,陽鴻任安。
傳梁丘學者,有範升、楊政、張興、及子鲂,皆不甚顯。
至漢季獨費《易》盛行,若馬融、鄭玄、荀爽、陸績、劉表、宋衷諸人,皆習費氏古文《易》。
孟學獨一虞翻,施梁之學無聞矣。
晉唐間之易學 魏晉以後,王弼之《易》,盛行江左。
弼為劉表之甥,表固治費《易》者。
弼之說《易》,不盡宗費,屏棄象數,專以玄理演繹,自謂得意忘象。
又分《系》、《彖》、《象》諸《傳》于經文之下。
學者以其清隽新穎,且簡便而易學也,靡然宗之。
由是施雠(chóu)、梁丘諸家之《易》盡亡。
費氏之古本,亦為所淆亂,而盡失其本來面目矣。
然弼年二十有四即死,《系辭》、《說卦》三篇,均不及注,後人以韓康伯注續之。
永嘉之亂,中原闆蕩,經籍散失。
李唐統一,掇拾燼餘,雖六經本文幸而未阙,而兩漢以來各家之師說傳注,已十亡其七八矣。
孔穎達疏《易》,複崇王而黜鄭。
太學肄業,一以王注為本,古《易》遂不可複見。
賴李鼎祚《集注》,掇拾殘阙,搜集漢注至三十餘家。
窺管一斑,全豹之形,似尚可約略而得。
後之言漢學者,莫不循是蹊徑,以為登峰造極之基。
至滿清中葉,王(念孫)、惠(棟)、張(惠言)、焦(循)諸家,皆精研漢學。
單辭隻義,不惜殚畢生之全力以赴之。
鄭氏虞氏之《易》,始差堪董理。
而施雠、梁丘之學說,終不獲複見于世也。
惜哉! 宋人之易學 宋人講《易》,自司馬溫公以至程子,大抵皆不出王弼範圍。
周子《通書》,發明太極圖,為理學之宗,與易學尚無其關涉也。
自邵康節創為先天之說,取《說卦》“天地定位”一章,安排八卦,謂之先天卦。
以“帝出乎震”之方位為後天卦。
又以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為先天八卦之數。
更反劉牧九圖十書之說,以五十五數者為河圖,四十五數者為洛書,為八卦之所自出。
于是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而十六,而三十二,而六十四。
立說與漢人完全不同,不啻在易學中另辟一新世界。
然當其時,并未盛行。
如溫公、程子,皆與邵為老友,且極推重其為人,稱為“内聖外王,孔孟沒後之一人”,而未嘗取其說以講《易》。
其反對如歐陽文忠諸人,更無論矣。
至朱子撰《周易本義》,取河圖、洛書與先天、大、小、方、圓各圖,弁諸卷首。
又另著《易學啟蒙》以闡明之,而後邵子之先天學與《易經》相聯綴。
曆宋元明清,皆立諸學官,定為不刊之程式。
後之學者,幾疑此諸圖為《易經》所固有矣。
雖漢學家抨擊非難,不遺餘力,而以其理數出自天然,推算又确有征驗,終非讨生活于故紙堆中者,空言所能排斥也。
故宋之易學,能有所發揮,獨樹一幟與漢學相對峙者,自當首推邵氏。
朱子《本義》,頗能矯王弼以來空談玄理之弊,而注意于象數,故取用邵子之說頗多。
顧未能會通全《易》,博采兩漢諸家之說,以明聖人立象之意。
又泥于門戶之見,不敢暢所欲言,而以聖人以蔔筮教人一言,為立說之本義。
此何異以璇玑玉衡為定南北方向之用,不亦隘乎? 兩宋《易》家之著錄者頗多,以當時镌版業已發明,流傳較易。
今《四庫》所存,及刊入《通志堂經解》,與《惜陰》、《聚珍》諸叢書者,尚有六十餘種。
而納蘭氏又彙輯諸儒語錄别集,暨佚書之單辭剩義,為《大易萃言》八十卷,可謂極宋學之大觀已。
元明之易學 元明兩代之言《易》學者,無甚發明。
著錄者大抵盤旋于程朱腳下為多。
元之熊與可、胡一桂、熊良輔、王申之、董真卿,明之黃道周、喬中和,皆其傑出者也。
然皆有所依傍,不能成一家之言。
黃道周之《易象正》、《三易洞玑》,雖以天象曆數闡明易理,而艱深奧衍,流傳不廣。
惟來知德氏崛起川中,以二十九年之功,成《來氏集注》一書,風行大江以南,三百年來未絕。
雖其錯綜之說,頗贻人口實。
然取象說理,淺顯明白,惟恐人之不易索解,恒罕譬曲喻以明之。
視故作艱深以文其淺陋者,自勝一籌。
初學者得此,尚為善本也。
勝朝之易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