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易筆談述旨
關燈
小
中
大
《易》道至大,《易》理至遂;辛齋之愚,何敢妄談?顧念吾師忍死狴犴,克期以待,密傳心法,冀綿絕學,又曷敢自棄?丙辰出獄,爰搜集古今說《易》之書,惟日孳孳,寝饋舟車,未嘗或辍。丁巳以後,國會蒙塵。播越嶺峤,議席多暇,兩院同人,合組研幾學社于廣州之迥龍社。謬推都講,計日分程,商兌講習。雖兵戈擾攘,而課約罔閑。講義纂輯,得書若幹,名曰《易楔》。而晨昏餘晷,切磋問難,随時筆錄者,又積稿盈尺。同人艱于傳寫,乃謀刊印。厘為四卷,名曰《筆談》,蓋紀實焉。己未庚申,由粵而滬。同志之友,聞聲畢集。風雨一廬,不廢讨論。以續前稿,又得四卷,另為《二集》。借閱傳鈔,恐多遺失。适前印之書,久已告罄。同人請合兩《集》與《易楔》、《易數偶得》、《讀易雜記》諸稿,均以聚珍闆印行。始于壬戌八月,至十月抄,《筆談》八卷工竣。爰紀颠末,并述旨如左。
一、承學之士,不廢筆劄,談論所及,擇要綴錄,聊以備忘。除《初集》第一卷,于臨印時略有增減,以明源流外,餘悉随時編訂,并無先後次序。
二、講《易》與诂經不同。诂經當有家法,有體例,義不容雜。而講《易》則以闡明卦爻象數之原理原則,但以經文為之證明。故凡與象數有涉,足與《易》道相發明者,博采旁搜,不限時地,更無所謂門戶派别也。
三、《易》本法象于天地。乾易坤簡,易知易能,雖見仁見智,各随學識之深淺而異,要無不可知之理。自象義不明,學者無所适從,幾視《易》為絕學,而不敢問津。緻《易》簡之理,日即湮晦。本編有鑒于斯,立說皆取淺顯明白,務期盡人能解,不敢以艱深文淺陋也。
四、孔子贊《易》,身逢亂世,行危言遜。有因時忌不能顯言者,不得不以微言大義,隐寓于象數之中,與春秋同一例也。後人不察,悉以文字求之,孔子憂天憫人之苦心湮沒盡矣。曆代學者,如邵康節,如劉青田、黃姚江,均抱此隐痛而未敢昌言者也。鼎革以後,世雖亂而言可無諱。發曆聖之心傳,彌前賢之遺憾,維世道而存絕學,不可謂非千載一時之良機。剝極必複,時乎不再,幸我同人勿自暴棄以負天心也。
五、卦因數衍,數緣象起,象由心生。《易》準天地,廣大悉備。雖人事遞演,世變日繁,要不能出乎此象數之外。故洲殊種别,文字語言,萬有不齊,維數足以齊之。宗教俗尚,各有不同,惟數足以同之。兩千年來,數學失傳。宋後言《易》者,往往以邵子先天數為《易》數。數理繁啧,固非短紮所能盡。然于舊說之顯然挑牴牾者,不能不援據象數以為商榷,非敢故翻成案也。
六、占筮固《易》之一端,而聖人修《易》以明道,實非盡為占筮。孔子贊《易》,紹述文周,以人合天,兢兢寡過,豈導人于趨吉避兇哉!朱子以占筮為《易》之本義,未免偏見。而《大衍》揲蓍之法,自唐以後,于挂一再扐兩端,立說互歧。往諸數理,并多遺憾。未敢盲從,以誤後人。
七、至誠之道,雖可前知,惟道本一貫,學無躐等。必正心修身,能盡人之道以合天,斯天人契合,感而遂通,百世可知。初無二理。若一知半解,妄談禍福,自欺欺人,實學《易》之大戒。兢兢自箴者,竊願以此勉人。
八、盡性至命,乃易學之極功。孔子之聖,猶韋編三絕,但雲寡過,罕言性命。後生末學,更宜踐履笃實,下學上達。同學講習,竊本斯旨。《初集》刊布,朋自遠來,往往以隻言象數,不談身心性命相責。但愚尚以象數之未能盡明為憾。果象數通解,則身心性命之理,胥在其中,更無待言說為也。
九、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凡有形可指者皆器。道本于心,未可以言盡焉。故八卦因重,羲農法天以垂象;兩編《十翼》,周孔立言以明道。然未可遽執卦象經傳以為道也。譬諸升高必以梯,而梯非高。求飽必以飯,而飯非飽。宋後講《易》,開口言性理,言道統,是猶指梯而稱高,看飯而說飽也。今之談道者,無宋人之學,而立說更高出宋人。自誤誤人,更不待言。願學者共明斯旨,各求實學,返諸身心。勿好高鹜遠,循前車之覆轍焉。
十、潔淨精微之學,非潛修靜養,未能深造。勞人草草,敢言心得?惟彙積年涉獵所得,聊供同學參考之便。深望海内鴻碩,時加匡正。幸得學與年進,尚拟續,以供采擇。
十一、世道陵夷,聖學中絕。人欲橫流,罔知紀極。謹願之士,苦身心之無所寄托,蒿目時艱,恒懷消極。或附托西教,或皈向佛門。而仙靈神鬼,導引修養,及飛鸾顯化之壇宇,遂遍于域中。影附風從,是丹非素。不知我國固有之學,貫澈天人,足以安身立命。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羅萬有者,悉在此一畫開天,人文肇始之《易經》。存人道,挽世運,千鈞一發,絕續在茲。弘道救世,責無旁貸。惟我同人,自奮勉焉。
一、承學之士,不廢筆劄,談論所及,擇要綴錄,聊以備忘。除《初集》第一卷,于臨印時略有增減,以明源流外,餘悉随時編訂,并無先後次序。
二、講《易》與诂經不同。诂經當有家法,有體例,義不容雜。而講《易》則以闡明卦爻象數之原理原則,但以經文為之證明。故凡與象數有涉,足與《易》道相發明者,博采旁搜,不限時地,更無所謂門戶派别也。
三、《易》本法象于天地。乾易坤簡,易知易能,雖見仁見智,各随學識之深淺而異,要無不可知之理。自象義不明,學者無所适從,幾視《易》為絕學,而不敢問津。緻《易》簡之理,日即湮晦。本編有鑒于斯,立說皆取淺顯明白,務期盡人能解,不敢以艱深文淺陋也。
四、孔子贊《易》,身逢亂世,行危言遜。有因時忌不能顯言者,不得不以微言大義,隐寓于象數之中,與春秋同一例也。後人不察,悉以文字求之,孔子憂天憫人之苦心湮沒盡矣。曆代學者,如邵康節,如劉青田、黃姚江,均抱此隐痛而未敢昌言者也。鼎革以後,世雖亂而言可無諱。發曆聖之心傳,彌前賢之遺憾,維世道而存絕學,不可謂非千載一時之良機。剝極必複,時乎不再,幸我同人勿自暴棄以負天心也。
五、卦因數衍,數緣象起,象由心生。《易》準天地,廣大悉備。雖人事遞演,世變日繁,要不能出乎此象數之外。故洲殊種别,文字語言,萬有不齊,維數足以齊之。宗教俗尚,各有不同,惟數足以同之。兩千年來,數學失傳。宋後言《易》者,往往以邵子先天數為《易》數。數理繁啧,固非短紮所能盡。然于舊說之顯然挑牴牾者,不能不援據象數以為商榷,非敢故翻成案也。
六、占筮固《易》之一端,而聖人修《易》以明道,實非盡為占筮。孔子贊《易》,紹述文周,以人合天,兢兢寡過,豈導人于趨吉避兇哉!朱子以占筮為《易》之本義,未免偏見。而《大衍》揲蓍之法,自唐以後,于挂一再扐兩端,立說互歧。往諸數理,并多遺憾。未敢盲從,以誤後人。
七、至誠之道,雖可前知,惟道本一貫,學無躐等。必正心修身,能盡人之道以合天,斯天人契合,感而遂通,百世可知。初無二理。若一知半解,妄談禍福,自欺欺人,實學《易》之大戒。兢兢自箴者,竊願以此勉人。
八、盡性至命,乃易學之極功。孔子之聖,猶韋編三絕,但雲寡過,罕言性命。後生末學,更宜踐履笃實,下學上達。同學講習,竊本斯旨。《初集》刊布,朋自遠來,往往以隻言象數,不談身心性命相責。但愚尚以象數之未能盡明為憾。果象數通解,則身心性命之理,胥在其中,更無待言說為也。
九、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者謂之道。凡有形可指者皆器。道本于心,未可以言盡焉。故八卦因重,羲農法天以垂象;兩編《十翼》,周孔立言以明道。然未可遽執卦象經傳以為道也。譬諸升高必以梯,而梯非高。求飽必以飯,而飯非飽。宋後講《易》,開口言性理,言道統,是猶指梯而稱高,看飯而說飽也。今之談道者,無宋人之學,而立說更高出宋人。自誤誤人,更不待言。願學者共明斯旨,各求實學,返諸身心。勿好高鹜遠,循前車之覆轍焉。
十、潔淨精微之學,非潛修靜養,未能深造。勞人草草,敢言心得?惟彙積年涉獵所得,聊供同學參考之便。深望海内鴻碩,時加匡正。幸得學與年進,尚拟續,以供采擇。
十一、世道陵夷,聖學中絕。人欲橫流,罔知紀極。謹願之士,苦身心之無所寄托,蒿目時艱,恒懷消極。或附托西教,或皈向佛門。而仙靈神鬼,導引修養,及飛鸾顯化之壇宇,遂遍于域中。影附風從,是丹非素。不知我國固有之學,貫澈天人,足以安身立命。保世滋大,概群藉而羅萬有者,悉在此一畫開天,人文肇始之《易經》。存人道,挽世運,千鈞一發,絕續在茲。弘道救世,責無旁貸。惟我同人,自奮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