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數鈎隐圖卷上

關燈
内而外斡;五行之數四十也,今止用其四十九者,何也?蓋由天五為變化之始,散在五行之位,故中元定象。

    又天一居尊而不動,以用天德也.。

    天德,九也。

    天一者,象之始也,有生之宗也,為造化之主,故居尊而不動也。

    惟天三、地二、地四之數,合而成九陽之數也。

    天三則乾之三畫,地二、地四則坤之六畫也。

    地道元成而代有終,陽得兼陰之義也。

    故乾之三兼坤之六,成陽之九,斡運五行成數,而通變化也,所以搽曹之義以象其數也。

    或問日:《易》雲《坤》元用六,今則乾三兼之,是坤之六元用乎?答日:非也,在其中矣。

    此蓋《易》舉其多數而言之也。

    數六是少數,舉其多則少可知矣。

    是知陽進而《乾》元用九,陽退則《坤》元用六也。

    亦.由當期之日,惟合老陰、老陽之數,其少陰、少陽之數,則在其中。

    舉多兼少,《易》義皆然矣。

     少陽第十七 少陰第十八 老陽第十九 老陰第二十 七八九六合數第二十一 且夫七、八、九、六之數,以四位合而數之,故老陽四九則三十六也,少陽四七則二十八也,老陰四六則二十四也,少陰四八則三十二也。

     乾畫三位第二十二 坤畫三位第二十三 乾畫,奇也。

    坤畫,偶也。

    且乾、坤之位分,則奇偶之位#6列,則#7陰陽之位序矣。

     陽中陰第二十四 陰中陽第二十五 乾獨陽第二十六 坤獨陰第二十七 《經》日一陰一陽之謂道。

    韓氏《注》雲:道者,元之稱,元不通也,元不由也。

    況之日道,寂然元體,不可為象,必有之用極,而元之功顯,故至于神元方,而《易》元體,而道可見矣。

    故窮變以盡神,因神而明道,陰陽雖殊,元一以待之。

    在陰為元陰,陰以之生,在陽為元陽,陽以之成,故日一陰一陽也。

    又孔氏雲一謂元陰元陽,乃謂之道也。

    觀其注疏之家,祖述元以為義,不釋其道之妙用也。

    且道元形,亦必陳乎宗旨。

    《易》稱一陰一陽之謂道,必垂一陰一陽之義耳。

    略試論之:且夫一陰一陽者,獨陰、獨陽之謂也。

    獨陰、獨陽且不能生物,必俟一陰一陽合,然後運其妙用,而成變化;四象因之而有,萬物由之而生,故日元不由之謂道也。

    若夫獨陰、獨陽者,天地所禀。

    天獨陽,地獨陰。

    至于五行之物,則各含一陰一陽之黑而生也。

    所以天一與地六合而生水,地二與天七合而生火,天三與地八合而生木,地四與天九合而生金,天五與地十合而生土,此則五行之質,各禀一陰一陽之黑耳。

    至于動物、植物,又合五行之黑而生也。

    今欲明其義,故先布天地獨陰、獨陽之體,次列五行含二黑之象,末陳人禀五行之質也。

     離為火二十八 坎為水第二十九 震為木第三十 兌為金第三十一 天五合地十為土第三十二 土,元象也,分王四季。

    地,則積陰之黑;黑禀獨陰,不能生物也。

    暨天五與地十合而生土,成其形質,附地而載,是為五行之一也。

    故《疏》雲:土者,是地中之别耳。

    所以地則稱乎獨陰,土則禀乎二黑也。

     人禀五行第三十三 《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然則三才之道,上、中、下之位;三才之用舍五行,則斯須元以濟矣。

    至于人之生也,外濟五行之利,内具五行之性。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

    木性仁,火性禮,土性信,金性義,水性智,是故圓首方足,最靈於天地之問者,蘊是性也。

    人雖至愚,其於外也;日知由五行之用,其於丙也。

    或蒙其性而不循五常之教者,可不哀哉?。

     易數鈞隐圖卷上 #1此處底本空一格,四庫本元之。

    疑是底本脫『羲』字。

     #2『信〕,原脫,據四庫本補。

    此處底本留有一空格。

     #3畫J,原脫,據四庫本補。

    此處底本留有一空格。

     #4『其義J,底本在此之後缺若幹字,四庫本亦是,并注有『阙」字。

     #5『不可J,底本在此之後有缺文,四庫本注有〔阙』字。

     #6『位h原缺,四庫本亦是,此據上下文義例補之。

     #7『則],四庫本無之,而于此處加注『阙』字,以示原文有脫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