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子學易編

關燈
或言「往有慶」,而大有慶者,獨于此爻與頤之上九言之,其吉可知矣。

     「志在外」此與鹹初六、渙六三言之,皆内外之相應者。

    渙六四言「光大也」。

    雖無「以」字,義與此同。

     「中以行願」,此「中」字恐與上爻「中心」之「中」同。

     「又誰咎」,凡三言之,在解與節者,其意不同,說具本卦。

    困九五亦雲「中直也」,義與此同。

     「志末得」。

    案:謙之上六、困之九五,義與此同,說具本卦。

    易而無備也。

    晦庵曰:「太柔則人将易之,而無畏備之心。

    」愚案,此說本出程子,然以爻論之,柔得尊位大中,則不失于弱矣。

    張子曰:「君子至平易,有何關防疑備?惟以抑抑威儀,維德之隅,俨然人望而畏之,既易而無備,則威如乃吉也。

    」此雖王氏舊說,于文則順矣。

     巽上六亦雲「上窮」,皆謂在上而極耳。

     傳言「得中道」凡四,離以六居二,固得中矣。

    而比爻與解、夬皆以九居二,是以陽居陰為得中也。

    豈非所謂時中者欤?既濟六二與此同。

     「咎不長」,大壯上六同此意。

     「行中」疑與泰爻辭「中行」同意。

     「志在内」,此及蹇之上六兩言之。

    内,謂内卦。

     亦可醜,與解之六三同,其義一耳。

     「未失道」,與睽九二同。

     釋文雲:「敕,俗字也。

    」字林作敕。

     「不行也」,一本上或有止字。

    「未光也」,與震九四、兌上六三言之。

     「未光也」,本或作「未光大也」。

     「聰不明也」,與夬九四同。

    豈非澤上于天,亦為水涸之象乎? 「終無尤」,此及剝六五、蹇、旅六二、鼎九二,凡五言之。

    尤,罪自外至者也,故守正則無尤矣。

     大畜六四、升九二皆以「有喜」贊之。

    此爻為能求賢以自助,是可喜也。

    象言「君子」五十三,言「先王」七,比、豫、觀、噬嗑、複、無妄、渙。

    言後三,泰、複、姤。

    言「大人」與上各一。

    離、剝。

    先王者,立法創制者之稱;君子者,有德有位之通稱;上者,在人上者之通稱;後者,有天下者之通稱;大人者,德位并至之稱。

    此卦六五不為君位,故指陽為上,而不言後王。

     先君子曰:未有與者,無應故也。

    若在上者有以與之,則為禍烈,而君子無唯類也。

    程子曰:「剝之未盛,君子有與,猶可勝也。

    」此意甚善,第于文義若相戾耳。

    況傳文與井九二略同,恐不應為兩說, 終不可用也。

    此及豐九三兩言之,大抵一意。

     「後」即書所謂「元後」也。

    「省方」即觀之「省方」也。

    王氏以「方」為「事」,張子以「後」為「繼體守文之君」,疑皆失之。

     「義無咎也」。

    此及解、漸、既濟之初爻,凡四言之,意各有異。

    蓋解漸自可無咎,此及既濟則有謹戒之意耳。

     「未富也」,愚聞之邑人班邑新曰:「無妄之福,未可以為富也,固有之也。

    」益六三與此同。

     豐之五、兌之四言「有慶」,略與此同。

    至于「中有慶」、「往有慶」,則各以其爻義言之。

    若所謂「大有慶」者,則有取義之爻,各具本傳。

     先君子曰:畜極而通,君子之道将盛行于世也。

    程子以「說」為設問之辭,道路之道,疑皆未安耳。

     亦可醜也。

    此及解之三,凡兩言之,義蓋一耳。

     「得中道也」,解、夬之九二皆言之。

    離王公,梁武帝讀「離」作平聲。

     渙之六四「渙其群」,而傳曰「光大也」。

    此爻「憧憧往來」,與渙之四正相反,故其辭然 無所容,與離九四同。

     「不可大事,興豐其沛」之意同。

    蓋剛雖得位而不中,是以「不可大事, 小人否」也。

    以文考之,晦庵之說為順;以韻葉之,程子之音為得。

    無所疑也。

    此及升之九三并言之,此決于退,彼決于進,時之宜耳。

     爻辭言九二「貞吉」者三,而此言「以中」,解言「得中道」,未濟言「中以行正」,大意相類,但各葉韻耳。

     「位不當也」,謂大壯之世,以柔居尊,失其壯矣。

     傳文多舉首句,所謂「獨行正」者,乃并「貞吉」贊之也。

    張子曰:有應在四,居下援上,故曰「未受命」。

    張子之意,猶所謂「賜不受命」者也。

    如此則與「正見必摧」之說又相反也。

    先君子、晦庵皆曰:初在下位,未有官守之命。

    程子曰:若有官守,不信于上,而失其職,一日不可居也。

    此言得之。

     「威如之吉」,與大有之傳略同。

    蓋夫子慮人以猛為威,故特出此義。

    先儒各自為說,失之矣。

     先君子曰:離兌皆陰,而性不同。

    傳言「睽中有合」,所以責君子濟睽之功。

    象言「同中有異」,所以論君子不苟同之性。

    睽六五與晉六五同,皆文明柔順虛中之主。

    往則有慶。

    王氏、張子、程子皆以為六四當位,處陰之實。

    先君子曰:六四「往蹇來連」者,以九三、九五陽實居當其位,而乘承之際,實遇之耳。

    此說極順。

     陽剛中正,雖居蹇難,不失其節,所謂得道者多助也。

    「以從貴也」,與鼎之初六同義,則稍異。

     「明兩作」、「雷雨作」,二象皆當以作字為句,程子誤也。

    宜負而反乘,與老婦士夫之醜同,未當位也。

    案,諸爻失位者,皆雲「位不當」,而此變其文者,謂未當君位,故但去其應也。

    若進而之五,則當盡去群陰,乃為得耳。

     益之五,損之上,皆以益下為「大得志」,與升子尊位者同,聖人之意可見矣。

     後漢向長讀損、益二卦,喟然歎曰:「吾今已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死何如生耳。

    」愚謂君子生順死安,未聞以死為貴也。

    貧賤之人,固寡怨咎,然得其志而大行于天下,非達而在上者能之乎?長所言,非易之意矣。

     五比于六,非其罪也。

    但時位如此,則中心歉然,自以為未光耳。

    晉之「道未先」,萃之「志未光」,與此大同而小異。

     「遠近」,亦以位言,蓋二近而四遠也。

     「中」,正也,與井之升同,皆陽剛在上,自然中正,故不言「以」。

    「除」,本亦作儲,又作治。

    王肅、姚氏、陸氏曰:「除」,猶修治也。

    「未光」,釋文雲:一本作「志未光」。

    「以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