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周易解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地變化之極緻也。
故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垂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緻用,立用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人。
探赜索隐,鈎深緻遠,莫大乎蓍龜。
」此言聖人據崇高之勢,而能法象則效,成器緻用,利天下,以盡變通鼓舞之事業也。
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則取諸離下,結繩而為綱罟之類,作為耒耜、衣裳、舟楫、弓矢、臼杵之器。
雖然,苟有其位而無其德,雖欲有為,不能也;苟有其德而無其位,雖欲有為,不可也。
故古之帝王多矣,而能通其變,神而化之者,幾何耶?仲尼以大聖之才,不得紹三王之業也。
然聖人之心,曷嘗一日而忘天下哉?故曆聘七十二君,無所用,老矣,退而修易,作繋辭焉,然後易道彰明無餘蘊矣。
此其功所以與伏羲、文王同,而其澤百世不斬也。
是以言崇高富貴,必繼之以聖人,而論蓍龜之功,獨在聖人之後也。
「然則不及圖、書,何耶?」曰:「首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則圖、書之功見矣。
此聖人立言之深旨,不可不考也。
序論五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圖、書之功著。
則八卦果圖、書之成法,而四象果金木水火與六七八九之數欤?」曰:若是,則伏羲不足謂之聖,而五行先于天地也。
蓋伏羲之作易也,深探陰陽之本,而究太極、兩儀、四象之旨矣,而未得所以顯之之方。
俯仰以觀,遠近以取,盡類天下之象矣,而未得所以類之之體。
于是則圖、書之文,有奇耦相生之義,而作畫卦之法焉。
然後神明之德可以通,而萬物之情有以類。
故曰: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言揆其大法,以為卦爻雲爾。
所謂金、木、水、火之象,與夫六、九、七、八之數,皆後儒之妄也。
然則所謂兩儀、四象,果何物耶?曰:「易變為一,是謂太極,此道之所以包括天地、五行之樞要,而氣之母也。
一氣初判,陰陽始分,輕清者上浮,重濁者下聚,故謂之二氣。
二氣不交,變化不成,一騰一降,或左或右,更進疊退,斯有老少,故謂之象。
儀者,陰陽之體;而象者,陰陽之用也。
」此天地、五行所資以生化萬物而不窮者也,是謂神明之德,此八卦之所由别也。
然兩儀四象,其數六矣,而卦八皆成于三者,何也?豈非所謂三極之象欤?曰:易固備三才之道矣,然方畫卦之始,取則于陰陽之道未興也。
及夫三畫既列,然後人道存乎其中爾。
取則于陰陽而獨以三,何也?曰:經不雲乎,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
蓋陰陽不并立,剛柔不并行,獨立亦不能以自生,獨行亦不能以自成。
是故二儀以為主,四象以為輔,合而為乾坤,布而為六子。
乾也者,純乎陽者也;坤也者,純乎陰者也。
陽用事則為艮、為震、為坎,陰用事則為巽、為離、為兌。
此乾、坎、艮、震所以處乎東北也,而坤兌、巽、離所以處乎東南也,各從其類也。
然則八卦皆始于一,立于兩,而成于三,此三才之象所以形乎?聖人必言于重卦後者,蓋易至于重卦,而後人道見故也。
雖至于重卦而後人道見,然三畫之中,三才之道已具矣。
何則?兩儀者,陰陽之合,而四象者,陰陽之分也。
自形名以觀之,陰陽之分不同;自太極以觀之,則陰陽又合有沖氣。
是故少陽者,陰中之陽也;老陽者,陽中之陽也。
少陰者,陽中之陰也。
老陰者,陰中之陰也。
而所謂兩儀,陰陽之沖氣也。
惟沖氣然後可以生萬物,此八卦所以兩儀為主,而四象輔之而已。
猶人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然皆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由是觀之,所謂卦,皆具三才之道,豈不然乎?至于重卦,然後兩儀四象之體全,而所謂陰陽也,剛柔也,仁義也,随所取而自足,夫是之謂三才之道備。
嗚呼!沖氣者,天地五行之本欤?萬物之祖欤?此三才所以謂之三極,而太極所以為三才之主也。
雜說。
「開物成務, 冒天下之道」,如此而已。
何謂也?言易之所以 「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以天地之道而已,易無體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何則?萬物皆不離乎數故也。
「蓍之德圓而神」,知來也;「卦之德方以知」,藏往也。
聖人以卦藏往,預言天下之吉兇;以蓍知來,以開天下之惑。
其開天下之惑如何?亦以六爻之辭而已。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待其來而應之而已。
其孰能與于此?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何也?非聰明睿知,固不足以藏往而知來。
是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天下服從而聽順之,不知所以然,是以謂之神武也。
是以明于天之道,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夫惟有聰明睿知之才,神武之德, 是以明于天之道,察于民之故,而且以蓍預言,而以前民用也。
蓋不明于天道,則不知蓍之可用;不察于民之故,則不知蓍之不可不用。
興神物,前民用,則聖人雖不出戶
故曰:「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垂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崇高莫大乎富貴;備物緻用,立用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人。
探赜索隐,鈎深緻遠,莫大乎蓍龜。
」此言聖人據崇高之勢,而能法象則效,成器緻用,利天下,以盡變通鼓舞之事業也。
若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則取諸離下,結繩而為綱罟之類,作為耒耜、衣裳、舟楫、弓矢、臼杵之器。
雖然,苟有其位而無其德,雖欲有為,不能也;苟有其德而無其位,雖欲有為,不可也。
故古之帝王多矣,而能通其變,神而化之者,幾何耶?仲尼以大聖之才,不得紹三王之業也。
然聖人之心,曷嘗一日而忘天下哉?故曆聘七十二君,無所用,老矣,退而修易,作繋辭焉,然後易道彰明無餘蘊矣。
此其功所以與伏羲、文王同,而其澤百世不斬也。
是以言崇高富貴,必繼之以聖人,而論蓍龜之功,獨在聖人之後也。
「然則不及圖、書,何耶?」曰:「首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則圖、書之功見矣。
此聖人立言之深旨,不可不考也。
序論五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圖、書之功著。
則八卦果圖、書之成法,而四象果金木水火與六七八九之數欤?」曰:若是,則伏羲不足謂之聖,而五行先于天地也。
蓋伏羲之作易也,深探陰陽之本,而究太極、兩儀、四象之旨矣,而未得所以顯之之方。
俯仰以觀,遠近以取,盡類天下之象矣,而未得所以類之之體。
于是則圖、書之文,有奇耦相生之義,而作畫卦之法焉。
然後神明之德可以通,而萬物之情有以類。
故曰: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言揆其大法,以為卦爻雲爾。
所謂金、木、水、火之象,與夫六、九、七、八之數,皆後儒之妄也。
然則所謂兩儀、四象,果何物耶?曰:「易變為一,是謂太極,此道之所以包括天地、五行之樞要,而氣之母也。
一氣初判,陰陽始分,輕清者上浮,重濁者下聚,故謂之二氣。
二氣不交,變化不成,一騰一降,或左或右,更進疊退,斯有老少,故謂之象。
儀者,陰陽之體;而象者,陰陽之用也。
」此天地、五行所資以生化萬物而不窮者也,是謂神明之德,此八卦之所由别也。
然兩儀四象,其數六矣,而卦八皆成于三者,何也?豈非所謂三極之象欤?曰:易固備三才之道矣,然方畫卦之始,取則于陰陽之道未興也。
及夫三畫既列,然後人道存乎其中爾。
取則于陰陽而獨以三,何也?曰:經不雲乎, 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其故何也?陽卦奇,陰卦耦。
蓋陰陽不并立,剛柔不并行,獨立亦不能以自生,獨行亦不能以自成。
是故二儀以為主,四象以為輔,合而為乾坤,布而為六子。
乾也者,純乎陽者也;坤也者,純乎陰者也。
陽用事則為艮、為震、為坎,陰用事則為巽、為離、為兌。
此乾、坎、艮、震所以處乎東北也,而坤兌、巽、離所以處乎東南也,各從其類也。
然則八卦皆始于一,立于兩,而成于三,此三才之象所以形乎?聖人必言于重卦後者,蓋易至于重卦,而後人道見故也。
雖至于重卦而後人道見,然三畫之中,三才之道已具矣。
何則?兩儀者,陰陽之合,而四象者,陰陽之分也。
自形名以觀之,陰陽之分不同;自太極以觀之,則陰陽又合有沖氣。
是故少陽者,陰中之陽也;老陽者,陽中之陽也。
少陰者,陽中之陰也。
老陰者,陰中之陰也。
而所謂兩儀,陰陽之沖氣也。
惟沖氣然後可以生萬物,此八卦所以兩儀為主,而四象輔之而已。
猶人也,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然皆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由是觀之,所謂卦,皆具三才之道,豈不然乎?至于重卦,然後兩儀四象之體全,而所謂陰陽也,剛柔也,仁義也,随所取而自足,夫是之謂三才之道備。
嗚呼!沖氣者,天地五行之本欤?萬物之祖欤?此三才所以謂之三極,而太極所以為三才之主也。
雜說。
「開物成務, 冒天下之道」,如此而已。
何謂也?言易之所以 「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以天地之道而已,易無體故也。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何則?萬物皆不離乎數故也。
「蓍之德圓而神」,知來也;「卦之德方以知」,藏往也。
聖人以卦藏往,預言天下之吉兇;以蓍知來,以開天下之惑。
其開天下之惑如何?亦以六爻之辭而已。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待其來而應之而已。
其孰能與于此?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何也?非聰明睿知,固不足以藏往而知來。
是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業,斷天下之疑,天下服從而聽順之,不知所以然,是以謂之神武也。
是以明于天之道,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夫惟有聰明睿知之才,神武之德, 是以明于天之道,察于民之故,而且以蓍預言,而以前民用也。
蓋不明于天道,則不知蓍之可用;不察于民之故,則不知蓍之不可不用。
興神物,前民用,則聖人雖不出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