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周易解附錄

關燈
庭,知天下之利害矣。

    雖千萬世之後,聖人不作,民亦有所考矣。

    故曰:「聖人以此齊戒,而為後世法。

    」夫 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至民鹹用之謂之神,何謂也?此言六十四卦所以與民同患,而民由之而不知者也,其本皆出于「乾」、「坤」而已。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何謂也?此言六十四卦所以生生之本也。

     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此所以數也;變通莫大乎四時,此所以象也,所謂「天地變化,聖人則之」也。

    垂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此八卦之所象也,故曰 「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

    崇高莫大乎聖人,此惟聖人有處崇高之勢,然後為此利天下事也,莫大乎此,興功以利民用也。

    故曰「河圖、洛書,聖人則之」。

    泰論。

     論曰:易本為乾、坤,而六十四卦惟泰為君臣道合,此古人所以謂之千載一時,而治世不數得也。

    蓋有君而無臣,有臣而無君,或有君臣而其志不相同,或志雖同而施為不合于天道,皆不足緻天下于太平。

    此唐虞三代之盛,所以後世不可跂及者也。

    何則?觀夫卦象爻彖之辭,而其說可知。

    夫聖人所以為教之意,亦可見矣。

    其在卦曰:「小往大來,吉亨。

    」其在彖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其在象曰:「後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其在九二曰:「包荒,用憑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

    」其在六五曰:「中以行願。

    」此其大略,前聖後聖,互相發明,以為萬世君臣之戒。

    廟堂之上,不能鑒此以為治,而欲反天下于否塞,措天下于泰和者,未之有也。

    其要乃在乎皇極而已矣。

    請先明泰之說,然後論人事以合之。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蓋獨陰不生,獨陽不成,陰陽合而後萬物得,此天地交,所以為泰。

    其在四時,則春是已。

    聖人觀乎此,是以執其兩端,而用其中于民。

    剛不過猛,柔不過寬,喜不過予,怒不過奪,施為注措,以至一談一笑,無不循大中之道,而以偏黨已甚為戒。

    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五刑不用,兵革不試。

    方其時也,天不愛其道,地不愛其寶,人不愛其情,甘露降,醴泉湧,山出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在郊薮,何哉?本于人和而已。

    蓋政和則人和,人和則氣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發于言動,興于嗟歎,形于歌詩,見于鼓舞,無非政和也。

    是以能感格天地之和氣,此之謂「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夫是之謂「小往大來」。

    不然,此其施為亦少貶矣。

    君子小人可不辨乎?夫君子小人之所以為異,正在夫中不中之間而已矣。

    是以皇建其有極,則能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

    而小人反是,則六極從之,而天下受其殃矣。

    故庶征曰:「五者來備,各以其叙,庶草繁庑。

    一極備兇,一極無兇。

    」五者來備,非中和之謂欤?一極備,一極無,非過不及之謂欤?由是觀之,則六五之君,非中以行願,不能以祉元吉;九二之臣,非包荒,用憑河,不遐遺,朋亡,不足以尚于中行。

    何則?人主之道,不可以自為也,擇一相而已。

    得一相而謙虛退聽,禮貌而體下之,委任而責成功;一相不能獨治也,擇百官而任用,授之以政而已。

    其所與共政者皆賢,則政日治;其所用或一不肖,則政日亂。

    此統百官、均四海所以責之冢宰。

    而一相之職,莫大于進賢退不肖也。

    自非虛其心,平其意,擴其度,大其志,本之以忠恕,而無作好惡于其間,又安能包荒,用憑河,不遐遺,朋亡耶?不能如是,則所進者未必皆賢,則所謂賢者有不進;所退者未必皆不肖,則所謂不肖者有未退。

    夫如是,故谠言正論不聞,而阿谀順旨是信,則舉措施設,安能合于大中之道耶?故所因者或非善,所革者或非惡,利者或損之,害者或益之,如是而欲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莫可得也。

    此愁怨之所以日深,而水旱疾疠之所以不息,此不肖之所由緻也。

    是以古之建官,尊者謂之公,謂之孤,而其職則曰「論道經邦,燮理陰陽,寅亮天地。

    」所謂論道者,非是之謂極耶?故曰:「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治至于此,則君享其功,臣獲其報,民受其利,社稷日安,邦家益固,此之謂天下盛福,豈不偉欤?故先聖贊之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此與詩南山有台嘉樂得賢之詩言邦家之光同意。

    然則聖人之教,豈不了然明白欤?而後世一切欲徇一己之私,不恤天下之公道,而欲馴緻于泰,其可得欤?夫以聖賢相遇,秉持中道,猶有「無平不陂,城複于隍」之戒,況不恤天下之公道,而欲常保其福祿,不可得也。

    嗚呼! 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周公于制禮作樂之後,由敕在位之臣曰:「以公滅私,民其允懷。

    」蓋聖人之意深矣。

    故曰: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

    二者皆法堯舜。

    此之不恤,而區區唐虞是襲,此古人之所以有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之歎。

    非大人孰能膺千載之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