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周易解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序論一、
生生不窮,故謂之「易」。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蓋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曰渾淪。
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循之不可得,故曰「易」。
序論二。
聖人取夫陰陽變化之理而寓之卦,以著吉兇、悔吝、利害、成敗之說,雖非道之妙,而所以微顯闡幽,為教之法,舍是則亦不可得而見矣。
故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此言陰陽之理待易而後明,易亦待陰陽而後顯也。
君子所以修身為家、為國、為天下,得是而窮之,知夫變化之所自,然後趣時乘理,應對酬酢,無所凝滞。
人苟不明乎此,是未免乎膠柱調瑟、刻舟求劍之比也。
易之為名為義,可不察哉?序論三 為天下國家,與夫修身,皆人事也。
其吉兇悔吝利害成敗,何與乎陰陽之說,而聖人取是以明之,何也?曰:修身也,齊家也,治國也,平天下也,其事不一,其時不齊,所謂吉兇悔吝、利害成敗,不可以偏舉,而又不可以概論,則将示訓于天下,備垂教于後世,無定法而可乎?雖不可無定法,而萬事萬物之變,今昔異宜,一日萬幾,禍福倚伏,又不可以言盡。
此聖人所以體夫天地萬物之象,推剛柔變化之說,而寓其意于爻,以示吉兇悔吝、利害成敗之大法,使天下後世可考焉。
中才學之,可以守身,可以有家,可以持國,可以保天下。
智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故曰:「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
」又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不可見乎?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而終之以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此易之為道,所以唯變所适,而異乎詩、書、禮、樂,不可為典要,非中人以上,焉足以與此?嗚呼!學易而不知通變之義,不盡鼓舞之能,是所謂膠柱而調瑟,刻舟而求劍,豈知夫易之所以為易者哉?故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此黃帝、堯、舜所以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者也。
三代之書,或曰連山,或曰歸藏,或曰周易,而易之名莫之或改,豈非變通之義不可易欤?由是觀之,易之為教也,象而已矣。
而所以為教,在意不在象,舍象則無以見意,此八卦所以為易之本,而三代同之也。
昔虞翻好易,遇飲三之夢而不得其說,猥曰:「易道在天,三爻足之矣。
」豈真知易者哉?管公明有雲:「善易者不論易。
」可謂知言矣。
惜乎其效止于占相,而未能闳聖人之阃奧,是以君子不多焉。
序論四: 易者,象也,則無适而非象。
今獨以八卦為易之本,豈非天下之象備于此欤?曰:然。
易不雲乎: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然則易之象,八卦而已,而曰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何?曰:此先儒所以紛紛而莫之或一也。
考諸聖人之辭,而觀其立言之序,其得失可見矣。
其曰: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繼之繋辭焉,所以告也。
」則所謂四象者,卦爻之謂爾。
果以為卦爻,則非生八卦之四象可知矣。
非生八卦之四象,則非金、木、水、火與七、九、六、八之數,又可知矣。
既曰「易有四象」,則易中之象焉。
果易中之象,則非蓍龜、河圖之類可知矣。
有「四象」,然後繋辭焉以告,則非所謂得失、憂虞、進退、晝夜之象,又可知矣。
然則果何為而四耶?曰:亦索諸卦爻而已。
奇耦之畫,一也;八卦,二也;六十四卦,三也;三百八十四爻,四也。
有奇耦之畫,然後八卦成;八卦成,然後六十四卦立;六十四卦立,然後三百八十四爻顯。
易之象于是乎備矣。
奇耦者,陰陽之象也。
八卦者,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也。
六十四卦者,天下至赜之象也。
三百八十四爻者,天下至動之象也。
陰陽之變而至于天下之至動,則所謂為天下國家與夫修身,吉兇悔吝、成敗利害之理具矣。
聖人之意,于是盡矣。
易之為教,于是宜矣。
故曰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不其然乎?然則聖人以此繼夫天生神物,與夫河圖、洛書之後,豈無意耶?曰:惡得無意?此意所以明作易取象垂教之所由也,豈苟然哉?蓋生覆者,天之職;形載者,地之職;教化者,聖人之職。
萬物失其理,則天地之過也;萬民失其性,則誰之過欤?故聖人效天地變化,而欲作為書以示教,以為言不切則不能動人,故又取則蓍龜,而告人以吉兇禍福之理。
然言不能盡意也,故又法天之垂象,使其如日月星辰爛然,人皆觀而自得焉。
然天下之象衆矣,悉備之則不勝其煩,而特言之則又恐不足以盡意,故又法河圖、洛書之文而畫卦,于是四象立而吉兇之理著矣。
四象者,所以法圖、書之文,而象日月之著也。
繋辭焉,所以則神物之告人也。
定吉兇,所以效天地之變化,既成萬物也。
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所謂大業者,是聖人變通鼓舞,以盡易之妙,效天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
蓋太易者未見氣,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
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曰渾淪。
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循之不可得,故曰「易」。
序論二。
聖人取夫陰陽變化之理而寓之卦,以著吉兇、悔吝、利害、成敗之說,雖非道之妙,而所以微顯闡幽,為教之法,舍是則亦不可得而見矣。
故曰「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
」此言陰陽之理待易而後明,易亦待陰陽而後顯也。
君子所以修身為家、為國、為天下,得是而窮之,知夫變化之所自,然後趣時乘理,應對酬酢,無所凝滞。
人苟不明乎此,是未免乎膠柱調瑟、刻舟求劍之比也。
易之為名為義,可不察哉?序論三 為天下國家,與夫修身,皆人事也。
其吉兇悔吝利害成敗,何與乎陰陽之說,而聖人取是以明之,何也?曰:修身也,齊家也,治國也,平天下也,其事不一,其時不齊,所謂吉兇悔吝、利害成敗,不可以偏舉,而又不可以概論,則将示訓于天下,備垂教于後世,無定法而可乎?雖不可無定法,而萬事萬物之變,今昔異宜,一日萬幾,禍福倚伏,又不可以言盡。
此聖人所以體夫天地萬物之象,推剛柔變化之說,而寓其意于爻,以示吉兇悔吝、利害成敗之大法,使天下後世可考焉。
中才學之,可以守身,可以有家,可以持國,可以保天下。
智者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故曰:「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
」又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然則聖人之意不可見乎?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而終之以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此易之為道,所以唯變所适,而異乎詩、書、禮、樂,不可為典要,非中人以上,焉足以與此?嗚呼!學易而不知通變之義,不盡鼓舞之能,是所謂膠柱而調瑟,刻舟而求劍,豈知夫易之所以為易者哉?故曰:「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此黃帝、堯、舜所以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者也。
三代之書,或曰連山,或曰歸藏,或曰周易,而易之名莫之或改,豈非變通之義不可易欤?由是觀之,易之為教也,象而已矣。
而所以為教,在意不在象,舍象則無以見意,此八卦所以為易之本,而三代同之也。
昔虞翻好易,遇飲三之夢而不得其說,猥曰:「易道在天,三爻足之矣。
」豈真知易者哉?管公明有雲:「善易者不論易。
」可謂知言矣。
惜乎其效止于占相,而未能闳聖人之阃奧,是以君子不多焉。
序論四: 易者,象也,則無适而非象。
今獨以八卦為易之本,豈非天下之象備于此欤?曰:然。
易不雲乎: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然則易之象,八卦而已,而曰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何?曰:此先儒所以紛紛而莫之或一也。
考諸聖人之辭,而觀其立言之序,其得失可見矣。
其曰: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
繼之繋辭焉,所以告也。
」則所謂四象者,卦爻之謂爾。
果以為卦爻,則非生八卦之四象可知矣。
非生八卦之四象,則非金、木、水、火與七、九、六、八之數,又可知矣。
既曰「易有四象」,則易中之象焉。
果易中之象,則非蓍龜、河圖之類可知矣。
有「四象」,然後繋辭焉以告,則非所謂得失、憂虞、進退、晝夜之象,又可知矣。
然則果何為而四耶?曰:亦索諸卦爻而已。
奇耦之畫,一也;八卦,二也;六十四卦,三也;三百八十四爻,四也。
有奇耦之畫,然後八卦成;八卦成,然後六十四卦立;六十四卦立,然後三百八十四爻顯。
易之象于是乎備矣。
奇耦者,陰陽之象也。
八卦者,天地雷風水火山澤之象也。
六十四卦者,天下至赜之象也。
三百八十四爻者,天下至動之象也。
陰陽之變而至于天下之至動,則所謂為天下國家與夫修身,吉兇悔吝、成敗利害之理具矣。
聖人之意,于是盡矣。
易之為教,于是宜矣。
故曰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不其然乎?然則聖人以此繼夫天生神物,與夫河圖、洛書之後,豈無意耶?曰:惡得無意?此意所以明作易取象垂教之所由也,豈苟然哉?蓋生覆者,天之職;形載者,地之職;教化者,聖人之職。
萬物失其理,則天地之過也;萬民失其性,則誰之過欤?故聖人效天地變化,而欲作為書以示教,以為言不切則不能動人,故又取則蓍龜,而告人以吉兇禍福之理。
然言不能盡意也,故又法天之垂象,使其如日月星辰爛然,人皆觀而自得焉。
然天下之象衆矣,悉備之則不勝其煩,而特言之則又恐不足以盡意,故又法河圖、洛書之文而畫卦,于是四象立而吉兇之理著矣。
四象者,所以法圖、書之文,而象日月之著也。
繋辭焉,所以則神物之告人也。
定吉兇,所以效天地之變化,既成萬物也。
故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
」所謂大業者,是聖人變通鼓舞,以盡易之妙,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