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周易解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
」一往一來,一屈一伸,此天地萬物之理,而道之所以冒天下者,如此而已,何容私于其間哉,而憧憧然耶?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見邪? 非可成之事而勞之,則徒敗其名焉。
非可據之物而據之,則徒喪其身耳。
名敗而身喪,妻猶不可見,況他人乎?」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天下無難事,人自不為耳。
使其規模先定,而後為之,有所不發,發無不中矣。
射隼之難,先審其括,尚猶可??,況其下者乎?」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屦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利則勸之,威則止之,小人之福也。
惡積而身滅,罪大而已喪,小人之禍也。
不能防患于至微,而僥福于已顯,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又焉能逃罪哉?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兇。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繋于包桑。
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兇。
言不勝其任也。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小人之不可大受如此。
」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于石焉,甯用終日,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 非神不足以知幾,非介不足以斷幾,知而能斷,惟天下之至聖為能如此。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
易曰:「不遠複,無祗悔,元吉。
」 先幾而作者謂之聖,後幾而改者謂之賢。
見幾而改,則與夫遠祗悔者異矣。
惟顔子近之,茲所以其殆庶幾乎! 天地??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緻一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名乾以配坤,名男以合女,天地之義盡于此矣。
三人行,失其配,一人行,則一遇其偶,乾坤之道,無非緻一而已。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拟議先定而終不易其所守,惟有恒心者能之。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萬物所由安也。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此況兩儀。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剛柔有體,故以「體天地之撰」;其陰陽合德,故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合德,故其名也雜。
其體,故其義不越。
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此言爻象也。
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此言卦辭也。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此章言爻象變化,以示吉兇。
因此吉兇之理,而示天下後世,使知吉之可為,而兇不可為。
以濟民行,以明得失之報。
此作易之意也。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憂天下之憂者能之。
是故「履」,德之基也。
履,禮也。
非禮勿履,而為德之基立矣。
「謙」,德之柄也。
謙則有所持。
複,德之本也。
克已為仁之謂。
恒,德之固也。
恒久不已,故物莫能傾焉。
損,德之修也。
遠害,故能自修。
益,德之
」一往一來,一屈一伸,此天地萬物之理,而道之所以冒天下者,如此而已,何容私于其間哉,而憧憧然耶? 易曰:「困于石,據于蒺蔾,入于其宮,不見其妻,兇。
」子曰:「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據而據焉,身必危。
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妻其可得見邪? 非可成之事而勞之,則徒敗其名焉。
非可據之物而據之,則徒喪其身耳。
名敗而身喪,妻猶不可見,況他人乎?」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
」子曰:「隼者,禽也。
弓矢者,器也。
射之者,人也。
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動而不括,是以出而有獲,語成器而動者也。
天下無難事,人自不為耳。
使其規模先定,而後為之,有所不發,發無不中矣。
射隼之難,先審其括,尚猶可??,況其下者乎?」 子曰:「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
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屦校滅趾,無咎,此之謂也。
利則勸之,威則止之,小人之福也。
惡積而身滅,罪大而已喪,小人之禍也。
不能防患于至微,而僥福于已顯,人之視已,如見其肺肝然,又焉能逃罪哉?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曰:何校滅耳,兇。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易曰:其亡其亡,繋于包桑。
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
」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易曰: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兇。
言不勝其任也。
苟非其人,道不虛行,小人之不可大受如此。
」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渎,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
介于石焉,甯用終日,斷可識矣。
」「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 非神不足以知幾,非介不足以斷幾,知而能斷,惟天下之至聖為能如此。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複行也。
易曰:「不遠複,無祗悔,元吉。
」 先幾而作者謂之聖,後幾而改者謂之賢。
見幾而改,則與夫遠祗悔者異矣。
惟顔子近之,茲所以其殆庶幾乎! 天地??缊,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
易曰:「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言緻一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名乾以配坤,名男以合女,天地之義盡于此矣。
三人行,失其配,一人行,則一遇其偶,乾坤之道,無非緻一而已。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危以動,則民不與也;懼以語,則民不應也;無交而求,則民不與也。
莫之與,則傷之者至矣。
易曰:莫益之,或擊之,立心勿恒,兇。
拟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
拟議先定而終不易其所守,惟有恒心者能之。
子曰:乾坤,其易之門邪?萬物所由安也。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
此況兩儀。
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其剛柔有體,故以「體天地之撰」;其陰陽合德,故以「通神明之德」。
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合德,故其名也雜。
其體,故其義不越。
于稽其類,其衰世之意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此言爻象也。
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此言卦辭也。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此章言爻象變化,以示吉兇。
因此吉兇之理,而示天下後世,使知吉之可為,而兇不可為。
以濟民行,以明得失之報。
此作易之意也。
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憂天下之憂者能之。
是故「履」,德之基也。
履,禮也。
非禮勿履,而為德之基立矣。
「謙」,德之柄也。
謙則有所持。
複,德之本也。
克已為仁之謂。
恒,德之固也。
恒久不已,故物莫能傾焉。
損,德之修也。
遠害,故能自修。
益,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