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周易解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焉,是謂神物。
故取而用之,分而為二,以象兩陰陽,挂一以象三沖氣,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挂。
言再扐而後挂,則未扐不挂可知。
言挂而後言揲,則挂亦揲可知。
凡分揲無常數,惟意所欲,質諸鬼神之義也。
蓋分而為二,先揲其左,後揲其右,皆扐其餘數,謹其奇耦,然後挂而又四揲之,觀其餘以定陰陽焉。
三者皆奇為老陽,皆耦為老陰,一奇為少陽,一耦為少陰。
凡三揲而成六爻,是「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每卦每爻必具三才之義也。
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此不易之理也。
後世以三金易之,蓋得其遺法。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五行之所以生成也。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故乾坤之策取焉。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參天之數;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兩地之數。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乾坤之策乾坤一爻共六十策,此一候之數也。
故三百六十日而七十二候具焉。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大衍之數所以五十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陰陽體也;十有八變而成卦,陰陽之氣全;八卦而小成,四時具矣。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萬物之義備矣,天下之能事畢矣。
體常盡交,無所不過之謂顯道,所謂顯諸仁;神德行,所謂藏諸用。
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所謂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大衍之數,一歲之數也;天地之數,五行之數也。
五行運于天地之間,五歲而小成,故五日為一候,三候而為氣,二氣而為月,三氣而為節,二節而為時。
四時、八節、十二月、二十四氣,凡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而歲功成。
乾坤之策,具于此矣。
故欲求乾坤之策,以合大衍之數,當自五位始。
所謂五位者,有相得之位,有相合之位。
其相得也,分而為十日;其相合也,分而為十二辰。
故天一與地二相得而為甲乙;天三與地四相得而為丙丁;天五與地六相得而為戊己;天七與地八相得而為庚辛,天九與地十相得而為壬癸,此屬乎天者也。
其相合也,天一生水于亥子,而地六成之;地二生火于巳午,而天七成之;天三生木于寅卯,而地人成之;地四生金于申酉,而天九成之;天五生土于辰戌醜未,而地十成之。
此屬乎地者也。
天道常動,故十曰運乎上;地道常靜,故十二辰定乎下。
天地相合,而後萬物生于甲子而終于癸亥,凡六十日而一周,是謂之策。
此五日所以為一候,而五歲所以為小成。
故曰:天六地五,數之常也。
水、木、土屬乎天地之間,天合其生成之數凡六,六六三十六,故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火金屬乎地,是謂兩,地合其生成之數凡四,四六二十四,故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合乾坤之策三百有六十,是謂一歲,而萬物所以終始可見矣,變化之所以成,鬼神之所以行可知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如神之所為乎?」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濟世之具。
以言者尚其辭,謂繋辭。
以動者尚其變,謂爻。
以制器者尚其象,謂卦。
以蔔筮者尚其吉。
謂大衍。
是以君子将有為也,将有行也,問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此蔔筮所以當之。
「參伍以變」,謂九六。
錯綜其數,謂六爻。
「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謂八卦。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謂六十四卦。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此制器所以當之。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此言動者所以當之。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至,此之謂至變。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一。
此之謂至神。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此章明易之謂教。
「有聖人之道四焉」,據上諸事,是亦聖人所以應世之迹而已。
「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至神之事也;「以制器者尚其象」,至變之事也。
「以蔔筮者尚其占」,知精之事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遂知來物。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遂成天下之文,定天下之象。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遂通天下之故。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
故取而用之,分而為二,以象兩陰陽,挂一以象三沖氣, 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扐而後挂。
言再扐而後挂,則未扐不挂可知。
言挂而後言揲,則挂亦揲可知。
凡分揲無常數,惟意所欲,質諸鬼神之義也。
蓋分而為二,先揲其左,後揲其右,皆扐其餘數,謹其奇耦,然後挂而又四揲之,觀其餘以定陰陽焉。
三者皆奇為老陽,皆耦為老陰,一奇為少陽,一耦為少陰。
凡三揲而成六爻,是「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每卦每爻必具三才之義也。
故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此不易之理也。
後世以三金易之,蓋得其遺法。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五行之所以生成也。
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故乾坤之策取焉。
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參天之數; 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兩地之數。
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
乾坤之策乾坤一爻共六十策,此一候之數也。
故三百六十日而七十二候具焉。
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大衍之數所以五十也。
是故四營而成易,陰陽體也;十有八變而成卦,陰陽之氣全;八卦而小成,四時具矣。
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萬物之義備矣,天下之能事畢矣。
體常盡交,無所不過之謂顯道,所謂顯諸仁;神德行,所謂藏諸用。
是故可與酬酢,可與祐神矣。
所謂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大衍之數,一歲之數也;天地之數,五行之數也。
五行運于天地之間,五歲而小成,故五日為一候,三候而為氣,二氣而為月,三氣而為節,二節而為時。
四時、八節、十二月、二十四氣,凡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而歲功成。
乾坤之策,具于此矣。
故欲求乾坤之策,以合大衍之數,當自五位始。
所謂五位者,有相得之位,有相合之位。
其相得也,分而為十日;其相合也,分而為十二辰。
故天一與地二相得而為甲乙;天三與地四相得而為丙丁;天五與地六相得而為戊己;天七與地八相得而為庚辛,天九與地十相得而為壬癸,此屬乎天者也。
其相合也,天一生水于亥子,而地六成之;地二生火于巳午,而天七成之;天三生木于寅卯,而地人成之;地四生金于申酉,而天九成之;天五生土于辰戌醜未,而地十成之。
此屬乎地者也。
天道常動,故十曰運乎上;地道常靜,故十二辰定乎下。
天地相合,而後萬物生于甲子而終于癸亥,凡六十日而一周,是謂之策。
此五日所以為一候,而五歲所以為小成。
故曰:天六地五,數之常也。
水、木、土屬乎天地之間,天合其生成之數凡六,六六三十六,故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火金屬乎地,是謂兩,地合其生成之數凡四,四六二十四,故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合乾坤之策三百有六十,是謂一歲,而萬物所以終始可見矣,變化之所以成,鬼神之所以行可知矣。
子曰:「知變化之道者,其如神之所為乎?」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濟世之具。
以言者尚其辭,謂繋辭。
以動者尚其變,謂爻。
以制器者尚其象,謂卦。
以蔔筮者尚其吉。
謂大衍。
是以君子将有為也,将有行也,問焉而以言。
其受命也如向,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此蔔筮所以當之。
「參伍以變」,謂九六。
錯綜其數,謂六爻。
「通其變,遂成天地之文」;謂八卦。
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謂六十四卦。
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此制器所以當之。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此言動者所以當之。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至,此之謂至變。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一。
此之謂至神。
子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謂也。
此章明易之謂教。
「有聖人之道四焉」,據上諸事,是亦聖人所以應世之迹而已。
「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至神之事也;「以制器者尚其象」,至變之事也。
「以蔔筮者尚其占」,知精之事也。
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遂知來物。
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遂成天下之文,定天下之象。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遂通天下之故。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