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周易解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自出也。
道,天也,故德以之崇。
義,人也,故業以之廣。
知夫天之所為,則知人之所為至矣。
故聖人重禮治。
此章言聖人立爻象之教,不可違如此。
學者當拟之而言,議之而動,則可以成變化之道,無施不可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八卦是也;象其物宜,六十四卦是也, 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繋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象言其體,非極深不足以知之;爻言其用,非研幾不足以知之。
典禮者,治人之具也。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惡也,故當拟之而後言;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故當議之而後動,拟之而後言。
象有定體,故言拟議之而後動。
爻主通變,故言議。
拟議以成其變化,神而明之謂。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 道行于妻子,則無所往而不行矣。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迩,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此所以貴乎拟議。
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如此。
同人先号啕而後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此又明言行不必同也,惟其當而已矣。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 此又明慎則寡過之義,故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
」 謙之利如此,可不務乎?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
謙也者,緻恭以存其位者也。
」此又明寡過之義,不特以慎為美,又以謙為貴。
「亢龍有悔」,亢之害如此,可不戒乎?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此不謙之咎。
「不出戶庭,無咎。
」 藉用白茅,慎以往也。
不出戶庭,慎以居也。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此又明寡過之義,不獨以謙為貴,又當以不密為戒。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緻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緻寇至」,盜之招也。
此又明寡過之義,當以任重為終。
故曰:「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 知此,則可以保天下國家矣。
聖人雖立象以盡意,而意有不可以言盡,故繋辭焉以盡其言。
而言又有不可以窮,故卦爻之辭,亦舉其大略耳。
觸類而長之,然後易之道明。
故聖人舉是數爻而廣喻之以為教,使學者知其旨而期于自得也。
如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象,以為中心願焉。
而繋辭乃推言行之動天地, 同人,先号啕而後笑象,以為中直爾。
而繋辭乃有出處語默,斷金如蘭之義,故所貴乎觸類而長之者如此,學易者不可不知也。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素以為絢兮」,而子曰「繪事後素」,固已出于詩人之意外矣。
子夏又雲「禮後乎」,又出于仲尼之意外。
故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蓋六經俱然,不獨詩也,而易象尤重,此聖人所以至于韋編三絕,而不知老之将至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案:朱子語類雲:「自大衍之數五十至再扐而後挂,便接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至可與祐神矣為一節,是論大衍之數。
」自「天一至地十」,卻連「天數五至而行鬼神也」為一節,是論河圖五十五之數。
今其文間斷差錯,不相連接,舛誤甚明。
是朱子之時,節次已錯。
今此本「天一」至十二十字移在第十章首,而「天數五至而行鬼神也」四十四字移在「再扐而後挂」之下,即朱子所見舛誤之本也。
聖人既為卦爻以示教,而卦可以藏往,而不可以知來,爻有變動,學者莫知所适,故作為大衍之法,質諸神明以求之,使天下後世有考焉。
四時、十二月、二十四氣與閏,是為一歲。
天地之功成,而萬物之理備矣。
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數具此矣。
而蓍之數适合
道,天也,故德以之崇。
義,人也,故業以之廣。
知夫天之所為,則知人之所為至矣。
故聖人重禮治。
此章言聖人立爻象之教,不可違如此。
學者當拟之而言,議之而動,則可以成變化之道,無施不可也。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八卦是也;象其物宜,六十四卦是也, 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繋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象言其體,非極深不足以知之;爻言其用,非研幾不足以知之。
典禮者,治人之具也。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惡也,故當拟之而後言;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故當議之而後動,拟之而後言。
象有定體,故言拟議之而後動。
爻主通變,故言議。
拟議以成其變化,神而明之謂。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
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 道行于妻子,則無所往而不行矣。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裡之外應之,況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裡之外違之,況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迩,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
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
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此所以貴乎拟議。
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如此。
同人先号啕而後笑。
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
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此又明言行不必同也,惟其當而已矣。
「初六:藉用白茅,無咎。
」子曰:「苟錯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
夫茅之為物薄,而用可重也。
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 此又明慎則寡過之義,故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勞謙,君子有終,吉。
」 謙之利如此,可不務乎? 子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
語以其功下人者也。
德言盛,禮言恭。
謙也者,緻恭以存其位者也。
」此又明寡過之義,不特以慎為美,又以謙為貴。
「亢龍有悔」,亢之害如此,可不戒乎?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此不謙之咎。
「不出戶庭,無咎。
」 藉用白茅,慎以往也。
不出戶庭,慎以居也。
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
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此又明寡過之義,不獨以謙為貴,又當以不密為戒。
子曰:「作易者,其知盜乎?易曰:負且乘,緻寇至。
負也者,小人之事也。
乘也者,君子之器也。
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
」上慢下暴,盜思伐之矣。
慢藏誨盜,冶容誨淫。
易曰「負且乘,緻寇至」,盜之招也。
此又明寡過之義,當以任重為終。
故曰:「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 知此,則可以保天下國家矣。
聖人雖立象以盡意,而意有不可以言盡,故繋辭焉以盡其言。
而言又有不可以窮,故卦爻之辭,亦舉其大略耳。
觸類而長之,然後易之道明。
故聖人舉是數爻而廣喻之以為教,使學者知其旨而期于自得也。
如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象,以為中心願焉。
而繋辭乃推言行之動天地, 同人,先号啕而後笑象,以為中直爾。
而繋辭乃有出處語默,斷金如蘭之義,故所貴乎觸類而長之者如此,學易者不可不知也。
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盻兮,素以為絢兮」,而子曰「繪事後素」,固已出于詩人之意外矣。
子夏又雲「禮後乎」,又出于仲尼之意外。
故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蓋六經俱然,不獨詩也,而易象尤重,此聖人所以至于韋編三絕,而不知老之将至也。
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案:朱子語類雲:「自大衍之數五十至再扐而後挂,便接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至可與祐神矣為一節,是論大衍之數。
」自「天一至地十」,卻連「天數五至而行鬼神也」為一節,是論河圖五十五之數。
今其文間斷差錯,不相連接,舛誤甚明。
是朱子之時,節次已錯。
今此本「天一」至十二十字移在第十章首,而「天數五至而行鬼神也」四十四字移在「再扐而後挂」之下,即朱子所見舛誤之本也。
聖人既為卦爻以示教,而卦可以藏往,而不可以知來,爻有變動,學者莫知所适,故作為大衍之法,質諸神明以求之,使天下後世有考焉。
四時、十二月、二十四氣與閏,是為一歲。
天地之功成,而萬物之理備矣。
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數具此矣。
而蓍之數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