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周易解卷七

關燈
兇悔吝生乎動,特有小大耳。

    無咎者,善補過也。

     本有過而能補,所以免咎。

    是故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

     位不過六爻,卦不過陰陽,而吉兇所以不同者,惟其卦之義别耳。

    卦名定,然後小大可見,爻彖可命。

    辨吉兇者存乎辭, 此彖爻之不可窮也。

    非辭則情不可見。

    「憂悔吝者存乎介」, 欲無悔吝者,當辨之于早也。

    「震無咎者存乎悔。

    」易之為教,莫大于此。

    悔則動而轉禍為福矣。

     是故卦有小大,辭有險易, 惟其取象如何耳。

    取象不同,言大則易,言小則險。

     辭也者,各指其所之。

     此無事之時,所以當玩其辭,然後有事之時,能惟變所适。

     此章全明系辭之意,學者不可不委曲盡心焉,毋以一端而取也。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此聖人體易以成能之事,所謂因陰陽以統天地也。

    「仰以觀于天文」,日月是也。

    「俯以察于地理」,山川是也。

    是故「知幽明之故」。

     觀日月之象,則天明可知。

    察山川之形,則地幽可見。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始于震,終于艮,則始終之說可知。

    始于複而萬物生,終于剝而萬物死,則死生之說可知。

     「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生生死死,往來乎天地之間耳。

    精氣之聚而為生,散而為死,則以鬼神之情,亦與人同而已。

     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觀于易而知二者,則與天地相似矣,故「莫之或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與天相似,則知周乎萬物矣,故能以其道濟天下,而莫之或過。

    旁行而不流。

     不過者,經也;旁行者,權也。

    樂天知命,故不憂。

    順天之數,故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體地之德,故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

     若然者, 非特不違而已,又有以裁成其道,曲成萬物而不遺。

     非特不過而已,又有以輔相其宜,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惟其能裁成輔相,故不違消息進退之理,此其所以無違過也。

    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變化不測,故曰「無方」。

    數所不及者,體而用之,故曰「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 體而用之,寓于卦象者也。

    有所存焉,此易之所以為體,而萬物之本也。

    繼之者善也, 功用益顯,四德是已。

    成之者性也, 人皆具。

    惟是君子為能默而該之。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此易所以不得不興,而聖人所以不得不作也。

    顯諸仁,藏諸用。

     所以列于卦,故曰「顯」;所以寓于此,故曰「藏」。

     「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與民同患之道盡矣。

    盛德大業至矣哉!内外兼進之謂,富有之謂大業,廣大悉備之謂,日新之謂盛德,萬世無弊之謂。

    「生生之謂易」,變化無窮之謂。

    「成象之謂乾」, 凡所以造始者,皆乾之道。

    效法之謂「坤」, 凡所以成終者,皆坤之道。

    「極數知來之謂占」,通天下之性是也。

    「通變之謂事」,成天下之務事也。

    「陰陽不測之謂神」, 凡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使民由之而不知者是也。

    聖人體此以治天下,則天下治,帝王之能事畢矣。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禦,極乎形氣之表; 以言乎迩則靜而正,默而該之;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所以有「廣大」之号。

    夫乾,其靜也專,無所待也;其動也直,無所屈也;是以大生焉無所不覆。

    夫坤,其靜也翕,收斂之謂;其動也辟,敷施之謂,是以廣生焉,無所不載。

     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

    聖人之德如此,能廣大則可以配天地,能變通則可以配四時,能顯晦則可以配日月,能易簡則可以配乾坤之至德。

    廣大者,易之道也;變通者,易之用也。

    陰陽之義,易之行也;易簡之善,易之德也。

    此皆成位之事。

    子曰:「易其至矣乎!」不能以有加矣。

     夫易,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聖人體易而法天地之大,故德崇而業廣,極高明而道中。

    庸之謂。

    知崇,北方之物也;禮卑,南方之物也。

    崇效天,卑法地。

     崇效天,故德言崇;卑法地,故業言廣。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由而不知之耳。

     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惟聖人謂能成其性而存之。

    惟能成性,故能存其所存。

    能存其所存,故道義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