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園周易解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沙」,衍在中也。
乾之體,故 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義不勝,故 九三:「需于泥,緻寇至。
」密迩于難,故 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
」自我緻寇,敬慎不敗也。
過剛不中,猶有待,故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待傷而出,亦已晚矣。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險難既平,德澤既降,天下宴樂之時。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萬邦庶民,惟中正之供耳。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
」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處卦之外,不與物争,三陽彙進,于己無嫌,能敬以待之,可無虞也。
?坎下乾上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
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此所以異于「需」。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
「終兇」,訟不可成也。
「利見大人」,尚中正也。
「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訟之不可如此,故聖人反複戒焉。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
天左旋,水東注,此訟之端。
君子以作事謀始,所以防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猶所謂果而己,不敢取強焉。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
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
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君無尤焉。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
或從王事,無成。
食德,雖未至于訟,然有訟之端矣。
為能從之,所以異于二而終吉也。
以此從王事,亦可以免成,猶成事不說之成。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非始事故。
九四:不克訟,複即命渝,安貞吉。
聞理而止,不遂而遁。
象曰:「複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九五:訟元吉。
中不取強,正則我直,訟之元吉,孰大于是?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此天下所以利見而願質焉。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禠之。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取強之辱如此。
?坎下坤上師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衆也;貞,正也。
能以衆正,可以王矣。
丈人之義如此,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感而後動之謂應,我直彼曲之謂順。
兵,兇器,惟如此然後可以免于咎,甚于訟故也。
象曰:地中有水,「師」。
伍法示仿焉。
君子以容民畜衆, 惟如此,然後為有名。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師以嚴為貴,故初「失律」,三輿屍,四「左次」,五「弟子」,則皆兇。
其有功者,惟二而已。
至上六,則又以柔終焉,惡夫黩也。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
王三錫命。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從順天讨,故。
「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兼愛夫民故。
六三:師或輿屍,兇。
象曰:「師或輿屍」,大無功也。
初,事之始,失律而已;三,事之成,故有輿屍之象焉。
六四:師左次,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左次」,不能用衆之謂。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
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兇。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
「弟子輿屍」,使不當也。
「田以教戰」而已,「執言問罪」而已,故雖不剛無害。
若夫欲用師,惟長子為可,何則?民素服其貴也,雖未必有功,然未有輿屍之患焉。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
「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赉之師是已。
苟小人是用,則師複起矣。
?坤下坎上 「比」吉。
原筮元永貞,無咎。
不甯方來,後夫兇。
彖曰:比,吉也。
比,輔也,下順從也,此所以「吉」。
「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
此戒于私,不慎必争。
「不甯方來」,上下應也,非獨順從而已。
「後夫
乾之體,故 雖小有言,以吉終也。
義不勝,故 九三:「需于泥,緻寇至。
」密迩于難,故 象曰:「需于泥,災在外也。
」自我緻寇,敬慎不敗也。
過剛不中,猶有待,故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 象曰:需于血,順以聽也。
待傷而出,亦已晚矣。
九五:需于酒食,貞吉。
險難既平,德澤既降,天下宴樂之時。
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
萬邦庶民,惟中正之供耳。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
象曰:不速之客來,「敬之終吉。
」雖不當位,未大失也。
處卦之外,不與物争,三陽彙進,于己無嫌,能敬以待之,可無虞也。
?坎下乾上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
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彖曰:訟,上剛下險,險而健,訟。
此所以異于「需」。
「訟,有孚,窒惕,中吉」,剛來而得中也。
「終兇」,訟不可成也。
「利見大人」,尚中正也。
「不利涉大川」,入于淵也。
訟之不可如此,故聖人反複戒焉。
象曰:天與水違行,訟。
天左旋,水東注,此訟之端。
君子以作事謀始,所以防訟。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終吉。
猶所謂果而己,不敢取強焉。
象曰:「不永所事」,訟不可長也。
雖「小有言」,其辯明也。
九二:不克訟,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戶,無眚。
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
自下訟上,患至掇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君無尤焉。
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
或從王事,無成。
食德,雖未至于訟,然有訟之端矣。
為能從之,所以異于二而終吉也。
以此從王事,亦可以免成,猶成事不說之成。
象曰:「食舊德」,從上吉也。
非始事故。
九四:不克訟,複即命渝,安貞吉。
聞理而止,不遂而遁。
象曰:「複即命渝」,安貞不失也。
九五:訟元吉。
中不取強,正則我直,訟之元吉,孰大于是? 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
此天下所以利見而願質焉。
上九:或錫之鞶帶,終朝三禠之。
象曰:以訟受服,亦不足敬也。
取強之辱如此。
?坎下坤上師貞,丈人吉,無咎。
彖曰:師,衆也;貞,正也。
能以衆正,可以王矣。
丈人之義如此, 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 感而後動之謂應,我直彼曲之謂順。
兵,兇器,惟如此然後可以免于咎,甚于訟故也。
象曰:地中有水,「師」。
伍法示仿焉。
君子以容民畜衆, 惟如此,然後為有名。
初六:師出以律,否臧,兇。
象曰:「師出以律」,失律兇也。
師以嚴為貴,故初「失律」,三輿屍,四「左次」,五「弟子」,則皆兇。
其有功者,惟二而已。
至上六,則又以柔終焉,惡夫黩也。
九二:在師中,吉,無咎。
王三錫命。
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
從順天讨,故。
「王三錫命」,懷萬邦也。
兼愛夫民故。
六三:師或輿屍,兇。
象曰:「師或輿屍」,大無功也。
初,事之始,失律而已;三,事之成,故有輿屍之象焉。
六四:師左次,無咎。
象曰:「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左次」,不能用衆之謂。
六五:田有禽,利執言,無咎。
長子帥師,弟子輿屍,貞兇。
象曰:「長子帥師」,以中行也。
「弟子輿屍」,使不當也。
「田以教戰」而已,「執言問罪」而已,故雖不剛無害。
若夫欲用師,惟長子為可,何則?民素服其貴也,雖未必有功,然未有輿屍之患焉。
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
「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赉之師是已。
苟小人是用,則師複起矣。
?坤下坎上 「比」吉。
原筮元永貞,無咎。
不甯方來,後夫兇。
彖曰:比,吉也。
比,輔也,下順從也,此所以「吉」。
「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
此戒于私,不慎必争。
「不甯方來」,上下應也,非獨順從而已。
「後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