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十

關燈
欽定四庫全書 合訂删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八十 頭等侍衛納喇性德編 序卦傳 康節先生曰乾坤天地之本坎離天地之用是以易始於乾坤中於坎離終於既未濟而泰否為上經之中鹹恒為下經之首皆言乎其用也 乾坤坎離為上篇之用兌艮震巽為下篇之用也頤中孚大過小過為二篇之正也 易之首於乾坤中於坎離終於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自乾坤至坎離以天道也自鹹恒至既濟未濟以人事也【并觀物外篇】 伊川先生曰韓康伯謂序卦非易之藴此不合道【遊定夫所録】 或問劉牧言上經言形器以上事下經言形器以下事曰非也上經言雲雷屯雲雷豈無形邪曰牧又謂上經是天地生萬物下經是男女生萬物曰天地中隻是一個生人之生於男女即是天地之生安得為異曰牧又謂乾坤與坎離男女同生曰非也譬如父母生男女豈男女與父母同生既有乾坤方三索而得六子若曰乾坤生時六子生理自有則有此理謂乾坤坎離同生豈有此事既是同生則何言六子邪 問劉牧以下經四卦相交如何曰怎生地交若論相交豈特四卦如屯蒙師比皆是相交卦之序皆有義理有相反者有相生者爻變則義變也劉牧言兩卦相比上經二隂二陽相交下經四陽四隂相交是否曰八卦已相交了及重卦隻取二象相交為義豈又於卦畫相交也易須是默識心通隻如此窮文義徒費力【并劉元承手編】 橫渠先生曰序卦相受聖人作易須有次序 序卦無足疑序卦不可謂非聖人之緼今欲安置一物猶求審處況聖人之於易其間雖無極至精義大槩皆有意思觀聖人之書須布徧細密如是大匠豈以一斧可知哉【并易說】 白雲郭氏曰孔穎達曰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覆者表裡視之遂成兩卦屯蒙需訟之類皆是也變者反覆唯成一卦則變以對之乾坤坎離大過頤中孚小過八者是也此蓋卦變反對之象先天之學詳矣雖出於變象豈無其序哉故聖人所以序之也八卦之序有二帝出乎震一章八方之序也乾天也一章成卦先後之序也先序八卦於上故序六十四卦於此八卦序包犧之道六十四卦序文王之道也道至難明也聖人判之為三才離之為八卦使有目者可見有耳者可聞亦雲至矣於是又為之說為之序三才八卦之道纎介不遺而言易者尚或滞於空言而乖亂正道或溺於術數之用不明三聖人之大方斯學者所宜深戒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文王作易以乾坤坎離為上篇之用以艮兌震巽為下篇之用上篇終於坎離下篇終於既濟未濟頤大過小過中孚為二篇之正乾坤者易之本坎離者乾坤之用離肖乾坎肖坤中孚肖乾小過肖坤頤肖離大過肖坎既濟坎離之交未濟坎離之合坎離所以為乾坤用者得天地之中也斯聖人酬酢不倚千變萬化不離乎其中欤康節曰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至夫子序卦然後明生生不窮而天地之藴盡矣故太玄準之以玄圖【易傳】 新安朱氏曰或問序卦非聖人之書信乎曰此沙随程氏之說也先儒以為非聖人之藴某以為謂之非聖人之精則可謂非易之藴則不可周子分精與藴字甚分明序卦卻正是易之藴事事夾雜都有在裡面問如何謂易之精曰如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易之精問如序卦中亦見消長進退之義喚作不是精不得曰此正是事事夾雜有在裡面正是藴須是自一個生出以至於無窮便是精 序卦首言天地萬物男女夫婦是因鹹恒為夫婦之道說起非如舊人分天道人事之說大率上經用乾坤坎離為始終下經便當用艮兌巽震為始終 問序卦中有一二不可曉處如六十四卦獨不言鹹卦何也曰夫婦之道即鹹也問恐亦如上經不言乾坤但言天地則乾坤可見否曰然問不養則不可以動故受之以大過何也曰動則過矣故小過亦曰有其信者必行之故受之以小過問物不可以終壯故受之以晉壯與晉何别曰不但如此壯而已又更須進一步也 問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多寡不均何也曰卦有正對有反對乾坤坎離頤大過中孚小過八卦正對也正對不變故反覆觀之止成八卦其餘五十六卦反對也反對者皆變故反覆觀之共二十八卦以正對卦合反對卦觀之緫而為三十六卦其在上經不變卦凡六乾坤坎離頤大過是也自屯蒙而下二十四卦反之則為十二以十二而加六則十八也其在下經不變卦凡二中孚小過是也自鹹恒而下三十二卦反之則為十六以十六而加二亦十八也其多寡之數則未嘗不均也【并語録】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惟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 伊川先生曰萬物始生郁結未通故為盈塞於天地之問至通暢茂盛則塞意亡矣天地生萬物屯物之始生故繼乾坤之後【易傳】 橫渠先生曰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聚而不得出故盈雖雷亦然【易說】 廣漢張氏曰天地者萬物父母故生萬物然天覆乎上地載乎下而萬物在天地間充滿宇宙此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也夫天地之氣始交而隂陽之氣甄陶孕育勾而未萌甲而未拆此屯所以為物之始生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三才之序先天地而後萬物萬物盈天地之間人居萬物之中聖人之道周萬物而濟天下則萬物複附於聖人故聖人與天地相似是以萬物盈天地聖人之道亦盈天地物盡則聖人之道盡孟子所謂塞乎天地之間者也 易卦三才也乾坤為天地唯人事不齊故自屯以往皆為人道然後可配乾坤以見乾坤之大非諸卦比也屯為人事之始故次於坤物之始生屯之始也其究則盈也卦或有一義或二三義言於此者或取其一或二三取之不必皆同【并易說】 漢上朱氏曰上篇以乾坤坎離為用天地之生萬物也而有艮兌震巽焉天地萬物具而人道備矣下篇以艮兌震巽為用有萬物而後男女夫婦也而有乾坤坎離焉人道備而天地萬物備矣故曰三才同科厚薄相劘韓康伯不領此旨謂豈有天道人事偏於上下哉讀序卦而不察者也雲行雷動動必滿盈故曰屯者盈也震者物之始生坎者難也故曰屯者物之始生也【易傳】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 伊川先生曰屯者物之始生物始生稺小蒙昧未發蒙所以次屯也【易傳】 橫渠先生曰物生必蒙者蒙冒未肆【一作蒙稺者蒙昧未肆 易說】廣漢張氏曰其始生也蒙雜而未着故受之以蒙也蒙者蒙也此始生之初自然而蒙也異乎物之蒙而蒙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上蒙卦也下蒙物之蒙也物以稺而蒙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蒙冥昧也物生者必始於冥昧勾萌胎卵是也故次之以蒙蒙童蒙也物如此稺也【易傳】 物稺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 伊川先生曰夫物之幼稺必待養而成養物之所需者飲食也故曰需者飲食之道也雲上於天有蒸潤之象飲食所以潤益於物故需為飲食之道所以次蒙也 人之所需者飲食既有所需争所由起也訟所以次需也【并易傳】 橫渠先生曰需者飲食之道也雲上於天物皆有待之象【易說】 廣漢張氏曰此物之幼稺不可不養者乎故受之以需需者乃養之以中正不失其隂陽之和為飲食之道也夫飲食人之大欲不得其欲則必緻訟故受之以訟【易說】 白雲郭氏曰物稺不可不養故天地待聖人以成能養人為事也飲食欲也欲為訟之始【易說】 漢上朱氏曰物稺而無以養之則夭阏不遂蓄德養才者亦然故次之以需震坎為酒兌為口有飲食之道飲食所以養也飲食必有訟乾餱以愆豕酒生禍有血氣者必有争心故次之以訟【易傳】 訟必有衆起故受之以師師者衆也衆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 伊川先生曰師之興由有争也所以次訟也 比親輔也人之類必相親輔然後能安故既有衆則必有所比比所以次師也 物相比附則為聚聚畜也又相親比則志相畜小畜所以次比也畜止也止則聚矣【并易傳】 廣漢張氏曰烹鼋弗與遂萌簒弑之心采桑侵疆乃起戰争之患故始乎訟而衆起故受之以師也夫自五人為伍積而至萬二千五百人為師此師所以為衆然而無比安能統而歸於一乎故受之以比者言其相親比而有所畜止故受之以小畜【易說】 白雲郭氏曰畜德畜賢畜君畜衆皆畜也是以比必有畜【易說】 漢上朱氏曰訟者兩辭必以衆起故次之以師師衆也衆不能以治衆治衆者至寡也衆之所以比執一以禦之則衆治矣故次之以比比相親比也彼來比我我必畜之故次之以小畜【易傳】 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 伊川先生曰夫物之聚則有大小之别高下之等美惡之分是物畜然後有禮履所以繼畜也履禮也禮人之所履也【易傳】 橫渠先生曰德積則行必有方物積則散必有道【易說】廣漢張氏曰以内言之嘉會足以合禮以外言之萬物盛多可以備禮故受之以履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衆必有比比必有畜畜而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易說】 漢上朱氏曰物畜聚然後有上下尊卑之等上下尊卑所謂禮也故次之以履禮者履而行之者也【易傳】 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伊川先生曰履得其所則舒泰泰則安矣泰所以次履也【易傳】 廣漢張氏曰履得其道則所履者泰無适而不安矣此履所以受之以泰【易說】 白雲郭氏曰履之而通者安之道不通則不安非所宜履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所履者君子大道則其心泰然而安故次之以泰【易傳】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 康節先生曰諸卦不交於乾坤者則生於否泰否泰乾坤之交也 自泰至否其間則有蠱矣自否至泰其問則有随矣【并觀物外篇】 伊川先生曰夫物理往來通泰之極則必否否所以次泰也 夫天地不交則為否上下相同則為同人與否義相反故相次又世之方否必與人同力【一作欲】乃能濟同人所以次否也【并易傳】 廣漢張氏曰泰者隂陽交感而無所間故為通也治亂之相仍如環之無端故物安有久通者乎故受之以否夫泰而驕者所以緻否否而畏者所以複泰此物不可終否故受之以同人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泰否時也同有盈謙皆在人事自取之耳能盡同人之道則否傾矣舜文事也物不可者猶雲物不能終通終否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泰者萬物通也物終通則無節故次之以否否塞也物終否則乖異不相為用故次之以同人【易傳】 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