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以不仁為恥不以不義為畏夫仁義不足責故非利則不勸非威則不懲也人不知義而所見者利苟不早有以懲之則将至於無父無君其禍有不可勝言者此噬嗑之初九所以制之於其小屦校滅趾而使之不行乃小懲而大誡也使小人知所忌憚不敢肆其暴戾是乃小人之福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小人非不知天下之所謂善惡亦非不知天下之禍福也蓋昧於善惡幾微之際故積而至於大惡以受天下之大禍者多矣聖人憫其愚而受禍也於是制刑以小懲之懲其小而誡於大則終無大惡大禍之虞是豈非小人之福哉此所以屦校滅趾於初然後終無咎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小人不恥不仁故不畏不義陷於死亡辱及其先恥孰大焉雖愚也而就利避害與人同故見利而後勸威之而後懲小懲大誡猶為小人之福況真知義乎【易傳】
新安朱氏曰此釋噬嗑初九爻義【本義】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滅耳兇
伊川先生曰人之聾暗不悟積其罪惡以至於極古人制法罪之大者何以校為其無所聞知積成其惡故以校而滅其耳誡聰之不明也【易傳】
廣漢張氏曰善之於惡皆曰積善固可欲也然不積亦未至於成名惡固可惡也然不積亦未至於滅身奈何小人以小善未足以成名而不為以小惡未足以滅身而不去終至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至於噬嗑上九何校滅耳兇由此觀之初之屦校滅趾使之不行者豈非小人之福乎【易說】白雲郭氏曰善惡之道皆積而至非一朝一夕之故積惡不已能無終兇乎明善惡之積知所當為知所當去斯謂之君子已夫【易說】
漢上朱氏曰精於義者豈一日積哉彼積不善以滅其身者不知小善者大善之積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此釋噬嗑上九爻義【本義】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伊川先生曰漢王允唐李德裕不知此戒所以緻禍敗也【易傳】
橫渠先生曰明君子之見幾【易說】
廣漢張氏曰否之九五休天下之否而天下已向於泰通之時也然古之人君在解則必思夙吉在既濟則必思豫防故人皆樂於安也乃安而不忘危人皆知其存也乃存而不忘亡人皆習於治也乃治而不忘亂如此則身安而國家可保故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夫審其亡之戒而系之苞桑則根本固而不可動搖矣【易說】
白雲郭氏曰安危存亡治亂蓋相代相生之道是以聖人居安慮危故終無危亡之患【易說】
漢上朱氏曰夫身者國家之本存亡治亂之所系身雖安矣猶不可恃也故安其位者危保其存者亡有其治者亂君子兢兢業業不恃其有故身安而國家可保國家保而德崇矣【易傳】
新安朱氏曰此釋否九五爻義【本義】 問危者以其位為可安而不知戒懼故危亡者以其存為可常保是以亡亂者是自有其治如有其善之有是以亂曰某舊也如此說看來保字說得較牽強隻是常有危亡與亂之慮則可以安其位保其存有其治【語錄】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言不勝其任也
伊川先生曰居大臣之位當天下之任而所用非人至於覆敗乃不勝其任可羞愧之甚也其形渥謂赧汗也其兇可知系辭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力小小而任重鮮不及矣言不勝其任也蔽於所私德薄知小也【易傳】
橫渠先生曰不知利用以安身者【易說】
廣漢張氏曰古之人方其人君任用之際必自揣其才力可以勝其任乎然後膺人君顧托庶幾上不負其社稷下不負其生靈鼎之九四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如鼎之折足其形流汗而兇也蓋不能自揣以勝其所任乎【易說】
白雲郭氏曰道之用無施不可自一身至天下其用皆一安有不勝之患哉此論不勝其任者蓋因鼎而言也鼎器也於人才器之象也才器限量不同猶若鼎然故有不勝其任之兇君子不器則無限量矣故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易說】漢上朱氏曰位欲當德謀欲量知任欲稱力三者各當其實則用利而身安小人志在於得而已以人之國僥幸萬一鮮不及禍自古一敗塗地殺身不足以塞其責者本於不知義而已【易傳】
新安朱氏曰此釋鼎九四爻義【本義】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易曰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如石焉寜用終日斷可識矣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明道先生曰先見則吉可知不見故緻兇【朱公掞問學拾遺】介于石理素定也理素定故見幾而作何俟終日
哉【李籲所録】
伊川先生曰夫見事之幾微者其神妙矣乎君子上交不至於谄下交不至於渎者蓋知幾也不知幾則至於過而不已交於上以恭巽故過則為谄交於下以和易故過則為渎君子見於幾微故不至於過也所謂幾者始動之微也吉兇之端可先見而未着者也獨言吉者見之於先豈複至有兇也君子明哲見事之幾微故能其介如石其守既堅則不惑而明見幾而動豈俟終日也斷别也其判别可見矣微與彰柔與剛相對者也君子見微則知彰矣見柔則知剛矣知幾如是衆所仰也故贊之曰萬夫之望【易傳】 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智之圓也【李籲師說】
橫渠先生曰人道之用盡於接人而已谄渎召禍理勢必然故君子俯仰之際直而好義知幾莫大焉知幾者為能以屈為信 幾象見而未形也形則涉乎明不待神而後知也吉之先見雲者順性命則所先皆吉也 知幾其神由經正以貫之則寜用終日斷可識矣 君子見其幾則随有所處不可過也豈俟終日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夫幾則吉兇皆見特言吉者不作則已作則所求乎向吉 豫之六二常不動故能得動之微 不終日貞吉言速正則吉也六二以隂居隂獨無累於四故其介如石雖體柔順以其在中而靜何俟終日必知幾而正矣常易故知險常簡故知阻君子見常不動故能得動之微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苟見其幾則時處置不欲過何俟終日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特言吉者事則直求須向吉也 觀其幾者善之幾也惡不可謂之幾如曰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亦止言吉耳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人事不過於上下之交此可盡人道也且如孝弟人之本亦可以言幾造端乎夫婦亦可以言幾親親而尊賢亦可以為幾就親親尊賢而求之又有幾焉又如言不誠其身不悅於親亦是幾處苟要入德必始於知幾 未嘗不得其中故動止為衆人之表【一無止字】易曰原始要終故知死生之說死生止是人之終始也學必知幾造微知微之顯知風之自知遠之近可以入德由微則遂能知其顯由末即至於本皆知微知彰知柔知剛之道也【并易說】
廣漢張氏曰豫之六二當天下悅豫之時人皆樂通於物而為悅也六二乃介然如石當是時也上交於五不為谄谀也下交於初不為?渎也乃介如石焉其方寸之地淵靜而物來能名事至能斷寜用終日斷可識矣故在微而能知彰在柔而能知剛宜乎天下萬民望之而為标準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人有君子小人之辨者以君子知道知道則知幾矣小人不知道不知道則不知幾矣是以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惡積而不可揜罪大而不可解皆以其不知幾故也且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言吉則兇可知君子由幾而趣者吉也故此獨言吉方豫之時其介如石有無逸之戒居上居下無與為豫者是以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而為知幾之君子也且谄渎至微也而鳴豫之兇有由谄渎而生者是其所以為幾也君子極深研幾則能盡神故曰知幾其神乎知微知彰自微而知着也知柔知剛由一而知二也是皆知幾之道也知幾則能成天下之務是有長人之道故為萬夫之望橫渠先生曰常易故知險常簡故知阻豫之六二常不動故能得動之微【易說】 至誠者大則通於道小則窮於理天下事物未有能逃於此者是以禍福善不善必先知之自君子觀之謂之知幾自衆人言之謂之前知易曰知幾其神矣乎故此論前知則曰至誠如神【中庸解】
漢上朱氏曰神難言也精義入神以緻用其惟知幾乎知幾其神矣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譬如陽生而井溫雨降而雲出衆人不識而君子見之其於行義也不亦有餘裕乎夫安危存亡之幾在於始交之際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義之與比無悔吝藏於其中知幾故也是以君子見微已去小人遇禍不知見與不見相去遠矣進此道者存乎介而已确然守正不轉如石者乃能見之其心定其智明默識而善斷故不俟終日也守身如此無一朝之患矣知彰易知微難知剛易知柔而剛難君子見幾故知微知彰知柔知剛一龍一蛇或弛或張唯義是适則萬夫望之而取法焉所從者豈特其朋從之彼勞思慮者亦末矣【易傳】
新安朱氏曰此釋豫六二爻義漢書吉之之間有兇字【本義】 易曰知幾其神乎便是這事難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今有一様人其不畏者又言過於直其畏謹者又更不敢說一句話此便是不曉得那幾若知幾則自中節無此病矣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蓋上交貴於恭恭則便近於谄下交貴和和則便近於渎蓋恭與谄相近和與渎相近隻争些子便至於流也 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下面說幾最要看個幾字隻争些子凡事未至而空說道理易見事已至而顯然道理也易見惟事之方萌而動之微處此最難見或問幾者動之微何以獨於上交下交言之曰上交要恭遜才恭遜便不知不覺有個谄底意思在裡下交不渎亦是如此所謂幾者隻才覺得近謟近渎便勿令如此此便是知幾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幾者動之微是欲動未動之間便有善惡便須就這處理會若到發出處更怎生奈何得所以聖賢說謹獨便是要就幾微處理會 漢書說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似說得是幾自是有善有惡君子見幾亦是見得方舍惡從善問伊川說見微則知彰矣見柔則知剛矣其說如何曰也好看來隻作四件事亦自好既知微又知彰既知柔又知剛言其無所不知所以為萬民之望也【并語録】
子曰顔氏之子其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