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十

關燈
先生曰義之所包知也其義周盡萬物之理其道足以濟天下故無過差【經說】 今語道則須待要寂滅湛靜形便如槁木心便如死灰豈有直做牆壁木石而謂之道所貴乎智周天地萬物而不遺又幾時要如死灰所貴乎動容周旋中禮又幾時要如槁木論心術無如孟子也隻謂必有事焉今既如槁木死灰則卻於何處有事【呂與叔東見録】 橫渠先生曰未能周萬物則必有過過失也君子立法必其智周天下之利害而其道又足以濟天下然後不過過失也智周萬物道濟天下然後不錯若不如此或得於彼則或失於此也天惟運動一氣鼓萬物而生無心以恤物聖人則有憂患不得似天天地設位聖人成能聖人主天地之物又智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必也為之經營不可以有愛付之無憂【易說】儒者則因明緻誠因誠緻明故天人合一緻學而 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正蒙】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緻博大之事則當以博大求之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也【經學理窟】 白雲郭氏曰聖人以周物為知以濟天下為道未嘗私一身而周濟之也故能與天地相似其道雖大而不為過者以此上言與天地相似猶中庸所謂參天地也此言智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猶中庸所謂非自成已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性者萬物之一源知性則知天知天則知物無非我者故智周乎萬物智周乎萬物而不知以道濟天下則過矣惟智周萬物而道濟乎天下故不過此言易之體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此聖人盡性之事也天地之道知仁而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知且仁則知而不過矣【本義】 知周乎萬物便是知幽明生死鬼神之理 問本義雲知周萬物者天也道濟天下者地也是如何曰此與後段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又自不同此以清濁言彼以動靜言智是先知得較虛故屬之天道濟天下則普濟萬物實惠及民故屬之地【并語録】 旁行而不流 伊川先生曰旁通遠及而不流失正理【經說】 橫渠先生曰旁行不流圓神不倚也【易說】 白雲郭氏曰聖人應天下之變一以易道而已故雖委曲旁通而未嘗逐物流移适則用之過則棄之而已所以和而不流也蓋亦曲能有誠之義【易說】漢上朱氏曰道濟天下酬酢萬變其道旁行散徙流而不反徇物而喪已亦過矣故道濟天下旁行而不流此言易之用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旁行者行權之知也不流者守正之仁也【本義】 問旁行而不流曰此小變而不失其大常然前後卻有故字又相對此一句突然易中自時有恁地處頗難曉 知周萬物是體旁行是可與權乃推行處下面樂天知命是自得處三節各說一理 旁行不流言其道旁行而不流於偏也【并語録】 樂天知命故不憂 明道先生曰樂天知命通上下而言之也聖人樂天則不須言知命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者爾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是矣命者所以輔義一循於義則何庸斷之以命哉若夫聖人之知天命則異於此 仁者不憂樂天者也【并劉絢師訓】 仁者在已何憂之有凡不在已逐物在外皆憂也樂天知命故不憂此之謂也若顔子箪瓢在他人則憂而顔子獨樂者仁而已【朱公掞問學拾遺】 伊川先生曰順乎理樂天也安其分知命也順理安分故無所憂【經說】 橫渠先生曰聖人樂天故合内外而誠其仁【正蒙】白雲郭氏曰聖人不能無憂而此言不憂者蓋聖人之憂在道而其所不憂者在身樂天則無僞知命則無欲憂者僞欲之所生無僞無欲無适而非天則憂無自而至也此言天者孟子所謂知性則知天之天也此言命者孟子所謂有命焉之命也中庸言天命之謂性亦是道也故此言樂天知命說卦言窮理盡性至於命及中庸孟子之言其道皆一緻中說竊聖人之言曰樂天知命吾何憂窮理盡性吾何疑其言似也其道非也且言樂天知命吾何憂雖未大失然其意以窮通為命矣至言窮理盡性其失遠矣夫窮理盡性聖人之事非特去疑而已其與樂天知命相為終始未易以憂疑為辨也語曰知者不惑不惑則無疑矣況窮理盡性聖人之事乎聖人之無疑久矣至於盡已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又豈無疑而已哉文中子不明此務為心迹之說反覆其言不過於一身憂疑而止耳蓋不知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以窮理盡性之說者也故區區於心迹之間終不能遺一身而觀之是之謂不知道【易說】漢上朱氏曰道之行否有命窮亦樂通亦樂不以天下累其心故不憂此言易之貞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既樂天理而又知天命故能無憂而其知益深【本義】 問樂天知命雲通上下言之又曰聖人之知天命則異於此某竊謂樂天知命便是說聖人曰此一段亦未安樂天知命便是聖人異者謂與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自别 旁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此兩句本皆是知之事蓋不流便是貞也不流是本旁行是應變處無本則不能應變能應變而無其本則流而入變詐矣細分之則旁行是知不流屬仁其實皆是知之事對下文安土敦乎仁故能愛一句專說仁也【并語録】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伊川先生曰安土安所止也敦乎仁存乎同也是以能愛【經說】 橫渠先生曰安土樂其所自生忠厚之道也【易說】 安所遇而敦仁故其愛有常心有常心則物被常愛也樂天安土所居而安不累於物也【并正蒙】 白雲郭氏曰安土常人之情聖人之治因之而已固不能從已之欲也能因其所安而安之而後可以敦乎仁敦乎仁則愛道廣矣所謂仁者愛人也愛者好生之德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安土者所遇而安也雖所遇而安亦未嘗一日忘天下笃於仁者也故能愛此言易正而亨也【易傳】 新安朱氏曰随處皆安而無一息之不仁故能不忘其濟物之心而仁益笃蓋仁者愛之理愛者仁之用故其相為表裡如此【本義】 問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曰此是與上文樂天知命對說樂天知命是知崇安土敦仁是禮卑安是随所居而安在在處處皆安若自家不安何以能愛敦隻是笃厚去盡己私全是天理更無夾雜充足盈滿方有個敦厚之意隻是仁而又仁敦厚於仁故能愛惟安土敦仁則其愛自廣 安土者随所寓而安若自擇安處便隻知有已不知有物也此厚於仁者之事故能愛也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聖人說仁是恁地說不似江西人說知覺相似此句說仁最密【并語録】又曰安土者随所遇而安也敦乎仁者不失其 天地生物之心也安土而敦乎仁則無适而非仁矣所以能愛也仁者樂山之意於此可見【荅何鎬】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康節先生曰神者易之主也所以無方易者神之用也所以無體 又曰神無方而性有質【并觀物外篇】明道先生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者模範出一天地爾非在外也如此曲成萬物豈有遺哉 冬寒夏暑隂陽也所以運動變化者神也神無方故易無體若如或者别立一天謂人不可以包天則有方矣是二本也【并劉絢師訓】 伊川先生曰範圍俗語謂之模量模量天地之運化而不過差委曲成就萬物之理而無遺失通晝夜阖辟屈伸之道而知其所以然如此則得天地之妙用知道德之本源所以見至神之妙無有方所而易之準道無有形體【經說】 範圍天地之化天本廓然無窮但人以目力所及見其寒暑之序日月之行立此規模以窺測它天地之化不是天地之化其體有如城郭之類都盛其氣假使言日升降於三萬裡不可道三萬裡外更無物又如言天地升降於八萬裡中不可道八萬裡外天地盡學者要默體天地之化如此言之甚與天地不相似其卒必有窒礙【入關語録】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晝夜死生之道也【暢潛道録】 橫渠先生曰過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