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通天第七十二
黃帝問于少師曰。
餘嘗聞人有陰陽。
何謂陰人。
何謂陽人。
少師曰。
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不離于五。
人亦應之。
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
而略言耳。
口弗能遍明也。
黃帝曰。
願略聞其意。
有賢人聖人。
心能備而行之乎。
少師曰。
蓋有太陰之人。
少陰之人。
太陽之人。
少陽之人。
陰陽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
其态不同。
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一陰一陽者。
始生之兩儀。
應陰陽和平之人也。
太陰少陰。
太陽少陽。
應所生之四象也。
人秉天地之氣而生。
成此形氣。
是以陰陽二十五人章。
論地之五行。
以生此形。
故論五音之形。
此論人合天之陰陽四象。
故篇名通天。
而論人之态也。
黃帝曰。
其不等者。
可得聞乎。
少師曰。
太陰之人。
貪而不仁。
下齊湛湛。
好内而惡出。
心和而不發。
不務于時。
動而後之。
此太陰之人也。
(内葉讷惡去聲) 趙庭霞曰。
太陰之人。
太偏于陰矣。
其人陰險。
故貪而不仁。
陰内而陽外。
故好内而惡出。
湛湛。
清潔貌。
下齊。
謙下整齊。
足恭之态也。
心和而不發。
陰柔之性也。
不務于時者。
不通時務也。
動而後之者。
見人之舉動。
而後随之。
柔順之态也。
少陰之人。
小貪而賊心。
見人有亡。
常若有得。
好傷好害。
見人有榮。
乃反愠怒。
心疾而無恩。
此少陰之人也。
(好俱去聲) 趙氏曰。
少陰之人。
少偏于陰。
故小貪。
然陰險之性。
局量褊淺。
故常好賊害之心。
利人之失。
而忌人之得也。
太陽之人。
居處于于。
好言大事。
無能而虛說。
志發于四野。
舉措罔顧是非。
為事如常自用。
事雖敗而無常悔。
此太陽之人也。
趙氏曰。
于于。
自足貌。
好言大事。
無能而虛說。
言大不慚。
無必為之志也。
志發于四野者。
放曠而肆志也。
舉措罔顧是非者。
恣意妄行。
颠倒從違也。
自用者。
言不式古。
行不遵先也。
雖敗而無常悔者。
陽剛而矯強也。
陽在外。
故偏陽之人。
好誇張于外。
而無内之實行也。
少陽之人。
是谛好自貴。
有小小官。
則高自宜。
好為外交而不内附。
此少陽之人也。
趙氏曰。
是谛好自貴者。
好自審為貴也。
有小官則高者。
妄自尊高也。
好外交而不内附者。
陽性之外務也。
陰陽和平之人。
居處安靜。
無為懼懼。
無為欣欣。
惋然從物。
或與不争。
與時變化。
尊則謙謙。
譚而不治。
是謂至治。
趙氏曰。
居處安靜者。
恬虛無也。
無為懼懼。
無為欣欣者。
心安而不懼。
志閑而少欲也。
惋然從物。
或與不争者。
與物無競。
與世不争也。
與時變化者。
随世變遷。
所謂禹稷顔回同道也。
居尊而謙。
其德愈光也。
譚而不治者。
無為而治也。
至治者。
不治之治也。
此陰陽和平之象。
賢人聖人。
心能備而行之。
則心正身修。
而可以平治天下矣。
古之善用針灸者。
視人五态乃治之。
盛者瀉之。
虛者補之。
偏陽之人。
瀉陽補陰。
偏陰之人。
瀉陰補陽。
此言針合天地人三才之道。
可以挽回天地陰陽之造化者也。
朱衛公曰。
陰陽之氣皆從下而上。
古之善灸者。
能啟陰陽之氣以上行。
黃帝曰。
治人之五态奈何。
少師曰。
太陰之人。
多陰而無陽。
其陰血濁。
其衛氣澀。
陰陽不和。
緩筋而濃皮。
不之疾瀉。
不能移之。
趙庭霞曰。
太陰之人。
多陰無陽。
故其陰血濃濁。
陽氣者。
通會于腠理。
無陽。
故衛氣所行之澀滞也。
陰血多。
故筋緩。
血多氣少。
故皮堅而濃。
此陰陽不和之劇。
不之疾瀉。
不能移易也。
少陰之人。
多陰少陽。
小胃而大腸。
六腑不調。
其陽明脈小。
而太陽脈大。
必審調之。
其血易脫。
其氣易敗也。
趙氏曰。
在内者。
五髒為陰。
六腑為陽。
多陰少陽。
故六腑不調也。
陽氣生于中焦。
其陽明脈小者。
生陽之本不足也。
太陽之氣。
生于水中。
太陽脈大者。
寒水之氣盛也。
此陰陽不和。
故其血易脫而氣易敗。
必審察其盛虛以調之。
闵士先曰。
多陰無陽。
故不疾瀉其陰血。
則陰陽不能移易。
多陰少陽。
故宜調之。
蓋陰陽不和。
自不能交相守矣。
朱衛公曰。
中下二焦之精氣。
互相資生而資益者也。
陽明脈小。
太陽脈大。
此先後天之氣不和。
故易脫而易敗。
倪仲玉曰。
上節論在外之陰陽。
此論在内之陰陽。
蓋外有陰陽。
而内有陰陽也。
外不和必因于内。
内不和必及于外。
太陽之人。
多陽而少陰。
必謹調之。
無脫其陰。
而瀉其陽。
陰重脫者陽狂。
陰陽皆脫者。
暴死不知人也。
趙氏曰。
無脫其陰而瀉其陽者。
陽為陰之固也。
若陰氣重脫。
則為陽狂。
陰陽皆脫。
則為暴死。
蓋陽為陰之固。
陰為陽之守。
陽氣生于陰中。
陰重脫。
則陽亦脫矣。
少陽之人。
多陽少陰。
經小而絡大。
血在中而氣外。
實陰而虛陽。
獨瀉其絡脈則強。
氣脫而疾。
中氣不足。
病不起也。
趙氏曰。
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小胃而大腸者。
以上為陽而下為陰也。
經小而絡大者。
以裡為陰而表為陽也。
血在中而氣外者。
陰在内而陽在外。
血為陰而氣為陽也。
故欲實陰而虛陽。
獨瀉其絡脈則強。
如瀉氣。
則氣脫而疾。
緻中氣不足。
病不起也。
闵士先曰。
上節論瀉陽當防其陰脫。
謂陰陽之二氣也。
此以血為陰而氣為陽。
充膚熱肉之氣。
從裡之經隧。
而出于絡脈皮膚。
故欲實陰虛陽。
獨瀉其絡脈則強。
至于三焦通會之元真。
不可瀉也。
瀉之則疾脫。
脫則中氣不足。
病不起也。
此章論陰陽之理。
參伍錯綜。
蓋陰陽者。
有名而無形。
若以有形之腸胃經絡。
表裡上下。
皆可以論陰陽者也。
朱衛公曰。
陰陽血氣之源流。
頭緒紛纭。
須貫通全經。
而後可以無惑。
陰陽和平之人。
其陰陽之氣和。
血脈調。
謹診其陰陽。
視其邪正。
安容儀。
審有餘不足。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此所以調陰陽。
别五态之人者也。
趙庭霞曰。
陰陽之氣和。
氣有陰陽也。
血脈調。
謹診其陰陽。
血有陰陽也。
視其邪正。
安其容儀。
形中之陰陽也。
審其有餘不足。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調其氣之盛虛也。
如氣無盛虛。
則以經取之。
調其血之虛實也。
此所以調陰陽。
别五态之人也。
朱衛公曰。
始論無形之四象。
而漸及于有形之五行。
黃帝曰。
夫五态之人者。
相與毋故。
卒然新會。
未知其行也。
何以别之。
少師答曰。
衆人之屬。
不知五态之人者。
故五五二十五人。
而五态之人不與焉。
五态之人。
尤不合于衆者也。
(毋無同) 趙氏曰。
此論視其狀而即知其态也。
蓋陰陽五态之人。
與五音之二十五人不同也。
尤不合于衆人者也。
故當視其形狀以别之。
闵士先曰。
在天呈象。
在地成形。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故前章論五行之形。
而後合于六氣。
此論陰陽四象。
而複合于有形。
黃帝曰。
别五态之人奈何。
少師曰。
太陰之人。
其狀然黑色。
念然下意。
臨臨然長大。
然未偻。
此太陰之人也。
趙氏曰。
然者。
黑暗而無光明也。
念然下意。
即下齊足恭之意也。
身半以下為陰。
是以臨臨然。
胫之長大也。
朱衛公曰。
胫長大。
故俯恭于身半以上。
而未伛偻也。
念然下意。
而未偻者。
形容其無陽之人。
而作此态也。
少陰之人。
其狀清然竊然。
固以陰賊。
立而躁。
行而似伏。
此少陰之人也。
(險同) 馬仲化曰。
清然。
冷貌。
竊然者。
消沮閉藏之貌也。
以陰險賊害為心。
故有此态也。
其立也躁而不靜。
陰善躁也。
行而似伏者。
其内藏沉思反側之心故耳。
太陽之人。
其狀軒軒儲儲。
反身折。
此太陽之人也。
馬氏曰。
車之向前曰軒。
軒軒者。
面高而軒昂也。
儲儲挺然之狀。
反身折者。
腹仰而倨然也。
此居處于于。
好言大事之人。
故有此狀也。
少陽之人。
其狀立則好仰。
行則好搖。
其兩臂兩手。
則常出于背。
此少陽之人也。
趙氏曰。
立則好仰。
即反身折之狀。
行則好搖者。
初陽生動之象也。
其兩臂兩手。
常出于背者。
謂常反挽其手于背。
此皆輕倨傲慢之狀。
無叉手掬恭之貌也。
陰陽和平之人。
其狀委委然。
随随然。
然。
愉愉然。
HTHT然。
豆豆然。
衆人皆曰君子。
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趙氏曰。
委委雍雍。
自得之貌。
随随。
不急遽也。
。
尊嚴貌。
愉愉。
和悅也。
HTHT。
目好貌。
豆豆。
有品也。
蓋存乎人者。
莫良于眸子。
胸中正。
故眸子然而美好也。
此陰陽和平之人。
衆人皆曰君子。
蓋自賢人以至于聖人。
皆可以君子稱也。
卷九 官能第七十三 黃帝問于岐伯曰。
餘聞九針于夫子衆多矣。
不可勝數。
餘推而論之。
以為一紀。
餘司誦之。
子聽其理。
非則語餘。
請正其道。
令可久傳後世無患。
得其人乃傳。
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
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
用針之理。
必知形氣之所在。
左右上下。
陰陽表裡。
血氣多少。
行之逆順。
出入之合。
謀伐有過。
知解結。
知補虛瀉實。
上下氣門。
明通于四海。
審其所在。
寒熱淋露。
以輸異處。
審于調氣。
明于經隧。
左右支絡。
盡知其會。
寒與熱争。
能合而調之。
虛與實鄰。
知決而通之。
左右不調。
犯而行之。
明于逆順。
乃知可治。
陰陽不奇。
故知起時。
審于本末。
察其寒熱。
得邪所在。
萬刺不殆。
知官九針。
刺道畢矣。
此章論用針之理。
必明知陰陽血氣之流行出入。
逆順淺深。
五髒六腑之經輸配合。
虛實疾徐而針論畢矣。
形氣之所在。
左右上下。
陰陽表裡。
血氣多少。
此形中之陰陽血氣也。
行之逆順者。
皮膚經脈之血氣。
交相逆順而行也。
出入之合者。
經脈外内之氣血。
有本标之出入。
有離而有合也。
謀伐有過者。
謂有過之脈。
宜伐而去之。
知解結者。
謂契紹之門戶。
有所結而不通者宜解之。
此言血氣之流行于經脈外内之間。
或留積于脈内。
或阻滞于氣街之門也。
知補虛瀉實。
上下氣門者。
知六腑氣街之門戶。
虛實之堅軟者。
則知補瀉之所在也。
明通于四海者。
知膻中沖脈。
胃腑腦髓之出入也。
寒熱。
陰陽血氣也。
淋露。
中焦所生之津液也。
審其所在。
以輸異處者。
當知膻中之宗氣。
輸于經脈之外内。
以應呼吸漏下者也。
沖脈之血氣。
半輸于十二經脈之中。
半散于皮膚之外者也。
胃腑所生之津液。
淖澤注于骨。
而補益腦髓者也。
審于調氣。
明于經隧者。
知胃腑所出之血氣。
注于經隧。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左右肢絡盡知其會者。
左注右而右注左。
左右上下。
與經相幹。
布于四肢。
出于絡脈。
與脈外之氣血。
相會于皮膚分肉間也。
寒與熱争者。
陰陽之氣不和也。
故當合而調之。
虛與實鄰者。
血與氣之不和也。
故知決而通之。
左右不調者。
人迎氣口之不調。
故當犯而行之。
陰陽不奇者。
髒腑陰陽。
交相配合。
十二經脈。
交相貫通也。
故知起時者。
如乘秋則肺先受邪。
乘春則肝先受邪之類也。
如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
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之類也。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
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之類也。
如正月太陽寅。
故為腰腫痛。
陽明者午也。
陽盛而一陰加之。
故灑灑振寒之類也。
如手太陽之筋病。
名曰仲春痹。
足少陽之筋病。
名曰孟秋痹也。
蓋知髒腑之陰陽。
故知病起之時也。
本末。
病之本标也。
寒熱。
陰陽之邪也。
用針之理。
知陰陽血氣之流行出入。
則知邪之所在矣。
按此篇乃全經之總綱。
帝平時詳析咨訪于伯。
已得其宗旨。
故複宣揚以發明之。
故曰餘聞九針于夫子衆多矣。
不可勝數。
餘推而論之。
以為一紀。
紀、綱也。
明于五輸徐疾所在。
屈伸出入。
皆有條理。
言陰與陽。
合于五行。
五髒六腑。
亦有所藏。
四時八風。
盡有陰陽。
各得其位。
合于明堂。
各處色部。
五髒六腑。
察其所痛。
左右上下。
知其寒溫。
何經所在。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
知其所苦。
膈有上下。
知其氣所在。
先得其道。
稀而疏之。
稍深以留。
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
推而下之。
從下上者。
引而去之。
視前病者。
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
留而補之。
入于中者。
從合瀉之。
針所不為。
灸之所宜。
上氣不足。
推而揚之。
下氣不足。
積而從之。
陰陽皆虛。
火自當之。
厥而寒甚。
骨廉陷下。
寒過于膝。
下陵三裡。
陰絡所過。
得之留止。
寒入于中。
推而行之。
經陷下者。
火則當之。
結絡堅緊。
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
兩跷之下。
男陰女陽。
良工所禁。
針論畢矣。
五輸者。
五髒五輸。
五五二十五輸。
六腑六輸。
六六三十六輸。
本經雲。
因其氣之實虛疾徐而取之。
故明知五輸之實虛。
則知疾徐之所在矣。
其髒腑之十二經脈。
屈伸出入。
皆有循度之條理也。
言陰與陽。
合于五行者。
言五髒六腑。
合于天之陰陽。
地之五行也。
五髒六腑。
亦有所藏者。
五髒藏五神志。
六腑傳導水谷。
膽為中精之府。
膀胱為津液之所藏也。
四時八風。
盡有陰陽。
各得其位。
合于明堂者。
五色篇之所謂黃赤為風。
青黑為痛。
白為寒。
五色各見其部。
察其浮沉。
以知淺深。
視色上下。
以知病處也。
五髒六腑。
察其所痛。
在身形之左右上下。
則知寒溫之邪。
在于髒腑之何經也。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
知其所苦者。
邪氣髒腑篇之所謂脈滑者。
尺之皮膚亦滑。
脈澀者。
尺之皮膚亦澀。
心脈滑甚為善渴。
澀甚為喑是也。
膈有上下。
知其氣所在者。
膈上為宗氣之海。
上焦開發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者也。
膈下乃胃腑中焦之分。
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者也。
故知其氣之所在。
先得其所出之道路。
稀而疏之。
以導氣之出也。
稍深以留。
以緻谷氣。
知谷氣已至。
故能徐而入之。
複使氣之入也。
身半以上為陽。
身半以下為陰。
大熱在上。
故當推而下之。
使下和于陰也。
從下上者。
熱厥也。
熱厥之為熱也。
起于足而上。
故當引行于上而去之。
夫大熱在上。
由中焦之所生。
熱厥于下。
因酒入于胃。
氣聚于脾中不得散。
故視身以前痛者。
常先取之。
此氣因于中。
當先取之中焦也。
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太陽之氣。
主于膚表。
大寒在外。
寒水之氣在表也。
故當留而補之。
候陽氣至而針下熱。
補其陽以勝其寒也。
如寒邪上入于中者。
從合以瀉之。
夫合治内腑。
使寒邪從腸胃以瀉出之也。
夫寒氣之甚于外而入于中者。
因陽氣之在下也。
故針所不能為者。
灸之所宜也。
上氣不足者。
推而揚之。
下氣不足者。
積而從之。
謂氣本于下之所生也。
陰陽皆虛。
火自當之。
蓋艾能于水中取火。
能啟陽氣于陰中也。
厥而寒甚。
起于廉骨下之陷中。
而上逆于膝。
此寒厥也。
寒厥起于足五趾之裡。
集于膝下。
而聚于膝上。
蓋氣因于中。
陽氣衰。
不能滲營其經絡。
陽氣日損。
陰氣獨在。
故為之寒。
是以取陽明之下陵三裡以補之。
此寒厥之在氣也。
若寒氣從絡之所過。
得之則留而止之。
如寒入于中。
則當推而行之。
此治寒厥之法也。
經氣陷下。
以火灸之。
結絡堅緊者。
中有着血。
血寒。
故火所治之。
調經論曰。
病不知所痛。
兩跷為上。
蓋陽跷陰跷。
并起于足踝。
上循胸裡。
故痛在跷脈之上者。
不知痛處也。
是以不知所苦痛者。
當取兩跷于踝下也。
男子數其陽。
女子數其陰。
故男取陰而女取陽。
此良工之所禁也。
能知髒腑陰陽。
寒熱虛實。
表裡上下。
補瀉疾徐。
針論畢矣。
用針之服。
必有法則。
上視天光。
下司八正。
以辟奇邪。
而觀百姓。
審于虛實。
無犯其邪。
是得天之露。
遇歲之虛。
救而不勝。
反受其殃。
故曰必知天忌。
闵士先曰。
服、事也。
言用針之事。
當合于天時也。
夫針者。
所以候氣也。
故當上視天光。
因天之序。
盛虛之時。
移光定位。
正立而待。
蓋俟天之陽。
以助人之氣也。
下司八正。
所以候八風之虛邪。
以時至者也。
虛實者。
人氣之有盛衰也。
得天之露者。
清邪中上。
陽中霧露之氣也。
遇歲之虛者。
逢年之虛。
值月之空。
失時之和。
救而不能勝邪。
則反受其殃。
故曰必知天忌。
乃言針意。
法于往古。
驗于來今。
觀于窈冥。
通于無窮。
粗之所不見。
良工之所貴。
莫知其形。
若神仿佛。
闵氏曰。
法于往古者。
先知針經也。
驗于來今者。
先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以候氣之浮沉。
而調之于身。
觀其立有驗也。
觀于窈冥者。
言形氣營衛之不形于外。
而工獨知之。
通于無窮者。
可以傳于後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異也。
然而不形見于外。
故俱不能見也。
視之無形。
嘗之無味。
故莫知其形。
若神仿佛。
邪氣之中人也。
灑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
先見于色。
不知于其身。
若有若無。
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
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
乃救其萌芽。
下工守其已成。
因敗其形。
闵士先曰。
此言虛邪傷形。
而正邪中氣也。
虛邪者。
虛鄉不正之邪風。
如春時之風從西方來。
夏時之風從北方來。
蓋人秉地之五行而成此形。
是以五方不正之氣。
而傷人之形也。
正邪者。
風寒暑濕燥火。
天之正氣也。
天有此六氣。
而人亦有此六氣。
是以正邪中氣者。
同氣相感也。
中于氣故先見于色。
不知于其身。
若有若無。
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
乃救其萌芽。
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
盡調不敗而救之。
下工守其已成。
救其已敗。
救其已敗者。
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
因病而敗之也。
是故工之用針也。
知氣之所在。
而守其門戶。
明于調氣。
補瀉所在。
徐疾之意。
所取之處。
瀉必用圓。
切而轉之。
其氣乃行。
疾而徐出。
邪氣乃出。
伸而迎之。
搖大其穴。
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
外引其皮。
令當其門。
左引其樞。
右推其膚。
微旋而徐推之。
必端以正。
安以靜。
堅心無懈。
欲微以留。
氣下而疾出之。
推其皮。
蓋其外門。
真氣乃存。
用針之要。
無忘其神。
闵氏曰。
知氣之所在者。
知病氣之所在。
而守其門戶。
門者。
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明于調氣者。
知氣之實虛。
而為之補瀉。
以疾徐之意而取之也。
瀉必用圓者。
圓活而轉之。
其氣乃行也。
疾内而徐出者。
疾而徐則虛也。
邪氣乃出。
則實者虛矣。
搖大其穴。
以出其針。
則邪氣乃疾出矣。
補必用方者。
外引其皮。
令當其穴門。
左手引其樞轉。
右手推其膚。
微旋轉其針而徐推之。
其針必端以正。
安靜以候氣至。
堅心而無懈惰。
微留其針。
候氣下而疾出之。
推其皮以蓋其外門。
則真氣乃存于内矣。
用針之要。
貴在得神。
蓋存己之神。
以俟彼之神也。
朱衛公曰。
按、素問八正神明論曰。
瀉必用方。
補必用圓。
蓋方與圓。
非針也。
乃用針之意耳。
且方圓者。
天地之象也。
天氣下降。
氣流于地。
地氣上升。
氣騰于天。
天地之氣。
上下相交。
是以方圓之意。
皆可圓活用之。
雷公問于黃帝曰。
針論曰。
得其人乃傳。
非其人勿言。
何以知其可傳。
黃帝曰。
各得其人。
任之其能。
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
願聞官能奈何。
黃帝曰。
明目者可以見色。
聰耳者可以聽音。
捷疾辭語者。
可使傳論語。
徐而安靜。
手巧而心審谛者。
可使行針艾。
理血氣而調諸逆順。
察陰陽而兼諸方。
緩節柔筋。
而心和調者。
可使導引行氣。
疾毒言語輕人者。
可使吐癰咒病。
爪苦手毒。
為事善傷人者。
可使按積抑痹。
各得其人。
方乃可行。
其名乃彰。
不得其人。
其功不成。
其師無名。
故曰得其人乃言。
非其人勿傳。
此之謂也。
手毒者。
可使試按龜。
置龜于器下而按其上。
五十日而死矣。
手甘者複生如故也。
闵士先曰。
官之為言司也。
言各因其所能。
而分任之。
以司其事。
故曰官能。
如目之明者。
可使之察色。
耳之聰者。
可使之聽音。
可使行針艾者。
任之其艾針之能。
可使導引行氣者。
任之其導引之能。
口毒者。
可使唾癰咒病。
手毒者。
可使按積抑痹。
各得其能。
方乃可行。
其名乃彰。
不得其人。
其功不成。
蓋聖人欲得其人。
量材而官。
授任而治。
己不與于其間。
而總司其成也。
試按龜者。
言手毒之人。
不可使之行針。
即靈壽之物。
亦遭其毒手。
而況病患乎。
惟手巧而甘美者。
能活人也。
朱衛公曰。
五十。
乃大衍之數。
謂不能盡百歲之天年。
按、陰陽别論篇。
論五髒氣絕。
亦合五十之數。
此皆出于理數之自然也。
夫麟鳳龜龍。
謂之四靈。
聖人制九針之法。
所以救民之災異。
豈試以毒手。
而傷其靈瑞乎。
蓋以深戒夫非其人勿傳。
非其人勿任耳。
卷九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黃帝問于岐伯曰。
餘欲無視色持脈。
獨調其尺。
以言其病。
從外知内。
為之奈何。
岐伯曰。
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
肉之堅脆。
而病形定矣。
此章以論疾診尺。
從外知内。
論疾者。
謂論其疾而知其證。
診、視也。
診尺者。
謂視其尺膚而知其内。
不待視面王之色。
持手太陰之脈。
獨調其尺。
以知其病也。
夫胃者。
水谷血氣之海也。
故行于脈中者。
至于太陰之兩脈口。
持其脈以知髒腑之病。
血氣之行于脈外者。
從手陽明之大絡。
循經脈之五裡。
而散行于尺膚。
故審其尺之緩急大小滑澀。
肉之堅脆。
而病形定矣。
蓋太陰主陰。
陽明主陽。
髒腑雌雄相合。
氣血色脈之相應也。
故髒腑邪氣篇曰。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脈小者。
尺之皮膚亦減而少。
脈大者。
尺之皮膚亦贲而起。
脈滑者。
尺之皮膚亦滑。
脈澀者。
尺之皮膚亦澀。
闵士先曰。
小兒視虎口紋。
乃手陽明之色。
與手太陰之脈相應者也。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
如新卧起狀。
其頸脈動。
時咳。
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
風水膚脹也。
(壅癰同窈同) 此論其疾而知其病也。
足太陽之脈。
起于兩目。
而下出于頸項。
太陽之上。
寒水主之。
太陽之氣。
營運于膚表。
此水随氣而溢于皮膚之間。
故目窠微腫。
頸脈動而膚脹。
咳者。
水留于皮毛。
而動其肺氣也。
風水者。
因外受于風。
風行而水渙也。
尺膚滑其淖澤者。
風也。
尺肉弱者。
解安卧。
脫肉者。
寒熱不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
風也。
尺膚澀者。
風痹也。
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
水飲也。
尺膚熱甚。
脈盛躁者。
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
病且出也。
尺膚寒。
其脈小者。
洩少氣。
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
寒熱也。
尺膚先寒。
久大之而熱者。
亦寒熱也。
此論診尺而知外内之病也。
夫津液淖澤于皮膚。
故尺膚滑其淖澤者。
知風在于皮膚。
而鼓動其津液也。
脂者。
肌肉紋理間之脂膜。
尺膚滑而澤脂者。
風在于肌肉間也。
夫在外者。
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病在陽者。
名曰風病。
在陰者。
名曰痹。
如尺膚澀者。
此風痹于筋骨間也。
此以尺膚之淖澤滑澀。
餘嘗聞人有陰陽。
何謂陰人。
何謂陽人。
少師曰。
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不離于五。
人亦應之。
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
而略言耳。
口弗能遍明也。
黃帝曰。
願略聞其意。
有賢人聖人。
心能備而行之乎。
少師曰。
蓋有太陰之人。
少陰之人。
太陽之人。
少陽之人。
陰陽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
其态不同。
其筋骨氣血各不等。
一陰一陽者。
始生之兩儀。
應陰陽和平之人也。
太陰少陰。
太陽少陽。
應所生之四象也。
人秉天地之氣而生。
成此形氣。
是以陰陽二十五人章。
論地之五行。
以生此形。
故論五音之形。
此論人合天之陰陽四象。
故篇名通天。
而論人之态也。
黃帝曰。
其不等者。
可得聞乎。
少師曰。
太陰之人。
貪而不仁。
下齊湛湛。
好内而惡出。
心和而不發。
不務于時。
動而後之。
此太陰之人也。
(内葉讷惡去聲) 趙庭霞曰。
太陰之人。
太偏于陰矣。
其人陰險。
故貪而不仁。
陰内而陽外。
故好内而惡出。
湛湛。
清潔貌。
下齊。
謙下整齊。
足恭之态也。
心和而不發。
陰柔之性也。
不務于時者。
不通時務也。
動而後之者。
見人之舉動。
而後随之。
柔順之态也。
少陰之人。
小貪而賊心。
見人有亡。
常若有得。
好傷好害。
見人有榮。
乃反愠怒。
心疾而無恩。
此少陰之人也。
(好俱去聲) 趙氏曰。
少陰之人。
少偏于陰。
故小貪。
然陰險之性。
局量褊淺。
故常好賊害之心。
利人之失。
而忌人之得也。
太陽之人。
居處于于。
好言大事。
無能而虛說。
志發于四野。
舉措罔顧是非。
為事如常自用。
事雖敗而無常悔。
此太陽之人也。
趙氏曰。
于于。
自足貌。
好言大事。
無能而虛說。
言大不慚。
無必為之志也。
志發于四野者。
放曠而肆志也。
舉措罔顧是非者。
恣意妄行。
颠倒從違也。
自用者。
言不式古。
行不遵先也。
雖敗而無常悔者。
陽剛而矯強也。
陽在外。
故偏陽之人。
好誇張于外。
而無内之實行也。
少陽之人。
是谛好自貴。
有小小官。
則高自宜。
好為外交而不内附。
此少陽之人也。
趙氏曰。
是谛好自貴者。
好自審為貴也。
有小官則高者。
妄自尊高也。
好外交而不内附者。
陽性之外務也。
陰陽和平之人。
居處安靜。
無為懼懼。
無為欣欣。
惋然從物。
或與不争。
與時變化。
尊則謙謙。
譚而不治。
是謂至治。
趙氏曰。
居處安靜者。
恬虛無也。
無為懼懼。
無為欣欣者。
心安而不懼。
志閑而少欲也。
惋然從物。
或與不争者。
與物無競。
與世不争也。
與時變化者。
随世變遷。
所謂禹稷顔回同道也。
居尊而謙。
其德愈光也。
譚而不治者。
無為而治也。
至治者。
不治之治也。
此陰陽和平之象。
賢人聖人。
心能備而行之。
則心正身修。
而可以平治天下矣。
古之善用針灸者。
視人五态乃治之。
盛者瀉之。
虛者補之。
偏陽之人。
瀉陽補陰。
偏陰之人。
瀉陰補陽。
此言針合天地人三才之道。
可以挽回天地陰陽之造化者也。
朱衛公曰。
陰陽之氣皆從下而上。
古之善灸者。
能啟陰陽之氣以上行。
黃帝曰。
治人之五态奈何。
少師曰。
太陰之人。
多陰而無陽。
其陰血濁。
其衛氣澀。
陰陽不和。
緩筋而濃皮。
不之疾瀉。
不能移之。
趙庭霞曰。
太陰之人。
多陰無陽。
故其陰血濃濁。
陽氣者。
通會于腠理。
無陽。
故衛氣所行之澀滞也。
陰血多。
故筋緩。
血多氣少。
故皮堅而濃。
此陰陽不和之劇。
不之疾瀉。
不能移易也。
少陰之人。
多陰少陽。
小胃而大腸。
六腑不調。
其陽明脈小。
而太陽脈大。
必審調之。
其血易脫。
其氣易敗也。
趙氏曰。
在内者。
五髒為陰。
六腑為陽。
多陰少陽。
故六腑不調也。
陽氣生于中焦。
其陽明脈小者。
生陽之本不足也。
太陽之氣。
生于水中。
太陽脈大者。
寒水之氣盛也。
此陰陽不和。
故其血易脫而氣易敗。
必審察其盛虛以調之。
闵士先曰。
多陰無陽。
故不疾瀉其陰血。
則陰陽不能移易。
多陰少陽。
故宜調之。
蓋陰陽不和。
自不能交相守矣。
朱衛公曰。
中下二焦之精氣。
互相資生而資益者也。
陽明脈小。
太陽脈大。
此先後天之氣不和。
故易脫而易敗。
倪仲玉曰。
上節論在外之陰陽。
此論在内之陰陽。
蓋外有陰陽。
而内有陰陽也。
外不和必因于内。
内不和必及于外。
太陽之人。
多陽而少陰。
必謹調之。
無脫其陰。
而瀉其陽。
陰重脫者陽狂。
陰陽皆脫者。
暴死不知人也。
趙氏曰。
無脫其陰而瀉其陽者。
陽為陰之固也。
若陰氣重脫。
則為陽狂。
陰陽皆脫。
則為暴死。
蓋陽為陰之固。
陰為陽之守。
陽氣生于陰中。
陰重脫。
則陽亦脫矣。
少陽之人。
多陽少陰。
經小而絡大。
血在中而氣外。
實陰而虛陽。
獨瀉其絡脈則強。
氣脫而疾。
中氣不足。
病不起也。
趙氏曰。
經脈為裡。
支而橫者為絡。
小胃而大腸者。
以上為陽而下為陰也。
經小而絡大者。
以裡為陰而表為陽也。
血在中而氣外者。
陰在内而陽在外。
血為陰而氣為陽也。
故欲實陰而虛陽。
獨瀉其絡脈則強。
如瀉氣。
則氣脫而疾。
緻中氣不足。
病不起也。
闵士先曰。
上節論瀉陽當防其陰脫。
謂陰陽之二氣也。
此以血為陰而氣為陽。
充膚熱肉之氣。
從裡之經隧。
而出于絡脈皮膚。
故欲實陰虛陽。
獨瀉其絡脈則強。
至于三焦通會之元真。
不可瀉也。
瀉之則疾脫。
脫則中氣不足。
病不起也。
此章論陰陽之理。
參伍錯綜。
蓋陰陽者。
有名而無形。
若以有形之腸胃經絡。
表裡上下。
皆可以論陰陽者也。
朱衛公曰。
陰陽血氣之源流。
頭緒紛纭。
須貫通全經。
而後可以無惑。
陰陽和平之人。
其陰陽之氣和。
血脈調。
謹診其陰陽。
視其邪正。
安容儀。
審有餘不足。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
以經取之。
此所以調陰陽。
别五态之人者也。
趙庭霞曰。
陰陽之氣和。
氣有陰陽也。
血脈調。
謹診其陰陽。
血有陰陽也。
視其邪正。
安其容儀。
形中之陰陽也。
審其有餘不足。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調其氣之盛虛也。
如氣無盛虛。
則以經取之。
調其血之虛實也。
此所以調陰陽。
别五态之人也。
朱衛公曰。
始論無形之四象。
而漸及于有形之五行。
黃帝曰。
夫五态之人者。
相與毋故。
卒然新會。
未知其行也。
何以别之。
少師答曰。
衆人之屬。
不知五态之人者。
故五五二十五人。
而五态之人不與焉。
五态之人。
尤不合于衆者也。
(毋無同) 趙氏曰。
此論視其狀而即知其态也。
蓋陰陽五态之人。
與五音之二十五人不同也。
尤不合于衆人者也。
故當視其形狀以别之。
闵士先曰。
在天呈象。
在地成形。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故前章論五行之形。
而後合于六氣。
此論陰陽四象。
而複合于有形。
黃帝曰。
别五态之人奈何。
少師曰。
太陰之人。
其狀然黑色。
念然下意。
臨臨然長大。
然未偻。
此太陰之人也。
趙氏曰。
然者。
黑暗而無光明也。
念然下意。
即下齊足恭之意也。
身半以下為陰。
是以臨臨然。
胫之長大也。
朱衛公曰。
胫長大。
故俯恭于身半以上。
而未伛偻也。
念然下意。
而未偻者。
形容其無陽之人。
而作此态也。
少陰之人。
其狀清然竊然。
固以陰賊。
立而躁。
行而似伏。
此少陰之人也。
(險同) 馬仲化曰。
清然。
冷貌。
竊然者。
消沮閉藏之貌也。
以陰險賊害為心。
故有此态也。
其立也躁而不靜。
陰善躁也。
行而似伏者。
其内藏沉思反側之心故耳。
太陽之人。
其狀軒軒儲儲。
反身折。
此太陽之人也。
馬氏曰。
車之向前曰軒。
軒軒者。
面高而軒昂也。
儲儲挺然之狀。
反身折者。
腹仰而倨然也。
此居處于于。
好言大事之人。
故有此狀也。
少陽之人。
其狀立則好仰。
行則好搖。
其兩臂兩手。
則常出于背。
此少陽之人也。
趙氏曰。
立則好仰。
即反身折之狀。
行則好搖者。
初陽生動之象也。
其兩臂兩手。
常出于背者。
謂常反挽其手于背。
此皆輕倨傲慢之狀。
無叉手掬恭之貌也。
陰陽和平之人。
其狀委委然。
随随然。
然。
愉愉然。
HTHT然。
豆豆然。
衆人皆曰君子。
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趙氏曰。
委委雍雍。
自得之貌。
随随。
不急遽也。
。
尊嚴貌。
愉愉。
和悅也。
HTHT。
目好貌。
豆豆。
有品也。
蓋存乎人者。
莫良于眸子。
胸中正。
故眸子然而美好也。
此陰陽和平之人。
衆人皆曰君子。
蓋自賢人以至于聖人。
皆可以君子稱也。
卷九 官能第七十三 黃帝問于岐伯曰。
餘聞九針于夫子衆多矣。
不可勝數。
餘推而論之。
以為一紀。
餘司誦之。
子聽其理。
非則語餘。
請正其道。
令可久傳後世無患。
得其人乃傳。
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
請聽聖王之道。
黃帝曰。
用針之理。
必知形氣之所在。
左右上下。
陰陽表裡。
血氣多少。
行之逆順。
出入之合。
謀伐有過。
知解結。
知補虛瀉實。
上下氣門。
明通于四海。
審其所在。
寒熱淋露。
以輸異處。
審于調氣。
明于經隧。
左右支絡。
盡知其會。
寒與熱争。
能合而調之。
虛與實鄰。
知決而通之。
左右不調。
犯而行之。
明于逆順。
乃知可治。
陰陽不奇。
故知起時。
審于本末。
察其寒熱。
得邪所在。
萬刺不殆。
知官九針。
刺道畢矣。
此章論用針之理。
必明知陰陽血氣之流行出入。
逆順淺深。
五髒六腑之經輸配合。
虛實疾徐而針論畢矣。
形氣之所在。
左右上下。
陰陽表裡。
血氣多少。
此形中之陰陽血氣也。
行之逆順者。
皮膚經脈之血氣。
交相逆順而行也。
出入之合者。
經脈外内之氣血。
有本标之出入。
有離而有合也。
謀伐有過者。
謂有過之脈。
宜伐而去之。
知解結者。
謂契紹之門戶。
有所結而不通者宜解之。
此言血氣之流行于經脈外内之間。
或留積于脈内。
或阻滞于氣街之門也。
知補虛瀉實。
上下氣門者。
知六腑氣街之門戶。
虛實之堅軟者。
則知補瀉之所在也。
明通于四海者。
知膻中沖脈。
胃腑腦髓之出入也。
寒熱。
陰陽血氣也。
淋露。
中焦所生之津液也。
審其所在。
以輸異處者。
當知膻中之宗氣。
輸于經脈之外内。
以應呼吸漏下者也。
沖脈之血氣。
半輸于十二經脈之中。
半散于皮膚之外者也。
胃腑所生之津液。
淖澤注于骨。
而補益腦髓者也。
審于調氣。
明于經隧者。
知胃腑所出之血氣。
注于經隧。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左右肢絡盡知其會者。
左注右而右注左。
左右上下。
與經相幹。
布于四肢。
出于絡脈。
與脈外之氣血。
相會于皮膚分肉間也。
寒與熱争者。
陰陽之氣不和也。
故當合而調之。
虛與實鄰者。
血與氣之不和也。
故知決而通之。
左右不調者。
人迎氣口之不調。
故當犯而行之。
陰陽不奇者。
髒腑陰陽。
交相配合。
十二經脈。
交相貫通也。
故知起時者。
如乘秋則肺先受邪。
乘春則肝先受邪之類也。
如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
以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之類也。
以冬遇此者為骨痹。
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之類也。
如正月太陽寅。
故為腰腫痛。
陽明者午也。
陽盛而一陰加之。
故灑灑振寒之類也。
如手太陽之筋病。
名曰仲春痹。
足少陽之筋病。
名曰孟秋痹也。
蓋知髒腑之陰陽。
故知病起之時也。
本末。
病之本标也。
寒熱。
陰陽之邪也。
用針之理。
知陰陽血氣之流行出入。
則知邪之所在矣。
按此篇乃全經之總綱。
帝平時詳析咨訪于伯。
已得其宗旨。
故複宣揚以發明之。
故曰餘聞九針于夫子衆多矣。
不可勝數。
餘推而論之。
以為一紀。
紀、綱也。
明于五輸徐疾所在。
屈伸出入。
皆有條理。
言陰與陽。
合于五行。
五髒六腑。
亦有所藏。
四時八風。
盡有陰陽。
各得其位。
合于明堂。
各處色部。
五髒六腑。
察其所痛。
左右上下。
知其寒溫。
何經所在。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
知其所苦。
膈有上下。
知其氣所在。
先得其道。
稀而疏之。
稍深以留。
故能徐入之。
大熱在上。
推而下之。
從下上者。
引而去之。
視前病者。
常先取之。
大寒在外。
留而補之。
入于中者。
從合瀉之。
針所不為。
灸之所宜。
上氣不足。
推而揚之。
下氣不足。
積而從之。
陰陽皆虛。
火自當之。
厥而寒甚。
骨廉陷下。
寒過于膝。
下陵三裡。
陰絡所過。
得之留止。
寒入于中。
推而行之。
經陷下者。
火則當之。
結絡堅緊。
火所治之。
不知所苦。
兩跷之下。
男陰女陽。
良工所禁。
針論畢矣。
五輸者。
五髒五輸。
五五二十五輸。
六腑六輸。
六六三十六輸。
本經雲。
因其氣之實虛疾徐而取之。
故明知五輸之實虛。
則知疾徐之所在矣。
其髒腑之十二經脈。
屈伸出入。
皆有循度之條理也。
言陰與陽。
合于五行者。
言五髒六腑。
合于天之陰陽。
地之五行也。
五髒六腑。
亦有所藏者。
五髒藏五神志。
六腑傳導水谷。
膽為中精之府。
膀胱為津液之所藏也。
四時八風。
盡有陰陽。
各得其位。
合于明堂者。
五色篇之所謂黃赤為風。
青黑為痛。
白為寒。
五色各見其部。
察其浮沉。
以知淺深。
視色上下。
以知病處也。
五髒六腑。
察其所痛。
在身形之左右上下。
則知寒溫之邪。
在于髒腑之何經也。
審皮膚之寒溫滑澀。
知其所苦者。
邪氣髒腑篇之所謂脈滑者。
尺之皮膚亦滑。
脈澀者。
尺之皮膚亦澀。
心脈滑甚為善渴。
澀甚為喑是也。
膈有上下。
知其氣所在者。
膈上為宗氣之海。
上焦開發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者也。
膈下乃胃腑中焦之分。
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者也。
故知其氣之所在。
先得其所出之道路。
稀而疏之。
以導氣之出也。
稍深以留。
以緻谷氣。
知谷氣已至。
故能徐而入之。
複使氣之入也。
身半以上為陽。
身半以下為陰。
大熱在上。
故當推而下之。
使下和于陰也。
從下上者。
熱厥也。
熱厥之為熱也。
起于足而上。
故當引行于上而去之。
夫大熱在上。
由中焦之所生。
熱厥于下。
因酒入于胃。
氣聚于脾中不得散。
故視身以前痛者。
常先取之。
此氣因于中。
當先取之中焦也。
太陽之上。
寒氣主之。
太陽之氣。
主于膚表。
大寒在外。
寒水之氣在表也。
故當留而補之。
候陽氣至而針下熱。
補其陽以勝其寒也。
如寒邪上入于中者。
從合以瀉之。
夫合治内腑。
使寒邪從腸胃以瀉出之也。
夫寒氣之甚于外而入于中者。
因陽氣之在下也。
故針所不能為者。
灸之所宜也。
上氣不足者。
推而揚之。
下氣不足者。
積而從之。
謂氣本于下之所生也。
陰陽皆虛。
火自當之。
蓋艾能于水中取火。
能啟陽氣于陰中也。
厥而寒甚。
起于廉骨下之陷中。
而上逆于膝。
此寒厥也。
寒厥起于足五趾之裡。
集于膝下。
而聚于膝上。
蓋氣因于中。
陽氣衰。
不能滲營其經絡。
陽氣日損。
陰氣獨在。
故為之寒。
是以取陽明之下陵三裡以補之。
此寒厥之在氣也。
若寒氣從絡之所過。
得之則留而止之。
如寒入于中。
則當推而行之。
此治寒厥之法也。
經氣陷下。
以火灸之。
結絡堅緊者。
中有着血。
血寒。
故火所治之。
調經論曰。
病不知所痛。
兩跷為上。
蓋陽跷陰跷。
并起于足踝。
上循胸裡。
故痛在跷脈之上者。
不知痛處也。
是以不知所苦痛者。
當取兩跷于踝下也。
男子數其陽。
女子數其陰。
故男取陰而女取陽。
此良工之所禁也。
能知髒腑陰陽。
寒熱虛實。
表裡上下。
補瀉疾徐。
針論畢矣。
用針之服。
必有法則。
上視天光。
下司八正。
以辟奇邪。
而觀百姓。
審于虛實。
無犯其邪。
是得天之露。
遇歲之虛。
救而不勝。
反受其殃。
故曰必知天忌。
闵士先曰。
服、事也。
言用針之事。
當合于天時也。
夫針者。
所以候氣也。
故當上視天光。
因天之序。
盛虛之時。
移光定位。
正立而待。
蓋俟天之陽。
以助人之氣也。
下司八正。
所以候八風之虛邪。
以時至者也。
虛實者。
人氣之有盛衰也。
得天之露者。
清邪中上。
陽中霧露之氣也。
遇歲之虛者。
逢年之虛。
值月之空。
失時之和。
救而不能勝邪。
則反受其殃。
故曰必知天忌。
乃言針意。
法于往古。
驗于來今。
觀于窈冥。
通于無窮。
粗之所不見。
良工之所貴。
莫知其形。
若神仿佛。
闵氏曰。
法于往古者。
先知針經也。
驗于來今者。
先知日之寒溫。
月之虛盛。
以候氣之浮沉。
而調之于身。
觀其立有驗也。
觀于窈冥者。
言形氣營衛之不形于外。
而工獨知之。
通于無窮者。
可以傳于後世也。
是故工之所以異也。
然而不形見于外。
故俱不能見也。
視之無形。
嘗之無味。
故莫知其形。
若神仿佛。
邪氣之中人也。
灑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
先見于色。
不知于其身。
若有若無。
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
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
乃救其萌芽。
下工守其已成。
因敗其形。
闵士先曰。
此言虛邪傷形。
而正邪中氣也。
虛邪者。
虛鄉不正之邪風。
如春時之風從西方來。
夏時之風從北方來。
蓋人秉地之五行而成此形。
是以五方不正之氣。
而傷人之形也。
正邪者。
風寒暑濕燥火。
天之正氣也。
天有此六氣。
而人亦有此六氣。
是以正邪中氣者。
同氣相感也。
中于氣故先見于色。
不知于其身。
若有若無。
莫知其情。
是故上工之取氣。
乃救其萌芽。
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
盡調不敗而救之。
下工守其已成。
救其已敗。
救其已敗者。
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
因病而敗之也。
是故工之用針也。
知氣之所在。
而守其門戶。
明于調氣。
補瀉所在。
徐疾之意。
所取之處。
瀉必用圓。
切而轉之。
其氣乃行。
疾而徐出。
邪氣乃出。
伸而迎之。
搖大其穴。
氣出乃疾。
補必用方。
外引其皮。
令當其門。
左引其樞。
右推其膚。
微旋而徐推之。
必端以正。
安以靜。
堅心無懈。
欲微以留。
氣下而疾出之。
推其皮。
蓋其外門。
真氣乃存。
用針之要。
無忘其神。
闵氏曰。
知氣之所在者。
知病氣之所在。
而守其門戶。
門者。
邪循正氣之所出入也。
明于調氣者。
知氣之實虛。
而為之補瀉。
以疾徐之意而取之也。
瀉必用圓者。
圓活而轉之。
其氣乃行也。
疾内而徐出者。
疾而徐則虛也。
邪氣乃出。
則實者虛矣。
搖大其穴。
以出其針。
則邪氣乃疾出矣。
補必用方者。
外引其皮。
令當其穴門。
左手引其樞轉。
右手推其膚。
微旋轉其針而徐推之。
其針必端以正。
安靜以候氣至。
堅心而無懈惰。
微留其針。
候氣下而疾出之。
推其皮以蓋其外門。
則真氣乃存于内矣。
用針之要。
貴在得神。
蓋存己之神。
以俟彼之神也。
朱衛公曰。
按、素問八正神明論曰。
瀉必用方。
補必用圓。
蓋方與圓。
非針也。
乃用針之意耳。
且方圓者。
天地之象也。
天氣下降。
氣流于地。
地氣上升。
氣騰于天。
天地之氣。
上下相交。
是以方圓之意。
皆可圓活用之。
雷公問于黃帝曰。
針論曰。
得其人乃傳。
非其人勿言。
何以知其可傳。
黃帝曰。
各得其人。
任之其能。
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
願聞官能奈何。
黃帝曰。
明目者可以見色。
聰耳者可以聽音。
捷疾辭語者。
可使傳論語。
徐而安靜。
手巧而心審谛者。
可使行針艾。
理血氣而調諸逆順。
察陰陽而兼諸方。
緩節柔筋。
而心和調者。
可使導引行氣。
疾毒言語輕人者。
可使吐癰咒病。
爪苦手毒。
為事善傷人者。
可使按積抑痹。
各得其人。
方乃可行。
其名乃彰。
不得其人。
其功不成。
其師無名。
故曰得其人乃言。
非其人勿傳。
此之謂也。
手毒者。
可使試按龜。
置龜于器下而按其上。
五十日而死矣。
手甘者複生如故也。
闵士先曰。
官之為言司也。
言各因其所能。
而分任之。
以司其事。
故曰官能。
如目之明者。
可使之察色。
耳之聰者。
可使之聽音。
可使行針艾者。
任之其艾針之能。
可使導引行氣者。
任之其導引之能。
口毒者。
可使唾癰咒病。
手毒者。
可使按積抑痹。
各得其能。
方乃可行。
其名乃彰。
不得其人。
其功不成。
蓋聖人欲得其人。
量材而官。
授任而治。
己不與于其間。
而總司其成也。
試按龜者。
言手毒之人。
不可使之行針。
即靈壽之物。
亦遭其毒手。
而況病患乎。
惟手巧而甘美者。
能活人也。
朱衛公曰。
五十。
乃大衍之數。
謂不能盡百歲之天年。
按、陰陽别論篇。
論五髒氣絕。
亦合五十之數。
此皆出于理數之自然也。
夫麟鳳龜龍。
謂之四靈。
聖人制九針之法。
所以救民之災異。
豈試以毒手。
而傷其靈瑞乎。
蓋以深戒夫非其人勿傳。
非其人勿任耳。
卷九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黃帝問于岐伯曰。
餘欲無視色持脈。
獨調其尺。
以言其病。
從外知内。
為之奈何。
岐伯曰。
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
肉之堅脆。
而病形定矣。
此章以論疾診尺。
從外知内。
論疾者。
謂論其疾而知其證。
診、視也。
診尺者。
謂視其尺膚而知其内。
不待視面王之色。
持手太陰之脈。
獨調其尺。
以知其病也。
夫胃者。
水谷血氣之海也。
故行于脈中者。
至于太陰之兩脈口。
持其脈以知髒腑之病。
血氣之行于脈外者。
從手陽明之大絡。
循經脈之五裡。
而散行于尺膚。
故審其尺之緩急大小滑澀。
肉之堅脆。
而病形定矣。
蓋太陰主陰。
陽明主陽。
髒腑雌雄相合。
氣血色脈之相應也。
故髒腑邪氣篇曰。
脈急者。
尺之皮膚亦急。
脈緩者。
尺之皮膚亦緩。
脈小者。
尺之皮膚亦減而少。
脈大者。
尺之皮膚亦贲而起。
脈滑者。
尺之皮膚亦滑。
脈澀者。
尺之皮膚亦澀。
闵士先曰。
小兒視虎口紋。
乃手陽明之色。
與手太陰之脈相應者也。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
如新卧起狀。
其頸脈動。
時咳。
按其手足上。
而不起者。
風水膚脹也。
(壅癰同窈同) 此論其疾而知其病也。
足太陽之脈。
起于兩目。
而下出于頸項。
太陽之上。
寒水主之。
太陽之氣。
營運于膚表。
此水随氣而溢于皮膚之間。
故目窠微腫。
頸脈動而膚脹。
咳者。
水留于皮毛。
而動其肺氣也。
風水者。
因外受于風。
風行而水渙也。
尺膚滑其淖澤者。
風也。
尺肉弱者。
解安卧。
脫肉者。
寒熱不治。
尺膚滑而澤脂者。
風也。
尺膚澀者。
風痹也。
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
水飲也。
尺膚熱甚。
脈盛躁者。
病溫也。
其脈盛而滑者。
病且出也。
尺膚寒。
其脈小者。
洩少氣。
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
寒熱也。
尺膚先寒。
久大之而熱者。
亦寒熱也。
此論診尺而知外内之病也。
夫津液淖澤于皮膚。
故尺膚滑其淖澤者。
知風在于皮膚。
而鼓動其津液也。
脂者。
肌肉紋理間之脂膜。
尺膚滑而澤脂者。
風在于肌肉間也。
夫在外者。
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病在陽者。
名曰風病。
在陰者。
名曰痹。
如尺膚澀者。
此風痹于筋骨間也。
此以尺膚之淖澤滑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