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黃帝曰。

    餘聞陰陽之人何如。

    伯高曰。

    天地之間。

    六合之内。

    不離于五。

    人亦應之。

    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

    而陰陽之人不與焉。

    其态又不合于衆者五。

    餘已知之矣。

    願聞二十五人之形。

    血氣之所生别。

    而以候從外知内何如。

    岐伯曰。

    悉乎哉問也。

    此先師之秘也。

    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

    餘聞之。

     得其人弗教。

    是謂重失。

    得而洩之。

    天将厭之。

    餘願得而明之。

    金匮藏之。

    不敢揚之。

    岐伯曰。

    先立五形。

    金木水火土。

    别其五色。

    異其五行之人。

    而二十五人具矣。

    黃帝曰。

    願卒聞之。

    岐伯曰。

    慎之慎之。

    臣請言之。

     仇汝霖曰。

    天地之間。

    不審于五者。

    天有五色五氣。

    五時五音。

    地有五方五行。

    五運五味也。

    五營運論曰。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在髒為肝。

    在體為筋。

    南方生熱。

    熱生火。

    火生苦。

     苦生心。

    在髒為心。

    在體為脈。

    中央生濕。

    濕生土。

    土生甘。

    甘生脾。

    在髒為脾。

    在體為肉。

    西方生燥。

    燥生金。

    金生辛。

    辛生肺。

    在髒為肺。

    在體為皮毛。

    北方生寒。

    寒生水。

    水生鹹。

    鹹生腎。

    在髒為腎。

    在體為骨。

    風寒熱濕燥。

    天之五氣也。

    木火土金水。

    地之五行也。

    在天成氣。

    在地成形。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人之形體。

    秉在地五行之所生。

    然本于天之五氣。

     是以形合五行。

    而氣合五色五音也。

    五陰而合五陽者。

    在地之陰而合天之陽也。

    五五二十五者。

    合天之數也。

    陰陽之人不與者。

    通天論之所謂少陰太陰。

    少陽太陽之人也。

    其态又不合于衆者。

    不合五行全備之人也。

    夫三陰三陽者。

    天之陰陽也。

    五人之形者。

    地之所成也。

    是以此章論形合五行。

    而上應天之五氣。

    下章論陰陽之人。

    應天氣之所生。

    故篇名通天論。

     木形之人。

    比于上角。

    似于蒼帝。

    其為人蒼色。

    小頭長面。

    大肩背。

    直身。

    小手足。

    好有才。

    勞心少力多憂。

    勞于事。

    能春夏不能秋冬。

    感而病生。

    足厥陰佗佗然。

    太角之人。

    比于左足少陽。

    少陽之上遺遺然。

    左角之人。

    比于右足少陽。

    少陽之下随随然。

    角之人。

    比于右足少陽。

    少陽之上推推然。

     判角之人。

    比于左足少陽。

    少陽之下栝栝然。

    (能葉耐義同音大) 馬仲化曰。

    木主東方。

    其音角。

    其色蒼。

    故木形之人。

    當比之上角。

    似于上天之蒼帝。

    色蒼者。

    木之色蒼也。

    頭小者。

    木之巅小也。

    面長者。

    木之體長也。

    肩背大者。

    木之枝葉繁生。

    其近肩之所闊大也。

     身直者。

    木之體直也。

    小手足者。

    木之枝細。

    而根之分生者小也。

    此自其體而言耳。

    好有材者。

    木随用而可成材也。

    力少者。

    木易動搖也。

    内多憂而外勞于事者。

    木不能靜也。

    耐春夏者。

    木春生而夏長也。

    不耐秋冬者。

    木至秋冬而凋落也。

    故感而病生焉。

    此自其性而言耳。

    足厥陰風木主氣。

    佗佗。

    美也。

    如木之美材也。

    比、量也。

    和也。

    夫五音主五運之化氣。

    三陽應六氣之司天。

    五音之合于三陽者。

    應歲運之幹支相合也。

    足厥陰與足少陽皆合。

    以一陰而合左右太少之四陽者。

    應地居天之中。

    而天運于上下左右也。

    大謂之。

    即太角也。

    太角之人。

    比于左足少陽。

    角之人。

    比于右足少陽。

    少陽之上遺遺推推然者。

    下文之所謂足少陽之上。

    血氣盛。

    則通髯美長也。

    遺遺。

    謙下之态。

    如枝葉之下垂也。

    推推。

    上進之态。

    如枝葉之上達也。

    半謂之判。

    即少角也。

    左角之人。

    比于右足少陽。

    判角之人。

    比于左足少陽。

    少陽之下随随栝栝然者。

    下文之所謂足少陽之下。

    血氣盛則胫毛美長。

    外踝肥也。

    随随。

    從順之态。

    如木體之委曲也。

    栝栝。

    正直之态。

     如木體之梃直也。

    仇汝霖曰。

    左右手足。

    即陰陽系日月論之手合十幹足合十二支也。

     火形之人。

    比于上征。

    似于赤帝。

    其為人赤色。

    廣KT銳面。

    小頭。

    好肩背髀腹。

    小手足。

    行安地。

    疾心行搖。

    肩背肉滿。

    有氣。

    輕财少信。

    多慮。

    見事明。

    好顔。

    急心。

    不壽暴死。

    能春夏不能秋冬。

    秋冬感而病生。

    手少陰核核然。

    質征之人。

    比于左手太陽。

    太陽之上肌肌然。

    少征之人。

    比于右手太陽。

    太陽之下然。

    右征之人。

    比于右手太陽。

    太陽之上鲛鲛然。

    質判之人。

    比于左手太陽。

     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

     火主南方。

    其音征。

    其色赤。

    故火形之人。

    似于上天之赤帝。

    色赤者。

    火之色赤也。

    KT、脊肉也。

    廣KT者。

    火之中勢熾而大也。

    面銳頭小者。

    火之炎上者。

    銳且小也。

    好肩背髀腹者。

    火之自下而上。

    光明美好也。

    手足小者。

    火之旁及者。

    其勢小也。

    行安地者。

    火從地而起也。

    疾心者。

    火勢猛也。

     行搖者。

    火之動象也。

    肩背肉滿者。

    即KT廣也。

    有氣者。

    火有氣勢也。

    此自其體而言耳。

    輕财者。

    火性易發而不聚也。

    少信者。

    火性不常也。

    多慮而見事明者。

    火性通明而旁燭也。

    好顔者。

    火色光明也。

    急心者。

    火性急也。

    不壽暴死者。

    火性不久也。

    此自其性而言耳。

    耐春夏者。

    木火相生之時。

    不耐秋冬者。

    火畏涼寒也。

    故秋冬感而病生焉。

    手少陰君火主氣。

    核核。

    真實之義。

    如火之神明正直也。

    手少陰與手太陽相合。

    質者。

    火之形質也。

    質征。

    即太征。

    質判。

    即少征也。

    質征之人。

    比于左手太陽。

    右征之人。

    比于右手太陽。

    太陽之上。

    肌肌鲛鲛然者。

    下文之所謂手太陽之上。

    血氣盛則有多須。

    面多肉以平也。

    肌肌然者。

    肉之充滿也。

    鲛鲛然者。

    性之踴躍也。

     少征之人。

    比于右手太陽。

    質判之人。

    比于左手太陽。

    太陽之下支支然者。

    下文之所謂手太陽之下。

     血氣盛則掌肉充滿也。

    。

    喜悅之态。

    支支頤頤。

    上下之相應也。

     土形之人。

    比于上宮。

    似于上古黃帝。

    其為人黃色。

    圓面大頭。

    美肩背。

    大腹。

    美股胫。

    小手足。

     多肉。

    上下相稱。

    行安地。

    舉足浮。

    安心好利人。

    不喜權勢。

    善附人也。

    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

    足太陰敦敦然。

    太宮之人。

    比于左足陽明。

    陽明之上婉婉然。

    加宮之人。

    比于左足陽明。

    陽明之下坎坎然。

    少宮之人。

    比于右足陽明。

    陽明之上樞樞然。

    左宮之人。

    比于右足陽明。

    陽明之下兀兀然。

     中央主土。

    其音宮。

    其色黃。

    故土形之人。

    比于上宮。

    似于上古之黃帝。

    曰上古者。

    以别于本帝也。

     色黃者。

    土之色黃也。

    面圓者。

    土之體圓也。

    頭大者。

    土之高阜也。

    肩背美者。

    土之體濃也。

    腹大者。

     土之闊充也。

    股胫美者。

    充于四體也。

    小手足者。

    土溉四旁。

    至四末而土氣漸微也。

    多肉者。

    土主肉也。

     上下相稱者。

    土豐滿也。

    行安重者。

    土體安重也。

    舉足浮者。

    土揚之則浮也。

    此自其體而言耳。

    安心者。

     土性靜也。

    好利人者。

    土人生物為德也。

    不喜權勢善附人者。

    土能藏垢納污。

    不棄賤趨貴也。

    耐秋冬者。

     土得令也。

    不耐春夏者。

    受木克而土燥也。

    故春夏感而病生焉。

    此自其性而言耳。

    足太陰濕土主氣。

    敦敦然者。

    有敦濃之道也。

    足太陰與足陽明相合。

     太宮之人。

    比于左足陽明。

    少宮之人。

    比于右足陽明。

    陽明之上婉婉樞樞然者。

    下文之所謂足陽明之上。

    血氣盛則髯美長也。

    婉婉。

    和順之态。

    土之德也。

    樞樞。

    如樞轉之持重。

    土之體也。

    加宮。

    土之加濃。

    比上宮也。

    加宮之人。

    比于左足陽明。

    左宮之人。

    比于右足陽明。

    陽明之下。

    坎坎兀兀然者。

     下文之所謂足陽明之下。

    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也。

    坎坎然者。

    行地之或安或浮。

    如山路之不平也。

     兀兀。

    不動貌。

    如平陸之安夷也。

    仇汝霖曰。

    東南為左。

    西北為右。

    天缺西北。

    地陷東南。

    加宮者。

     右宮也。

    蓋西北之地高濃而多山嶽。

    故曰加宮。

     金形之人。

    比于上商。

    似于白帝。

    其為人方面白色。

    小頭小肩背。

    小腹小手足。

    如骨發腫外。

    骨輕。

    身清廉。

    急心靜悍。

    善為吏。

    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

    手太陰敦敦然。

    商之人。

    比于左手陽明。

    陽明之上廉廉然。

    右商之人。

    比于左手陽明。

    陽明之下脫脫然。

    左商之人。

    比于右手陽明。

    陽明之上監監然。

    少商之人。

    比于右手陽明。

    陽明之下嚴嚴然。

     西方主金。

    其音商。

    其色白。

    故金形之人比于上商。

    似于上天之白帝。

    面方者。

    金之體方也。

    色白者。

    金之色白也。

    頭腹肩背俱小者。

    金質收斂而不浮大也。

    小手足。

    如骨發踵外骨輕者。

    金體堅剛而骨勝也。

    身清廉者。

    金之體冷。

    而廉潔不受污也。

    此自其體而言耳。

    急心靜悍者。

    金質靜而性銳利也。

     善為吏者。

    有斧斷之才也。

    秋冬者。

    金水相生之時。

    不能春夏者。

    受木火之制也。

    故春夏感而病生焉。

    此自其性而言耳。

    手太陰燥金主氣。

    敦敦然者。

    如金體之敦重也。

    手太陰與手陽明相合。

    商之人。

    比于左手陽明。

    左商之人。

    比于右手陽明。

    陽明之上廉廉監監然者。

    下文之所謂手陽明之上血氣盛。

    則髭美也。

    廉廉。

    如金之潔而不污。

    監監。

    如金之鑒而明察也。

    右商之人。

    比于左手陽明。

    少商之人。

    比于右手陽明。

    陽明之下。

    脫脫嚴嚴然者。

     下文之所謂手陽明之下。

    血氣盛。

    則腋下毛美。

    手魚肉以溫也。

    脫脫。

    如金之堅白。

    涅而不淄。

    嚴嚴。

    如金之整肅也。

    仇汝霖曰。

    五行五音。

    上應五星。

    故曰似于蒼帝者。

    上應歲星也。

    似于白帝者。

     上應太白也。

     水形之人。

    比于上羽。

    似于黑帝。

    其為人黑色。

    面不平。

    大頭廉頤。

    小肩大腹。

    動手足。

    發行搖身。

    下尻長。

    背延延然。

    不敬畏。

    善欺人。

    戮死。

    能秋冬不能春夏。

    春夏感而病生。

    足少陰汗汗然。

     太羽之人。

    比于右足太陽。

    太陽之上頰頰然。

    少羽之上。

    比于左足太陽。

    太陽之下纡纡然。

    衆之為人。

     比于右足太陽。

    太陽之下潔潔然。

    桎之為人。

    比于左足太陽。

    太陽之上安安然。

     北方主水。

    其音羽。

    其色黑。

    故水形之人。

    比于上羽。

    似于上天之黑帝。

    色黑者。

    水之色黑也。

    面不平者。

    水面有波也。

    頭大者。

    水面平闊也。

    頤乃腎之部。

    廉頤者。

    如水之清濂也。

    小肩大腹者。

    水體之在下也。

    動手足者。

    水流于四旁也。

    發身搖者。

    水動而不靜也。

    下尻長者。

    足太陽之部。

    如水之長也。

     背主督脈。

    背延延然。

    太陽之水。

    上通于天也。

    水懦弱。

    民狎而玩之。

    則多死焉。

    故人不敬畏而善欺人也。

    戮死者。

    多因戮力勞傷而死。

    蓋水質柔弱。

    而不宜過勞也。

    秋冬者。

    金水相生之時。

    春時木洩水氣。

    夏時火水涸也。

    故春夏感而病生焉。

    足少陰寒水主氣。

    污污然者。

    卑下之态。

    如川澤之納污也。

     足少陰與足太陽相合。

    太羽之人。

    比于右足太陽。

    桎之為人。

    比于左足太陽。

    太陽之上。

    頰頰安安然者。

     下文之所謂足太陽之上。

    血氣盛則美眉。

    眉、有毫毛也。

    頰、俠輔也。

    頰頰然者。

    謂太陽在上。

    如有俠輔而尊貴也。

    安安然者。

    安然而不動也。

    少羽之人。

    比于左足太陽。

     衆羽之人。

    比于右足太陽。

    太陽之下。

    纡纡潔潔然者。

    下文之所謂足太陽之下。

    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也。

     纡纡。

    纡洄之态。

    如水之洄旋也。

    潔潔。

    如水之清潔也。

    曰衆之為人者。

    謂居海濱平陸之大衆。

    如水之在下。

    而形體清潔也。

    桎之為人者。

    謂居崗陵山谷之民衆。

    如山之在上。

    安然而不動也。

    蓋水性動而不靜。

     故水形之人。

    動手足。

    發行搖身。

    如居于高陵山谷之中。

    受加宮之所勝制。

    則手足如桎梏。

    而安然不動矣。

    蓋言五形之人。

    有居海濱傍水者。

    有居山陵高阜者。

    有居平原污下者。

    五方雜處之不同也。

    又如角之人。

    居于東方。

    質征之人。

    生于南土。

    則木火之性。

    更偏甚矣。

    如少商之人。

    居于南土。

    少羽之人。

     處于加宮之山陵高阜。

    又各有所調制矣。

    蓋人之五形。

    本于五方五行之所生。

    故各因其所居之處。

    而又有生制之甚衰。

    故以此義申明于五形之末雲。

    馬仲化曰。

    桎者。

    受桎梏之人。

    意水形之人為戮死耶。

    仇汝霖曰。

    按疏屬之山有神焉。

    名曰二負。

    桎其手足。

    抑以山居之人。

    以比山之神欤。

    倪仲宣曰。

    不曰左羽右羽。

    而曰衆之為人。

    桎之為人。

    此即以衆桎而為左右也。

    東南為左而地土卑下。

    西方為右而土阜山高。

     倪仲玉曰。

    水形之人。

    豈應桎梏而戮死耶。

    經義淵微。

    聖辭古樸。

    非覃思精粹。

    不易疏也。

     是故五形之人。

    二十五變者。

    衆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仇汝霖曰。

    言此五行之人。

    二十五變者。

    乃衆人中之所以相遍欺者也。

    衆人者。

    謂平常之人。

    得五行五音之全者也。

    倪仲宣曰。

    相術以五行中。

    具一形者。

    乃富貴之人。

    若五行混雜者。

    平常之人也。

    故曰衆人。

    謂平常之大衆也。

    故下文曰。

    形色相得者。

    富貴大樂。

    謂木形之人其色蒼。

    火形之人其色赤。

    此偏欺之人也。

     黃帝曰。

    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

    岐伯曰。

    形勝色。

    色勝形者。

    至其勝時。

    年加感則病行。

    失則憂矣。

    形色相得者。

    富貴大樂。

    黃帝曰。

    其形色相勝之時。

    年加可知乎。

    岐伯曰。

    凡年忌下上之人。

    大忌常加。

    七歲。

    十六歲。

    二十五歲。

    三十四歲。

    四十三歲。

    五十二歲。

    六十一歲。

    皆人之大忌。

    不可不自安也。

    感則病行。

    失則憂矣。

    當此之時。

    無為奸事。

    是謂年忌。

     仇汝霖曰。

    形勝色者。

    如太角之人其色黃。

    色勝形者。

    如太宮之人其色青也。

    夫形者。

    五行之體也。

    色者。

    五行之氣也。

    形氣相得。

    感天地之生成。

    故主富貴大樂。

    下上之人者。

    謂左右太少之上下。

     合手足三陽之人。

    而三陰之人不與焉。

    年加者。

    始于七歲。

    每加九年。

    乃形色不相得者之所大忌也。

     夫七歲者。

    少陽也。

    加九年。

    乃十六歲。

    再加九年。

    乃二十五歲。

    蓋以手足三陽之人。

    始于七歲之少陽。

     再加窮九之老陽。

    陽亢極而有悔矣。

    凡此相加之年。

    皆為斯人之大忌。

    不可不自安其分也。

    如感之則病行。

    有所疏失。

    失則憂矣。

    倪仲宣曰。

    五形合手足之三陰。

    故雖逢陽九。

    不以為忌。

    若變而為太少左右者。

    此手足之三陽。

    故為大忌也。

     黃帝曰。

    夫子之言。

    脈之上下。

    血氣之候。

    以知形氣奈何。

    岐伯曰。

    足陽明之上。

    血氣盛。

    則髯美長。

     血少氣多。

    則髯短。

    故氣少血多則髯少。

    血氣皆少則無髯。

    兩吻多畫。

    足陽明之下。

    血氣盛。

    則下毛美長至胸。

    血多氣少。

    則下毛美短至臍。

    行則善高舉足。

    足趾少肉。

    足善寒。

    血少氣多。

    則肉而善瘃。

     血氣皆少。

    則無毛。

    有則稀枯瘁。

    善痿厥足痹。

    (瘃音祝寒瘡也吻音刎) 以下八節。

    申明形者。

    乃皮脈肉筋骨。

    然藉皮肉經脈之血氣。

    以生養此形。

    而有上下盛衰之不同也。

    夫生長須毛者。

    乃充膚熱肉。

    淡滲皮毛之血氣。

    然手足三陽之氣血。

    各因本經之經脈所循之處。

     而各分皮部。

    故帝問脈之上下。

    血氣之候。

    以知形氣。

    蓋以各經脈絡所循之上下候之。

    以知形中之氣血也。

    形者。

    謂皮肉筋骨也。

    足陽明之脈。

    其上行者。

    挾口環唇下。

    交承漿。

    是以皮膚之血氣盛。

    則髯美而長。

    血少氣多則髯短。

    氣少血多則髯少。

    氣血皆少則無髯。

    蓋血盛則淡滲皮膚而生毫毛。

    氣者。

    所以熏膚充身澤毛者也。

    是以在上之須眉。

    在下之毫毛。

    皆藉皮膚之氣血以生長。

    故氣少則髯少。

    血少則髯短。

    血氣皆少則無髯矣。

    血氣少而不能充皮膚。

    肥腠理。

    故兩吻多畫。

    蓋肌肉不得充滿而多瘦紋也。

     足陽明之脈。

    其下行者。

    循膺胸。

    下臍腹。

    從膝膑而至足跗。

    故在下皮膚之血氣盛。

    則下毛美而長至胸。

     血多氣少。

    則下毛美短至臍。

    血氣皆少則無毛。

    雖有亦稀而枯瘁也。

    足趾少肉。

    足善寒者。

    氣之所以熏膚充身澤毛者也。

    瘃者。

    手足寒冷之凍瘡。

    血少則肉而善瘃者。

    血之所以溫膚熱肉者也。

    痿厥足痹者。

    血氣少而不能營養筋骨也。

    此言二十五人之形者。

    皮脈肉筋骨也。

    然皮肉筋骨之間。

    又藉血氣之所資益。

     而有上下盛衰之不同也。

     足少陽之上。

    氣血盛。

    則通髯美長。

    血多氣少。

    則通髯美短。

    血少氣多則少須。

    血氣皆少則無須。

    感于寒濕。

    則善痹骨痛爪枯也。

    足少陽之下。

    血氣盛則胫毛美長。

    外踝肥。

    血多氣少。

    則胫毛美短。

     外踝皮堅而濃。

    血少氣多。

    則毛少。

    外踝皮薄而軟。

    血氣皆少則無毛。

    外踝瘦無肉。

     足少陽之經脈。

    其上行者。

    循于耳之前後。

    加頰車。

    下頸項是以皮膚之血氣盛。

    則通髯美長。

    血多氣少。

    則通髯美短。

    蓋須發乃血之餘。

    是以血多氣少。

    雖短而亦美也。

    在外者。

    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為痹。

    爪者筋之餘。

    血氣皆少。

    不能營養筋骨。

    以緻寒濕之邪。

    留痹而為骨痛爪枯也。

    其經脈之下行者。

    循膝外廉。

    下輔骨之前。

    抵絕骨之端。

    下出外踝之前。

    循足跗上。

    是以在下皮膚分肉之血氣盛。

    則胫毛美長。

    外踝肥。

    血多則皮堅而濃。

    血少則皮薄而軟。

    蓋血之所以淡滲于皮膚者也。

     足太陽之上。

    血氣盛則美眉。

    眉有毫毛。

    血多氣少則惡眉。

    面多少理。

    血少氣多。

    則面多肉。

    血氣和則美色。

    足太陽之下。

    血氣盛。

    則跟肉滿踵堅。

    氣少血多。

    則踵跟空。

    血氣皆少。

    則善轉筋踵下痛。

    (少理當作小理) 足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

    循兩眉而上額交巅。

    是以皮膚之血氣盛。

    則眉美而眉有毫毛也。

    夫充膚熱肉。

    生須毛之血氣。

    乃後天水谷之所生。

    在上之髭須。

    在下之長毛。

    皆生于有生之後。

    眉乃先天所生。

    故美眉者。

    眉得血氣之潤澤而美也。

    毫毛者。

    眉中之長毛。

    因血氣盛而生長。

    亦後天之所生也。

     惡眉者。

    無華彩而枯瘁也。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