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逆順第五十五 黃帝問于伯高曰。

    餘聞氣有逆順。

    脈有盛衰。

    刺有大約。

    可得聞乎。

    伯高曰。

    氣之逆順者。

    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

    脈之盛衰者。

    所以候血氣之虛實有餘不足也。

    刺之大約者。

    必明知病之可刺。

    與其未可刺。

    與其已不可刺也。

     餘伯榮曰。

    此論病氣亦随血氣出入于皮膚經脈之外内而刺之有法也。

    氣有逆順者。

    謂經脈外内之氣。

    交相逆順而行。

    所以應天地陰陽。

    四時五行之升降出入。

    脈有盛衰者。

    謂經脈外内之血氣。

    有出有入。

    是以有虛有實。

    有有餘有不足也。

    刺之大約者。

    必明知病之方來之可刺也。

    與其方盛之未可刺也。

    與其已過之不可刺也。

     黃帝曰。

    候之奈何。

    伯高曰。

    兵法曰。

    無迎逢逢之氣。

    無擊堂堂之陣。

    刺法曰。

    無刺之熱。

     無刺漉漉之汗。

    無刺渾渾之脈。

    無刺病與脈相逆者。

    黃帝曰。

    候其可刺奈何。

    伯高曰。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其次刺其未盛者也。

    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下工刺其方襲者也。

    與其形之盛者也。

    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也。

    故曰方其盛也。

    勿敢毀傷。

    刺其已衰。

    事必大昌。

    故曰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此之謂也。

    (逢葉彭) 此言刺法有如兵法。

    當避其來銳。

    擊其惰歸。

    按史記軒轅之時。

    神農時世衰。

    諸侯相侵伐。

    及蚩尤作亂。

    軒轅乃習用幹戈。

    以征不享。

    故即以用兵之法。

    而為刺之大約。

    夫戰。

    勇氣也。

    一鼓作氣。

     再而衰。

    三而竭。

    是以無迎逢逢之氣。

    無擊堂堂之陣。

    俟其氣衰陣亂。

    然後擊之。

    無有不克者矣。

     之熱。

    熱盛于皮膚也。

    漉漉之汗。

    邪盛在肌腠也。

    渾渾之脈。

    邪入于經脈也。

    病與脈相逆者。

    真邪相攻也。

    離合真邪論曰。

    夫邪去絡入于經也。

    舍于血脈之中。

    其寒溫未相得。

    如湧波之起也。

    時來時去。

    方其來也。

    必按而止之。

    無逢其沖而瀉之。

    知機之道。

    不可挂以發。

    蓋邪之方盛不可迎。

    邪之以往不可追。

    俟其來去之時。

    如發機之速。

    不可差之毫發者也。

    刺其未生者。

    未生于脈中也。

    未盛者。

    邪來之未盛。

    已衰者。

    邪去之已衰。

    故曰方其盛也。

    勿敢毀傷。

    謂邪氣方盛。

    則真氣大虛。

    故勿敢瀉邪以傷正氣。

    刺其已衰。

    事必大昌。

    上工治未病者。

    未病于脈中也。

    蓋傳溜于血脈。

    則有入腑幹髒之患矣。

    餘伯榮曰。

    按此篇篇名逆順。

    而伯高曰。

    氣之逆順。

    所以應天地陰陽。

    四時五行也。

     是雖論刺之大約。

    而重在氣之逆順。

    夫天道右遷。

    地道左轉。

    四時之氣。

    寒往則暑來。

    暑往則寒來。

     升降出入于天地之外内者也。

    五髒者。

    生長化收藏之氣。

    此皆陰陽相貫。

    環轉無端。

    夫人皮以應天。

     肌肉應地。

    血脈應地之經水。

    氣之逆順。

    謂氣之環轉于經脈皮膚之外内。

    交相逆順而行。

    以應天地陰陽。

    四時五行之氣。

    是以下工刺其方襲者。

    謂病之方襲于脈中也。

    與其形之盛者。

    謂病之盛于皮腠。

     而為之熱。

    漉漉之汗也。

    與其病之與脈相逆者。

    謂病邪始入于脈也。

    蓋脈氣之出于皮膚。

    從經而脈。

    脈而絡。

    絡而孫。

    孫絡絕而後出于氣街。

    邪之入于經脈。

    去皮膚而入于絡。

    去絡而入于經。

    是以病與脈之相逆也。

    夫邪去絡入于經也。

    如湧波之起。

    時來時去。

    無有常在。

    其病氣已衰。

    則順脈而行矣。

    故曰刺其已衰。

    事必大昌。

     此篇重在知人氣之逆順。

    應天地四時五行。

    則知邪病之盛虛出入矣。

     卷七 五味第五十六 黃帝曰。

    願聞谷氣有五味。

    其入五髒分别奈何。

    伯高曰。

    胃者。

    五髒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髒六腑。

    皆禀氣于胃。

    五味各走其所喜。

    谷味酸。

    先走肝。

    谷味苦。

    先走心。

    谷味甘。

    先走脾。

    谷味辛。

    先走肺。

    谷味鹹。

    先走腎。

    谷氣津液已行。

    營衛大通。

    乃化糟粕。

    以次傳下。

     任谷庵曰。

    此章論五髒六腑。

    津液營衛。

    皆秉氣于胃腑水谷之所生養。

    夫谷入于口。

    其味有五。

     各歸所喜。

    津液各走其道。

    谷氣津液已行。

    營衛大通。

    所化之糟粕。

    乃傳于小腸大腸。

    循下焦而滲入膀胱也。

     黃帝曰。

    營衛之行奈何。

    伯高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别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抟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則出。

    吸則入。

    天地之精氣。

    其大數常出三入一。

    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

    一日則氣少矣。

    (抟音團) 任氏曰。

    此言入胃水谷所生之精氣。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兩焦。

    上焦中焦也。

    上焦出胃上口。

    中焦亦并胃中。

    故曰胃之兩焦。

    谷入于胃以傳于肺。

    五髒六腑。

    皆以受氣。

    别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清者為營。

    濁者為衛。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大氣。

    宗氣也。

    胸中。

    膻中也。

    其宗氣之抟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上出于肺。

    循喉咽以司呼吸。

    呼則氣出。

    吸則氣入也。

    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谷入于胃。

    化其精微。

    有五氣五味。

    故為天地之精氣。

    五谷入于胃也。

    其糟粕津液宗氣。

    分為三隧。

     故其大數。

    常出三入一。

    蓋所入者谷。

    而所出者。

    乃化糟粕。

    以次傳下。

    其津液溉五髒而生營衛。

    其宗氣積于胸中。

    以司呼吸。

    其所出有三者之隧道。

    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

    一日則氣少矣。

    餘伯榮曰。

     按本篇言大氣之抟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則出。

    吸則入。

    此宗氣之行于脈外也。

    蓋肺主皮毛。

    人一呼則氣出。

    而八萬四千毛竅皆阖。

    一吸則氣入。

    而八萬四千毛竅皆開。

    此應呼吸而司開阖者也。

    邪客篇雲。

    宗氣積于胸中。

    出于喉嚨。

    以貫心脈而行呼吸。

    此宗氣之行于脈中也。

    一呼一吸。

    脈行六寸。

    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

    脈行八百十丈為一周。

    此應呼吸而脈行循度環轉者也。

    故曰宗氣流于海。

    其下者注于氣街。

    其上者走于息道。

    蓋行于脈外者。

    直下注于氣街。

     而充遍于皮毛也。

     黃帝曰。

    谷之五味。

    可得聞乎。

    伯高曰。

    謂盡言之。

    五谷米甘。

    麻酸。

    大豆鹹。

    麥苦。

    黃黍辛。

     五果棗甘。

    李酸。

    栗鹹。

    杏苦。

    桃辛。

    五畜牛甘。

    犬酸。

    豬鹹。

    羊苦。

    雞辛。

    五菜葵甘。

    韭酸。

    藿鹹。

     薤苦。

    蔥辛。

    五色黃色宜甘。

    青色宜酸。

    黑色宜鹹。

    赤色宜苦。

    白色宜辛。

    凡此五者。

    各有所宜。

    所謂五色者。

    脾病者。

    宜食米飯。

    牛肉。

    棗葵。

    心病者。

    宜食麥。

    羊肉。

    杏薤。

    腎病者。

    宜食大豆。

     黃卷。

    豬肉。

    栗藿。

    肝病者。

    宜食麻。

    犬肉。

    李韭。

    肺病者。

    宜食黃黍。

    雞肉。

    桃蔥。

    (粳同) 餘伯榮曰。

    五谷為養。

    五果為助。

    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

    氣味合而服之。

    以補精益氣。

    是以五色合五味。

    而各有所宜也。

    五髒内合五行。

    外合五色。

    五味入胃。

    各歸所喜。

    津液各走其道。

    以養五髒。

    故五髒病者。

    随五味所宜也。

     五禁。

    肝病禁辛。

    心病禁鹹。

    脾病禁酸。

    腎病禁甘。

    肺病禁苦。

     餘氏曰。

    五味五氣。

    有生有克。

    有補有瀉。

    故五髒有病。

    禁服勝克之味。

     肝色青。

    宜食甘。

    米飯牛肉棗葵皆甘。

    心色赤。

    宜食酸。

    犬肉麻李韭皆酸。

    脾色黃。

    宜食鹹。

     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肺色白。

    宜食苦。

    麥羊肉杏薤皆苦。

    腎色黑。

    宜食辛。

    黃黍雞肉桃蔥皆辛。

     藏氣法時論曰。

    肝苦急。

    急食甘以緩之。

    心苦緩。

    急食酸以收之。

    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肺苦氣上逆。

    急食苦以洩之。

    腎苦燥。

    急食辛以潤之。

    夫色者氣之華也。

    緩急燥濕。

    髒氣之不和也。

    五髒有五氣之苦。

    故宜五味以調之。

    用陰而和陽也。

    愚按、脾苦濕。

    急食苦以燥之。

    而又曰脾色黃。

    宜食鹹。

    大豆豕肉栗藿皆鹹。

    蓋脾為陰中之至陰。

    而主濕土之氣。

    乃喜燥而惡寒濕者也。

    故宜食苦以燥之。

     然灌溉于四髒。

    土氣潤濕而後乃流行。

    故又宜食鹹以潤之。

    是以玉機真藏論曰。

    脾者。

    土也。

    孤髒以灌四旁者也。

    其來如水之流者。

    此謂太過。

    病在外。

    故宜急食苦以燥之。

    如鳥之喙者。

    此謂不及。

    病在中。

    謂如黔喙之屬。

    艮止而不行。

    是以食鹹以滋其潤濕而灌溉也。

    蓋脾為土髒。

    位居中央。

    不得中和之氣。

    則有太過不及之分。

    是以食味之有兩宜也。

     卷七 水脹第五十七 黃帝問于岐伯曰。

    水與膚脹。

    鼓脹。

    腸覃。

    石瘕。

    石水。

    何以别之。

    (覃音盡) 餘伯榮曰。

    此章論寒水之邪而為水。

    是膚脹鼓脹腸覃石瘕諸證。

    經雲。

    太陽之上。

    寒水主之。

     寒者。

    水之氣也。

    腎與膀胱。

    皆積水也。

    故曰石水。

    石水者腎水也。

    如水溢于皮間。

    則為皮水。

    寒乘于肌膚。

    則為膚脹。

    留于空郭。

    則為鼓脹。

    客于腸外。

    則為腸覃。

    客于子門。

    則為石瘕。

    皆水與寒氣之為病也。

    夫邪之所湊。

    其正必虛。

    外之皮膚肌腠。

    内之髒腑募原。

    腸胃空郭。

    皆正氣之所循行。

    氣化則水行。

    氣傷則水凝聚而為病。

    是以凡論水病。

    當先體認其正氣。

    知正氣之循行出入。

    則知所以治之之法矣。

     岐伯答曰。

    水始起也。

    目窠上微腫。

    如新卧起之狀。

    其頸脈動。

    時咳。

    陰股間寒。

    足胫腫。

    腹乃大。

    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

    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

    此其候也。

     餘氏曰。

    此太陽膀胱之水。

    溢于皮膚而為水脹也。

    太陽之氣。

    營運于膚表。

    此水随氣溢而為病也。

    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

    上額交巅。

    循頸而下。

    目窠上微腫。

    水循經而溢于上也。

    其頸脈動。

     水傷氣而及于脈也。

    咳者。

    水邪上乘于肺也。

    陰股寒。

    足胫腫。

    太陽之氣虛。

    而水流于下也。

    腹大者。

     水泛而土虛也。

    水在皮中。

    故按之随手而起。

    如裹水之狀。

    此其候也。

     黃帝曰。

    膚脹何以候之。

    岐伯曰。

    膚脹者。

    寒氣客于皮膚之間。

    然不堅。

    腹大。

    身盡腫。

    皮濃。

    按其腹而不起。

    腹色不變。

    此其候也。

    (音空鼓聲音杳) 餘氏曰。

    寒者。

    水之氣也。

    此無形之氣。

    客于皮膚而為虛脹也。

    無形之氣。

    故然不堅。

     氣脹。

    故腹大身盡腫也。

    寒氣在于肌腠。

    故皮濃深也。

    夫水在皮中。

    故按之即起。

    此病在氣。

    故按其腹。

    而不起。

    腹色不變者。

    寒氣在皮膚。

    而脾土未傷也。

     鼓脹何如。

    岐伯曰。

    腹脹身皆大。

    大與膚脹等也。

    色蒼黃。

    腹筋起。

    此其候也。

     餘氏曰。

    此寒氣乘于空郭之中。

    所謂髒寒生滿病也。

    髒寒者。

    水髒之寒氣盛。

    而火土之氣衰也。

     身皆大者。

    脾主肌肉也。

    色蒼黃。

    腹筋起者。

    土敗而木氣乘之也。

     腸覃何如。

    岐伯曰。

    寒氣客于腸外。

    與衛氣相搏。

    氣不得營。

    因有所系。

    癖而内着。

    惡氣乃起。

     息肉乃生。

    其始生也。

    大如雞卵。

    稍以益大。

    至其成。

    如懷子之狀。

    久者離髒。

    按之則堅。

    推之則移。

    月事以時下。

    此其候也。

    (髒舊文歲今改正) 此寒氣客于腸外而生覃也。

    夫衛氣夜循髒腑之募原。

    行陰二十五度。

    寒氣客于腸外。

    與衛氣相搏。

    則衛氣不得營行矣。

    因有所系。

    癖而内着者。

    此無形之氣。

    相搏于腸外空郭之中。

    而着于有形之膏募也。

    是以血肉之惡氣乃起。

    息肉乃生。

    而成此覃。

    久則離于髒腑之脂膜。

    如懷子之虛懸。

    按之則堅。

    推之則移。

    不涉于髒腑。

    故月事以時下。

    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

    岐伯曰。

    石瘕生于胞中。

    寒氣客于子門。

    子門閉塞。

    氣不得通。

    惡血當瀉不瀉。

     以留止。

    日以益大。

    狀如懷子。

    月事不以時下。

    皆生于女子。

    可導而下。

     餘氏曰。

    胞中。

    血海也。

    在少腹内。

    男子之血。

    上唇口而生髭須。

    女子月事以時下。

    寒氣客于子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