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則門閉。

    而胞中之血。

    當瀉不瀉。

    留積而成塊。

    日以益大。

    狀如懷子。

    血留胞中。

    故月事不以時下。

    覃瘕皆生于女子。

    治之者可導下之。

     黃帝曰。

    膚脹鼓脹可刺耶。

    岐伯曰。

    先瀉其脹之血絡。

    後調其經。

    刺去其血絡也。

     餘氏曰。

    膚脹者。

    寒氣客于外。

    鼓脹者。

    寒氣客于内。

    故先瀉其脹之血絡。

    後調其經。

    刺去其血絡。

    蓋先瀉其外。

    後調其内。

    而複治其外。

    外内之相通也。

    任氏曰。

    腸覃石瘕。

    乃有形之血積。

     可從氣分而導之。

    膚脹鼓脹。

    乃無形之氣脹。

    可從血絡而瀉之。

    血氣之相通也。

     卷七 賊風第五十八 黃帝曰。

    夫子言賊風邪氣之傷人也。

    令人病焉。

    今有其不離屏蔽。

    不出室穴之中。

    卒然病者。

    非不離賊風邪氣。

    其故何也。

    岐伯曰。

    此皆嘗有所傷于濕。

    氣藏于血脈之中。

    分肉之間。

    久留而不去。

     若有所堕墜。

    惡血在内而不去。

    卒然喜怒不節。

    飲食不适。

    寒溫不時。

    腠理閉而不通。

    其開而遇風寒。

    則血氣凝結。

    與故邪相襲。

    則為寒痹。

    其有熱。

    則汗出。

    汗出則受風。

    雖不遇賊風邪氣。

    必有因加而發焉。

     此篇論病形而傷其精氣神也。

    三邪雜至。

    合而為痹。

    在内而傷其精氣神者。

    有似乎鬼神。

    可祝由而已也。

    篇名賊風者。

    言往古之人。

    恬虛無。

    精神内守。

    邪不能深入。

    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當今之世不然。

    憂患緣其内。

     苦形傷其外。

    賊風數至。

    虛邪朝夕。

    内至五髒骨髓。

    外傷空竅肌膚。

    故祝由不能已也。

    夫心主脈。

     諸血者皆屬于心。

    嘗有所傷于濕。

    氣藏于血脈之中。

    則傷心藏之神矣。

    分肉者。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留于分肉之間。

    則傷其氣矣。

    若有所堕墜。

    則有傷于筋骨。

    筋即為肝。

    骨即為腎。

    血即為心。

    惡血在内。

    則傷心藏之神。

    有傷于筋。

    則傷肝藏之魂。

    有傷于骨。

    則傷腎藏之精。

    卒然喜怒不節。

    則更傷所藏之神魂。

    飲食不适。

    則更傷水谷之精液。

    寒溫不時。

    則傷在外之形氣。

    形氣傷則腠理閉而不通。

     其開而遇風寒。

    則血氣凝結。

    與故之濕邪相襲。

    則風寒濕三氣雜合而為痹矣。

    其開而遇風者。

    以有熱則汗出。

    蓋熱乃火之氣。

    汗乃精血之液。

    因傷其精神。

    是以熱則氣弛。

    汗出而開也。

    汗出則受風。

    雖不遇賊風邪氣。

    必有因加于風寒而發焉。

    任谷庵曰。

    賊風邪氣。

    不正之邪氣也。

    風寒。

    天之正氣也。

     因有故邪。

    開而汗出。

    故因加而合為邪病焉。

    王子方曰。

    風傷氣。

    寒傷神。

    濕傷精。

    蓋風傷衛。

     寒傷營。

    而寒水之氣。

    又傷心火也。

    濕乃土之邪氣。

    故傷腎藏之精。

    是以傷于濕者則為痿厥。

    痿者。

     骨痿。

    厥者。

    腎髒之生氣厥逆。

    而四肢清冷也。

     黃帝曰。

    夫子之所言者。

    皆病患之所自知也。

    其毋所遇邪氣。

    又無怵惕之所志。

    卒然而病者。

    其故何也。

    惟有因鬼神之事乎。

    岐伯曰。

    此亦有故邪。

    留而未發。

    因而志有所惡。

    及有所慕。

    血氣内亂。

    兩氣相搏。

    其所從來者微。

    視之不見。

    聽而不聞。

    故似鬼神。

    (毋無同惡去聲) 此言病在内而傷其精氣神也。

    故邪留而未發者。

    留于髒腑募原之間。

    則有傷于氣矣。

    水之精為志。

     火之精為神。

    志有所惡。

    則傷腎藏之精。

    心有所慕。

    則傷心藏之神。

    血氣内亂。

    真邪相搏。

    其所由來者漸矣。

    此病氣而不病形。

    故視之不見。

    聽而不聞。

    若有似乎鬼神。

    夫魂遊為神。

    魄降為鬼。

    随神往來謂之魂。

    并精而出謂之魄。

    精神内傷。

    則魂魄飛揚。

    而有似乎鬼神也。

     黃帝曰。

    其祝而已者。

    其故何也。

    岐伯曰。

    先巫者。

    因知百病之勝。

    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

    可祝而已也。

     知百病之勝者。

    知精氣神三者。

    能勝其百病也。

    知其病之所從生者。

    知先傷其精氣神。

    而病之所由生也。

    可祝而已者。

    先巫之能移精變氣而通神明也。

    王子方曰。

    上古有十三科。

    祝由乃其一也。

     先巫者。

    言上古之能祝由而愈病者。

    謂之巫醫。

    故古之醫字從巫。

    非與師巫之賤役比也。

    南人有言曰。

     人而無恒。

    不可以作巫醫。

    即上古祝而已病之醫。

    非醫巫之有二也。

     卷七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黃帝曰。

    衛氣之留于腹中。

    蓄積不行。

    菀蘊不得常所。

    使人股脅胃中滿。

    喘呼逆息者。

    何以去之。

    伯高曰。

    其氣積于胸中者上取之。

    積于腹中者下取之。

    上下皆滿者旁取之。

    黃帝曰。

    取之奈何。

     伯高對曰。

    積于上。

    瀉大迎天突喉中。

    積于下者。

    瀉三裡與氣街。

    上下皆滿者。

    上下取之。

    與季脅之下一寸。

    重者雞足取之。

    診視其脈大而弦急。

    及絕不至者。

    及腹皮急甚者。

    不可刺也。

    黃帝曰善。

     (菀音郁) 此篇論衛氣失常。

    以明衛氣所出所主之常所。

    有浮沉淺深。

    及太過不及之别。

    按第七十六之衛氣行章。

    論衛氣晝行于陽。

    夜行于陰。

    外内出入之循度。

    此篇論衛氣始生始出之道路。

    主于皮肉筋骨之間。

    所以溫分肉。

    充皮膚。

    肥腠理而司開阖者也。

    夫衛氣者。

    陽明水谷之悍氣也。

    谷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别出兩行營衛之道。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所謂别出者。

    與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專者行于經隧。

    常營無已。

    終而複始之營氣。

    所出之道路各别也。

    衛氣與宗氣所出之道路各别也。

    兩行者。

    謂營氣出于氣分。

    而行于脈中。

    衛氣出于脈中。

    而散于脈外。

     此陰陽血氣交互之妙道也。

    夫精專者。

    行于經隧之營血。

    始于手太陰肺。

    終于足厥陰肝。

    髒腑相通。

     外内相貫。

    環轉無端。

    終而複始。

    與營行脈中。

    一呼一吸。

    脈行六寸。

    日行二十五度。

    夜行二十五度之道路各别也。

    所謂營行脈中。

    以應呼吸漏下者。

    乃中焦所生之津液。

    随三焦出氣。

    外注于皮膚谷之氣分。

    滲入于孫脈絡脈。

    化而為赤者也。

    五癃篇之所謂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

    充皮膚。

    為其津。

    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決氣章之所謂糟粕津液宗氣。

    分為三隧。

    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脈。

    化而為血。

     以營四末。

    内注五髒六腑。

    以應刻數。

    癰疽章之所謂中焦出氣如露。

    上注谷。

    而滲孫脈。

    津液和調。

    變化而赤為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

    乃注于絡脈皆盈。

    乃注于經脈。

    陰陽已張。

    因息乃行。

    行有經紀。

    周有道理。

    與天協議。

    不得休止。

    是行于脈中。

    以應呼吸之營氣。

    乃中焦所生之津液。

    随三焦之出氣。

    注于皮膚分肉之氣分。

    滲于孫絡。

    變化而赤為血。

    因息乃行。

    行有經紀。

    與營氣篇之始于手太陰肺。

    終于足厥陰肝之道路各别也。

    宗氣積于胸中。

    上出于肺。

    循喉咽。

    呼則出。

    吸則入。

    夫肺主皮毛。

    人一呼則氣出。

    而八萬四千毛竅皆阖。

    一吸則氣入。

    而八萬四千毛竅皆開。

    此宗氣之應呼吸而司開阖者也。

    衛氣者。

    出其悍氣之疾。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

    晝日行于陽。

    夜行于陰。

    司晝夜之開阖者也。

    呼吸之開阖。

    人之開阖也。

     晝夜之開阖。

    應天之開阖也。

    是以營氣衛氣之所出所行。

    各有其道。

    故曰别出兩行營衛之道。

    此篇論衛氣之始生始出。

    從陽明之脈絡。

    分行于上下四旁。

    而布散于形身之外。

    蓄積菀蘊者。

    猶草木之生長茂盛于内也。

    不得常所者。

    不得所出所主之常處也。

    故内積于上者。

    取之大迎天突。

    蓋衛氣之上出者。

    從胃之大迎。

    任之天突。

    而外出于皮膚也。

    積于下者。

    取之三裡。

    蓋衛氣之下出者。

    從胃之三裡。

    而外出于皮膚也。

    積于中者。

    取之氣街。

    與季脅之帶脈。

    蓋衛氣之布于四旁者。

    從腹之氣街。

    帶脈之章門。

    而外出于四旁也。

    夫衛氣乃胃腑水谷所生之氣。

    足陽明與任脈會于中脘。

    上會于承漿。

    與帶脈會于臍之左右。

    而出于腹氣之街。

    是陽明所生之氣。

    從陽明之經脈而出。

    散于皮膚。

    此衛氣始出之常所也。

    夫衛為陽。

    從脈而出。

    由内而外。

    自陰而出于陽。

    營為陰。

    從谷氣分而入于孫脈經脈。

    自外而内。

    由陽而入于陰。

    此陰陽血氣外内交互之妙道也。

    雞足者。

    以足緩伸緩縮。

    如雞足之踐地。

    蓋以疏陽明之經脈。

    以通衛氣之所出也。

    胗視其脈大而弦急。

    及絕不至者。

    及腹皮急甚者。

    此衛氣留滞于始生之處。

    非蓄蘊于所以所出之道路。

    故不可取之外穴也。

    此論衛氣始生始出之常所。

    與行陽行陰之度數不同。

    故反論其失常以證明之。

     黃帝問于伯高曰。

    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

    伯高曰。

    色起兩眉薄澤者。

    病在皮。

    唇色青黃赤白黑者。

    病在肌肉。

    營氣濡然者。

    病在血氣。

    目色青黃赤白黑者。

    病在筋。

    耳焦枯受塵垢。

    病在骨。

     此言衛氣從内之脈絡。

    布散于皮肉筋骨之間。

    而各有所在也。

    色者。

    氣之章也。

    兩眉間。

    即關中。

     乃肺之部。

    肺合于皮。

    故色起兩眉薄澤。

    知衛氣之病在皮也。

    肌肉者。

    脾土之外合。

    土灌四髒。

    故觀唇色青黃赤白黑者。

    知衛氣之病在肌肉也。

    營者。

    血之氣也。

    濡、潤也。

    血之液為汗。

    汗出而濡然者。

    知衛氣之病在血氣也。

     肝主筋而開竅在目。

    視目色之青黃赤白黑者。

    知衛氣之病在筋也。

    筋合于三陰三陽。

    十二經脈。

    故五色之并見也。

    耳者腎之竅。

    耳焦枯受塵垢者。

    知衛氣之病在骨也。

    夫皮肉筋骨。

    脈外之氣分。

    衛氣出于形身。

    而各在其處也。

     黃帝曰。

    病形何如。

    取之奈何。

    伯高曰。

    夫百病變化。

    不可勝數。

    然皮有部。

    肉有柱。

    血氣有輸。

     骨有屬。

    黃帝曰。

    願聞其故。

    伯高曰。

    皮之部。

    輸于四末。

    肉之柱。

    在臂胫諸陽分肉之間。

    與足少陰分間。

    血氣之輸。

    輸于諸絡。

    氣血留居。

    則盛而起。

    筋部無陰無陽。

    無左無右。

    候病所在。

    骨之屬者。

    骨空之所以受益。

    而益腦髓者也。

    黃帝曰。

    取之奈何。

    伯高曰。

    夫病變化。

    浮沉深淺。

    不可勝窮。

    各在其處。

    病間者淺之。

    甚之深之。

    間者少之。

    甚之衆之。

    随變而調氣。

    故曰上工。

    (數上聲勝平聲間去聲) 此承上文而言衛氣行于皮肉筋骨之間。

    各有所主之部屬也。

    衛氣行于皮。

    輸于四末。

    為所主之部。

     蓋衛氣出于陽。

    從頭目而下注于手足之五指。

    故以四末為部也。

    行于肌肉。

    在臂胫諸陽分肉之間。

    為肉之柱。

    柱之為言主也。

    蓋肉之大分為谷。

    小分為。

    分肉之間。

    谷之會。

    以行營衛。

    以會大氣。

    臂胫之大肉。

    肉之大分也。

    營衛大氣。

    先會于大分之間。

    故以臂胫之肉為主。

    猶屋宇之有四柱也。

    足少陰分間。

    乃足少陰出于氣街。

    行于分肉之間。

    衛氣者。

    後天水谷之所生也。

    會少陰先天之氣于分間。

    此氣之大會也。

    諸絡者。

    孫脈絡脈也。

    營氣從絡而行于經脈。

    衛氣從絡而出于皮膚。

    血氣輸轉于諸絡之間。

    故氣血留居。

    則絡脈盛而起矣。

    衛氣之行于骨者。

    在骨空之所以受益而益腦髓者也。

    骨空者。

    津液淖澤注于骨。

    骨屬屈伸。

    補益腦髓。

    髓空在腦後三分。

    顱際銳骨之下。

    蓋髓之所以補益腦者。

    從尾而滲于脊骨。

    從脊骨而上滲于髓空以入腦。

    衛氣一日一夜。

    大會于風府。

    其明日日下一節。

    二十一日。

    下至尾。

    二十二日。

    入脊内。

    其行九日。

     出于缺盆。

    故衛氣之行于骨者。

    以脊骨為所屬也。

    衛氣之行于筋者。

    無分陰陽左右。

    如留滞于手足某結之筋。

    即為病之所在。

    蓋衛氣者。

    應天之氣也。

    筋者。

    厥陰風氣之所生也。

    風者。

    大塊之噫氣。

    充滿于天地之間。

    故于衛氣相合。

    陰陽左右。

    無處不有。

    若夫皮之部。

    肉之柱。

    猶天之四方。

    骨之屬。

     猶天之道也。

    百病變化者。

    審察衛氣。

    為百病母。

    行于皮肉筋骨之間。

    是以浮沉淺深。

    各在其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