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餘伯榮曰。

    衛氣司晝夜之開阖。

    以應天之氣也。

    一日一夜。

    大會于風府。

    明日日下一節。

    二十一日。

     下至尾。

    二十二日。

    入脊内。

    其行九日。

    上出缺盆。

    一月而環轉一周。

    是又應月之一月而一周天也。

     是以月郭空則海水東盛。

    衛氣去。

    形獨居。

    蓋水與天氣上下相通。

    日月營運。

    随天道環轉。

    日日行一度。

    故一歲而一周天。

    月行十三度有奇。

    故一月而一周天。

    此陰陽之營運無息者也。

    人與天地相參。

     一息不運。

    則失其旋轉之機。

    而為奇恒之病。

    學人玩索而有得焉。

    非惟臨病患以觀死生。

    更可以通玄門。

    為養生之秘要。

     黃帝問于伯高曰。

    人之肥瘦大小寒溫。

    有老壯少小。

    别之奈何。

    伯高對曰。

    人年五十以上為老。

     二十以上為壯。

    十八以上為少。

    六歲以上為小。

     此論衛氣之有盛衰也。

    年少小者。

    衛氣始長。

    年壯者。

    衛氣正盛。

    五十以上。

    衛氣漸衰。

    蓋應天之氣。

    而有四時生長收藏之盛衰也。

    方盛衰論曰。

    老從上。

    少從下。

    老者應秋冬之氣。

    從上而方衰于下。

    少者應春夏之氣。

    從下而方盛于上。

    王子方曰。

    數始于一。

    成于三。

    三而兩之為六。

    三而三之成九。

    十八者。

    二九之數也。

    二十者。

    陰陽之生數始也。

    五十者。

    五行之生數終也。

    馬玄台曰。

    十八以上。

    六歲以上。

    俱當作以下。

     黃帝曰。

    何以度知其肥瘦。

    伯高曰。

    人有肥有膏有肉。

    黃帝曰。

    别此奈何。

    伯高曰。

    肉堅皮滿者肥。

    肉不堅皮緩者膏。

    皮肉不相離者肉。

    (音國) 此以下論衛氣之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者也。

    腠理者。

    肌肉之紋理。

    如豕之精肉。

    條分而有理路。

    理中之白膜曰脂。

    肉外連皮之肥肉曰肥。

    故曰肉堅而皮滿者肥。

    蓋肥在皮之内。

    肉之外。

    故肉堅而皮滿也。

    膏者。

    即肥之脂膏。

    謂如豕肉之紅白相間而有數層者為膏。

    蓋肥膏之間于肉内。

    故肉不堅而皮緩也。

    此論衛氣之肥腠理。

    故隻論膏而不論肥。

    然先言人有肥者。

    以明膏肥之有别也。

    皮肉不相離者。

    謂肉勝而連于皮。

    内無膏而外無肥。

    此亦衛氣之盛于肉理者也。

    任谷庵曰。

    肉者。

    俗名腿肚也。

    蓋肉之柱。

    在臂胫諸陽分肉之間。

    故肉堅。

    則通體之肉堅矣。

    又隻言胫而不言臂者。

    氣從下而上也。

     黃帝曰。

    身之寒溫何如。

    伯高曰。

    膏者。

    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

    細理者身熱。

    脂者其肉堅。

    細理者熱。

    粗理者寒。

     任谷庵曰。

    此言衛氣之所以溫分肉也。

    膏者肉不堅。

    故其肉淖。

    淖、和也。

    言膏與肉之相間而相和者也。

    脂者。

    腠理固密。

    故其肉堅。

    粗理者。

    衛氣外洩。

    故身寒。

    細理者。

    衛氣收藏。

    故身熱。

     黃帝曰。

    其肥瘦大小奈何。

    伯高曰。

    膏者多氣而皮縱緩。

    故能縱腹垂腴。

    肉者身體容大。

    脂者其身收小。

     任氏曰。

    此複申明衛氣之所以肥腠理溫分肉也。

    衛氣盛則腠理肥。

    是以膏者多氣而皮縱緩。

    故能縱腹垂腴。

    腴者。

    臍下之少腹也。

    肉者身體容大。

    此衛氣盛而滿于分肉也。

    脂者。

    其身收小。

    此衛氣深沉。

     不能充于分肉。

    以緻脂膜相連。

    而肌肉緊充。

    故其身收小也。

    餘伯榮曰。

    衛氣之所以溫分肉者。

    充實于肉之理路。

    所謂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蓋非隻溫肌肉。

    而能使肌肉盛滿。

    身體容大。

    故反複以申明之。

     黃帝曰。

    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

    膏者多氣。

    多氣者熱。

    熱者耐寒。

    肉者多血。

    多血則充形。

    充形則平。

    脂者。

    其血清。

    氣滑少。

    故不能大。

    此别于衆人者也。

     任谷庵曰。

    此言衛氣與營血相将。

    充盈于分肉之紋理。

    其膏肥之内。

    隻有衛氣而血不營也。

    膏者衛氣盛。

    故熱而耐寒。

    肉者肌肉隆盛。

    故多血。

    血氣盛則充膚熱肉。

    故充形。

    血随氣行。

    血氣皆盛。

     是為營衛和平。

    脂者。

    肌肉緊密。

    是以血清氣少。

    故不能大。

    此三者。

    有肥瘦大小之不同。

    故與平人之有别也。

    王子方曰。

    脂者。

    衛氣不充于分肉。

    是以血亦清少。

    血氣相将而行者也。

     黃帝曰。

    衆人奈何。

    伯高曰。

    衆人皮肉脂膏。

    不能相加也。

    血與氣不能相多。

    故其形不小不大。

     各自稱其身。

    命曰衆人。

     餘伯榮曰。

    此言衛氣之浮沉淺深。

    而各有常所者。

    其形不大不小也。

    衆人者。

    平常之大衆也。

    不能相加者。

    謂血氣和平。

    則皮肉脂膏。

    不能相加于肥大也。

    血氣之浮沉淺深。

    各有常所。

    不能相多于肌肉間也。

    皮肉筋骨。

    各自稱其身。

    故其形不大不小也。

     黃帝曰善。

    治之奈何。

    伯高曰。

    必先别其三形。

    血之多少。

    氣之清濁。

    而後調之。

    治無失常經。

     是故膏人縱腹垂腴。

    肉人者。

    上下容大。

    脂人者。

    雖脂不能大也。

     此言人之血氣。

    當使之無過不及也。

    三者。

    人之有肥大之太過。

    瘦小之不及。

    故當審其血之多少。

     氣之清濁。

    而後調之。

    無失衛氣之常經。

    期為平和之人矣。

    此因衛氣失常。

    是故膏人縱腹垂腴。

    肉人者。

    上下容大。

    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

    蓋衛氣主于皮肉筋骨之間。

    浮沉淺深。

    各在其處。

    若獨充盛于皮膚分肉之間。

    而使縱腹垂腴。

    上下容大。

    或深沉于筋骨之間。

    以緻脂不能大。

    皆衛氣之失常也。

     是以浮沉深淺。

    不可勝窮。

    随變而調其氣。

    命曰上工。

    此篇論衛氣失常。

    以明衛氣所出所循之常所。

     使後學知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

    為治道之張本也。

     卷七 玉版篇第六十 黃帝曰。

    餘以小針為細物也。

    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

    下合之于地。

    中合之于人。

    餘以為過針之意矣。

    願聞其故。

    岐伯曰。

    何物大于天乎。

    夫大于針者。

    惟五兵者焉。

    五兵者。

    死之備也。

    非生之具。

     且夫人者。

    天地之鎮也。

    其不可不參乎。

    夫治民者。

    亦惟針焉。

    夫針之與五兵。

    其孰小乎。

     此章論充溢于皮膚分肉之氣血。

    從髒腑之大絡而出于孫絡皮膚。

    應天氣之出于地中。

    而布散于天下。

    逆之則傷其所出之機。

    勝五兵之殺人矣。

    大絡者。

    手太陰之絡。

    名曰列缺。

    手少陰之絡。

    名曰通裡。

    手心主之絡。

    名曰内關。

    手太陽之絡。

    名曰支正。

    手陽明之絡。

    名曰偏曆。

    手少陽之絡。

    名曰外關。

    足太陽之絡。

    名曰飛揚。

    足少陽之絡。

    名曰光明。

    足陽明之絡。

    名曰豐隆。

    足太陰之絡。

    名曰公孫。

    足少陰之絡。

    名曰大鐘。

     足厥陰之絡。

    名曰蠡溝。

    此十二髒腑之大絡。

    陽走陰而陰走陽。

    左注右而右注左。

    與經脈缪處。

    其氣血布散于四末。

    溢于皮膚分肉間。

    不入于經俞。

    以應天氣之營運于天表。

    故曰所謂奪其天氣。

    夫九針之道。

    一者天。

    二者地。

    三者人。

    小針。

    微針也。

    亦所以合于天地人者也。

    且夫人者。

    天地之鎮也。

     其不可不參乎。

    故治天下之萬民者。

    亦惟針道所合之三才而已。

    餘伯榮曰。

    上章論衛氣從陽明之脈絡。

     而出于皮肉筋骨之間。

    此章論皮膚分肉之血氣。

    從胃之經隧髒腑之大絡。

    而出于外。

    即與衛氣相将之營氣也。

    營衛血氣。

    雖皆生于胃腑水谷之精。

    然外内出入之道路不一。

    學人非潛心玩索。

    不易得也。

    按管子曰。

    蚩尤受盧山之銅。

    而作五兵。

    是黃帝時即有五兵矣。

    一弓。

    二。

    三矛。

    四戈。

    五戟。

     一雲。

    東方矛。

    南方弩。

    中央劍。

    西方戈。

    北方鍛。

     黃帝曰。

    病之生時。

    有喜怒不測。

    飲食不節。

    陰氣不足。

    陽氣有餘。

    營氣不行。

    乃發為癰疽。

    陰陽不通。

    兩熱相搏。

    乃化為膿。

    小針能取之乎。

    岐伯曰。

    聖人不能使化者。

    為其邪不可留也。

    故兩軍相當。

    旗幟相望。

    白刃陳于中野者。

    此非一日之謀也。

    能使其民令行禁止。

    士卒無白刃之難者。

    非一日之教也。

    須臾之得也。

    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

    膿血之聚者。

    不亦離道遠乎。

    夫癰疽之生。

    膿血之成也。

    不從天下。

    不從地出。

    積微之所生也。

    故聖人自治于未有形也。

    愚者遭其已成也。

    黃帝曰。

    其已形不予遭。

    膿已成不予見。

    為之奈何。

    岐伯曰。

    膿已成。

    十死一生。

    故聖人勿使已成。

    而明為良方。

    着之竹帛。

    使能者踵而傳之後世。

     無有終時者。

    為其不予遭也。

     此言皮膚分肉之氣血。

    從内而出于外。

    少有留滞。

    則漸積而成癰膿。

    如發于外而小者易愈。

    大者多害。

    若留積在内。

    成癰膿而不見者。

    十死一生也。

    喜怒不測。

    飲食不節。

    内因之所傷也。

    是以癰疽之生。

    膿血之成。

    不從天地之風寒暑濕。

    乃積微之所生也。

    是猶兩軍相當。

    旗幟相望。

    白刃陳于中野者。

    此非一日之謀也。

    能使其民令行禁止。

    士卒無白刃之難者。

    非一日之教也。

    非須臾之可得也。

    故聖人勿使已成。

    而明為良方。

    着之竹帛。

    使後學之能者。

    踵而傳之後世。

    無有終時者。

    為其不予遭而成十死一生之證也。

    遭、遇也。

    言其已形而不予遭。

    膿已成而不予見。

    此癰生于髒腑之間。

    而不與我見。

    乃多死少生之候也。

    餘伯榮曰。

    按本經及素問論所生癰膿。

    多因于風寒外邪。

    有傷營衛。

    留積而成癰膿。

     此因内傷喜怒飲食。

    故曰不從天下。

    不從地出。

     黃帝曰。

    其已有膿血。

    而後遭乎。

    不道之以小針治乎。

    岐伯曰。

    以小治小者。

    其功小。

    以大治大者多害。

    故其已成膿血者。

    其惟砭石铍鋒之所取也。

     餘伯榮曰。

    此言癰發于外而予見者。

    有大小之難易也。

    癰小而以小針治之者。

    其功小而易成。

    癰大而以大針治之者。

    多有逆死之害。

    故其已成膿血者。

    其惟砭石铍鋒之所取也。

    蓋小而淺者。

    以砭石取膿。

    大而深者。

    以铍鋒取之。

    铍鋒大針也。

     黃帝曰。

    多害者。

    其不可全乎。

    岐伯曰。

    其在逆順焉。

    黃帝曰。

    願聞逆順。

    岐伯曰。

    以為傷者。

     其白眼青。

    黑眼小。

    是一逆也。

    内藥而嘔者。

    是二逆也。

    腹痛渴甚。

    是三逆也。

    肩項中不便。

    是四逆也。

    音嘶色脫。

    是五逆也。

    除此五者為順矣。

    (内葉讷) 此言癰發于外而大者。

    有逆順死生之分焉。

    夫皮脈肉筋骨。

    五髒之外合也。

    癰發于皮肉筋骨之間。

     其氣外行者為順。

    若反逆于内。

    則逆傷其髒矣。

    如白眼青。

    黑眼小。

    肺肝腎三髒之氣傷也。

    内藥而嘔。

    胃氣敗也。

    脾主為胃行其津液。

    腹痛渴甚。

    脾氣絕也。

    外陽為諸陽主氣。

    肩項中不便。

    陽氣傷也。

    在心主言。

     心之合脈也。

    其榮色也。

    音嘶色脫。

    心髒傷也。

    犯此五逆者死。

    除此五者為順矣。

     黃帝曰。

    諸病皆有逆順。

    可得聞乎。

    岐伯曰。

    腹脹身熱脈大。

    是一逆也。

    腹鳴而滿。

    四肢清洩。

     其脈大。

    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

    脈大。

    是三逆也。

    咳且溲血。

    脫形。

    其脈小勁。

    是四逆也。

    咳。

    脫形身熱。

    脈小以疾。

    是謂五逆也。

    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此言血氣之逆于經脈者。

    不過半月而死也。

    夫血氣留滞而成癰膿者。

    積微之所生。

    其所由來者漸矣。

    若失其旋轉之機。

    又不待成癰。

    而有遄死之害。

    諸病者。

    謂凡病多生于營衛血氣之不調。

    非獨癰膿也。

    如腹脹身熱脈大者。

    逆傷于脾也。

    腹鳴而滿。

    四肢清洩。

    其脈大者。

    逆傷于腎也。

    肝主藏血。

    衄而不止。

    逆傷肝也。

    肺朝百脈。

    輸精于皮毛。

    咳而溲血形脫。

    其脈小勁。

    逆傷肺也。

    夫心主血脈。

    肺者心之蓋。

    咳。

    形脫身熱。

    脈小以疾。

    逆傷心也。

    夫血脈者。

    五髒之所生也。

    血氣逆。

    則失其旋轉之機。

     而反傷其髒真矣。

    經脈應地之經水。

    水以應月。

    不過十五日而死者。

    随月之盈虛而死。

    不能終周天之數矣。

    王子方曰。

    堪輿家鑿井。

    度月影以取泉。

     其腹大脹。

    四末清。

    形脫洩甚。

    是一逆也。

    腹脹便血。

    其脈大。

    時絕。

    是二逆也。

    咳溲血。

    形肉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