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流于血脈。

    而内入于髒矣。

    蓋經脈内屬于髒腑。

    外絡于形身。

    是以經脈受邪。

     入髒腑為内所因也。

    淫邪泮衍于肌腠則傷氣。

    傳流于血脈而入髒則傷神。

    神氣并傷。

    故可以緻死。

    而不可以緻生。

    是以聖人之教下也。

    虛邪賊風。

    避之有時。

    恬淡虛無。

    精神内守。

    病從何來。

    故可着于竹帛。

    蓋欲使天下後世子孫黎民。

    鹹知此養生之道焉。

     黃帝曰。

    大氣入髒奈何。

    岐伯曰。

    病先發于心。

    一日而之肺。

    三日而之肝。

    五日而之脾。

    三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中。

     此論大邪入髒。

    傳于其所不勝而死。

    蓋五髒秉五方五行之氣而生。

    故生于相生。

    而死于相勝也。

    病先發于心。

    一日而傳之肺。

    三日而傳之肝。

    五日而傳之脾。

    皆逆傳其所不勝。

    再至三日不已而死。

    夫心為火髒。

    冬主水。

    夏主火。

    冬夜半者。

    水勝而火滅也。

    夏日中者。

    亢極而自焚也。

    楊元如曰。

    按、素問玉機真藏論。

    病入于五髒。

    逆傳于所勝。

    尚可按可浴可藥可灸以救之。

    故曰三日不已死。

    謂邪入于髒。

    猶有可已之生機。

    故首言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飲藥。

    末言諸病以次相傳者。

    皆有死期。

    不可刺也。

    蓋邪在于形層者宜刺。

    入于髒者。

    隻可按摩飲藥以救之。

    聖人救民之心。

    無所不用其極。

     病先發于肺。

    三日而之肝。

    一日而之脾。

    五日而之胃。

    十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日出。

     楊元如曰。

    肺主氣。

    日出而氣始隆。

    日入而氣收引。

    冬日入者。

    氣入而絕于内也。

    夏日出者。

    氣出而絕于外也。

    按、隻言冬夏而不言春秋者。

    四時之氣。

    總屬寒暑之往來。

    夜半日中。

    陰陽之分于子午也。

     日出日入。

    陰陽之離于卯酉也。

    病傳之一三五日者。

    乃天之奇數。

    蓋五髒生于地之五行。

    而本于天幹之所化。

     病先發于肝。

    三日而之脾。

    五日而之胃。

    三日而之腎。

    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早食。

     楊元如曰。

    按、素問标本病傳論雲。

    肝病頭目眩。

    脅支滿。

    三日體重身痛。

    五日而脹。

    三日腰脊小腹痛胫。

    三日不已死。

    冬日入。

    夏早食。

    蓋病先發于肝。

    故頭目眩而脅支滿。

    三日而之脾。

    則體重身痛。

    五日而之胃。

    則脹。

    三日而之腎。

    則腰脊小腹痛。

    胫。

    冬日入。

    夏早食。

    乃木氣絕于卯酉金旺之時。

     病先發于脾。

    一日而之胃。

    二日而之腎。

    三日而之膂膀胱。

    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

    夏晏食。

     楊元如曰。

    按、素問标本病傳論雲。

    脾病身重體痛。

    一日而脹。

    二日少腹腰脊痛胫。

    三日背膂筋痛。

    小便閉。

    十日不已死。

    冬人定。

    夏晏食。

    蓋病發于脾。

    則身痛體重。

    一日而之胃則脹。

    二日而之腎。

    則少腹腰脊痛。

    胫。

    膂膀胱者。

    膀胱附于脊背之膂筋也。

    是以三日而之膂膀胱。

    則背膂筋痛。

    小便閉。

    人定在寅。

    木旺而土絕也。

    夏之晏食在亥。

    水泛而土敗也。

     病先發于胃。

    五日而之腎。

    三日而之膂膀胱。

    五日而上之心。

    二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

    (音笛日昃也) 按、素問标本病傳論雲。

    胃病脹滿。

    五日少腹腰脊痛。

    三日背腹筋痛。

    小便閉。

    五日身體重。

    六日不已死。

    冬夜半。

    夏日。

    蓋病先發于胃。

    故脹滿。

    五日而之腎。

    則少腹腰脊痛。

    三日而之膂膀胱。

    則背腹筋痛。

    五日而上之心。

    則身體重。

    蓋心主血脈。

    血脈者。

    所以濡筋骨而利關節者也。

    二乃火之生數。

    六日者。

    水之成數也。

    死于二日者。

    火之生氣絕也。

    死于六日者。

    水乘而火滅也。

    故冬夜半者。

    即水乘火滅之義。

     夏日昃者。

    亦太陽之生氣絕也。

    朱濟公曰。

    冬主水。

    夏主火。

    日昃者。

    盛而始虧之時。

     病先發于腎。

    三日而之膂膀胱。

    三日而上之心。

    三日而之小腸。

    三日不已死。

    冬大晨。

    夏晏晡。

     按、素問标本病傳論曰。

    腎病者。

    少腹腰脊痛。

    三日背KT筋痛。

    小便閉。

    三日腹脹。

    三日兩脅支痛。

    二日不已死。

    蓋病先發于腎。

    故少腹腰脊痛。

    三日而之膂膀胱。

    則背膂筋痛。

    小便閉。

    三日而上之心。

    則腹脹。

    蓋足少陰腎脈。

    下絡膀胱。

    上從腹注胸中。

    入肺絡心。

    此邪入于髒。

    亦從血脈流傳也。

    上節病在心。

    故身體重。

    此從膀胱而上傳于心。

    複從心而下傳小腸。

    故腹脹也。

    冬大晨者。

    乃寅卯木旺之時。

    木旺則洩其水之氣矣。

    夏晏晡。

    土氣所主之時。

    土克水也。

    三日者。

    水火之生氣并絕。

    二日者。

     火之生氣絕也。

    蓋病之且死。

    有死于先發之髒氣絕者。

    有死于所傳之髒氣絕者。

    是以靈素經中。

    少有不同。

     學人自當理會。

     病先發于膀胱。

    五日而之腎。

    一日而之小腸。

    一日而之心。

    二日不已死。

    冬雞鳴。

    夏下晡。

     按、标本病傳論雲。

    膀胱病。

    小便閉。

    五日少腹脹。

    腰脊痛。

    。

    一日腹脹。

    一日身體痛。

    二日不已死。

    蓋病發于膀胱。

    故小便閉。

    五日而之腎。

    則少腹脹。

    腰脊痛。

    。

    一日而之小腸。

    則腹脹。

    一日而之心。

    故身體痛也。

    冬雞鳴。

    夏下晡。

    即上節大晨晏晡之時也。

    按五髒相傳。

    而有膀胱胃腑者。

    胃居中央。

    為水谷之海。

    乃五髒之生原。

    太陽為諸陽主氣也。

     諸病以次相傳。

    如是者皆有死期。

    不可刺也。

    間一髒及二三四髒者。

    乃可刺也。

     玉機真藏論曰。

    五髒相通。

    移皆有次。

    五髒有病。

    則各傳其所勝。

    病之且死。

    必先傳行。

    至其所不勝。

    病乃死。

    故如是者。

    乃逆傳其所勝。

    皆有死期。

    不可刺也。

    如間一髒者。

    乃心傳之肝。

    肺傳之脾。

     子行乘母也。

    間二髒者。

    心傳之脾。

    肺傳之腎。

    乃母行乘子。

    子母之氣。

    互相資生者也。

    間三髒者。

    心傳之腎。

    肺傳之心。

    從所不勝來者為微邪也。

    按五髒間傳。

    隻有間三而無間四。

    所謂間四髒者。

    以髒傳之腑。

    而腑複傳之于他髒。

    蓋腑亦可以名髒也。

    楊元如曰。

    按五髒别論。

    黃帝問曰。

    餘聞方士或以腦髓為髒。

    或以腸胃為髒。

    蓋藏貨物曰腑。

    故腑亦可以名髒。

     卷五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黃帝曰。

    願聞邪淫泮衍奈何。

    岐伯曰。

    正邪從外襲内。

    而未有定舍。

    反淫于髒。

    不得定處。

    與營衛俱行。

    而與魂魄飛揚。

    使人卧不得安而喜夢。

    氣淫于腑。

    則有餘于外。

    不足于内。

    氣淫于髒。

    則有餘于内。

     不足于外。

    黃帝曰。

    有餘不足有形乎。

    岐伯曰。

    陰氣盛。

    則夢涉大水而恐懼。

    陽氣盛。

    則夢大火而燔。

     陰陽俱盛。

    則夢相殺。

    上盛則夢飛。

    下盛則夢堕。

    盛饑則夢取。

    甚飽則夢予。

    肝氣盛則夢怒。

    肺氣盛則夢恐懼哭泣飛揚。

    心氣盛則夢善笑恐畏。

    脾氣盛則夢歌樂。

    身體重不舉。

    腎氣盛則夢腰脊兩解不屬。

    凡此十二盛者。

    至而瀉之立已。

    (與熱同) 此承上章論淫邪泮衍。

    而有虛邪正邪之别也。

    虛邪者。

    虛鄉不正之淫邪。

    中人多死。

    正邪者。

    風雨寒暑。

    天之正氣也。

    夫虛邪之中人也。

    灑淅動形。

    正邪之中人也微。

    先見于色。

    不知于身。

    若有若無。

    若亡若存。

     有形無形。

    莫知其情。

    是以上章之淫邪泮衍。

    血脈傳溜。

    大氣入髒。

    不可以緻生者。

    虛邪之中人也。

     此章論正邪從外襲内。

    若有若無。

    而未有定舍。

    與營衛俱行于外内肌腠募原之間。

    反淫于髒。

    不得定處。

     而與魂魄飛揚。

    使人卧不得安而喜夢。

    夫邪之折毛發理。

    邪從皮毛入。

    而發于腠理之間。

    腠理者。

    在外膚肉之紋理。

    在五内腑募原之肉理。

    衛氣所遊行出入之理路也。

    是以淫邪泮衍。

    與營衛俱行。

    行于募原之肉理。

    則反淫于髒矣。

    夫心藏神。

    腎藏精。

    肝藏魂。

    肺藏魄。

    脾藏意。

    随神往來謂之魂。

    并精而出為之魄。

    志意者。

    所以禦精神。

    收魂魄者也。

    與魂魄飛揚而喜夢者。

    與五髒之神氣飛揚也。

    腑為陽而主外。

    髒為陰而主内。

    邪氣與營衛俱行于髒腑募原之間。

    故氣淫于髒。

    則有餘于内。

    不足于外。

    氣淫于腑。

    則有餘于外。

    不足于内。

    今反淫于髒。

    則有餘于内。

    而五髒之陰氣盛矣。

    陰氣盛。

    則夢涉大水恐懼。

     陽氣盛。

    則夢大火燔。

    此心腎之有餘也。

    陰陽俱有餘。

    則心氣并于肺。

    腎氣并于肝。

    而夢相殺。

    相殺者。

    梃刃交擊也。

    此肝肺之有餘也。

    夫魂遊魄降。

    上盛則夢飛。

    下盛則夢堕。

    此魂魄之有餘于上下也。

     饑則夢取。

    飽則夢予。

    是脾胃之有餘不足也。

    此邪與五髒之神氣遊行。

    而形之于夢也。

    如肝氣盛。

    則夢怒。

     肺氣盛。

    則夢悲。

    心氣盛。

    則夢笑。

    脾氣盛。

    則夢歌樂。

    腎氣盛。

    則夢腰脊不屬。

    此邪幹五形髒。

    而形之于夢也。

    凡此十二盛者。

    乃氣淫于髒。

    有餘于内。

    故瀉之立已。

     厥氣客于心。

    則夢見丘山煙火。

    客于肺。

    則夢飛揚。

    見金鐵之奇物。

    客于肝。

    則夢山林樹木。

    客于脾。

     則夢見丘陵大澤。

    壞屋風雨。

    客于腎。

    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客于膀胱。

    則夢遊行。

    客于胃。

    則夢飲食。

    客于大腸。

    則夢田野。

    客于小腸。

    則夢聚邑沖衢。

    客于膽。

    則夢鬥訟自刳。

    客于陰氣。

    則夢接内。

    客于項。

    則夢斬首。

    客于胫。

    則夢行走而不能前。

    及居深地苑中。

    客于股肱。

    則夢禮節拜起。

    客于胞。

    則夢洩便。

    凡此十五不足者。

    至而補之立已也。

    (音教地藏也) 夫邪之所湊。

    其正必虛。

    上章論邪氣之有餘。

    此論正氣之不足。

    厥氣者。

    虛氣厥逆于髒腑之間。

     客者。

    薄于髒腑之外也。

    客于心。

    則夢丘山煙火。

    心屬火而心氣虛也。

    客于肺。

    則夢飛揚。

    肺主氣而肺氣虛也。

    金鐵之奇物。

    金氣虛而見異象也。

    客于肝。

    則夢山林樹木。

    肝氣之變幻也。

    客于脾。

    則夢丘陵大澤。

    土虛而水泛也。

    脾者。

    營之居也。

    名曰器。

    夫形謂之器。

    脾主肌肉。

    形骸乃人之器宇。

    夢風雨壞屋者。

    脾氣虛而為風雨所壞也。

    客于腎。

    則夢臨淵沒居水中。

    腎氣虛陷也。

    客于膀胱。

    則夢遊行。

     太陽之氣虛行也。

    客于胃。

    則夢飲食。

    虛則夢取也。

    客于大腸。

    則夢田野。

    田野者。

    水谷之所生也。

    大腸為傳導之官。

    主受水谷之餘。

    濟泌别汁。

    隻夢見田野者。

    大腸之氣虛也。

    客于小腸。

    則夢聚邑沖衢。

    夫聚邑沖衢。

    乃通聚貨物之處。

    小腸受盛化物。

    隻夢見衢邑者。

    小腸之氣虛也。

    膽為中正之寄。

    決斷出焉。

     故厥氣客于膽。

    則夢鬥訟自剖。

    客于陰器。

    則夢接内。

    精氣洩也。

    三陽之氣。

    皆循項而上于頭。

    故頭為諸陽之首。

    客于項。

    則陽氣不能上于頭。

    故夢斬截其首也。

    客于胫。

    則夢行走不前。

    胫氣虛也。

    足為陰。

     深居地苑中。

    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