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濁之甚者也。
諸陰皆清。
而手太陰為五髒之長。
華蓋于上。
故手太陰獨受陰之清。
空竅者。
皮毛之汗空也。
手太陰主周身之氣。
走于空竅。
以司呼吸開阖。
應天之道也。
小腸受盛糟粕。
濟泌别汁。
化而為赤。
下行于十二經脈。
應地之道也。
脾為倉禀之官。
主輸運胃腑水谷之精汁。
故諸陰皆清。
而足太陰獨受其濁。
楊元如曰。
手太陰主天。
故獨受其清。
足太陰主地。
故獨受其濁。
此篇論人之陰陽清濁。
應合天地經水。
故帝曰十二經脈。
應十二經水。
伯曰天下之衆。
又曰氣之大别。
黃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清者其氣滑。
濁者其氣澀。
此氣之常也。
故刺陰者深而留之。
刺陽者淺而疾之。
清濁幹者。
以數調之也。
氣之滑利者。
應天運于外。
故淺而疾之。
澀濁者。
應地居于中。
故深而留之。
清濁相幹者。
陰陽之氣交。
故以數調之。
數者。
天地之常數也。
朱濟公曰。
以數調之。
與逆順篇之無失常數同義。
此篇以人之清濁。
合天地之陰陽。
下章論人之形體。
應天地日月水火。
卷五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黃帝曰。
餘聞天為陽。
地為陰。
日為陽。
月為陰。
其合之于人奈何。
岐伯曰。
腰以上為天。
腰以下為地。
故天為陽。
地為陰。
故足之十二經脈。
以應十二月。
月生于水。
故在下者為陰。
手之十指。
以應十日。
日主火。
故在上者為陽。
積陽為天。
積陰為地。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故身半以上。
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
地氣主之。
日以應火。
月以應水。
人秉先天之水火而成此形。
故在上者為陽以應日。
在下者為陰以應月。
十日應天之十幹。
十二月應地之十二支。
是以足之十二經脈。
以應十二月。
手之十指。
以應十日。
人秉天地水火而生。
故與天地參也。
黃帝曰。
合之于脈奈何。
岐伯曰。
寅者正月之生陽也。
主左足之少陽。
未者六月。
主右足之少陽。
卯者二月。
主左足之太陽。
午者五月。
主右足之太陽。
辰者三月。
主左足之陽明。
巳者四月。
主右足之陽明。
此兩陽合于前。
故曰陽明。
申者七月之生陰也。
主右足之少陰。
醜者十二月。
主左足之少陰。
酉者八月。
主右足之太陰。
子者十一月。
主左足之太陰。
戌者九月。
主右足之厥陰。
亥者十月。
主左足之厥陰。
此兩陰交盡。
故曰厥陰。
歲半以上為陽。
而主少陽太陽。
歲半以下為陰。
而主少陰太陰。
猶兩儀之分四象也。
兩陽合明。
故曰陽明。
兩陰交盡。
故曰厥陰。
此四象而生太少中之三陽三陰也。
男生于寅。
故始于正月之少陽。
女生于申。
故始于七月之少陰。
陽從左。
故左而右。
陰從右。
故右而左。
按、六氣主歲。
初之氣厥陰風木。
二之氣少陰君火。
三之氣少陽相火。
四之氣太陰濕土。
五之氣陽明燥金。
終之氣太陽寒水。
而四時調神論。
又以少陽主春。
太陽主夏。
太陰主秋。
少陰主冬。
脈解篇曰。
正月太陽寅。
寅太陽也。
厥陰者辰也。
陽明者午也。
少陽者申也。
少陰者戌也。
太陰者子也。
而本篇又以寅未主少陽。
卯午主太陽。
辰巳主陽明。
申醜主少陰。
酉子主太陰。
戌亥主厥陰。
經脈别論以肝木主春。
心火主夏。
脾土主長夏。
肺金主秋。
腎水主冬。
木火土金水。
此後天之五行也。
而診要經終篇。
又曰正月二月。
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
人氣在脾。
天元紀論。
子午屬少陰。
醜未屬太陰。
寅申屬少陽。
卯酉屬陽明。
辰戌屬太陽。
巳亥屬厥陰。
而髒腑配合支幹。
又以子甲屬少陽膽。
醜乙屬厥陰肝。
寅辛屬太陰肺。
卯庚屬陽明大腸。
辰戊屬陽明胃。
巳己屬太陰脾。
午丙屬太陽小腸。
未丁屬少陰心。
申壬屬太陽膀胱。
酉癸屬少陰腎。
戌屬包絡相火。
亥屬三焦相火。
禁服篇以人迎應春夏。
一盛在少陽。
二盛在太陽。
三盛在陽明。
氣口應秋冬。
一盛在厥陰。
二盛在少陰。
三盛在太陰。
而陰陽别論。
又以少陽為一陽。
陽明為二陽。
太陽為三陽。
陰陽之變化無窮。
故曰陰陽者。
有名而無形。
數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
推之可萬。
甲主左手之少陽。
己主右手之少陽。
乙主左手之太陽。
戊主右手之太陽。
丙主左手之陽明。
丁主右手之陽明。
此兩火并合。
故為陽明。
庚主右手之少陰。
癸主左手之少陰。
辛主右手之太陰。
壬主左手之太陰。
太陽主日。
少陽主火。
故兩火并合。
是為陽明。
陽明者。
離明之象也。
明兩作離。
故兩火并合。
兩陽合陽。
是為陽明。
手少陰君火主日。
手太陰肺金主天。
故應手之十指。
此陽中有陰也。
朱濟公曰。
按河圖洛書。
五位中央而主陽。
五行之中。
木火為陽。
金水為陰。
故甲乙丙丁戊己為陽中之陽。
庚辛壬癸為陽中之陰。
故足之陽者。
陰中之少陽也。
足之陰者。
陰中之太陰也。
手之陽者。
陽中之太陽也。
手之陰者。
陽中之少陰也。
腰以上者為陽。
腰以下者為陰。
此論手足之陰陽。
而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也。
上節論太少之陰陽。
分于左右。
此論太少之陰陽。
位于上下。
蓋陰陽氣交于六合之内者也。
腰以上者為陽。
腰以下者為陰。
此陰陽之定位。
手經有陰。
足經有陽。
乃上下之氣交。
其于五髒也。
心為陽中之太陽。
肺為陽中之少陰。
肝為陰中之少陽。
脾為陰中之至陰。
腎為陰中之太陰。
心屬火而應日。
故為陽中之太陽。
肺居高而屬金。
故為陽中之少陰。
肝居下而屬木。
故為陰中之少陽。
腎居下而屬水。
故為陰中之太陰。
脾位中央而主坤土。
故為陰中之至陰。
五髒為陰。
而陰中有陽也。
黃帝曰。
以治奈何。
岐伯曰。
正月二月三月。
人氣在左。
無刺左足之陽。
四月五月六月。
人氣在右。
無刺右足之陽。
七月八月九月。
人氣在右。
無刺右足之陰。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人氣在左。
無刺左足之陰。
陽氣從左而右。
故正二三月。
人氣在左。
四五六月。
人氣在右。
陰氣從右而左。
故七八九月。
人氣在右。
十月十一十二月。
人氣在左。
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無刺其氣之所在。
蓋針刺所以取氣故也。
朱濟公曰。
陰陽二氣。
皆從足而生。
自下而上。
故隻言足而不言手。
蓋以從其根也。
黃帝曰。
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
主春。
春者蒼色。
主肝。
肝者。
足厥陰也。
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
不合于數何也。
岐伯曰。
此天地之陰陽也。
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且夫陰陽者。
有名而無形。
故數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
推之可萬。
此之謂也。
經雲。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又曰。
東方青色。
入通于肝。
此天地之五方五時五行五色。
以應人之五髒。
非天地之陰陽也。
天地之陰陽者。
十幹在上。
地支在下。
天之十幹。
化生地之五行。
以應人之五髒。
地之十二支。
上呈天之六氣。
以應人之十二經脈。
是以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天地定位。
上下氣交。
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且夫陰陽者。
有名而無形。
數之可十可百。
推之可萬可千。
陰陽變化之無窮也。
朱濟公曰。
有名無形者。
以無形而合有形也。
卷五 病傳第四十二 黃帝曰。
餘受九針于夫子。
而私覽于諸方。
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飲藥之一者。
可獨守耶。
将盡行之乎。
岐伯曰。
諸方者。
衆人之方也。
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黃帝曰。
此乃所謂守一勿失。
萬物畢者也。
此篇論人之身體。
有形層之淺深。
有血氣之虛實。
是以針砭藥灸。
各守其一。
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病傳者。
謂邪從皮毛而發于腠理。
從腠理而入于經脈。
從經脈而傳溜于五髒。
所謂經絡受邪。
入髒腑為内所因也。
如邪入于髒不可以緻生。
故邪在皮毛者。
宜砭而去之。
在于脈肉筋骨者。
宜針而瀉之。
邪入于中者。
宜導引行氣以出之。
寒邪之入深者。
宜熨而通之。
邪在内而虛者。
隻可飲以甘藥。
實者可用毒藥以攻之。
陷于下者。
宜灸以啟之。
是以藥石灸刺導引諸方。
随衆人之所病而施之。
非一人之所盡行者也。
此章教人知病傳之有淺深。
如可治之屬。
即守一勿失。
不使大邪入髒而成不救。
利濟萬物之功。
畢于此矣。
今餘聞陰陽之要。
虛實之理。
傾移之過。
可治之屬。
願聞病之變化。
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
可得聞乎。
岐伯曰。
要乎哉問道。
昭乎其如日醒。
窘乎其如夜瞑。
能被而服之。
神與俱成。
畢将服之。
神自得之。
生神之理。
可着于竹帛。
不可傳于子孫。
黃帝曰。
何謂日醒。
岐伯曰。
明于陰陽。
如惑之解。
如醉之醒。
黃帝曰。
何謂夜暝。
岐伯曰。
喑乎其無聲。
漠乎其無形。
折毛發理。
正氣橫傾。
淫邪泮衍。
血脈傳溜。
大氣入髒。
腹痛下淫。
可以緻死。
不可以緻生。
此論形與神俱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不緻血脈流傳。
而成不救之死證也。
陰陽之要者。
皮膚肌腠為陽。
血脈為陰。
肌腠者。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血脈者。
神氣之所藏也。
虛實者。
血氣之虛實也。
如腠理固密。
元真通暢。
血脈和調。
精神内守。
邪氣何由内入。
虛則傳溜入髒。
而不可以緻生。
是以生神之理。
可着于竹帛。
以教化後世。
不可傳于子孫。
蓋言調養此神氣者。
乃自修之功也。
傾移之過者。
折毛發理。
正氣橫傾也。
可治之屬者。
邪尚在于皮膚肌腠之間。
未至血脈傳流。
大邪入髒也。
此言邪在于外。
猶為可治之屬。
守一勿失。
不使邪溜于内。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肉。
其次治經脈。
其次治五髒。
治五髒者半死半生。
蓋間傳者生。
傳之于其所勝者不治也。
若夫病之變化。
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
乃淫邪泮衍。
血脈流傳。
大氣入髒。
不可以緻生也。
明于陰陽。
如惑之解。
如醉之醒。
畢将服之。
神自得之。
所謂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喑乎其無聲。
漠乎其無形。
謂不知道者。
膚腠空疏。
血脈虛脫。
虛邪之中人也微。
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漸緻淫邪入髒。
不可以緻生。
夫邪之中于人也。
始于皮毛。
則毛發折而腠理開。
開則邪從毛發入。
入則抵深而入于腠理。
腠理者。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是以正氣橫傾。
淫邪泮衍于肌腠之間。
則傳
諸陰皆清。
而手太陰為五髒之長。
華蓋于上。
故手太陰獨受陰之清。
空竅者。
皮毛之汗空也。
手太陰主周身之氣。
走于空竅。
以司呼吸開阖。
應天之道也。
小腸受盛糟粕。
濟泌别汁。
化而為赤。
下行于十二經脈。
應地之道也。
脾為倉禀之官。
主輸運胃腑水谷之精汁。
故諸陰皆清。
而足太陰獨受其濁。
楊元如曰。
手太陰主天。
故獨受其清。
足太陰主地。
故獨受其濁。
此篇論人之陰陽清濁。
應合天地經水。
故帝曰十二經脈。
應十二經水。
伯曰天下之衆。
又曰氣之大别。
黃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清者其氣滑。
濁者其氣澀。
此氣之常也。
故刺陰者深而留之。
刺陽者淺而疾之。
清濁幹者。
以數調之也。
氣之滑利者。
應天運于外。
故淺而疾之。
澀濁者。
應地居于中。
故深而留之。
清濁相幹者。
陰陽之氣交。
故以數調之。
數者。
天地之常數也。
朱濟公曰。
以數調之。
與逆順篇之無失常數同義。
此篇以人之清濁。
合天地之陰陽。
下章論人之形體。
應天地日月水火。
卷五 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 黃帝曰。
餘聞天為陽。
地為陰。
日為陽。
月為陰。
其合之于人奈何。
岐伯曰。
腰以上為天。
腰以下為地。
故天為陽。
地為陰。
故足之十二經脈。
以應十二月。
月生于水。
故在下者為陰。
手之十指。
以應十日。
日主火。
故在上者為陽。
積陽為天。
積陰為地。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故身半以上。
天氣主之。
身半以下。
地氣主之。
日以應火。
月以應水。
人秉先天之水火而成此形。
故在上者為陽以應日。
在下者為陰以應月。
十日應天之十幹。
十二月應地之十二支。
是以足之十二經脈。
以應十二月。
手之十指。
以應十日。
人秉天地水火而生。
故與天地參也。
黃帝曰。
合之于脈奈何。
岐伯曰。
寅者正月之生陽也。
主左足之少陽。
未者六月。
主右足之少陽。
卯者二月。
主左足之太陽。
午者五月。
主右足之太陽。
辰者三月。
主左足之陽明。
巳者四月。
主右足之陽明。
此兩陽合于前。
故曰陽明。
申者七月之生陰也。
主右足之少陰。
醜者十二月。
主左足之少陰。
酉者八月。
主右足之太陰。
子者十一月。
主左足之太陰。
戌者九月。
主右足之厥陰。
亥者十月。
主左足之厥陰。
此兩陰交盡。
故曰厥陰。
歲半以上為陽。
而主少陽太陽。
歲半以下為陰。
而主少陰太陰。
猶兩儀之分四象也。
兩陽合明。
故曰陽明。
兩陰交盡。
故曰厥陰。
此四象而生太少中之三陽三陰也。
男生于寅。
故始于正月之少陽。
女生于申。
故始于七月之少陰。
陽從左。
故左而右。
陰從右。
故右而左。
按、六氣主歲。
初之氣厥陰風木。
二之氣少陰君火。
三之氣少陽相火。
四之氣太陰濕土。
五之氣陽明燥金。
終之氣太陽寒水。
而四時調神論。
又以少陽主春。
太陽主夏。
太陰主秋。
少陰主冬。
脈解篇曰。
正月太陽寅。
寅太陽也。
厥陰者辰也。
陽明者午也。
少陽者申也。
少陰者戌也。
太陰者子也。
而本篇又以寅未主少陽。
卯午主太陽。
辰巳主陽明。
申醜主少陰。
酉子主太陰。
戌亥主厥陰。
經脈别論以肝木主春。
心火主夏。
脾土主長夏。
肺金主秋。
腎水主冬。
木火土金水。
此後天之五行也。
而診要經終篇。
又曰正月二月。
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
人氣在脾。
天元紀論。
子午屬少陰。
醜未屬太陰。
寅申屬少陽。
卯酉屬陽明。
辰戌屬太陽。
巳亥屬厥陰。
而髒腑配合支幹。
又以子甲屬少陽膽。
醜乙屬厥陰肝。
寅辛屬太陰肺。
卯庚屬陽明大腸。
辰戊屬陽明胃。
巳己屬太陰脾。
午丙屬太陽小腸。
未丁屬少陰心。
申壬屬太陽膀胱。
酉癸屬少陰腎。
戌屬包絡相火。
亥屬三焦相火。
禁服篇以人迎應春夏。
一盛在少陽。
二盛在太陽。
三盛在陽明。
氣口應秋冬。
一盛在厥陰。
二盛在少陰。
三盛在太陰。
而陰陽别論。
又以少陽為一陽。
陽明為二陽。
太陽為三陽。
陰陽之變化無窮。
故曰陰陽者。
有名而無形。
數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
推之可萬。
甲主左手之少陽。
己主右手之少陽。
乙主左手之太陽。
戊主右手之太陽。
丙主左手之陽明。
丁主右手之陽明。
此兩火并合。
故為陽明。
庚主右手之少陰。
癸主左手之少陰。
辛主右手之太陰。
壬主左手之太陰。
太陽主日。
少陽主火。
故兩火并合。
是為陽明。
陽明者。
離明之象也。
明兩作離。
故兩火并合。
兩陽合陽。
是為陽明。
手少陰君火主日。
手太陰肺金主天。
故應手之十指。
此陽中有陰也。
朱濟公曰。
按河圖洛書。
五位中央而主陽。
五行之中。
木火為陽。
金水為陰。
故甲乙丙丁戊己為陽中之陽。
庚辛壬癸為陽中之陰。
故足之陽者。
陰中之少陽也。
足之陰者。
陰中之太陰也。
手之陽者。
陽中之太陽也。
手之陰者。
陽中之少陰也。
腰以上者為陽。
腰以下者為陰。
此論手足之陰陽。
而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也。
上節論太少之陰陽。
分于左右。
此論太少之陰陽。
位于上下。
蓋陰陽氣交于六合之内者也。
腰以上者為陽。
腰以下者為陰。
此陰陽之定位。
手經有陰。
足經有陽。
乃上下之氣交。
其于五髒也。
心為陽中之太陽。
肺為陽中之少陰。
肝為陰中之少陽。
脾為陰中之至陰。
腎為陰中之太陰。
心屬火而應日。
故為陽中之太陽。
肺居高而屬金。
故為陽中之少陰。
肝居下而屬木。
故為陰中之少陽。
腎居下而屬水。
故為陰中之太陰。
脾位中央而主坤土。
故為陰中之至陰。
五髒為陰。
而陰中有陽也。
黃帝曰。
以治奈何。
岐伯曰。
正月二月三月。
人氣在左。
無刺左足之陽。
四月五月六月。
人氣在右。
無刺右足之陽。
七月八月九月。
人氣在右。
無刺右足之陰。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人氣在左。
無刺左足之陰。
陽氣從左而右。
故正二三月。
人氣在左。
四五六月。
人氣在右。
陰氣從右而左。
故七八九月。
人氣在右。
十月十一十二月。
人氣在左。
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無刺其氣之所在。
蓋針刺所以取氣故也。
朱濟公曰。
陰陽二氣。
皆從足而生。
自下而上。
故隻言足而不言手。
蓋以從其根也。
黃帝曰。
五行以東方為甲乙木。
主春。
春者蒼色。
主肝。
肝者。
足厥陰也。
今乃以甲為左手之少陽。
不合于數何也。
岐伯曰。
此天地之陰陽也。
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且夫陰陽者。
有名而無形。
故數之可十。
推之可百。
數之可千。
推之可萬。
此之謂也。
經雲。
東方生風。
風生木。
木生酸。
酸生肝。
又曰。
東方青色。
入通于肝。
此天地之五方五時五行五色。
以應人之五髒。
非天地之陰陽也。
天地之陰陽者。
十幹在上。
地支在下。
天之十幹。
化生地之五行。
以應人之五髒。
地之十二支。
上呈天之六氣。
以應人之十二經脈。
是以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
天地定位。
上下氣交。
非四時五行之以次行也。
且夫陰陽者。
有名而無形。
數之可十可百。
推之可萬可千。
陰陽變化之無窮也。
朱濟公曰。
有名無形者。
以無形而合有形也。
卷五 病傳第四十二 黃帝曰。
餘受九針于夫子。
而私覽于諸方。
或有導引行氣喬摩灸熨刺飲藥之一者。
可獨守耶。
将盡行之乎。
岐伯曰。
諸方者。
衆人之方也。
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黃帝曰。
此乃所謂守一勿失。
萬物畢者也。
此篇論人之身體。
有形層之淺深。
有血氣之虛實。
是以針砭藥灸。
各守其一。
非一人之所盡行也。
病傳者。
謂邪從皮毛而發于腠理。
從腠理而入于經脈。
從經脈而傳溜于五髒。
所謂經絡受邪。
入髒腑為内所因也。
如邪入于髒不可以緻生。
故邪在皮毛者。
宜砭而去之。
在于脈肉筋骨者。
宜針而瀉之。
邪入于中者。
宜導引行氣以出之。
寒邪之入深者。
宜熨而通之。
邪在内而虛者。
隻可飲以甘藥。
實者可用毒藥以攻之。
陷于下者。
宜灸以啟之。
是以藥石灸刺導引諸方。
随衆人之所病而施之。
非一人之所盡行者也。
此章教人知病傳之有淺深。
如可治之屬。
即守一勿失。
不使大邪入髒而成不救。
利濟萬物之功。
畢于此矣。
今餘聞陰陽之要。
虛實之理。
傾移之過。
可治之屬。
願聞病之變化。
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
可得聞乎。
岐伯曰。
要乎哉問道。
昭乎其如日醒。
窘乎其如夜瞑。
能被而服之。
神與俱成。
畢将服之。
神自得之。
生神之理。
可着于竹帛。
不可傳于子孫。
黃帝曰。
何謂日醒。
岐伯曰。
明于陰陽。
如惑之解。
如醉之醒。
黃帝曰。
何謂夜暝。
岐伯曰。
喑乎其無聲。
漠乎其無形。
折毛發理。
正氣橫傾。
淫邪泮衍。
血脈傳溜。
大氣入髒。
腹痛下淫。
可以緻死。
不可以緻生。
此論形與神俱病則無由入其腠理。
不緻血脈流傳。
而成不救之死證也。
陰陽之要者。
皮膚肌腠為陽。
血脈為陰。
肌腠者。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血脈者。
神氣之所藏也。
虛實者。
血氣之虛實也。
如腠理固密。
元真通暢。
血脈和調。
精神内守。
邪氣何由内入。
虛則傳溜入髒。
而不可以緻生。
是以生神之理。
可着于竹帛。
以教化後世。
不可傳于子孫。
蓋言調養此神氣者。
乃自修之功也。
傾移之過者。
折毛發理。
正氣橫傾也。
可治之屬者。
邪尚在于皮膚肌腠之間。
未至血脈傳流。
大邪入髒也。
此言邪在于外。
猶為可治之屬。
守一勿失。
不使邪溜于内。
故善治者治皮毛。
其次治肌肉。
其次治經脈。
其次治五髒。
治五髒者半死半生。
蓋間傳者生。
傳之于其所勝者不治也。
若夫病之變化。
淫傳絕敗而不可治者。
乃淫邪泮衍。
血脈流傳。
大氣入髒。
不可以緻生也。
明于陰陽。
如惑之解。
如醉之醒。
畢将服之。
神自得之。
所謂上古之人。
其知道者。
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
食飲有節。
起居有常。
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
而盡終其天年。
喑乎其無聲。
漠乎其無形。
謂不知道者。
膚腠空疏。
血脈虛脫。
虛邪之中人也微。
莫知其情。
莫見其形。
漸緻淫邪入髒。
不可以緻生。
夫邪之中于人也。
始于皮毛。
則毛發折而腠理開。
開則邪從毛發入。
入則抵深而入于腠理。
腠理者。
三焦通會元真之處。
是以正氣橫傾。
淫邪泮衍于肌腠之間。
則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