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也。
莫仲超曰。
所謂沖脈者。
順行逆沖于經脈皮膚之外内。
充于形身。
無往不到。
故曰逆順之行。
蓋經脈之血氣順行。
則皮膚之氣血逆轉。
所以應天地營運之道也。
禀于五髒六腑者。
即水谷所生之血氣。
流溢于中。
由沖脈而布散于皮膚之外。
少陰之氣血。
先天之精氣也。
并沖脈滲于三陰。
而行于脈中循足跗滲足趾之諸絡。
而出于脈外。
是以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
陰氣起于足五趾之裡。
蓋秉足少陰先天之水火也。
人之形體肥濃。
由水谷所生之血氣。
充膚熱肉。
淡滲皮毛。
其真骨堅。
肉緩節監者。
秉先天之精氣也。
皮肉筋骨。
營衛血氣。
皆本于先天後天生始之血氣以資益。
而後能筋骨強堅。
肌肉豐濃。
是以始論人之肥瘦長短。
而末結沖脈少陰之出入焉。
卷五 血脈論第三十九 黃帝曰。
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
岐伯曰。
血絡是也。
此承上章少陰之大絡。
而複統論其髒腑之十二絡焉。
玉版論曰。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
水谷血氣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
天下也。
胃之所出血氣者。
經隧也。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夫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專者。
行于經隧。
是水谷所生之血氣。
營行于脈中者也。
水谷之精氣。
從胃之大絡。
注于髒腑之經隧。
通于孫絡出于皮膚。
以溫肌肉。
此水谷所生之氣血。
散于脈外者也。
夫大絡與經脈缪處。
故奇邪而不在經者。
血絡是也。
上章論五髒六腑之血氣。
少陰腎髒之精氣。
從沖脈而出于皮膚。
此章論胃腑所生之氣血。
從髒腑之大絡而出于皮膚。
楊元如曰。
按素問缪刺篇雲。
邪客于皮毛。
入舍于孫絡。
留而不去。
閉塞不通。
不得入于經。
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
故曰奇邪者血絡是也。
黃帝曰。
刺血絡而仆者何也。
血出而射者何也。
血少。
黑而濁者何也。
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
發針而腫者何也。
血出若多若少。
而面色蒼蒼者何也。
發針而面色不變。
而煩者何也。
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
願聞其故。
血絡者。
外之絡脈孫絡。
見于皮膚之間。
血氣有所留積。
則失其外内出入之機。
岐伯曰。
脈氣盛而虛者。
刺之則脫氣。
脫氣則仆。
此言經脈之血氣。
皮膚之氣血。
皆出于胃腑水谷之精。
而分走其道。
所當和平者也。
若經脈之脈氣盛。
而皮膚之血氣虛者。
刺之則脫氣。
脫氣則仆矣。
朱濟公曰。
三陽之氣。
主于皮膚肌腠之間。
血虛則脫氣者。
血為氣之守也。
陰陽應象論曰。
陰在内。
陽之守也。
血氣俱盛。
而陰氣多者其血滑。
刺之則射。
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
其血黑以濁。
故不能射。
此言經脈之内。
皮膚之間。
皆有此血氣。
而有陰陽之分焉。
經脈為陰。
皮膚為陽。
俱盛者。
經藏外内之血氣俱盛也。
如脈中之陰氣多者其血滑。
故刺之則射。
如皮膚之陽氣蓄積。
久留而不瀉者。
其血黑以濁。
故不能射也。
朱濟公曰。
陽氣留積。
其血黑濁。
血随氣行者也。
新飲而液滲于絡。
而未合和于血也。
故血出而汁别焉。
其不新飲者。
身中有水。
久則為腫。
此言絡脈之血。
由水谷之津液所化。
津液注于皮膚肌腠。
滲于孫絡。
與血和合而化赤者也。
癰疽章曰。
中焦出氣如露。
上注谷。
而滲孫脈。
津液和調。
變化赤而為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
乃注于絡脈皆盈。
乃注于經脈。
陰陽已張。
因息乃行。
蓋水谷入胃。
其津液随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
充皮膚。
複滲于孫絡。
于絡脈之血和合。
變化而赤為血。
故新飲而液滲于絡。
未和合于血。
是津液未變而赤。
故刺之血出清而半為汁也。
其不新飲者。
身中有水。
久則為腫。
蓋言血乃水谷之津液所化。
若不新飲而出為汁者。
乃身中之水也。
按奇邪而不在經者。
謂皮膚之氣血。
從别絡而出于孫絡皮膚。
與經脈缪處。
此節論津液注于皮膚。
滲于絡脈。
與經脈之血和合。
是皮膚孫絡。
又與經脈相通。
而皮膚絡脈之氣血所從來。
又有一道。
蓋此篇假針以明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
學人當于針刺之外。
細體認其義焉。
陰氣積于陽。
其氣因于絡。
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
故腫。
此言陽分之氣血。
因于大絡孫絡而出也。
髒腑經脈為陰。
皮膚肌腠為陽。
髒腑之陰氣。
積于皮膚之陽分者。
其氣因于大絡孫絡而出。
血未出而氣先行者。
謂髒腑之氣先行。
而血随氣出者也。
上節論脈絡之血。
乃皮膚之津液。
滲入孫脈絡脈而化赤。
此言皮膚之血。
因于大絡孫絡而出。
是皮膚脈絡之血氣。
外内相通。
故下文曰。
陰陽之氣。
其新相得而未和合。
陰陽之氣。
其新相得而未和合。
因而瀉之。
則陰陽俱脫。
表裡相離。
故脫色而蒼蒼然。
此承上文。
總結陰陽外内之相合也。
皮膚為表。
經脈為裡。
膚表之陽。
得脈内之陰氣以和之。
經脈之陰。
得膚表之陽氣以和之。
陰陽表裡之相合也。
如陰陽之氣。
其新相得而未和合。
因而瀉之。
則陰陽俱脫。
表裡相離。
故脫色而蒼蒼然。
蒼蒼、青色也。
平脈篇曰。
營氣不足。
面色青。
陰陽俱脫者。
經脈外内之營氣脫也。
刺之血出多。
色不變而煩者。
刺絡而虛經。
虛經之屬于陰者。
陰脫故煩悶。
此言陰陽俱脫而色變者。
皮膚絡脈之血脫也。
如血出多而色不變者。
刺其絡而虛其經也。
經虛之屬。
則陰脫矣。
心主脈而包絡主血。
陰髒之血脫。
故煩悶也。
蓋言在外之血氣。
由髒腑之陰而出于經。
經而脈。
脈而絡也。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
此為内溢于經。
外注于絡。
如是者。
陰陽俱有餘。
雖多出血。
而弗能虛也。
夫内在陰。
外在陽。
經絡為陰。
皮膚為陽。
此總結血氣之外内出入。
相得而和合者也。
自外而内者。
從皮膚滲于孫脈絡脈。
而内溢于經。
自内而外者。
從髒腑之陰而出于經。
從經脈而外注于絡脈皮膚。
外内之相得也。
如陰陽俱有餘。
相合而痹閉于外内之間。
雖多出血。
而弗能虛也。
朱濟公曰。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
與上文之陰陽相得同義。
蓋陰陽和合而流行則調。
陰陽相得而留滞則痹。
痹者。
閉也。
通篇論經脈血氣之生始出入。
故帝隻問血出多而不動搖。
伯曰。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
是非邪病之痹明矣。
黃帝曰。
相之奈何。
岐伯曰。
血脈者。
盛堅橫以赤。
上下無常處。
小者如針。
大者如筋。
則而瀉之萬全也。
故無失數矣。
失數而反。
各如其度。
此申明血氣之在經脈而外内出入也。
相、視也。
盛堅橫以赤者。
血盛于脈中也。
上下無常處者。
血氣之流行也。
小者如針。
留血之在孫絡也。
大者如筋。
留血之在經隧也。
數者。
血脈出入之度數。
留血之在經絡。
則而瀉之。
故無失其所出之度數矣。
所出之度。
從經而脈。
脈而絡。
絡而孫。
如失其所出之數而反者。
又從孫而絡。
絡而脈。
脈而經。
各如其度而外内出入者也。
楊元如曰。
萬全者。
謂血氣流行。
外内相貫。
如環無端。
莫知其紀。
黃帝曰。
針入而肉着何也。
岐伯曰。
熱氣因于針。
則針熱。
熱則肉着于針。
故堅焉。
三陽之氣。
主于膚表。
熱氣。
陽氣也。
熱氣因于針則針熱。
熱則肉着于針。
故針下堅而不可拔也。
按、此篇論血氣出入于絡脈之間。
故篇名血絡。
論有所留積。
皆因于絡。
則而瀉之萬全也。
若取之肉。
則肉着于針。
而針下堅矣。
卷五 陰陽清濁第四十 黃帝曰。
餘聞十二經脈。
以應十二經水者。
其五色各異。
清濁不同。
人之血氣若一。
應之奈何。
岐伯曰。
人之血氣。
苟能若一。
則天下為一矣。
惡有亂者乎。
黃帝曰。
餘聞一人。
非問天下之衆。
岐伯曰。
夫一人者。
亦有亂氣。
天下之衆。
亦有亂人。
其合為一耳。
此篇論陰陽清濁。
交相于亂者也。
人之十二經脈。
外合十二經水。
内合五髒六腑。
其五色各異。
清濁不同。
故一人之身有亂氣。
猶天下之衆有亂人。
其理可合之為一耳。
惡有不亂者乎。
楊元如曰。
清濁。
天地之氣也。
天氣下降。
地氣上升。
清濁相幹。
命曰亂氣。
不亂則生化滅矣。
故曰夫一人者。
亦有亂氣。
天下之衆。
亦有亂人。
謂天下之人。
皆有此亂氣也。
黃帝曰。
願聞人氣之清濁。
岐伯曰。
受谷者濁。
受氣者清。
清者注陰。
濁者注陽。
濁而清者。
上出于咽。
清而濁者則下行。
清濁相幹。
命曰亂氣。
六腑為陽。
五髒為陰。
六腑受谷者濁。
五髒受氣者清。
故清者注陰。
濁者注陽。
濁而清者。
謂水谷所生之清氣。
上出于咽喉。
以行呼吸。
清而濁者。
肺之濁氣。
下注于經。
内注于海。
此人氣之清濁相幹。
命曰亂氣。
莫仲超曰。
上節言天下之衆。
皆有此亂氣。
謂人合天地之清濁也。
故複曰願聞人氣之清濁。
黃帝曰。
夫陰清而陽濁。
濁者有清。
清者有濁。
清濁别之奈何。
岐伯曰。
氣之大别。
清者上注于肺。
濁者下走于胃。
胃之清氣。
上出于口。
肺之濁氣。
下注于經。
内積于海。
此論人合天地之氣也。
大别者。
應天地之大而有别也。
天清地濁。
而上下氣交。
故濁者有清。
清者有濁。
而人亦應之。
肺屬天而陽明居中土。
故清者上注于肺。
濁者下走于胃。
此清濁之上下也。
然濁者有清。
胃之清氣。
上出于口。
口鼻者。
氣出入之門戶。
此胃腑水谷之濁。
生此清氣。
上出于口。
以司呼吸而應開阖者也。
清者有濁。
肺之濁氣。
下注于經。
内積于海。
肺為精水之原。
清中所生之津液。
流溢于下。
即所謂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專者行于經隧。
下注于經者。
行于經隧也。
流溢于中者。
内積于海也。
海者。
下焦精髓之海也。
此陰陽清濁之氣交也。
朱濟公曰。
天為陽。
地為陰。
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火為陽。
水為陰。
故清者有濁。
濁者有清。
黃帝曰。
諸陽皆濁。
何陽獨甚乎。
岐伯曰。
手太陽獨受陽之濁。
手太陰獨受陰之清。
其清者上走空竅。
其濁者下行諸經。
諸陰皆清。
足太陰獨受其濁。
諸陽皆濁。
而手太陽獨受其濁之甚。
蓋手太陽小腸。
主受盛胃腑之糟粕。
有形者皆濁。
而糟粕為
莫仲超曰。
所謂沖脈者。
順行逆沖于經脈皮膚之外内。
充于形身。
無往不到。
故曰逆順之行。
蓋經脈之血氣順行。
則皮膚之氣血逆轉。
所以應天地營運之道也。
禀于五髒六腑者。
即水谷所生之血氣。
流溢于中。
由沖脈而布散于皮膚之外。
少陰之氣血。
先天之精氣也。
并沖脈滲于三陰。
而行于脈中循足跗滲足趾之諸絡。
而出于脈外。
是以陽氣起于足五趾之表。
陰氣起于足五趾之裡。
蓋秉足少陰先天之水火也。
人之形體肥濃。
由水谷所生之血氣。
充膚熱肉。
淡滲皮毛。
其真骨堅。
肉緩節監者。
秉先天之精氣也。
皮肉筋骨。
營衛血氣。
皆本于先天後天生始之血氣以資益。
而後能筋骨強堅。
肌肉豐濃。
是以始論人之肥瘦長短。
而末結沖脈少陰之出入焉。
卷五 血脈論第三十九 黃帝曰。
願聞其奇邪而不在經者。
岐伯曰。
血絡是也。
此承上章少陰之大絡。
而複統論其髒腑之十二絡焉。
玉版論曰。
人之所受氣者谷也。
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
水谷血氣之海也。
海之所行雲氣者。
天下也。
胃之所出血氣者。
經隧也。
經隧者。
五髒六腑之大絡也。
夫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專者。
行于經隧。
是水谷所生之血氣。
營行于脈中者也。
水谷之精氣。
從胃之大絡。
注于髒腑之經隧。
通于孫絡出于皮膚。
以溫肌肉。
此水谷所生之氣血。
散于脈外者也。
夫大絡與經脈缪處。
故奇邪而不在經者。
血絡是也。
上章論五髒六腑之血氣。
少陰腎髒之精氣。
從沖脈而出于皮膚。
此章論胃腑所生之氣血。
從髒腑之大絡而出于皮膚。
楊元如曰。
按素問缪刺篇雲。
邪客于皮毛。
入舍于孫絡。
留而不去。
閉塞不通。
不得入于經。
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
故曰奇邪者血絡是也。
黃帝曰。
刺血絡而仆者何也。
血出而射者何也。
血少。
黑而濁者何也。
血出清而半為汁者何也。
發針而腫者何也。
血出若多若少。
而面色蒼蒼者何也。
發針而面色不變。
而煩者何也。
多出血而不動搖者何也。
願聞其故。
血絡者。
外之絡脈孫絡。
見于皮膚之間。
血氣有所留積。
則失其外内出入之機。
岐伯曰。
脈氣盛而虛者。
刺之則脫氣。
脫氣則仆。
此言經脈之血氣。
皮膚之氣血。
皆出于胃腑水谷之精。
而分走其道。
所當和平者也。
若經脈之脈氣盛。
而皮膚之血氣虛者。
刺之則脫氣。
脫氣則仆矣。
朱濟公曰。
三陽之氣。
主于皮膚肌腠之間。
血虛則脫氣者。
血為氣之守也。
陰陽應象論曰。
陰在内。
陽之守也。
血氣俱盛。
而陰氣多者其血滑。
刺之則射。
陽氣蓄積久留而不瀉者。
其血黑以濁。
故不能射。
此言經脈之内。
皮膚之間。
皆有此血氣。
而有陰陽之分焉。
經脈為陰。
皮膚為陽。
俱盛者。
經藏外内之血氣俱盛也。
如脈中之陰氣多者其血滑。
故刺之則射。
如皮膚之陽氣蓄積。
久留而不瀉者。
其血黑以濁。
故不能射也。
朱濟公曰。
陽氣留積。
其血黑濁。
血随氣行者也。
新飲而液滲于絡。
而未合和于血也。
故血出而汁别焉。
其不新飲者。
身中有水。
久則為腫。
此言絡脈之血。
由水谷之津液所化。
津液注于皮膚肌腠。
滲于孫絡。
與血和合而化赤者也。
癰疽章曰。
中焦出氣如露。
上注谷。
而滲孫脈。
津液和調。
變化赤而為血。
血和則孫脈先滿溢。
乃注于絡脈皆盈。
乃注于經脈。
陰陽已張。
因息乃行。
蓋水谷入胃。
其津液随三焦出氣。
以溫肌肉。
充皮膚。
複滲于孫絡。
于絡脈之血和合。
變化而赤為血。
故新飲而液滲于絡。
未和合于血。
是津液未變而赤。
故刺之血出清而半為汁也。
其不新飲者。
身中有水。
久則為腫。
蓋言血乃水谷之津液所化。
若不新飲而出為汁者。
乃身中之水也。
按奇邪而不在經者。
謂皮膚之氣血。
從别絡而出于孫絡皮膚。
與經脈缪處。
此節論津液注于皮膚。
滲于絡脈。
與經脈之血和合。
是皮膚孫絡。
又與經脈相通。
而皮膚絡脈之氣血所從來。
又有一道。
蓋此篇假針以明陰陽血氣之生始出入。
學人當于針刺之外。
細體認其義焉。
陰氣積于陽。
其氣因于絡。
故刺之血未出而氣先行。
故腫。
此言陽分之氣血。
因于大絡孫絡而出也。
髒腑經脈為陰。
皮膚肌腠為陽。
髒腑之陰氣。
積于皮膚之陽分者。
其氣因于大絡孫絡而出。
血未出而氣先行者。
謂髒腑之氣先行。
而血随氣出者也。
上節論脈絡之血。
乃皮膚之津液。
滲入孫脈絡脈而化赤。
此言皮膚之血。
因于大絡孫絡而出。
是皮膚脈絡之血氣。
外内相通。
故下文曰。
陰陽之氣。
其新相得而未和合。
陰陽之氣。
其新相得而未和合。
因而瀉之。
則陰陽俱脫。
表裡相離。
故脫色而蒼蒼然。
此承上文。
總結陰陽外内之相合也。
皮膚為表。
經脈為裡。
膚表之陽。
得脈内之陰氣以和之。
經脈之陰。
得膚表之陽氣以和之。
陰陽表裡之相合也。
如陰陽之氣。
其新相得而未和合。
因而瀉之。
則陰陽俱脫。
表裡相離。
故脫色而蒼蒼然。
蒼蒼、青色也。
平脈篇曰。
營氣不足。
面色青。
陰陽俱脫者。
經脈外内之營氣脫也。
刺之血出多。
色不變而煩者。
刺絡而虛經。
虛經之屬于陰者。
陰脫故煩悶。
此言陰陽俱脫而色變者。
皮膚絡脈之血脫也。
如血出多而色不變者。
刺其絡而虛其經也。
經虛之屬。
則陰脫矣。
心主脈而包絡主血。
陰髒之血脫。
故煩悶也。
蓋言在外之血氣。
由髒腑之陰而出于經。
經而脈。
脈而絡也。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者。
此為内溢于經。
外注于絡。
如是者。
陰陽俱有餘。
雖多出血。
而弗能虛也。
夫内在陰。
外在陽。
經絡為陰。
皮膚為陽。
此總結血氣之外内出入。
相得而和合者也。
自外而内者。
從皮膚滲于孫脈絡脈。
而内溢于經。
自内而外者。
從髒腑之陰而出于經。
從經脈而外注于絡脈皮膚。
外内之相得也。
如陰陽俱有餘。
相合而痹閉于外内之間。
雖多出血。
而弗能虛也。
朱濟公曰。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
與上文之陰陽相得同義。
蓋陰陽和合而流行則調。
陰陽相得而留滞則痹。
痹者。
閉也。
通篇論經脈血氣之生始出入。
故帝隻問血出多而不動搖。
伯曰。
陰陽相得而合為痹。
是非邪病之痹明矣。
黃帝曰。
相之奈何。
岐伯曰。
血脈者。
盛堅橫以赤。
上下無常處。
小者如針。
大者如筋。
則而瀉之萬全也。
故無失數矣。
失數而反。
各如其度。
此申明血氣之在經脈而外内出入也。
相、視也。
盛堅橫以赤者。
血盛于脈中也。
上下無常處者。
血氣之流行也。
小者如針。
留血之在孫絡也。
大者如筋。
留血之在經隧也。
數者。
血脈出入之度數。
留血之在經絡。
則而瀉之。
故無失其所出之度數矣。
所出之度。
從經而脈。
脈而絡。
絡而孫。
如失其所出之數而反者。
又從孫而絡。
絡而脈。
脈而經。
各如其度而外内出入者也。
楊元如曰。
萬全者。
謂血氣流行。
外内相貫。
如環無端。
莫知其紀。
黃帝曰。
針入而肉着何也。
岐伯曰。
熱氣因于針。
則針熱。
熱則肉着于針。
故堅焉。
三陽之氣。
主于膚表。
熱氣。
陽氣也。
熱氣因于針則針熱。
熱則肉着于針。
故針下堅而不可拔也。
按、此篇論血氣出入于絡脈之間。
故篇名血絡。
論有所留積。
皆因于絡。
則而瀉之萬全也。
若取之肉。
則肉着于針。
而針下堅矣。
卷五 陰陽清濁第四十 黃帝曰。
餘聞十二經脈。
以應十二經水者。
其五色各異。
清濁不同。
人之血氣若一。
應之奈何。
岐伯曰。
人之血氣。
苟能若一。
則天下為一矣。
惡有亂者乎。
黃帝曰。
餘聞一人。
非問天下之衆。
岐伯曰。
夫一人者。
亦有亂氣。
天下之衆。
亦有亂人。
其合為一耳。
此篇論陰陽清濁。
交相于亂者也。
人之十二經脈。
外合十二經水。
内合五髒六腑。
其五色各異。
清濁不同。
故一人之身有亂氣。
猶天下之衆有亂人。
其理可合之為一耳。
惡有不亂者乎。
楊元如曰。
清濁。
天地之氣也。
天氣下降。
地氣上升。
清濁相幹。
命曰亂氣。
不亂則生化滅矣。
故曰夫一人者。
亦有亂氣。
天下之衆。
亦有亂人。
謂天下之人。
皆有此亂氣也。
黃帝曰。
願聞人氣之清濁。
岐伯曰。
受谷者濁。
受氣者清。
清者注陰。
濁者注陽。
濁而清者。
上出于咽。
清而濁者則下行。
清濁相幹。
命曰亂氣。
六腑為陽。
五髒為陰。
六腑受谷者濁。
五髒受氣者清。
故清者注陰。
濁者注陽。
濁而清者。
謂水谷所生之清氣。
上出于咽喉。
以行呼吸。
清而濁者。
肺之濁氣。
下注于經。
内注于海。
此人氣之清濁相幹。
命曰亂氣。
莫仲超曰。
上節言天下之衆。
皆有此亂氣。
謂人合天地之清濁也。
故複曰願聞人氣之清濁。
黃帝曰。
夫陰清而陽濁。
濁者有清。
清者有濁。
清濁别之奈何。
岐伯曰。
氣之大别。
清者上注于肺。
濁者下走于胃。
胃之清氣。
上出于口。
肺之濁氣。
下注于經。
内積于海。
此論人合天地之氣也。
大别者。
應天地之大而有别也。
天清地濁。
而上下氣交。
故濁者有清。
清者有濁。
而人亦應之。
肺屬天而陽明居中土。
故清者上注于肺。
濁者下走于胃。
此清濁之上下也。
然濁者有清。
胃之清氣。
上出于口。
口鼻者。
氣出入之門戶。
此胃腑水谷之濁。
生此清氣。
上出于口。
以司呼吸而應開阖者也。
清者有濁。
肺之濁氣。
下注于經。
内積于海。
肺為精水之原。
清中所生之津液。
流溢于下。
即所謂谷入于胃。
乃傳之肺。
流溢于中。
布散于外。
精專者行于經隧。
下注于經者。
行于經隧也。
流溢于中者。
内積于海也。
海者。
下焦精髓之海也。
此陰陽清濁之氣交也。
朱濟公曰。
天為陽。
地為陰。
天一生水。
地二生火。
火為陽。
水為陰。
故清者有濁。
濁者有清。
黃帝曰。
諸陽皆濁。
何陽獨甚乎。
岐伯曰。
手太陽獨受陽之濁。
手太陰獨受陰之清。
其清者上走空竅。
其濁者下行諸經。
諸陰皆清。
足太陰獨受其濁。
諸陽皆濁。
而手太陽獨受其濁之甚。
蓋手太陽小腸。
主受盛胃腑之糟粕。
有形者皆濁。
而糟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