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關燈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黃帝問于岐伯曰。

    餘聞刺有五官五閱。

    以觀五氣。

    五氣者。

    五髒之使也。

    五時之副也。

    願聞其五使當安出。

    岐伯曰。

    五官者。

    五髒之閱也。

    黃帝曰。

    願聞其所出。

    令可為常。

    岐伯曰。

    脈出于氣口。

    色見于明堂。

    五色更出。

    以應五時。

    各如其髒。

    經氣入髒。

    必當治裡。

     莫仲超曰。

    此章論五髒之氣。

    外見于五色。

    上通于五竅。

    五色更出。

    以應五時。

    各如其髒。

    此從内而應于外也。

    如從外而内。

    是當皮而絡。

    絡而脈。

    脈而經。

    經而髒。

    故曰經氣入髒。

    必當治裡。

     夫色見于皮膚。

    五髒之氣見于色者。

    蓋亦從經脈而出于皮膚。

    故曰五脈安出。

    五色安見。

    楊元如曰。

     色氣應天。

    經脈應地。

    五髒者。

    在地五行之所主也。

    而色見于面。

    此五行之氣。

    上呈于天也。

    從内而外者。

    由髒而經脈皮膚。

    應地氣之上勝于天。

    從外而内者。

    由皮膚經脈而髒。

    應天氣之下降于地。

     升降出入。

    環轉無端。

    故曰經氣入髒。

    必當治裡。

     帝曰善。

    五色獨決于明堂乎。

    岐伯曰。

    五官已辯。

    阙庭必張。

    乃立明堂。

    明堂廣大。

    蕃蔽見外。

     方壁高基。

    引垂居外。

     五色乃治。

    平博廣大。

    壽中百歲。

    見此者刺之必已。

    如是之人者。

    血氣有餘。

    肌肉堅緻。

    故可苦以針。

     莫氏曰。

    此論五髒之氣。

    應土基之博濃也。

    阙庭。

    天庭也。

    明堂。

    王者聽政之堂。

    猶天阙在上。

     王宮在下也。

    蕃蔽者。

    頰側耳門之間。

    猶明堂之藩屏也。

    方壁高基者。

    四方之牆壁堅固。

    而地基高濃也。

    引垂居外者。

    邊陲在外。

    為中土之保障也。

    此土基之平博廣大。

    以配五色之潤澤高明。

    如是者。

     天地交而二氣亨。

    壽必中百歲而去。

     黃帝曰。

    願聞五官。

    岐伯曰。

    鼻者。

    肺之官也。

    目者。

    肝之官也。

    口唇者。

    脾之官也。

    舌者。

    心之官也。

    耳者。

    腎之官也。

    官之為言司也。

    所以聞五臭。

    别五色。

    受五谷。

    知五味。

    聽五音。

    乃五髒之氣。

    外應于五竅。

    而五竅之各有所司也。

     黃帝曰。

    以官何候。

    岐伯曰。

    以候五髒。

    故肺病者喘息鼻張。

    肝病者青。

    脾病者唇黃。

    心病者舌卷短。

    顴赤。

    腎病者顴與顔黑。

    (卷上聲) 莫氏曰。

    五官者。

    五髒之閱也。

    閱其五官之色證。

    則知五髒之病矣。

     黃帝曰。

    五脈安出。

    五色安見。

    其常色殆者何如。

    岐伯曰。

    五官不辯。

    阙庭不張。

    小其明堂。

    蕃蔽不見。

    又埤其牆。

    牆下無基。

    垂角去外。

    如是者。

    雖平。

    常殆。

    況加病哉。

    (埤音裨卑也。

    ) 莫氏曰。

    此言土基埤薄者。

    其常色亦殆。

    蓋人秉天地之氣所生。

    得博濃高明。

    而後能悠久。

     黃帝曰。

    五色之見于明堂。

    以觀五髒之氣。

    左右高下。

    各有形乎。

    岐伯曰。

    五髒之在中也。

    各以次舍。

    左右上下。

    各如其度也。

     莫氏曰。

    明堂者鼻也。

    五髒次于中央。

    六腑挾其兩側。

    言五色見于明堂。

    而髒腑之氣。

    各有所次之部位。

    此篇照應後第四十九篇之五色。

    此篇論天地人三才相應。

    後篇論髒腑之氣色。

    主病之死生。

     卷五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黃帝問于岐伯曰。

    餘聞針道于夫子。

    衆多畢悉矣。

    夫子之道。

    應若失而據未有堅然者也。

    夫子之問學熟乎。

    将審察于物而心生之乎。

     此篇論人之形體濃薄。

    血氣清濁。

    以應天地之道。

    逆順而行者也。

    夫子之道應若失者。

    謂道之幽遠難尋。

    堅、确也。

    察于物者。

    即物窮理。

    心生之者。

    豁然貫通也。

    蓋聖人之道。

    通乎天地。

    而合于事物之常。

    楊氏曰。

    失堅者。

    即顔子所謂鑽之彌堅。

    瞻之在前。

    忽焉在後之意。

     岐伯曰。

    聖人之為道者。

    上合于天。

    下合于地。

    中合于人事。

    必有明法。

    以起度數。

    法式檢押。

     乃後可傳焉。

    故匠人不能釋尺寸而意短長。

    廢繩墨而起平水也。

    工人不能置規而為圓。

    去矩而為方。

     知用此者。

    固自然之物。

    易用之教。

    逆順之常也。

    黃帝曰。

    願聞自然奈何。

    岐伯曰。

    臨深決水。

    不用工力。

    而水可竭也。

    循掘決沖。

    而經可通也。

    此言氣之滑澀。

    血之清濁。

    行之逆順也。

     伯言天地之道。

    出于自然。

    不待勉強。

    雖幽遠難明。

    然不出乎規矩方圓之外。

    臨深決水者。

    決之去也。

    循掘決沖者。

    導之來也。

    此逆順之行也。

    楊氏曰。

    規矩方圓。

    天地之象也。

    逆順者。

    地氣左遷。

     天道右旋也。

    不用工力者。

    造化之自然也。

     黃帝曰。

    願聞人之白黑肥瘦小長。

    各有數乎。

    岐伯曰。

    年質壯大。

    血氣充盈。

    膚革堅固。

    因加以邪。

    刺此者。

    深而留之。

    此肥人也。

    廣肩腋。

    項肉薄。

    皮濃而黑色。

    唇臨臨然。

    其血黑以濁。

    其氣澀以遲。

    其為人也。

    貪于取與。

    刺此者。

    深而留之。

    多益其數也。

     此論形體之太過也。

    廣肩腋者。

    廣闊于四旁也。

    項乃太陽之所主。

    項肉薄而皮濃黑色者。

    太陽之水氣盛也。

    唇乃脾土之外候。

    臨臨然者。

    土氣濃大也。

    黑者水之色。

    血黑以濁者。

    精水之重濁也。

    氣澀以遲者。

    肌肉濃而氣道滞也。

    夫太過則能與。

    不及則貪取。

    貪于取與者。

    不得中和之道。

    過猶不及也。

    楊元如曰。

    前篇論五髒之氣。

    應土基濃薄。

    氣色清粗。

    此篇論形之肥瘦。

    血之清濁。

    以應太過不及。

    蓋皮肉脈筋骨。

    五髒之外合也。

     朱濟公曰。

    五運主中。

    六氣主外。

    人秉天地之運氣而生。

    故多有太過不及。

     黃帝曰。

    刺瘦人奈何。

    岐伯曰。

    瘦人者皮薄色少。

    肉廉廉然。

    薄唇輕言。

    其血清氣滑。

    易脫于氣。

    易損于血。

    刺此者。

    淺而疾之。

     此論形體之不及也。

    皮薄色少。

    秉天氣之不足也。

    廉廉。

    瘦潔貌。

    肉廉廉然。

    薄唇輕言。

    秉地氣之不足也。

    血清者。

    水清淺也。

    氣滑者。

    肌肉薄而氣道滑利也。

    莫仲超曰。

    音主長夏。

    土氣薄。

     故言輕。

    朱濟公曰。

    氣道之滑澀。

    由肌肉之濃薄。

    應天氣之行于地中。

     黃帝曰。

    刺常人奈何。

    岐伯曰。

    視其白黑。

    各為調之。

    其端正敦濃者。

    其血氣和調。

    刺此者。

     無失常數也。

     此論平人之和調也。

    黑白者。

    水天之色也。

    端正敦濃者。

    坤之德也。

    此得天地平和之氣。

    故其血氣和調也。

    常數者。

    天地之常數也。

    蓋以人應天地之氣。

    而針合天地人之數也。

     黃帝曰。

    刺壯士真骨者奈何。

    岐伯曰。

    刺壯士真骨堅。

    肉緩。

    節監監然。

    此人重則氣澀血濁。

     刺此者深而留之。

    多益其數。

    勁則氣滑血清。

    刺此者。

    淺而疾之。

     此言年壯之士。

    得天真之完固也。

    先天之真元。

    藏于腎而腎主骨。

    天真完固。

    而後骨肉充滿也。

     真骨堅。

    肉緩。

    節監監者。

    筋骨和而肌肉充也。

    監監者。

    卓立而不倚也。

    其人重濁。

    則氣澀血濁。

    其人輕勁。

    則氣滑血清。

    蓋元真者。

    乃混然之氣。

    已生之後。

    而有輕重高下之分焉。

    深而留之。

    淺而疾之。

    導其氣出入于外内也。

     黃帝曰。

    刺嬰兒奈何。

    岐伯曰。

    嬰兒者。

    其肉脆。

    血少氣弱。

    刺此者以毫針。

    淺刺而疾發針。

     日再可也。

     此言嬰兒未得天真充盛。

    其肉脆而血少氣弱也。

    襁褓乳養曰嬰。

    蓋男子八歲。

    女子七歲。

    腎氣始盛。

    齒更發長。

    男子四八。

    女子四七。

    則筋骨隆盛。

    肌肉滿壯。

    蓋形肉血氣。

    雖藉後天水谷之所資生。

    然本于先天之生原也。

    日再者。

    導陰陽血氣之生長。

     黃帝曰。

    臨深決水奈何。

    岐伯曰。

    血清氣濁。

    疾瀉之。

    則氣竭焉。

    黃帝曰。

    循掘決沖奈何。

    岐伯曰。

    血濁氣澀。

    疾瀉之。

    則經可通也。

     清濁者。

    天地之氣也。

    臨深決水。

    循掘決沖。

    行之逆順也。

    血氣逆順而行。

    應天地之旋轉也。

     按、此篇論形肉之濃薄堅脆。

    血氣之多少清濁。

    應太過不及之氣。

    故用針之淺深疾徐。

    刺法之多少補瀉。

    皆以針合人而導之和平。

    是以一篇之中。

    并無邪病二字。

    若以瀉邪論之。

    去經義遠矣。

     黃帝曰。

    脈行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

    手之三陰。

    從髒走手。

    手之三陽。

    從手走頭。

    足之三陽。

     從頭走足。

    足之三陰。

    從足走腹。

     此言手足陰陽之脈。

    上下外内。

    逆順而行。

    應地之經水也。

     黃帝曰。

    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

    岐伯曰。

    不然。

    夫沖脈者。

    五髒六腑之海也。

    五髒六腑皆禀焉。

     其上者。

    出于颃颡。

    滲諸陽。

    灌諸精。

    其下者。

    注少陰之大絡。

    出于氣街。

    循陰股内廉。

    入中。

    伏行骨内。

    下至内踝之後。

    屬而别。

    其下者。

    并于少陰之經。

    滲三陰。

    其前者。

    伏行出跗。

    屬下。

    循跗入大趾間。

    滲諸絡而溫肌肉。

    故别絡結。

    則跗上不動。

    不動則厥。

    厥則寒矣。

    黃帝曰。

    何以明之。

    岐伯曰。

    以言導之。

    切而驗之。

    其非必動。

    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也。

    黃帝曰。

    窘乎哉。

    聖人之為道也。

     明乎日月。

    微于毫厘。

    其非夫子。

    孰能道之也。

     此言血氣行于脈外。

    以應天之道也。

    夫司天在上。

    在泉在下。

    水天之氣。

    上下相通。

    應人之血氣。

    充膚熱肉。

    淡滲皮毛。

    而肌肉充滿。

    若怯然少氣者。

    則水道不行。

    而形氣消索矣。

    夫沖脈者。

     五髒六腑之海也。

    五髒六腑之氣。

    皆禀于沖脈而行。

    其上者。

    出于颃颡。

    滲諸陽。

    灌諸陰。

    其下者注少陰之大絡。

    下出于氣街。

    此五髒六腑之血氣。

    皆從沖脈而滲灌于脈外皮膚之間。

    應水随氣而運行于天表也。

    夫少陰主先天之水火。

    水火者精氣也。

    沖脈并少陰之經。

    滲三陰。

    循跗入大趾間。

    滲諸絡而溫肌肉。

    是少陰之精氣。

    又從沖脈而營運出入于經脈皮膚之外内者也。

    故别絡結。

    則少陰之氣不能行于跗上。

    而跗上不動矣。

    不動者。

    乃少陰之氣厥于内。

    故厥則寒矣。

    此氣血結于脈内。

    而不能通于脈外也。

    故當導之。

    以言導氣之外出也。

    驗之以脈。

    知精血之行也。

    其非跗上不動。

    然後乃可明逆順之行。

    逆順之行者。

    少陰之精氣。

    滲灌于膚表。

    而複營運于脈中。

    應司天在泉之氣。

    繞地環轉。

    而複通貫于地中。

    明乎日月。

    微于毫厘者。

    言聖人之道。

    如日月麗天。

    循度環轉。

    無有毫厘差失。

    故曰聖人之為道者。

    上合于天。

    下合于地。

    中合于人事。

    必有明法。

    以起度數。

    法式檢押。

    乃後可傳焉。

     楊元如曰。

    五髒六腑。

    應五運之在中。

    五運者。

    神機之出入也。

    皮膚經脈。

    應六氣之在外。

    六氣者。

    左右上下。

    環轉升降者也。

    五髒六腑之氣。

    禀沖脈而營運于膚表。

    應地氣之出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