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府。
氣化則出。
鼻孔在外。
謂鼻孔之氣出在外。
則膀胱漏洩。
蓋上竅通而下竅洩也。
三焦者。
決渎之官。
水道出焉。
氣約則止。
不約則遺。
鼻柱中央起者。
謂鼻之吸氣。
從中央而起。
則三焦乃約。
蓋上氣吸入則下約。
上氣呼出則下通。
上下開阖之相應也。
此言髒腑之形。
外内相應者。
亦由氣之所感也。
上下三等。
謂天地人三部之相等也。
卷四 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
餘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
餘意以為一氣耳。
今乃辯為六名。
餘不知其所以然。
此篇論精氣津液血脈。
生于後天而本于先天也。
本于先天。
總屬一氣。
成于後天。
辯為六名。
故帝意以為一而伯分為六焉。
、分也。
而和。
故篇名決氣。
謂氣之分判為六。
而和合為一也。
岐伯曰。
兩神相抟。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是謂精。
何謂氣。
岐伯曰。
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何謂津。
岐伯曰。
腠理發洩。
汗出溱溱。
是謂津。
何謂液。
岐伯曰。
谷入氣滿。
淖澤注于骨。
骨屬屈伸。
洩澤。
補益腦髓。
皮膚潤澤。
是謂液。
何謂血。
岐伯曰。
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是謂血。
何謂脈。
岐伯曰。
壅遏營氣。
令無所避。
是謂脈。
吳氏曰。
所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抟謂之神。
又曰。
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兩神者。
一本于天一之精。
一生于水谷之精。
兩神相抟。
合而成此形也。
所生之來謂之精。
故常先身生。
謂未成形而先生此精也。
上焦之氣。
宣發五谷之精微。
充膚熱肉。
潤澤皮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腠理者。
肌肉之紋理。
本經曰。
水谷入于口。
其味有五。
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道。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
為其津。
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是以發洩于腠理。
汗出溱溱。
是謂津。
谷入氣滿。
淖澤注于骨。
使骨屬屈伸。
洩澤。
從髓空而補益腦髓。
皮膚潤澤。
是謂液。
中焦受水谷之精氣。
濟泌别汁。
奉心神變化而赤。
是謂血。
壅、培助也。
遏、遮蔽也。
避、違避也。
言經脈壅蔽營氣。
行于脈中。
晝夜環轉。
無所違逆。
是謂脈。
黃帝曰。
六氣者。
有餘不足。
氣之多少。
腦髓之虛實。
血脈之清濁。
何以知之。
岐伯曰。
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
腠理開。
汗大洩。
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
色夭。
腦髓消。
胫耳數鳴。
血脫者。
色白夭然不澤。
其脈空虛。
此其候也。
營者。
精氣也。
血者。
神氣也。
精血津液。
皆本于氣之生化。
故謂之六氣。
清濁者。
營衛之氣也。
腎主藏精。
開竅于耳。
故精脫者耳聾。
目之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故氣脫者目不明。
津發于腠理。
故津脫者腠理開。
汗大洩。
液淖澤于骨。
補益腦髓。
故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
不能潤澤皮膚。
故毛色夭焦也。
腎主骨。
而骨髓上通于腦。
故腦髓消而胫耳鳴。
心主血。
心之合脈也。
其營色也。
是以血脫者。
色白夭然不澤。
其脈空虛。
此其候也。
黃帝曰。
六氣者。
貴賤何如。
岐伯曰。
六氣者。
各有部主也。
其貴賤善惡。
可為常主。
然五谷與胃。
為大海也。
夫子曰。
卑高以陳。
貴賤位矣。
謂居上者為尊貴。
居下者為卑賤。
言此六氣。
主于心腎。
而生于胃海也。
各有部主者。
謂精之藏于腎。
血之主于心。
氣之主于皮膚。
津之發于腠理。
液之淖于骨。
資于腦。
脈之循于髒腑形身。
各有所主之部。
然以心腎為常主。
五谷與胃為大海。
津液血氣。
乃胃海之所生也。
夫心為君主之官而居上。
水性潤下而居下。
火之精為血。
水之精為精。
水性柔善。
火性猛惡。
其貴賤善惡。
可為六氣之常主也。
蓋水火者。
陰陽之征兆也。
謂六氣辯為六名。
然總歸陰陽之一氣。
卷四 腸胃第三十一 黃帝問于伯高曰。
餘願聞六腑傳谷者。
腸胃之小大長短。
受谷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
請盡言之。
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
唇至齒長九分。
口廣二寸半。
齒以後至會厭。
深三寸半。
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
長七寸。
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兩。
廣二寸半。
至胃長一尺六寸。
胃纡曲屈伸之。
長二尺六寸。
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
大容三鬥五升。
小腸後附脊左。
環回周疊。
積其注于回腸者。
外附于臍上。
回運環十六曲。
大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長三丈三尺。
回腸當臍左環回周葉。
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
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
長二丈一尺。
廣腸傳脊。
以受回腸。
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
徑二寸寸之大半。
長二尺八寸。
腸胃所入至所出。
長六丈四寸四分。
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此言有生之後。
總藉水谷之所生養。
故專論其腸胃。
胃主受納水谷。
腸主傳導變化。
其精液血氣。
由此而生焉。
越人曰。
唇為飛門。
齒為戶門。
會厭為吸門。
胃為贲門。
太倉下口為幽門。
大小腸會為闌門。
下極為魄門。
蓋唇齒乃始受水谷之門。
故先論唇齒之廣長。
舌者。
主為衛使之迎糧。
舌和而後能知五味。
會厭者。
喉之上套。
所以分别咽喉。
咽乃胃之門。
主受納水谷。
喉乃肺之竅。
以司呼吸者也。
卷四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黃帝曰。
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
臣請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
長二尺六寸。
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
其中之谷。
常留二鬥。
水一鬥五升而滿。
上焦洩氣。
出其精微。
悍滑疾。
下焦下溉諸腸。
小腸大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長三丈二尺。
受谷二鬥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腸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
長二丈一尺。
受谷一鬥。
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
徑二寸寸之大半。
長二尺八寸。
受谷九升三合。
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
凡五丈八尺四寸。
受水谷九鬥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
平人則不然。
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更虛更滿。
故氣得上下。
五髒安定。
血脈和。
則精神乃居。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故腸胃之中。
常留谷二鬥。
水一鬥五升。
故平人日再後。
後二升半。
一日中五升。
七日五七三鬥五升。
而留水谷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
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此論人之髒腑形骸。
精神氣血。
皆藉水谷之所資生。
水谷絕。
則形與氣俱絕矣。
六節藏象論曰。
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平人不然者。
謂平常無病之人。
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日夜消化。
隻留三鬥五升。
無有如此之留積也。
是以不飲食七日。
則所留之水谷盡矣。
水谷盡。
則精氣津液皆盡矣。
王芳侯曰。
病患不飲食七日不死者。
水谷留積故也。
蓋留積則為病矣。
卷四 海論第三十三 黃帝問于岐伯曰。
餘聞刺法于夫子。
夫子之所言。
不離于營衛血氣。
夫十二經脈者。
内屬于腑髒。
外絡于支節。
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岐伯答曰。
人亦有四海。
十二經水。
經水者。
皆注于海。
海有東西南北。
命曰四海。
黃帝曰。
以人應之奈何。
岐伯曰。
人有髓海。
有血海。
有氣海。
有水谷之海。
凡此四者。
以應四海也。
黃帝曰。
遠乎哉。
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
願聞應之奈何。
岐伯答曰。
必先明知陰陽表裡。
榮輸所在。
四海定矣。
黃帝曰。
定之奈何。
岐伯曰。
胃者水谷之海。
其輸上在氣沖。
下至三裡。
沖脈者。
為十二經之海。
其輸上在于大杼。
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
膻中者。
為氣之海。
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
前在于人迎。
腦為髓之海。
其輸上在于其蓋。
下在風府。
(膻葉袒) 夫天主生物。
地主成物。
是以人之形身。
應地之四海。
十二經水。
然水天之氣。
上下相通。
是以頭氣有街。
胸氣有街。
腹氣有街。
胫氣有街。
經氣上下之出入也。
故合人于天地四海。
必先明知陰陽表裡。
榮輸之所在。
四海定矣。
胃者水谷之海。
其輸上在氣沖。
氣在腹者。
止之背俞。
下至足之三裡。
是水谷之海。
上通于天氣。
而下通于經水也。
沖脈者。
為十二經之海。
其輸上在于太陽之大杼。
下至巨虛之上下廉。
而出于胫氣之街。
是沖脈之外通于天氣。
而内通于經水也。
膻中者。
為氣之海。
在膺胸之内。
宗氣之所聚也。
宗氣流于海。
其下者注于氣街。
其上者走于息道。
故氣在胸者。
止之膺與背俞。
故其輸上在背之天柱。
前在膺胸之人迎。
是氣海之上通于天。
而下通于經水也。
腦為髓之海。
氣在頭者。
止之于腦。
故其輸上在于其蓋。
下在督脈之風府。
是髓海之上通于天。
而下通于經水也。
是十二經脈。
應地之十二經水。
經水者。
皆注于海。
海有東西南北。
而海之雲氣。
上通于天。
是以人之所以合天地四海也。
黃帝曰。
凡此四海者。
何利何害。
何生何敗。
岐伯曰。
得順者生。
得逆者敗。
知調者利。
不知調者害。
姚氏曰。
人合天地四海。
升降出入。
營運無息。
故得順而和者。
則生利無窮。
逆而不調。
則敗害至矣。
黃帝曰。
四海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
氣海有餘者。
氣滿胸中。
息面赤。
氣海不足。
則氣少。
不足以言。
吳氏曰。
天地陰陽之道。
更相和平者也。
故有餘不足。
皆為之逆。
膻中者。
宗氣之所居。
上出于喉以司呼吸。
故氣海有餘者。
氣滿胸中。
氣息亂。
氣上逆故面赤也。
氣海不足。
則氣少。
氣少故不足于言。
血海有餘。
則常想其身大。
怫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不足。
亦常想其身小。
狹然不知其所
氣化則出。
鼻孔在外。
謂鼻孔之氣出在外。
則膀胱漏洩。
蓋上竅通而下竅洩也。
三焦者。
決渎之官。
水道出焉。
氣約則止。
不約則遺。
鼻柱中央起者。
謂鼻之吸氣。
從中央而起。
則三焦乃約。
蓋上氣吸入則下約。
上氣呼出則下通。
上下開阖之相應也。
此言髒腑之形。
外内相應者。
亦由氣之所感也。
上下三等。
謂天地人三部之相等也。
卷四 決氣第三十 黃帝曰。
餘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
餘意以為一氣耳。
今乃辯為六名。
餘不知其所以然。
此篇論精氣津液血脈。
生于後天而本于先天也。
本于先天。
總屬一氣。
成于後天。
辯為六名。
故帝意以為一而伯分為六焉。
、分也。
而和。
故篇名決氣。
謂氣之分判為六。
而和合為一也。
岐伯曰。
兩神相抟。
合而成形。
常先身生是謂精。
何謂氣。
岐伯曰。
上焦開發。
宣五谷味。
熏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何謂津。
岐伯曰。
腠理發洩。
汗出溱溱。
是謂津。
何謂液。
岐伯曰。
谷入氣滿。
淖澤注于骨。
骨屬屈伸。
洩澤。
補益腦髓。
皮膚潤澤。
是謂液。
何謂血。
岐伯曰。
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是謂血。
何謂脈。
岐伯曰。
壅遏營氣。
令無所避。
是謂脈。
吳氏曰。
所生之來謂之精。
兩精相抟謂之神。
又曰。
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兩神者。
一本于天一之精。
一生于水谷之精。
兩神相抟。
合而成此形也。
所生之來謂之精。
故常先身生。
謂未成形而先生此精也。
上焦之氣。
宣發五谷之精微。
充膚熱肉。
潤澤皮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
腠理者。
肌肉之紋理。
本經曰。
水谷入于口。
其味有五。
各注其海。
津液各走道。
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
充皮膚。
為其津。
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是以發洩于腠理。
汗出溱溱。
是謂津。
谷入氣滿。
淖澤注于骨。
使骨屬屈伸。
洩澤。
從髓空而補益腦髓。
皮膚潤澤。
是謂液。
中焦受水谷之精氣。
濟泌别汁。
奉心神變化而赤。
是謂血。
壅、培助也。
遏、遮蔽也。
避、違避也。
言經脈壅蔽營氣。
行于脈中。
晝夜環轉。
無所違逆。
是謂脈。
黃帝曰。
六氣者。
有餘不足。
氣之多少。
腦髓之虛實。
血脈之清濁。
何以知之。
岐伯曰。
精脫者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
津脫者。
腠理開。
汗大洩。
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
色夭。
腦髓消。
胫耳數鳴。
血脫者。
色白夭然不澤。
其脈空虛。
此其候也。
營者。
精氣也。
血者。
神氣也。
精血津液。
皆本于氣之生化。
故謂之六氣。
清濁者。
營衛之氣也。
腎主藏精。
開竅于耳。
故精脫者耳聾。
目之精明五色者。
氣之華也。
故氣脫者目不明。
津發于腠理。
故津脫者腠理開。
汗大洩。
液淖澤于骨。
補益腦髓。
故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
不能潤澤皮膚。
故毛色夭焦也。
腎主骨。
而骨髓上通于腦。
故腦髓消而胫耳鳴。
心主血。
心之合脈也。
其營色也。
是以血脫者。
色白夭然不澤。
其脈空虛。
此其候也。
黃帝曰。
六氣者。
貴賤何如。
岐伯曰。
六氣者。
各有部主也。
其貴賤善惡。
可為常主。
然五谷與胃。
為大海也。
夫子曰。
卑高以陳。
貴賤位矣。
謂居上者為尊貴。
居下者為卑賤。
言此六氣。
主于心腎。
而生于胃海也。
各有部主者。
謂精之藏于腎。
血之主于心。
氣之主于皮膚。
津之發于腠理。
液之淖于骨。
資于腦。
脈之循于髒腑形身。
各有所主之部。
然以心腎為常主。
五谷與胃為大海。
津液血氣。
乃胃海之所生也。
夫心為君主之官而居上。
水性潤下而居下。
火之精為血。
水之精為精。
水性柔善。
火性猛惡。
其貴賤善惡。
可為六氣之常主也。
蓋水火者。
陰陽之征兆也。
謂六氣辯為六名。
然總歸陰陽之一氣。
卷四 腸胃第三十一 黃帝問于伯高曰。
餘願聞六腑傳谷者。
腸胃之小大長短。
受谷之多少奈何。
伯高曰。
請盡言之。
谷所從出入淺深遠近長短之度。
唇至齒長九分。
口廣二寸半。
齒以後至會厭。
深三寸半。
大容五合。
舌重十兩。
長七寸。
廣二寸半。
咽門重十兩。
廣二寸半。
至胃長一尺六寸。
胃纡曲屈伸之。
長二尺六寸。
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
大容三鬥五升。
小腸後附脊左。
環回周疊。
積其注于回腸者。
外附于臍上。
回運環十六曲。
大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長三丈三尺。
回腸當臍左環回周葉。
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
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
長二丈一尺。
廣腸傳脊。
以受回腸。
左環葉脊上下辟大八寸。
徑二寸寸之大半。
長二尺八寸。
腸胃所入至所出。
長六丈四寸四分。
回曲環反三十二曲也。
此言有生之後。
總藉水谷之所生養。
故專論其腸胃。
胃主受納水谷。
腸主傳導變化。
其精液血氣。
由此而生焉。
越人曰。
唇為飛門。
齒為戶門。
會厭為吸門。
胃為贲門。
太倉下口為幽門。
大小腸會為闌門。
下極為魄門。
蓋唇齒乃始受水谷之門。
故先論唇齒之廣長。
舌者。
主為衛使之迎糧。
舌和而後能知五味。
會厭者。
喉之上套。
所以分别咽喉。
咽乃胃之門。
主受納水谷。
喉乃肺之竅。
以司呼吸者也。
卷四 平人絕谷第三十二 黃帝曰。
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
臣請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
徑五寸。
長二尺六寸。
橫屈受水谷三鬥五升。
其中之谷。
常留二鬥。
水一鬥五升而滿。
上焦洩氣。
出其精微。
悍滑疾。
下焦下溉諸腸。
小腸大二寸半。
徑八分分之少半。
長三丈二尺。
受谷二鬥四升。
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腸大四寸。
徑一寸寸之少半。
長二丈一尺。
受谷一鬥。
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
徑二寸寸之大半。
長二尺八寸。
受谷九升三合。
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
凡五丈八尺四寸。
受水谷九鬥二升一合合之大半。
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
平人則不然。
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更虛更滿。
故氣得上下。
五髒安定。
血脈和。
則精神乃居。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故腸胃之中。
常留谷二鬥。
水一鬥五升。
故平人日再後。
後二升半。
一日中五升。
七日五七三鬥五升。
而留水谷盡矣。
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
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此論人之髒腑形骸。
精神氣血。
皆藉水谷之所資生。
水谷絕。
則形與氣俱絕矣。
六節藏象論曰。
五味入口。
藏于腸胃。
味有所藏。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故神者。
水谷之精氣也。
平人不然者。
謂平常無病之人。
胃滿則腸虛。
腸滿則胃虛。
日夜消化。
隻留三鬥五升。
無有如此之留積也。
是以不飲食七日。
則所留之水谷盡矣。
水谷盡。
則精氣津液皆盡矣。
王芳侯曰。
病患不飲食七日不死者。
水谷留積故也。
蓋留積則為病矣。
卷四 海論第三十三 黃帝問于岐伯曰。
餘聞刺法于夫子。
夫子之所言。
不離于營衛血氣。
夫十二經脈者。
内屬于腑髒。
外絡于支節。
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
岐伯答曰。
人亦有四海。
十二經水。
經水者。
皆注于海。
海有東西南北。
命曰四海。
黃帝曰。
以人應之奈何。
岐伯曰。
人有髓海。
有血海。
有氣海。
有水谷之海。
凡此四者。
以應四海也。
黃帝曰。
遠乎哉。
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
願聞應之奈何。
岐伯答曰。
必先明知陰陽表裡。
榮輸所在。
四海定矣。
黃帝曰。
定之奈何。
岐伯曰。
胃者水谷之海。
其輸上在氣沖。
下至三裡。
沖脈者。
為十二經之海。
其輸上在于大杼。
下出于巨虛之上下廉。
膻中者。
為氣之海。
其輸上在柱骨之上下。
前在于人迎。
腦為髓之海。
其輸上在于其蓋。
下在風府。
(膻葉袒) 夫天主生物。
地主成物。
是以人之形身。
應地之四海。
十二經水。
然水天之氣。
上下相通。
是以頭氣有街。
胸氣有街。
腹氣有街。
胫氣有街。
經氣上下之出入也。
故合人于天地四海。
必先明知陰陽表裡。
榮輸之所在。
四海定矣。
胃者水谷之海。
其輸上在氣沖。
氣在腹者。
止之背俞。
下至足之三裡。
是水谷之海。
上通于天氣。
而下通于經水也。
沖脈者。
為十二經之海。
其輸上在于太陽之大杼。
下至巨虛之上下廉。
而出于胫氣之街。
是沖脈之外通于天氣。
而内通于經水也。
膻中者。
為氣之海。
在膺胸之内。
宗氣之所聚也。
宗氣流于海。
其下者注于氣街。
其上者走于息道。
故氣在胸者。
止之膺與背俞。
故其輸上在背之天柱。
前在膺胸之人迎。
是氣海之上通于天。
而下通于經水也。
腦為髓之海。
氣在頭者。
止之于腦。
故其輸上在于其蓋。
下在督脈之風府。
是髓海之上通于天。
而下通于經水也。
是十二經脈。
應地之十二經水。
經水者。
皆注于海。
海有東西南北。
而海之雲氣。
上通于天。
是以人之所以合天地四海也。
黃帝曰。
凡此四海者。
何利何害。
何生何敗。
岐伯曰。
得順者生。
得逆者敗。
知調者利。
不知調者害。
姚氏曰。
人合天地四海。
升降出入。
營運無息。
故得順而和者。
則生利無窮。
逆而不調。
則敗害至矣。
黃帝曰。
四海之逆順奈何。
岐伯曰。
氣海有餘者。
氣滿胸中。
息面赤。
氣海不足。
則氣少。
不足以言。
吳氏曰。
天地陰陽之道。
更相和平者也。
故有餘不足。
皆為之逆。
膻中者。
宗氣之所居。
上出于喉以司呼吸。
故氣海有餘者。
氣滿胸中。
氣息亂。
氣上逆故面赤也。
氣海不足。
則氣少。
氣少故不足于言。
血海有餘。
則常想其身大。
怫然不知其所病。
血海不足。
亦常想其身小。
狹然不知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