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病。
吳氏曰。
沖脈起于胞中。
上循背裡。
為經脈之海。
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
至胸中而散于皮膚之間。
是沖脈之血。
充實于周身。
故有餘則覺其身大。
不足則覺其身小。
怫然狹然。
不知其為何病也。
王芳侯曰血以應水。
故有餘常想其大。
不足則覺其為小矣。
水谷之海。
有餘則腹滿。
水谷之海不足。
則饑不受谷食。
姚氏曰。
胃氣有餘。
故腹脹滿。
胃氣不足。
故饑而不受谷食。
髓海有餘。
則輕勁多力。
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胫眩冒。
目無所見。
懈怠安卧。
姚氏曰。
精液補益腦髓。
而下流陰股。
故髓海有餘。
則足勁輕健而多力。
度、骨度也。
髓從骨空循度而上通于腦。
故有餘。
則自過其度矣。
髓海不足。
則精液竭。
精液者。
所以濡空竅者也。
是以耳為之鳴。
目無所見。
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
故胫而懈怠安卧。
黃帝曰。
餘已聞逆順。
調之奈何。
岐伯曰。
審守其輸。
而調其虛實。
無犯其害。
順者得複。
逆者必敗。
黃帝曰善。
吳氏曰。
審其輸。
則知其四海之通于經。
而經俞之外通于氣也。
調其虛實。
則有餘不足自和矣。
害謂經氣之逆。
複則反逆為順也。
卷四 五亂第三十四 黃帝曰。
經脈十二者。
别為五行。
分為四時。
何失而亂。
何得而治。
岐伯曰。
五行有序。
四時有分。
相順則治。
相逆則亂。
黃帝曰。
何謂相順。
岐伯曰。
經脈十二者。
以應十二月。
十二月者。
分為四時。
四時者。
春秋冬夏。
其氣各異。
營衛相随。
陰陽已和。
清濁不相幹。
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
何謂逆而亂。
岐伯曰。
清氣在陰。
濁氣在陽。
谷氣順脈。
衛氣逆行。
清濁相幹。
亂于胸中。
是謂大。
故氣亂于心則煩心密嘿。
俯首靜伏。
亂于肺則俯仰喘喝。
接手以呼。
亂于腸胃。
則為霍亂。
亂于臂胫。
則為四厥。
亂于頭。
則為厥逆。
頭重眩仆。
(音悶) 本經邪客篇曰。
五谷入于胃也。
其糟粕津液宗氣。
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于胸中。
出于喉嚨。
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脈。
化而為血。
以營四末。
内注五髒六腑。
以應刻數焉。
此言宗氣積于胸中。
上貫心脈。
同營氣行于脈中。
以應呼吸漏下。
五味篇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别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抟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則出。
吸則入。
此言宗氣積于胸中。
上出于肺。
偕衛氣行于脈外。
以應呼吸漏下。
此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宗氣兩行營衛之道。
一呼一吸。
脈行六寸。
漏下二刻。
人二百七十息。
脈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
漏下百刻。
人一萬三千五百息。
脈行五十度而大周于身。
此清氣在陰。
濁氣在陽。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清濁之不相幹也。
又曰衛氣者。
出其悍氣之疾。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
而不休者也。
晝日行于陽。
夜行于陰。
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髒六腑。
此營衛相将。
偕行于脈外。
晝行陽二十五度。
夜行陰二十五度。
與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之各走其道。
清濁之不相幹也。
經脈十二以應十二月者。
六髒六腑之經脈。
循度環轉。
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也。
分為四時者。
一日之中有四時。
朝則為春。
日中為夏。
日入為秋。
夜半為冬。
衛氣晝行于陽。
夜行于陰。
其氣各異。
營衛相随。
陰陽相和。
而清濁不相幹也。
夫循脈之營衛宗氣。
從胸而上出于心肺。
順脈而行。
以營四末。
内注五髒六腑。
以應刻數。
其營衛相随。
晝行陽而夜行陰者。
與脈逆行。
從頭注于臂。
以行三陽之分。
夜則内行髒腑之陰。
與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之氣不相幹也。
所謂清濁相幹者。
循脈之營衛。
與行陰行陽之營衛相幹。
是以亂于胸。
亂于心肺。
及亂于腸胃臂頭也。
黃帝曰。
五亂者。
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
有道以來。
有道以去。
審知其道。
是謂身寶。
黃帝曰善。
願聞其道。
岐伯曰。
氣在于心者。
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
氣在于肺者。
取之手太陰荥。
足少陰輸。
氣在于腸胃者。
取之足太陽陽明。
不下者。
取之三裡。
氣在于頭者。
取之天柱大杼。
不知。
取足太陽荥輸。
氣在于臂足。
取之先去血脈。
後取其陽明少陽之荥輸。
道者。
謂各有循行之道路。
有道以來。
有道以去者。
言有道以來。
而清濁相幹。
亦當有道以去。
而陰陽相和也。
故審知逆順之道。
是謂養身之寶。
取手少陰手太陰之荥輸者。
取氣以順其宗氣之上行也。
本經雲。
宗氣流于海。
其上者走于息道。
其下者注于氣街。
又曰沖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大絡。
起于腎。
下出于氣街。
取足少陰輸者。
順宗氣之下行也。
取足太陰陽明。
而複取之三裡者。
先取氣而後取脈也。
取天柱大杼而複取之荥輸者。
先取脈而後取氣也。
蓋清濁相幹。
乃經脈外内之血氣厥逆也。
經脈篇曰。
六經絡。
手陽明少陽之大絡。
起于五指間。
上合肘中。
逆氣在于臂足。
取之先去血脈。
後取其陽明少陽之荥輸者。
先去其脈中之逆。
使脈外之血氣。
溜注于脈中。
而陰陽已和也。
黃帝曰。
補瀉奈何。
岐伯曰。
徐入徐出。
謂之導氣。
補瀉無形。
謂之同精。
是非有餘不足也。
亂氣之相逆也。
黃帝曰。
允乎哉道。
明乎哉論。
請着之玉版。
命曰治亂也。
徐入徐出者。
導其氣之來去也。
營衛者。
精氣也。
同生于水谷之精。
故謂之同精。
出入補瀉。
非為有餘不足。
乃導亂氣之相逆也。
(玉師曰上古治氣者着之玉版治血脈者着之金匮) 卷四 脹論第三十五 黃帝曰。
脈之應于寸口。
如何而脹。
岐伯曰。
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黃帝曰。
何以知髒腑之脹也。
岐伯曰。
陰為髒。
陽為腑。
此承上文言衛氣之行于形身髒腑之外内。
有順有逆。
逆順不從。
在外則為脈脹膚脹。
在内則為髒腑之脹矣。
寸口堅大為陽脈。
澀為陰脈。
陰為髒。
陽為腑。
以脈之陰陽。
則知髒腑之脹矣。
黃帝曰。
夫氣之令人脹也。
在于血脈之中耶。
髒腑之内乎。
岐伯曰。
三者皆存焉。
然非脹之舍也。
黃帝曰。
願聞脹之舍。
岐伯曰。
夫脹者皆在于髒腑之外。
排髒腑而郭胸脅。
脹皮膚。
故命曰脹。
姚士因曰。
此病在氣而及于髒腑血脈之有形。
故三者皆存焉。
然非脹之舍也。
脹之舍在内者。
皆在于髒腑之外。
空郭之中。
在外者。
脹于皮膚腠理之間。
故命曰脹。
謂脹在無形之氣分也。
黃帝曰。
髒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内也。
若匣匮之藏禁器也。
各有次舍。
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
其氣各異。
願聞其故。
王芳侯曰。
帝問髒腑在于胸腹之内。
如匣匮所藏之禁器。
而各有界畔。
五髒六腑。
其氣各異。
今脹氣皆在于髒腑之外。
何以分别某髒某腑之脹乎。
此下有岐伯所答之缺文。
黃帝曰。
未解其意。
再問。
岐伯曰。
夫胸腹。
髒腑之郭也。
膻中者。
心主之宮城也。
胃者。
太倉也。
咽喉小腸者。
傳送也。
胃之五竅者。
闾裡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
津液之道也。
故五髒六腑者。
各有畔界。
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
衛氣逆為脈脹。
衛氣并脈循分為膚脹。
三裡而瀉。
近者一下。
遠者三下。
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膻葉袒) 此言衛氣生于胃腑水谷之精。
日行于陽。
夜行于陰。
逆于陽。
則為脈脹膚脹。
逆于陰。
則為空郭之脹。
及五髒六腑之脹。
夫胸腹者。
髒腑之郛郭。
膻中者。
心主之宮城。
脹者皆在于髒腑之外。
排髒腑而郭胸脅。
此衛氣逆于陰。
而将為髒腑之脹矣。
胃主受納水谷。
為太倉而居中焦。
在上為咽喉。
主傳氣而送水谷。
在下口為小腸。
主傳送糟粕津汁。
胃之五竅。
猶闾裡之門戶。
蓋水谷入胃。
其味有五。
津液各走其道。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五髒主藏水谷之精者也。
其流溢于下焦之津液。
從任脈而出于廉泉玉英。
以濡上之空竅。
故五髒六腑。
各有界畔。
其病各有形狀也。
如營氣循脈。
衛氣逆于脈中。
則為脈脹。
若并脈而循行于分肉。
則為膚脹。
蓋衛氣雖常然并脈循行于分肉。
而行有逆順。
若并脈順行。
而乘于脈中。
則為脈脹。
行于膚肉。
則為膚脹。
此皆衛氣之逆行。
故曰若順逆也。
當取足陽明胃經之三裡而瀉之。
在于膚脈而近者一瀉。
在于城郭而遠者三下。
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蓋留之則為髒腑之脹矣。
衛氣出于太倉。
故瀉胃之三裡。
姚氏曰。
營氣循脈。
衛氣逆為脈脹。
與上章之營氣順脈。
衛氣逆行同義。
吳氏曰。
衛氣逆于空郭之中。
則為鼓脹。
着于募原而傳送液道阻塞者。
則為腸胃之脹。
門戶界畔不清者。
則為五髒之脹。
此皆胃腑之門戶道路。
故瀉足之三裡。
若病久而成虛者。
瀉之反傷胃氣。
故曰工在疾瀉。
疾瀉者。
治其始蒙也。
楊元如曰。
逆則生長之機漸消。
故久而未有不成虛者。
審其傳送阻塞者瀉之。
門戶液道不通者通之。
界畔不清者理之。
正氣不足者補之。
補瀉疏理兼用。
斯為治脹之良法。
若新病而不大虛者。
急宜攻之。
可一鼓而下。
朱永年曰。
醫者隻知瀉以消脹。
焉知其中之門戶道路。
知其門戶道路。
可以批卻導矣。
故本經乃端本澄源之學。
倪沖之曰。
廉泉玉英者。
津液之道也。
液道不通。
則空竅閉塞。
而氣逆于中矣。
故治脹者當先通其津液。
故
吳氏曰。
沖脈起于胞中。
上循背裡。
為經脈之海。
其浮而外者。
循腹右上行。
至胸中而散于皮膚之間。
是沖脈之血。
充實于周身。
故有餘則覺其身大。
不足則覺其身小。
怫然狹然。
不知其為何病也。
王芳侯曰血以應水。
故有餘常想其大。
不足則覺其為小矣。
水谷之海。
有餘則腹滿。
水谷之海不足。
則饑不受谷食。
姚氏曰。
胃氣有餘。
故腹脹滿。
胃氣不足。
故饑而不受谷食。
髓海有餘。
則輕勁多力。
自過其度。
髓海不足。
則腦轉耳鳴。
胫眩冒。
目無所見。
懈怠安卧。
姚氏曰。
精液補益腦髓。
而下流陰股。
故髓海有餘。
則足勁輕健而多力。
度、骨度也。
髓從骨空循度而上通于腦。
故有餘。
則自過其度矣。
髓海不足。
則精液竭。
精液者。
所以濡空竅者也。
是以耳為之鳴。
目無所見。
液脫者。
骨屬屈伸不利。
故胫而懈怠安卧。
黃帝曰。
餘已聞逆順。
調之奈何。
岐伯曰。
審守其輸。
而調其虛實。
無犯其害。
順者得複。
逆者必敗。
黃帝曰善。
吳氏曰。
審其輸。
則知其四海之通于經。
而經俞之外通于氣也。
調其虛實。
則有餘不足自和矣。
害謂經氣之逆。
複則反逆為順也。
卷四 五亂第三十四 黃帝曰。
經脈十二者。
别為五行。
分為四時。
何失而亂。
何得而治。
岐伯曰。
五行有序。
四時有分。
相順則治。
相逆則亂。
黃帝曰。
何謂相順。
岐伯曰。
經脈十二者。
以應十二月。
十二月者。
分為四時。
四時者。
春秋冬夏。
其氣各異。
營衛相随。
陰陽已和。
清濁不相幹。
如是則順之而治。
黃帝曰。
何謂逆而亂。
岐伯曰。
清氣在陰。
濁氣在陽。
谷氣順脈。
衛氣逆行。
清濁相幹。
亂于胸中。
是謂大。
故氣亂于心則煩心密嘿。
俯首靜伏。
亂于肺則俯仰喘喝。
接手以呼。
亂于腸胃。
則為霍亂。
亂于臂胫。
則為四厥。
亂于頭。
則為厥逆。
頭重眩仆。
(音悶) 本經邪客篇曰。
五谷入于胃也。
其糟粕津液宗氣。
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于胸中。
出于喉嚨。
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營氣者。
泌其津液。
注之于脈。
化而為血。
以營四末。
内注五髒六腑。
以應刻數焉。
此言宗氣積于胸中。
上貫心脈。
同營氣行于脈中。
以應呼吸漏下。
五味篇曰。
谷始入于胃。
其精微者。
先出于胃之兩焦。
以溉五髒。
别出兩行營衛之道。
其大氣之抟而不行者。
積于胸中。
命曰氣海。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則出。
吸則入。
此言宗氣積于胸中。
上出于肺。
偕衛氣行于脈外。
以應呼吸漏下。
此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宗氣兩行營衛之道。
一呼一吸。
脈行六寸。
漏下二刻。
人二百七十息。
脈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
漏下百刻。
人一萬三千五百息。
脈行五十度而大周于身。
此清氣在陰。
濁氣在陽。
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
清濁之不相幹也。
又曰衛氣者。
出其悍氣之疾。
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
而不休者也。
晝日行于陽。
夜行于陰。
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髒六腑。
此營衛相将。
偕行于脈外。
晝行陽二十五度。
夜行陰二十五度。
與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之各走其道。
清濁之不相幹也。
經脈十二以應十二月者。
六髒六腑之經脈。
循度環轉。
行十六丈二尺為一周也。
分為四時者。
一日之中有四時。
朝則為春。
日中為夏。
日入為秋。
夜半為冬。
衛氣晝行于陽。
夜行于陰。
其氣各異。
營衛相随。
陰陽相和。
而清濁不相幹也。
夫循脈之營衛宗氣。
從胸而上出于心肺。
順脈而行。
以營四末。
内注五髒六腑。
以應刻數。
其營衛相随。
晝行陽而夜行陰者。
與脈逆行。
從頭注于臂。
以行三陽之分。
夜則内行髒腑之陰。
與營行脈中。
衛行脈外之氣不相幹也。
所謂清濁相幹者。
循脈之營衛。
與行陰行陽之營衛相幹。
是以亂于胸。
亂于心肺。
及亂于腸胃臂頭也。
黃帝曰。
五亂者。
刺之有道乎。
岐伯曰。
有道以來。
有道以去。
審知其道。
是謂身寶。
黃帝曰善。
願聞其道。
岐伯曰。
氣在于心者。
取之手少陰心主之輸。
氣在于肺者。
取之手太陰荥。
足少陰輸。
氣在于腸胃者。
取之足太陽陽明。
不下者。
取之三裡。
氣在于頭者。
取之天柱大杼。
不知。
取足太陽荥輸。
氣在于臂足。
取之先去血脈。
後取其陽明少陽之荥輸。
道者。
謂各有循行之道路。
有道以來。
有道以去者。
言有道以來。
而清濁相幹。
亦當有道以去。
而陰陽相和也。
故審知逆順之道。
是謂養身之寶。
取手少陰手太陰之荥輸者。
取氣以順其宗氣之上行也。
本經雲。
宗氣流于海。
其上者走于息道。
其下者注于氣街。
又曰沖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
與少陰之大絡。
起于腎。
下出于氣街。
取足少陰輸者。
順宗氣之下行也。
取足太陰陽明。
而複取之三裡者。
先取氣而後取脈也。
取天柱大杼而複取之荥輸者。
先取脈而後取氣也。
蓋清濁相幹。
乃經脈外内之血氣厥逆也。
經脈篇曰。
六經絡。
手陽明少陽之大絡。
起于五指間。
上合肘中。
逆氣在于臂足。
取之先去血脈。
後取其陽明少陽之荥輸者。
先去其脈中之逆。
使脈外之血氣。
溜注于脈中。
而陰陽已和也。
黃帝曰。
補瀉奈何。
岐伯曰。
徐入徐出。
謂之導氣。
補瀉無形。
謂之同精。
是非有餘不足也。
亂氣之相逆也。
黃帝曰。
允乎哉道。
明乎哉論。
請着之玉版。
命曰治亂也。
徐入徐出者。
導其氣之來去也。
營衛者。
精氣也。
同生于水谷之精。
故謂之同精。
出入補瀉。
非為有餘不足。
乃導亂氣之相逆也。
(玉師曰上古治氣者着之玉版治血脈者着之金匮) 卷四 脹論第三十五 黃帝曰。
脈之應于寸口。
如何而脹。
岐伯曰。
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
黃帝曰。
何以知髒腑之脹也。
岐伯曰。
陰為髒。
陽為腑。
此承上文言衛氣之行于形身髒腑之外内。
有順有逆。
逆順不從。
在外則為脈脹膚脹。
在内則為髒腑之脹矣。
寸口堅大為陽脈。
澀為陰脈。
陰為髒。
陽為腑。
以脈之陰陽。
則知髒腑之脹矣。
黃帝曰。
夫氣之令人脹也。
在于血脈之中耶。
髒腑之内乎。
岐伯曰。
三者皆存焉。
然非脹之舍也。
黃帝曰。
願聞脹之舍。
岐伯曰。
夫脹者皆在于髒腑之外。
排髒腑而郭胸脅。
脹皮膚。
故命曰脹。
姚士因曰。
此病在氣而及于髒腑血脈之有形。
故三者皆存焉。
然非脹之舍也。
脹之舍在内者。
皆在于髒腑之外。
空郭之中。
在外者。
脹于皮膚腠理之間。
故命曰脹。
謂脹在無形之氣分也。
黃帝曰。
髒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内也。
若匣匮之藏禁器也。
各有次舍。
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
其氣各異。
願聞其故。
王芳侯曰。
帝問髒腑在于胸腹之内。
如匣匮所藏之禁器。
而各有界畔。
五髒六腑。
其氣各異。
今脹氣皆在于髒腑之外。
何以分别某髒某腑之脹乎。
此下有岐伯所答之缺文。
黃帝曰。
未解其意。
再問。
岐伯曰。
夫胸腹。
髒腑之郭也。
膻中者。
心主之宮城也。
胃者。
太倉也。
咽喉小腸者。
傳送也。
胃之五竅者。
闾裡門戶也。
廉泉玉英者。
津液之道也。
故五髒六腑者。
各有畔界。
其病各有形狀。
營氣循脈。
衛氣逆為脈脹。
衛氣并脈循分為膚脹。
三裡而瀉。
近者一下。
遠者三下。
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膻葉袒) 此言衛氣生于胃腑水谷之精。
日行于陽。
夜行于陰。
逆于陽。
則為脈脹膚脹。
逆于陰。
則為空郭之脹。
及五髒六腑之脹。
夫胸腹者。
髒腑之郛郭。
膻中者。
心主之宮城。
脹者皆在于髒腑之外。
排髒腑而郭胸脅。
此衛氣逆于陰。
而将為髒腑之脹矣。
胃主受納水谷。
為太倉而居中焦。
在上為咽喉。
主傳氣而送水谷。
在下口為小腸。
主傳送糟粕津汁。
胃之五竅。
猶闾裡之門戶。
蓋水谷入胃。
其味有五。
津液各走其道。
酸先入肝。
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
辛先入肺。
鹹先入腎。
五髒主藏水谷之精者也。
其流溢于下焦之津液。
從任脈而出于廉泉玉英。
以濡上之空竅。
故五髒六腑。
各有界畔。
其病各有形狀也。
如營氣循脈。
衛氣逆于脈中。
則為脈脹。
若并脈而循行于分肉。
則為膚脹。
蓋衛氣雖常然并脈循行于分肉。
而行有逆順。
若并脈順行。
而乘于脈中。
則為脈脹。
行于膚肉。
則為膚脹。
此皆衛氣之逆行。
故曰若順逆也。
當取足陽明胃經之三裡而瀉之。
在于膚脈而近者一瀉。
在于城郭而遠者三下。
無問虛實。
工在疾瀉。
蓋留之則為髒腑之脹矣。
衛氣出于太倉。
故瀉胃之三裡。
姚氏曰。
營氣循脈。
衛氣逆為脈脹。
與上章之營氣順脈。
衛氣逆行同義。
吳氏曰。
衛氣逆于空郭之中。
則為鼓脹。
着于募原而傳送液道阻塞者。
則為腸胃之脹。
門戶界畔不清者。
則為五髒之脹。
此皆胃腑之門戶道路。
故瀉足之三裡。
若病久而成虛者。
瀉之反傷胃氣。
故曰工在疾瀉。
疾瀉者。
治其始蒙也。
楊元如曰。
逆則生長之機漸消。
故久而未有不成虛者。
審其傳送阻塞者瀉之。
門戶液道不通者通之。
界畔不清者理之。
正氣不足者補之。
補瀉疏理兼用。
斯為治脹之良法。
若新病而不大虛者。
急宜攻之。
可一鼓而下。
朱永年曰。
醫者隻知瀉以消脹。
焉知其中之門戶道路。
知其門戶道路。
可以批卻導矣。
故本經乃端本澄源之學。
倪沖之曰。
廉泉玉英者。
津液之道也。
液道不通。
則空竅閉塞。
而氣逆于中矣。
故治脹者當先通其津液。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