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聚也。
百脈之血氣。
水谷之所生也。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
虛則脈氣下溜矣。
脈中之血氣有所竭。
故耳鳴也。
當補客主人與手太陰之少商。
客主人乃足少陽之脈。
補之以引下溜之脈氣上行。
王芳侯曰。
客主人者。
謂經脈為客。
脈中之主人在腎。
下溜者。
下陷于腎中也。
故取在上之脈以引啟之。
黃帝曰。
人之自齧舌者。
何氣使然。
(缺岐伯曰)此厥逆走上。
脈氣輩至也。
少陰氣至則齧舌。
少陽氣至則齧頰。
陽明氣至則齧唇矣。
視主病者則補之。
(齧音業) 此總結脈氣生于中焦後天之水谷。
本于下焦先天之陰陽。
中下之氣。
相合而行者也。
齒者。
腎氣之所生也。
少陰之脈挾舌本。
少陽之脈循于頰。
陽明之脈。
挾口環唇下。
如腎髒之生氣。
厥逆走上。
與中焦所生之脈氣。
相輩而至。
則舌在齒之内。
而反向外矣。
唇在齒之外。
而反向内矣。
頰在齒之旁。
而反向中矣。
此處假齧舌齧唇。
以明陽明所生之血脈。
本于先天之生氣。
相合而偕行者也。
凡此十二邪者。
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
故邪之所在。
皆為不足。
故上氣不足。
腦為之不滿。
耳為之苦鳴。
頭為之苦傾。
目為之眩。
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
腸為之苦鳴。
下氣不足。
則乃為痿厥心。
補足外踝下留之。
此總結十二邪者。
皆緣膀胱所藏之津液。
不能灌精濡空竅故也。
所謂奇邪者。
外不因于風雨寒暑。
内不因于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
皆緣津液不足。
而空竅虛無。
故邪之所在。
皆為之不足。
蓋因正氣不足。
而生奇邪之證也。
故上氣不足者。
腦為之不滿。
耳為之苦鳴。
頭為之苦傾。
目為之眩。
中氣不足者。
溲便為之變。
腸為之苦鳴。
下氣不足者。
則為痿厥心。
蓋不足于下。
則為痿厥。
不得上交于心。
則心矣。
補足外踝下留之。
乃取太陽之昆侖穴。
候太陽之氣至也。
蓋太陽者。
三陽也。
三陽者。
天之業。
膀胱之津水。
随氣營運。
以濡空竅。
故取之昆侖。
昆侖乃津水之發原。
上通于天者也。
黃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腎主為欠。
取足少陰。
肺主為哕。
取手太陰足少陰。
唏者陰與陽絕。
故補足太陽。
瀉足少陰。
振寒者補諸陽。
噫者補足太陰陽明。
嚏者補足太陽眉本。
因其所在。
補分肉間。
泣出補天柱經挾頸。
挾頸者。
頭中分也。
太息補手少陰心主。
足少陽留之。
涎下補足少陰。
耳鳴補客主人。
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
上節總論膀胱之津液。
不能灌濡空竅。
以緻上中下氣。
皆為之不足。
此複分論十二邪者。
各有補瀉陰陽之法。
蓋膀胱者。
津液之府。
受髒腑之津而藏之。
複還入胃中以資益髒腑。
互相交通者也。
故各因其邪之所在而補瀉之。
目眩頭傾。
補足外踝下留之。
痿厥心。
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
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足大趾間上二寸。
乃足太陰之太白。
脾髒之上俞也。
此篇論太陽之津水。
随氣而營運于膚表。
複從中土而上交于心。
應司天在泉之氣。
營運于地之外。
複貫通于地中。
是以上氣不足。
補足太陽之昆侖。
下氣不足。
不得從中而上通于心者。
刺足太陰之俞以通土氣。
然本于足太陽之津氣貫通。
故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乃取太陽之津氣也。
姚士因曰。
欠者。
足太陽少陰之氣。
相引而上下也。
哕者。
少陰寒水之氣。
客于肺也。
唏者。
太陽與少陰之氣不和也。
振寒者。
寒水之氣客于皮膚。
而太陽之陽氣虛于表也。
噫者。
太陽寒水之氣客于胃也。
嚏者。
太陽之陽氣滿于心也。
者。
筋脈之氣。
行陰用力。
前陰者。
足少陰太陽之會也。
哀泣者。
太陽之津液竭也。
太息者。
下焦之生氣不交于上也。
涎下者。
膀胱之水邪上溢也。
耳鳴者。
宗脈之氣。
溜陷于下焦也。
自齧者。
下焦之氣。
厥逆走上也。
此皆足太陽與少陰之津氣為病。
太陽之氣。
生于膀胱。
少陽之氣。
發于腎髒。
腎與膀胱。
雌雄相合。
皆為水髒而為生氣之原。
膀胱之津水。
随太陽之氣。
營運于膚表。
以濡空竅。
應六氣之旋轉。
腎髒之精氣。
貫通于五髒。
應五運之神機。
此皆不在六經陰陽逆順之論。
故帝辟左右而問曰。
願聞口傳。
王芳侯曰。
此篇論先後天之陰陽為病。
卷四 師傳第二十九 黃帝曰。
餘聞先師有所心藏。
弗着于方。
餘願聞而藏之。
則而行之。
上以治民。
下以治身。
使百姓無病。
上下和親。
德澤下流。
子孫無憂。
傳于後世。
無有終時。
可得聞乎。
岐伯曰。
遠乎哉問也。
夫治民與自治。
治彼與治此。
治大與治小。
治國與治家。
未有逆而能治之也。
夫惟順而已矣。
順者。
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
百姓民衆。
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
順之奈何。
岐伯曰。
入國問俗。
入家問諱。
上堂問禮。
臨病患問所便。
吳懋先曰。
師傳者。
先知覺後知。
先覺覺後覺。
即夫子所謂明德新民之意。
上以治國。
下以治民。
治大治小治國治家。
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順、和也。
氣之逆順者。
陰陽寒暑之往來也。
入國問俗。
入家問諱。
上堂問禮。
臨病患問所便。
即治國齊家治民之要。
志者。
心之所之也。
驕恣縱欲。
惡死樂生。
意之所發也。
所謂欲治其身者。
必先正心誠意。
此上醫醫國之道也。
黃帝曰。
便病患奈何。
岐伯曰。
夫中熱消瘅則便寒。
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谷。
令人懸心善饑。
臍以上皮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
臍以下皮寒。
胃中寒則腹脹。
腸中寒則腸鳴飧洩。
胃中寒。
腸中熱。
則脹而且洩。
胃中熱。
腸中寒。
則疾饑。
小腹痛脹。
吳懋先曰。
便者。
所以更人之逆也。
熱者更之寒。
寒者更之熱也。
熱中寒中者。
寒熱之氣。
皆由中而發。
内而外也。
臍以上皮熱者。
腸中熱。
臍以下皮寒者。
胃中寒。
寒熱外内之相應也。
黃帝曰。
胃欲寒飲。
腸欲熱飲。
兩者相逆。
便之奈何。
且夫王公大人。
血食之君。
驕恣縱欲輕人。
而無能禁之。
禁之則逆其志。
順之則加其病。
便之奈何。
治之何先。
岐伯曰。
人之情。
莫不惡死而樂生。
告之以其敗。
語之以其善。
導之以其所便。
開之以其所苦。
雖有無道之人。
惡有不聽者乎。
吳懋先曰。
寒熱者。
陰陽之氣也。
言上醫者。
具阿衡之材。
能調燮其陰陽。
尤能格君心之非也。
黃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春夏先治其标。
後治其本。
秋冬先治其本。
後治其标。
姚士因曰。
本标者。
内為本而外為标也。
春夏之氣。
發越于外。
故當先治其标。
後治其本。
秋冬之氣。
收藏于内。
故當先治其本。
後治其标。
知本末之先後。
氣可令調。
為萬民式。
天之道畢矣。
黃帝曰。
便其相逆者奈何。
岐伯曰。
便此者。
飲食衣服。
亦欲适寒溫。
寒無怆。
暑無出汗。
飲食者。
熱無灼灼。
寒無滄滄。
寒溫中适。
故氣将持。
乃不緻邪僻也。
(适葉的) 姚士因曰。
此言飲食衣服。
乃日用平常之事。
所當适其和平。
則陰陽之氣。
可以持平。
不緻邪僻之所生也。
便其相逆者。
謂胃欲寒飲。
腸欲熱飲。
兩者相逆。
便之奈何。
夫胃中熱。
腸中寒。
則胃欲寒飲。
腸欲熱飲矣。
如胃中寒。
腸中熱。
則胃欲熱飲。
腸欲寒飲矣。
此寒熱之在内也。
故飲食者。
熱無灼灼。
寒無滄滄。
則在内之寒熱可調矣。
四時之氣。
寒暑之在外也。
時值涼寒。
無使其怆。
時值暑熱。
無使其汗出。
則在外之陰陽可調矣。
吳氏曰。
通篇大義。
在調和外内之陰陽。
非陰陽脈論。
乃論氣之逆順也。
故曰寒溫中适。
故氣将持。
乃不緻邪僻也。
謂天有寒暑。
人有陰陽。
我之陰陽既和。
可以禦天之寒暑。
黃帝曰。
本髒以身形支節肉候五髒六腑之小大焉。
今夫王公大人。
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
誰可扪循之而後答乎。
岐伯曰。
身形支節者。
髒腑之蓋也。
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曰。
五髒之氣。
閱于面者。
餘已知之矣。
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
岐伯曰。
五髒六腑者。
肺為之蓋。
巨肩陷咽。
候見其外。
黃帝曰善。
岐伯曰。
五髒六腑。
心為之主。
缺盆為之道。
骨有餘。
以候。
黃帝曰善。
岐伯曰。
肝者主為将。
使之候外。
欲知堅固。
視目小大。
黃帝曰善。
岐伯曰。
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
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
黃帝曰善。
岐伯曰。
腎者主為外。
使之遠聽。
視耳好惡。
以知其性。
黃帝曰善。
願聞六腑之候。
岐伯曰。
六腑者。
胃為之海。
廣骸大頸張胸。
五谷乃容。
鼻隧以長。
以候大腸。
唇濃人中長。
以候小腸。
目下果大。
其膽乃橫。
鼻孔在外。
膀胱漏洩。
鼻柱中央起。
三焦乃約。
此所以候六腑者也。
上下三等。
髒安且良矣。
(音括音歇音幹) 此言望而知之者。
斯可謂國士也。
夫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在天主氣。
在地成形。
此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氣。
而視壽夭者。
必明乎此。
是以五髒之氣見于色。
髒腑之體應乎形。
既能閱于面而知五髒之氣。
又當閱其形以知髒腑之形。
知氣知形。
斯可謂望知之神。
。
胸骨也。
肝乃将軍之官。
故主為将。
脾乃轉運之官。
故主為衛。
腎開竅于耳。
故主為外。
言其聽之遠也。
堅固者。
五髒之有堅脆也。
吉兇者。
髒安則吉。
髒病則兇也。
性者。
五髒有端正偏傾之性也。
鼻乃肺之竅。
大腸者。
肺之腑。
故鼻以候大腸。
口乃脾之竅。
小腸受盛脾胃之濁。
而上屬于胃。
故唇與人中。
以候小腸。
目乃肝之竅。
故目下以候膽。
膀胱者。
津液之
百脈之血氣。
水谷之所生也。
故胃中空則宗脈虛。
虛則脈氣下溜矣。
脈中之血氣有所竭。
故耳鳴也。
當補客主人與手太陰之少商。
客主人乃足少陽之脈。
補之以引下溜之脈氣上行。
王芳侯曰。
客主人者。
謂經脈為客。
脈中之主人在腎。
下溜者。
下陷于腎中也。
故取在上之脈以引啟之。
黃帝曰。
人之自齧舌者。
何氣使然。
(缺岐伯曰)此厥逆走上。
脈氣輩至也。
少陰氣至則齧舌。
少陽氣至則齧頰。
陽明氣至則齧唇矣。
視主病者則補之。
(齧音業) 此總結脈氣生于中焦後天之水谷。
本于下焦先天之陰陽。
中下之氣。
相合而行者也。
齒者。
腎氣之所生也。
少陰之脈挾舌本。
少陽之脈循于頰。
陽明之脈。
挾口環唇下。
如腎髒之生氣。
厥逆走上。
與中焦所生之脈氣。
相輩而至。
則舌在齒之内。
而反向外矣。
唇在齒之外。
而反向内矣。
頰在齒之旁。
而反向中矣。
此處假齧舌齧唇。
以明陽明所生之血脈。
本于先天之生氣。
相合而偕行者也。
凡此十二邪者。
皆奇邪之走空竅者也。
故邪之所在。
皆為不足。
故上氣不足。
腦為之不滿。
耳為之苦鳴。
頭為之苦傾。
目為之眩。
中氣不足。
溲便為之變。
腸為之苦鳴。
下氣不足。
則乃為痿厥心。
補足外踝下留之。
此總結十二邪者。
皆緣膀胱所藏之津液。
不能灌精濡空竅故也。
所謂奇邪者。
外不因于風雨寒暑。
内不因于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
皆緣津液不足。
而空竅虛無。
故邪之所在。
皆為之不足。
蓋因正氣不足。
而生奇邪之證也。
故上氣不足者。
腦為之不滿。
耳為之苦鳴。
頭為之苦傾。
目為之眩。
中氣不足者。
溲便為之變。
腸為之苦鳴。
下氣不足者。
則為痿厥心。
蓋不足于下。
則為痿厥。
不得上交于心。
則心矣。
補足外踝下留之。
乃取太陽之昆侖穴。
候太陽之氣至也。
蓋太陽者。
三陽也。
三陽者。
天之業。
膀胱之津水。
随氣營運。
以濡空竅。
故取之昆侖。
昆侖乃津水之發原。
上通于天者也。
黃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腎主為欠。
取足少陰。
肺主為哕。
取手太陰足少陰。
唏者陰與陽絕。
故補足太陽。
瀉足少陰。
振寒者補諸陽。
噫者補足太陰陽明。
嚏者補足太陽眉本。
因其所在。
補分肉間。
泣出補天柱經挾頸。
挾頸者。
頭中分也。
太息補手少陰心主。
足少陽留之。
涎下補足少陰。
耳鳴補客主人。
手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
自齧舌視主病者則補之。
上節總論膀胱之津液。
不能灌濡空竅。
以緻上中下氣。
皆為之不足。
此複分論十二邪者。
各有補瀉陰陽之法。
蓋膀胱者。
津液之府。
受髒腑之津而藏之。
複還入胃中以資益髒腑。
互相交通者也。
故各因其邪之所在而補瀉之。
目眩頭傾。
補足外踝下留之。
痿厥心。
刺足大趾間上二寸留之。
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足大趾間上二寸。
乃足太陰之太白。
脾髒之上俞也。
此篇論太陽之津水。
随氣而營運于膚表。
複從中土而上交于心。
應司天在泉之氣。
營運于地之外。
複貫通于地中。
是以上氣不足。
補足太陽之昆侖。
下氣不足。
不得從中而上通于心者。
刺足太陰之俞以通土氣。
然本于足太陽之津氣貫通。
故一曰足外踝下留之。
乃取太陽之津氣也。
姚士因曰。
欠者。
足太陽少陰之氣。
相引而上下也。
哕者。
少陰寒水之氣。
客于肺也。
唏者。
太陽與少陰之氣不和也。
振寒者。
寒水之氣客于皮膚。
而太陽之陽氣虛于表也。
噫者。
太陽寒水之氣客于胃也。
嚏者。
太陽之陽氣滿于心也。
者。
筋脈之氣。
行陰用力。
前陰者。
足少陰太陽之會也。
哀泣者。
太陽之津液竭也。
太息者。
下焦之生氣不交于上也。
涎下者。
膀胱之水邪上溢也。
耳鳴者。
宗脈之氣。
溜陷于下焦也。
自齧者。
下焦之氣。
厥逆走上也。
此皆足太陽與少陰之津氣為病。
太陽之氣。
生于膀胱。
少陽之氣。
發于腎髒。
腎與膀胱。
雌雄相合。
皆為水髒而為生氣之原。
膀胱之津水。
随太陽之氣。
營運于膚表。
以濡空竅。
應六氣之旋轉。
腎髒之精氣。
貫通于五髒。
應五運之神機。
此皆不在六經陰陽逆順之論。
故帝辟左右而問曰。
願聞口傳。
王芳侯曰。
此篇論先後天之陰陽為病。
卷四 師傳第二十九 黃帝曰。
餘聞先師有所心藏。
弗着于方。
餘願聞而藏之。
則而行之。
上以治民。
下以治身。
使百姓無病。
上下和親。
德澤下流。
子孫無憂。
傳于後世。
無有終時。
可得聞乎。
岐伯曰。
遠乎哉問也。
夫治民與自治。
治彼與治此。
治大與治小。
治國與治家。
未有逆而能治之也。
夫惟順而已矣。
順者。
非獨陰陽脈論氣之逆順也。
百姓民衆。
皆欲順其志也。
黃帝曰。
順之奈何。
岐伯曰。
入國問俗。
入家問諱。
上堂問禮。
臨病患問所便。
吳懋先曰。
師傳者。
先知覺後知。
先覺覺後覺。
即夫子所謂明德新民之意。
上以治國。
下以治民。
治大治小治國治家。
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
順、和也。
氣之逆順者。
陰陽寒暑之往來也。
入國問俗。
入家問諱。
上堂問禮。
臨病患問所便。
即治國齊家治民之要。
志者。
心之所之也。
驕恣縱欲。
惡死樂生。
意之所發也。
所謂欲治其身者。
必先正心誠意。
此上醫醫國之道也。
黃帝曰。
便病患奈何。
岐伯曰。
夫中熱消瘅則便寒。
寒中之屬則便熱。
胃中熱則消谷。
令人懸心善饑。
臍以上皮熱。
腸中熱則出黃如糜。
臍以下皮寒。
胃中寒則腹脹。
腸中寒則腸鳴飧洩。
胃中寒。
腸中熱。
則脹而且洩。
胃中熱。
腸中寒。
則疾饑。
小腹痛脹。
吳懋先曰。
便者。
所以更人之逆也。
熱者更之寒。
寒者更之熱也。
熱中寒中者。
寒熱之氣。
皆由中而發。
内而外也。
臍以上皮熱者。
腸中熱。
臍以下皮寒者。
胃中寒。
寒熱外内之相應也。
黃帝曰。
胃欲寒飲。
腸欲熱飲。
兩者相逆。
便之奈何。
且夫王公大人。
血食之君。
驕恣縱欲輕人。
而無能禁之。
禁之則逆其志。
順之則加其病。
便之奈何。
治之何先。
岐伯曰。
人之情。
莫不惡死而樂生。
告之以其敗。
語之以其善。
導之以其所便。
開之以其所苦。
雖有無道之人。
惡有不聽者乎。
吳懋先曰。
寒熱者。
陰陽之氣也。
言上醫者。
具阿衡之材。
能調燮其陰陽。
尤能格君心之非也。
黃帝曰。
治之奈何。
岐伯曰。
春夏先治其标。
後治其本。
秋冬先治其本。
後治其标。
姚士因曰。
本标者。
内為本而外為标也。
春夏之氣。
發越于外。
故當先治其标。
後治其本。
秋冬之氣。
收藏于内。
故當先治其本。
後治其标。
知本末之先後。
氣可令調。
為萬民式。
天之道畢矣。
黃帝曰。
便其相逆者奈何。
岐伯曰。
便此者。
飲食衣服。
亦欲适寒溫。
寒無怆。
暑無出汗。
飲食者。
熱無灼灼。
寒無滄滄。
寒溫中适。
故氣将持。
乃不緻邪僻也。
(适葉的) 姚士因曰。
此言飲食衣服。
乃日用平常之事。
所當适其和平。
則陰陽之氣。
可以持平。
不緻邪僻之所生也。
便其相逆者。
謂胃欲寒飲。
腸欲熱飲。
兩者相逆。
便之奈何。
夫胃中熱。
腸中寒。
則胃欲寒飲。
腸欲熱飲矣。
如胃中寒。
腸中熱。
則胃欲熱飲。
腸欲寒飲矣。
此寒熱之在内也。
故飲食者。
熱無灼灼。
寒無滄滄。
則在内之寒熱可調矣。
四時之氣。
寒暑之在外也。
時值涼寒。
無使其怆。
時值暑熱。
無使其汗出。
則在外之陰陽可調矣。
吳氏曰。
通篇大義。
在調和外内之陰陽。
非陰陽脈論。
乃論氣之逆順也。
故曰寒溫中适。
故氣将持。
乃不緻邪僻也。
謂天有寒暑。
人有陰陽。
我之陰陽既和。
可以禦天之寒暑。
黃帝曰。
本髒以身形支節肉候五髒六腑之小大焉。
今夫王公大人。
臨朝即位之君而問焉。
誰可扪循之而後答乎。
岐伯曰。
身形支節者。
髒腑之蓋也。
非面部之閱也。
黃帝曰。
五髒之氣。
閱于面者。
餘已知之矣。
以支節知而閱之奈何。
岐伯曰。
五髒六腑者。
肺為之蓋。
巨肩陷咽。
候見其外。
黃帝曰善。
岐伯曰。
五髒六腑。
心為之主。
缺盆為之道。
骨有餘。
以候。
黃帝曰善。
岐伯曰。
肝者主為将。
使之候外。
欲知堅固。
視目小大。
黃帝曰善。
岐伯曰。
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
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
黃帝曰善。
岐伯曰。
腎者主為外。
使之遠聽。
視耳好惡。
以知其性。
黃帝曰善。
願聞六腑之候。
岐伯曰。
六腑者。
胃為之海。
廣骸大頸張胸。
五谷乃容。
鼻隧以長。
以候大腸。
唇濃人中長。
以候小腸。
目下果大。
其膽乃橫。
鼻孔在外。
膀胱漏洩。
鼻柱中央起。
三焦乃約。
此所以候六腑者也。
上下三等。
髒安且良矣。
(音括音歇音幹) 此言望而知之者。
斯可謂國士也。
夫人生于地。
懸命于天。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在天主氣。
在地成形。
此天之生命。
所以立形定氣。
而視壽夭者。
必明乎此。
是以五髒之氣見于色。
髒腑之體應乎形。
既能閱于面而知五髒之氣。
又當閱其形以知髒腑之形。
知氣知形。
斯可謂望知之神。
。
胸骨也。
肝乃将軍之官。
故主為将。
脾乃轉運之官。
故主為衛。
腎開竅于耳。
故主為外。
言其聽之遠也。
堅固者。
五髒之有堅脆也。
吉兇者。
髒安則吉。
髒病則兇也。
性者。
五髒有端正偏傾之性也。
鼻乃肺之竅。
大腸者。
肺之腑。
故鼻以候大腸。
口乃脾之竅。
小腸受盛脾胃之濁。
而上屬于胃。
故唇與人中。
以候小腸。
目乃肝之竅。
故目下以候膽。
膀胱者。
津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