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胸将若裂。
腸若将以刀切之。
煩而不能食者。
厥氣從腹而上及于心胸也。
血脈資始于腎。
脈來或大或小皆澀者。
腎氣逆而緻經脈之不通也。
腎為生氣之原。
如身體暖者。
實逆也。
故當取足少陰以瀉之。
清者。
虛逆也。
故當補足陽明。
以資腎髒之精氣。
以上二節。
一因外感之厥。
一因本氣之厥。
皆為癫疾之生始。
見厥證而先以治厥之法清之。
即所以治未病也。
厥逆腹脹滿。
腸鳴。
胸滿不得息。
取之下胸二脅。
咳而動手者。
與背以手按之。
立快者是也。
此言厥逆之氣。
上乘于太陰陽明。
而将成癫疾也。
腹脹滿者。
乘于足太陰陽明也。
腸鳴者。
乘于手陽明也。
胸滿不得息者。
乘于手太陰也。
胸下二脅。
乃手太陰中府雲門之動脈處。
背俞者。
肺之俞也。
取之下胸二脅。
咳而動手者。
再以手按其背俞。
而病患立快者。
是厥逆之氣上乘。
是成癫疾矣。
病在氣。
故按之立快。
蓋言厥癫疾者。
在氣而不在經也。
朱衛公曰。
肺合天氣。
故候于手太陰。
内閉不得溲。
刺足少陰太陽。
與上。
以長針。
此承上文而言厥逆之氣。
惟逆于下而不上乘者也。
逆氣在下。
故内閉不得溲。
當刺足少陰太陽與上。
以瀉逆氣。
而通其溲便焉。
夫足少陰。
先天之兩儀也。
手足太陰陽明。
後天之地天也。
先後天之氣。
上下相通者也。
是以少陰之厥氣上乘。
則開阖不清而成癫疾。
故當取之太陰陽明。
如厥氣在下。
隻病下之閉癃。
其過隻在足少陰太陽矣。
氣逆。
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
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此言逆氣上乘而為狂疾者。
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也。
夫狂始生。
得之憂饑。
治之取手太陰陽明。
及取足太陰陽明。
蓋少陰之氣。
上逆于太陰陽明而始生狂疾。
故則取其太陰陽明。
然又有足少陰之逆氣。
上乘于心而為狂疾者。
則取其厥陰也。
蓋水氣傳于肝木。
肝木傳于心火。
是以狂而新發。
未應如是者。
先取曲泉左右之動脈也。
甚者。
逆氣太盛也。
故當取足少陰之本經以瀉之。
少陰之氣。
上與陽明相合。
少陰氣甚。
則陽明亦甚矣。
陽明脈盛。
則罵詈不休。
故并取陽明動者之經。
少氣。
身漯漯也。
言吸吸也。
骨體重。
懈惰不能動。
補足少陰。
(漯音壘) 此足少陰之氣少。
而欲為虛逆也。
漯漯。
寒栗貌。
吸吸。
引伸也。
蓋心主言。
肺主聲。
藉腎間之動氣而後發。
腎氣少。
故言語之氣。
不接續也。
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骨。
腎氣少。
故骨體重。
懈惰不能動。
當補足少陰。
以治其始蒙。
短氣。
息短不屬。
動作氣索。
補足少陰。
去血絡也。
此虛氣上乘而将作虛狂也。
所謂少氣者。
氣不足于下也。
短氣者。
氣上而短。
故息短而不能連屬。
若有動作。
則氣更消索矣。
當補足少陰之不足。
而去其上逆之血絡焉。
上節治其始蒙。
故隻補其少陰。
此将欲始作。
故兼去其血絡。
按足少陰虛實之厥逆。
為癫狂之原始。
故首論癫狂。
後論厥逆。
善治者。
審其上下虛實之因。
分别調治。
未有不中乎肯綮者矣。
卷三 熱病第二十三 偏枯。
身偏不用而痛。
言不變。
志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
巨針取之。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複也。
此篇論外感風寒之熱。
内有五髒之熱。
外内陰陽邪正之為病。
而先論其外因焉。
經曰。
虛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榮衛。
榮衛稍衰。
故真氣去。
邪氣獨留。
故為偏枯。
是風寒之邪。
偏中于形身。
則身偏不用而痛。
夫心主言。
腎藏志。
言不變。
志不亂。
此病在于分腠之間。
而不傷于内也。
以巨針取之。
益其正氣之不足。
損其邪氣之有餘。
而偏傷之正氣。
乃可複也。
按、素問熱論。
論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
本經論熱病。
首言偏枯。
次言痱之為病。
而不曰中風。
蓋風寒之邪。
皆能為熱也。
此篇與刺熱論大義相同。
故刺熱論中。
亦用五十九刺之法。
痱之為病也。
身無痛者。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
其言微。
知可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也。
病先起于陽。
後入于陰者。
先取其陽。
後取其陰。
浮而取之。
(痱音肥) 痱者。
風熱之為病也。
身無痛者。
邪入于裡也。
風木之邪。
賊傷中土。
脾藏智而外屬四肢。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者。
邪雖内入。
尚在于表裡之間。
髒真之氣未傷也。
其言微者。
此傷于氣。
故知可治。
甚則不能言者。
邪入于髒。
不可治也。
夫外為陽。
内為陰。
病先起于分腠之間。
而後入于裡陰者。
先取其陽。
後取其陰。
浮而取之者。
使外受之邪。
仍從表出也。
沈亮宸曰。
風之為病也。
善行而數變。
上節論偏客于形身。
此論在于表裡之間。
入内而幹髒則死。
浮而取之外出則愈。
二節之中。
有左右外内出入邪正虛實死生之别。
熱病三日。
而氣口靜。
人迎躁者。
取之諸陽。
五十九刺。
以瀉其熱。
而出其汗。
實其陰。
以補其不足者。
身熱甚。
陰陽皆靜者。
勿刺也。
其可刺者。
急取之。
不汗出則洩。
所謂勿刺者。
有死征也。
沈亮宸曰。
熱病三日。
三陽為盡。
三陰當受邪。
如氣口靜而人迎躁者。
此邪尚在陽。
而未傳于陰也。
故當取諸陽。
為五十九刺。
以瀉其熱。
而出其汗。
實其陰以補其不足。
勿使邪氣之入陰也。
如身熱甚而陰陽之脈皆靜者。
此邪熱甚而陰陽之正氣皆虛。
有死征而勿刺也。
其可刺者。
急取之。
如邪在陽分。
即出其汗。
在陰分即從下洩。
此邪雖甚而正氣未脫。
故當急瀉其邪。
張開之曰。
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六經相傳。
七日來複。
在三陽三陰之氣分。
而不涉于經。
故候在人迎氣口。
不汗則洩。
即素問之所謂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
可下而已。
尚禦公曰。
内經言其常。
仲景言其變。
張隐庵曰。
熱病三日。
氣口靜而人迎躁者。
即常中之變也。
熱病。
七日八日。
脈口動。
喘而短者。
急刺之。
汗且自出。
淺刺手大指間。
此熱病七日八日。
而邪仍在表陽者。
急從汗解也。
表陽之邪。
七日來複。
八日不解。
将作再經。
而有傳陰之害矣。
如脈口動喘而短者。
邪尚在于膚表。
急取手太陰之少商使之汗。
則邪自共并而出矣。
按素問有喘脈。
喘而短者。
謂脈之喘動于寸口。
而不及于尺。
故知其可汗解也。
餘伯榮曰。
此即傷寒論之太陽病。
脈浮緊無汗。
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
麻黃湯主之。
夫麻黃湯。
即取手大指汗出之劑也。
仲祖傷寒立論。
緣本于靈素諸經。
學人引伸觸類。
頭頭是道。
何必守針。
熱病。
七日八日。
脈微小。
病者溲血。
口中幹。
一日半而死。
脈代者一日死。
此外熱不解。
内傳少陰而為死證也。
六經傳遍。
七日來複。
八日不解。
又作再經矣。
微細。
少陰之脈也。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病者溲血。
病足少陰之水髒也。
口中幹。
病手少陰之君火也。
一日半死者。
死于一二日之間。
陰陽水火之氣終也。
夫脈始于腎而主于心。
脈代者已絕于下。
故一日而死。
沈亮宸曰。
巨陽者。
為諸陽主氣。
故傷寒熱病。
本于太陽。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故傷寒論曰。
傷寒一日。
太陽受之。
脈若靜者為不傳。
頗欲吐。
若躁煩。
脈數急者為傳也。
此太陽之邪。
傳于少陰。
少陰标陰而本熱。
故陽煩而陰躁也。
本經之再經七八日。
即傷寒論之初經一二日也。
少陰從本從标。
故傷寒論有急下急溫之證。
本經之溲血口中幹。
一日半死者。
标本皆病也。
熱病。
已得汗出。
而脈尚躁喘。
且複熱。
勿刺膚。
喘甚者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者。
陽熱甚而不從汗解也。
喘而且複熱者。
邪入于裡。
故勿刺膚。
喘甚者。
邪盛在裡。
而陰氣受傷。
故死。
熱病。
七日八日。
脈不躁。
躁不散數。
後三日中有汗。
三日不汗。
四日死。
未曾汗者。
勿腠刺之。
(數葉朔) 熱病七八日。
脈不躁者。
外已解也。
脈即躁而不散數。
此邪熱雖未去。
而正氣不傷。
後三日。
乃再經之十一日。
此複傳于裡陰。
必得陰液之汗而解。
故未曾汗者。
勿腠刺之。
當取汗于陰也。
如三日不汗。
乃陽熱盛而陰氣已絕。
故至四日而死。
上節論熱病在外。
雖得汗而不解。
邪複傳于裡陰。
此論邪入于陰。
如有汗而不死。
謂陽可入陰。
而陰亦可出于陽也。
以上論外因風寒之熱病。
有表裡陰陽邪正虛實之死生。
莫雲從曰。
此篇先論風寒。
而後論熱病。
傷寒論先言中風。
而後論傷寒。
熱病。
先膚痛。
窒鼻充面。
取之皮。
以第一針五十九。
苛轸鼻。
索皮于肺。
不得。
索之火。
火者心也。
此以下論内因之熱。
病在五髒。
當取諸外合之皮脈肉筋骨。
如不得解。
當以五行勝制之法治之。
熱病先膚痛鼻窒者。
熱在肺而病氣先應于皮膚鼻竅也。
故當以第一之針取之皮。
用五十九刺之法。
以瀉五髒之熱。
若皮苛鼻轸。
當索皮于内合之肺。
再不得解。
索之于火。
火者心也。
當取心髒之氣。
以勝制其金焉。
蓋五髒内合五行之氣。
外合皮肉筋骨之形。
病氣先在于外合之形。
故先取之形。
次索之髒氣。
再以五行勝制之法治之。
蓋先标而後本也。
前章論外因之熱。
病在六氣。
此論内因之熱。
病在五行。
莫雲從曰。
上章與素問之熱論。
此與評熱論。
大同小異。
熱病。
先身澀。
倚而熱。
煩。
幹唇口嗌。
取之脈。
以第一針五十九。
膚脹口幹。
寒汗出。
索脈于心。
不得。
索之水。
水者腎也。
此熱在心主之包絡。
而病見于脈也。
經脈者。
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
病在血脈。
故先身澀倚而熱。
煩者。
相火盛而心不安也。
唇口嗌幹者。
火炎上也。
當取之脈。
以第一針為五十九刺之法以瀉其熱。
若膚脹者。
脈盛而脹于皮膚也。
仍口幹而寒汗出者。
熱在内而蒸發其陰液也。
當索脈于心。
索脈于心者。
刺脈而久留之。
以候心氣之至也。
如不得解。
當索之水。
水者腎也。
取腎氣以勝制其火也。
按此節當以第三針取脈。
用第一針者。
以絡脈之在皮膚。
故曰膚脹。
蓋在皮膚間而取諸絡。
皮膚絡脈之相通也。
熱病。
嗌幹多飲。
善驚。
卧不能起。
取之膚肉。
以第六針五十九。
目青。
索肉于脾。
不得。
索之木。
木者肝也。
喉主天氣。
嗌主地氣。
嗌幹多飲者。
脾熱上行也。
脾熱盛則及于胃。
故善驚。
脾主肌肉四肢。
故卧不能起。
當取之膚肉。
以第六針為五十九刺之法以瀉其熱。
脾主合同束。
若目青者。
脾病未去也。
當索肉于脾。
不得。
索之木。
木者肝也。
取肝木之氣。
以勝制其土。
(此當以第四針取膚肉) 熱病。
面青腦痛。
手足躁。
取之筋骨。
以第四針于四逆。
筋目浸。
索筋于肝。
不得。
索之金。
金者肺也。
色主春。
面青者。
肝木之病色見于面也。
肝脈上額循巅下項中。
故腦痛。
肝主筋。
諸筋皆起于四肢之指井。
并經而循于形身。
故手足為之躁擾。
當取之筋間。
以第四針刺手足之四逆。
肝開竅于目。
筋之精為黑眼。
若筋而目浸淫。
當索筋于肝。
不得。
索之金。
金者肺也。
取肺金之氣。
以勝制其肝木。
熱病。
數驚而狂。
取之脈。
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
癫疾毛發去。
索血于心。
不得。
索之水。
水者腎也。
(數葉朔) 心病熱。
故數驚。
本經曰。
心脈急甚為。
心氣實則狂也。
當取之脈。
以第四針急瀉其血絡之有餘者。
癫疾。
脈癫疾也。
發者血之餘。
若癫疾而毛發去。
當索血于心。
不得。
索之水。
水者腎也。
取腎水之氣。
以勝制其心火。
熱病。
身重骨痛。
耳聾而好瞑。
取之骨。
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
病不食。
齧齒耳青。
索骨于腎。
不得。
索之土。
土者脾腎為生氣之原。
熱傷氣。
故身重。
腎主骨。
故骨痛也。
腎開竅于耳。
腎氣逆。
故耳聾。
病在少陰。
故欲寐也。
當取之骨。
以第四針。
為五十九刺之法以刺骨。
若病而不欲食者。
腎氣實也。
經曰。
腎是動病。
饑不欲食。
齧齒者。
熱盛而切牙也。
齒者骨之餘。
耳者腎之竅。
若齧齒耳青。
當索骨于腎。
不得。
索之土。
土者脾也。
取脾土之氣。
以勝制其水焉。
夫五髒者。
形髒也。
五行者。
五髒之氣也。
病氣出于外。
合之皮肉筋骨。
故先治其外。
不得。
故複内索于五髒五行之氣焉。
莫雲從曰。
若重感其外邪。
則為外内交争之證。
熱病。
不知所痛。
耳聾不能自收。
口幹。
陽熱甚。
陰頗有寒者。
熱在髓。
死不可治。
本篇首章論外因之熱。
上章論内因之熱。
此以下複論外内之熱。
合并而交争者也。
凡病皆生于風雨寒暑。
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
故有因外邪而病熱者。
有因内傷而病熱者。
有因于外而不因于内者。
有因于内而不因于外者。
有外内之兼病者。
此章與素問刺熱論合參。
大義自明矣。
熱病不知所痛者。
外因之熱。
入于内也。
耳聾不能自收口幹者。
腎髒之熱乘于上也。
陽熱甚而陰頗有寒者。
在内之熱。
交争于外也。
熱在髓者。
外因之熱。
交争于内也。
凡病出于外者生。
深入于内者死。
熱病頭痛。
颞目HT。
脈痛善衄。
厥熱病也。
取之以第三針。
視有餘不足。
寒熱痔。
此外因之熱。
與肝熱交争也。
肝脈上巅頂。
熱病頭痛者。
表邪之熱。
交于肝脈也。
颞目HT者。
口目振戰之貌。
此肝髒之熱。
逆于上也。
脈痛善衄者。
表邪之熱。
迫于經也。
此厥陰肝經之熱。
與外熱交逆而為病也。
當以第三針取脈。
視其外内之有餘不足而治之。
經雲。
風客淫氣。
精乃亡。
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腸為痔。
如外感風淫之熱。
内因飽食而熱。
外内不解。
則往來寒熱而為痔矣。
按外内交争之熱。
皆在氣而不涉于經。
此節論熱入于經。
故曰厥熱。
謂外内之熱。
厥逆于厥陰之經而為病也。
蓋有熱在氣而皆出入于氣分者。
有病在氣而轉入于經者。
經氣外内之相通也。
莫雲從曰。
在經氣外内之間。
故為寒熱。
在筋脈。
故為痔。
筋在脈外之氣分。
熱病體重。
腸中熱。
取之以第四針于其。
及下諸指間。
索氣于胃胳。
得氣也。
(胳當作絡) 此外因之熱。
與脾熱交争也。
熱病體重者。
脾熱出于外也。
熱病腸中熱者。
外熱入于内也。
取之于第四針于其。
主土也。
及下諸趾間。
乃足太陰之隐白。
陽明之曆兌也。
大腸小腸屬胃。
索氣于胃絡。
得手太陽陽明之氣。
則腸中之外邪。
随氣而出矣。
熱病。
挾臍急痛。
胸脅滿。
取之湧泉。
與陰陵泉。
取以第四針。
針嗌裡。
此外淫之熱。
與心熱并交也。
内經雲。
環臍而痛者。
病名伏梁。
此風根也。
熱病挾臍急痛者。
外淫之風邪。
客于心下而為伏梁也。
胸脅滿者。
内因之心熱逆于内也。
取足少陰之湧泉。
索水氣以濟心火。
取足太陰之陰陵泉。
補中土以散心腹之伏梁。
嗌裡。
舌下也。
取第四針針嗌裡。
以瀉外内心下之熱邪。
熱病。
而汗且出。
及脈順可汗者。
取之魚際太淵。
大都太白。
瀉之則熱去。
補之則汗出。
汗出太甚。
取内踝上橫脈以止之。
此外因之熱。
與肺熱相交。
可俱從汗解也。
熱病而汗且出。
及脈順者。
外内之熱。
皆在于膚表也。
故取手太陰之魚際太淵。
補足太陰之大都隐白。
蓋瀉肺經則熱去。
補脾土則津液生而汗出矣。
内踝上橫脈。
即足太陰之三陰交。
蓋汗随氣而宣發于外。
取氣下行。
則汗止矣。
夫外内之熱。
入深者死不可治。
外出者易散而愈。
金匮玉函曰。
非謂一病。
百病皆然。
在外者可治。
入裡者死。
然因于内者。
從内而外。
因于外者。
從外而内。
是以上工治皮毛。
其次治肌肉。
其次治經脈。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髒。
治五髒者半死半生。
熱病。
已得汗而脈尚躁盛。
此陰脈之極也。
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
脈尚躁而不得汗者。
此陽脈之極也。
死。
脈盛躁。
得汗。
靜也。
生。
此總結上文。
而言外内之熱。
皆宜從汗而外解也。
夫外為陽。
内為陰。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者。
此内因之熱。
外雖汗出而裡熱不解。
此内熱之極也。
死。
于得汗而脈靜者。
熱已清而脈平和。
故生。
熱病者。
脈尚躁。
病外因之熱而及于經也。
不得汗者。
不得從乎外解。
此外熱之極也。
故死。
脈盛躁。
得汗而脈靜者。
外淫之邪。
從表汗而散故生。
熱病。
不可刺者有九。
一曰汗不出。
大顴發赤。
哕者死。
二曰洩而腹滿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
熱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嬰兒。
熱而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
嘔。
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爛。
熱不已者死。
七曰咳而衄。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熱者死。
九曰熱而痙者死。
腰折。
齒噤也。
凡此九者。
不可刺也。
一曰汗不出者。
外淫之熱。
不得從汗解也。
刺熱論曰。
肝熱病者。
左頰先赤。
心熱病者。
顔先赤。
脾熱病者。
鼻先赤。
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
腎熱病。
頤先赤。
大顴赤者。
滿顴面皆赤。
此五髒之熱甚也。
哕、呃逆也。
哕者。
外内之熱。
交争于中。
而緻胃氣絕也。
二曰洩而腹滿甚者。
正氣陰液下洩。
而外熱之邪填于内也。
三曰目不明。
熱不已者。
内熱甚而外内不清也。
四曰老人嬰兒。
熱而腹滿者死。
夫老人者。
外内之血氣已衰。
嬰兒者。
表裡之陰陽未足。
腹滿者。
熱逆于中。
不得從外内散也。
五曰汗不出。
嘔。
下血者。
外熱不解。
而入于陰之經也。
六曰舌本爛。
熱不已者。
内熱盛而逆于上之脈也。
七曰咳而衄。
汗不出者。
咳者。
内熱上逆于肺也。
衄者。
表熱外迫于經也。
夫肺主皮毛而朝百脈。
外内之熱。
鹹從肺氣以汗解。
汗不出者。
氣絕于上也。
出不至足者。
氣絕于下也。
八曰髓熱者。
熱在髓。
死不可治也。
九曰熱而痙者。
太陽之氣終也。
太陽氣終。
則腎氣亦絕。
是以腰折。
齒噤也。
太陽少陰。
陰陽生氣之根原也。
夫刺者。
所以緻氣而卻邪也。
凡此九者。
邪熱甚而正氣已絕。
刺之無益也。
所謂五十九刺者。
兩手外内側各三。
凡十二。
五指間各一。
凡八。
足亦如是。
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
凡六。
更入發三寸邊五。
凡十。
耳前後耳下者各一。
項中一。
凡六。
巅上一。
囟會一。
發際一。
廉泉一。
風池二。
天柱二。
(葉賄針瘢也) 此申明上文之五十九穴也。
兩手内側者。
肺之少商。
心之少沖。
心包絡之中沖。
左右各三。
計六。
外側者。
手陽明之商陽。
手太陽之少澤。
手少陽之關沖。
左右各三。
計六。
兩手外内各三。
共十二。
五指間各一。
凡八。
足亦如是者。
手足第三節縫間。
共十六也。
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者。
乃足太陽膀胱經之五處。
承光。
通天。
兩旁各三。
凡六。
更入發三寸邊五者。
乃足少陽膽經之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五穴。
左右凡十。
曰入發旁三分。
曰更入發三寸邊者。
謂太陽經去行中之督脈。
共三寸而兩分也。
少陽經去督脈兩邊各三寸也。
耳前後各一者。
手少陽三焦經之和在耳前。
足少陽膽經之浮白在耳後。
口下一者。
任脈之承漿。
項中一者。
督脈之大椎。
耳前後左右之四脈。
合任督共六也。
巅上一者。
督脈之百會。
囟會一者。
督脈之上星。
發際一者。
前發際乃督脈之神庭。
後發際乃督脈之風府。
廉泉。
任脈穴。
在颔下結喉上四寸。
風池。
足少陽膽經穴。
在耳後兩旁發際陷中。
天柱。
足太陽膀胱經穴。
在項後兩旁發際大筋外陷中。
凡此五十九穴。
各分别表裡陰陽。
五髒十二經之熱病而取之。
氣滿胸中喘息。
取足太陰大趾之端。
去爪中如韭葉。
寒則留之。
熱則疾之。
氣下乃止。
本篇首論外淫之熱。
次論内因之熱。
次論外内交争。
然皆在氣分。
而不涉于經。
此複論内因之病。
入于三陰之經。
外因之病。
入于三陽之經。
故取手足之指井。
及血絡焉。
太陰居中土。
厥逆從上下散。
足太陰脾脈。
上膈注心中。
氣滿胸中。
喘息者。
經氣逆于上也。
故取足太陰大趾之隐白。
使逆氣下行。
則快然如衰矣。
心疝暴痛。
取足太陰厥陰。
盡刺去其血絡。
疝乃少腹陰囊之疾。
心疝者病在下而及于上。
故曰病心疝者少腹當有形也。
足太陰之脈。
從腹而上注心中。
足厥陰之脈。
絡陰器抵小腹上貫膈注于肺。
此病足太陰厥陰之經而上為心疝。
故取足太陰厥陰于下。
去其血絡。
則心痛止矣。
喉痹。
舌卷口中幹。
煩心。
心痛。
臂内廉痛。
不可及頭。
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心包絡之脈。
起于胸中。
出屬心包絡。
上通于心下絡三焦。
故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
心痛。
相火上炎。
則喉痹舌卷。
口中幹也。
取小指次指之井穴。
乃手少陽經之關沖。
瀉其相火。
則諸病自平矣。
目中赤痛。
從内始。
取之陰跷。
此論外淫之邪。
入于三陽之經。
而證見于上中下也。
目中赤痛。
從内始。
病足太陽之經而在上也。
太陽之脈。
起于
腸若将以刀切之。
煩而不能食者。
厥氣從腹而上及于心胸也。
血脈資始于腎。
脈來或大或小皆澀者。
腎氣逆而緻經脈之不通也。
腎為生氣之原。
如身體暖者。
實逆也。
故當取足少陰以瀉之。
清者。
虛逆也。
故當補足陽明。
以資腎髒之精氣。
以上二節。
一因外感之厥。
一因本氣之厥。
皆為癫疾之生始。
見厥證而先以治厥之法清之。
即所以治未病也。
厥逆腹脹滿。
腸鳴。
胸滿不得息。
取之下胸二脅。
咳而動手者。
與背以手按之。
立快者是也。
此言厥逆之氣。
上乘于太陰陽明。
而将成癫疾也。
腹脹滿者。
乘于足太陰陽明也。
腸鳴者。
乘于手陽明也。
胸滿不得息者。
乘于手太陰也。
胸下二脅。
乃手太陰中府雲門之動脈處。
背俞者。
肺之俞也。
取之下胸二脅。
咳而動手者。
再以手按其背俞。
而病患立快者。
是厥逆之氣上乘。
是成癫疾矣。
病在氣。
故按之立快。
蓋言厥癫疾者。
在氣而不在經也。
朱衛公曰。
肺合天氣。
故候于手太陰。
内閉不得溲。
刺足少陰太陽。
與上。
以長針。
此承上文而言厥逆之氣。
惟逆于下而不上乘者也。
逆氣在下。
故内閉不得溲。
當刺足少陰太陽與上。
以瀉逆氣。
而通其溲便焉。
夫足少陰。
先天之兩儀也。
手足太陰陽明。
後天之地天也。
先後天之氣。
上下相通者也。
是以少陰之厥氣上乘。
則開阖不清而成癫疾。
故當取之太陰陽明。
如厥氣在下。
隻病下之閉癃。
其過隻在足少陰太陽矣。
氣逆。
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
甚取少陰陽明動者之經也。
此言逆氣上乘而為狂疾者。
則取其太陰陽明厥陰也。
夫狂始生。
得之憂饑。
治之取手太陰陽明。
及取足太陰陽明。
蓋少陰之氣。
上逆于太陰陽明而始生狂疾。
故則取其太陰陽明。
然又有足少陰之逆氣。
上乘于心而為狂疾者。
則取其厥陰也。
蓋水氣傳于肝木。
肝木傳于心火。
是以狂而新發。
未應如是者。
先取曲泉左右之動脈也。
甚者。
逆氣太盛也。
故當取足少陰之本經以瀉之。
少陰之氣。
上與陽明相合。
少陰氣甚。
則陽明亦甚矣。
陽明脈盛。
則罵詈不休。
故并取陽明動者之經。
少氣。
身漯漯也。
言吸吸也。
骨體重。
懈惰不能動。
補足少陰。
(漯音壘) 此足少陰之氣少。
而欲為虛逆也。
漯漯。
寒栗貌。
吸吸。
引伸也。
蓋心主言。
肺主聲。
藉腎間之動氣而後發。
腎氣少。
故言語之氣。
不接續也。
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骨。
腎氣少。
故骨體重。
懈惰不能動。
當補足少陰。
以治其始蒙。
短氣。
息短不屬。
動作氣索。
補足少陰。
去血絡也。
此虛氣上乘而将作虛狂也。
所謂少氣者。
氣不足于下也。
短氣者。
氣上而短。
故息短而不能連屬。
若有動作。
則氣更消索矣。
當補足少陰之不足。
而去其上逆之血絡焉。
上節治其始蒙。
故隻補其少陰。
此将欲始作。
故兼去其血絡。
按足少陰虛實之厥逆。
為癫狂之原始。
故首論癫狂。
後論厥逆。
善治者。
審其上下虛實之因。
分别調治。
未有不中乎肯綮者矣。
卷三 熱病第二十三 偏枯。
身偏不用而痛。
言不變。
志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
巨針取之。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複也。
此篇論外感風寒之熱。
内有五髒之熱。
外内陰陽邪正之為病。
而先論其外因焉。
經曰。
虛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榮衛。
榮衛稍衰。
故真氣去。
邪氣獨留。
故為偏枯。
是風寒之邪。
偏中于形身。
則身偏不用而痛。
夫心主言。
腎藏志。
言不變。
志不亂。
此病在于分腠之間。
而不傷于内也。
以巨針取之。
益其正氣之不足。
損其邪氣之有餘。
而偏傷之正氣。
乃可複也。
按、素問熱論。
論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
本經論熱病。
首言偏枯。
次言痱之為病。
而不曰中風。
蓋風寒之邪。
皆能為熱也。
此篇與刺熱論大義相同。
故刺熱論中。
亦用五十九刺之法。
痱之為病也。
身無痛者。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
其言微。
知可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也。
病先起于陽。
後入于陰者。
先取其陽。
後取其陰。
浮而取之。
(痱音肥) 痱者。
風熱之為病也。
身無痛者。
邪入于裡也。
風木之邪。
賊傷中土。
脾藏智而外屬四肢。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者。
邪雖内入。
尚在于表裡之間。
髒真之氣未傷也。
其言微者。
此傷于氣。
故知可治。
甚則不能言者。
邪入于髒。
不可治也。
夫外為陽。
内為陰。
病先起于分腠之間。
而後入于裡陰者。
先取其陽。
後取其陰。
浮而取之者。
使外受之邪。
仍從表出也。
沈亮宸曰。
風之為病也。
善行而數變。
上節論偏客于形身。
此論在于表裡之間。
入内而幹髒則死。
浮而取之外出則愈。
二節之中。
有左右外内出入邪正虛實死生之别。
熱病三日。
而氣口靜。
人迎躁者。
取之諸陽。
五十九刺。
以瀉其熱。
而出其汗。
實其陰。
以補其不足者。
身熱甚。
陰陽皆靜者。
勿刺也。
其可刺者。
急取之。
不汗出則洩。
所謂勿刺者。
有死征也。
沈亮宸曰。
熱病三日。
三陽為盡。
三陰當受邪。
如氣口靜而人迎躁者。
此邪尚在陽。
而未傳于陰也。
故當取諸陽。
為五十九刺。
以瀉其熱。
而出其汗。
實其陰以補其不足。
勿使邪氣之入陰也。
如身熱甚而陰陽之脈皆靜者。
此邪熱甚而陰陽之正氣皆虛。
有死征而勿刺也。
其可刺者。
急取之。
如邪在陽分。
即出其汗。
在陰分即從下洩。
此邪雖甚而正氣未脫。
故當急瀉其邪。
張開之曰。
夫熱病者。
皆傷寒之類也。
六經相傳。
七日來複。
在三陽三陰之氣分。
而不涉于經。
故候在人迎氣口。
不汗則洩。
即素問之所謂未滿三日者。
可汗而已。
其滿三日者。
可下而已。
尚禦公曰。
内經言其常。
仲景言其變。
張隐庵曰。
熱病三日。
氣口靜而人迎躁者。
即常中之變也。
熱病。
七日八日。
脈口動。
喘而短者。
急刺之。
汗且自出。
淺刺手大指間。
此熱病七日八日。
而邪仍在表陽者。
急從汗解也。
表陽之邪。
七日來複。
八日不解。
将作再經。
而有傳陰之害矣。
如脈口動喘而短者。
邪尚在于膚表。
急取手太陰之少商使之汗。
則邪自共并而出矣。
按素問有喘脈。
喘而短者。
謂脈之喘動于寸口。
而不及于尺。
故知其可汗解也。
餘伯榮曰。
此即傷寒論之太陽病。
脈浮緊無汗。
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
表證仍在。
麻黃湯主之。
夫麻黃湯。
即取手大指汗出之劑也。
仲祖傷寒立論。
緣本于靈素諸經。
學人引伸觸類。
頭頭是道。
何必守針。
熱病。
七日八日。
脈微小。
病者溲血。
口中幹。
一日半而死。
脈代者一日死。
此外熱不解。
内傳少陰而為死證也。
六經傳遍。
七日來複。
八日不解。
又作再經矣。
微細。
少陰之脈也。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病者溲血。
病足少陰之水髒也。
口中幹。
病手少陰之君火也。
一日半死者。
死于一二日之間。
陰陽水火之氣終也。
夫脈始于腎而主于心。
脈代者已絕于下。
故一日而死。
沈亮宸曰。
巨陽者。
為諸陽主氣。
故傷寒熱病。
本于太陽。
太陽與少陰為表裡。
故傷寒論曰。
傷寒一日。
太陽受之。
脈若靜者為不傳。
頗欲吐。
若躁煩。
脈數急者為傳也。
此太陽之邪。
傳于少陰。
少陰标陰而本熱。
故陽煩而陰躁也。
本經之再經七八日。
即傷寒論之初經一二日也。
少陰從本從标。
故傷寒論有急下急溫之證。
本經之溲血口中幹。
一日半死者。
标本皆病也。
熱病。
已得汗出。
而脈尚躁喘。
且複熱。
勿刺膚。
喘甚者死。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者。
陽熱甚而不從汗解也。
喘而且複熱者。
邪入于裡。
故勿刺膚。
喘甚者。
邪盛在裡。
而陰氣受傷。
故死。
熱病。
七日八日。
脈不躁。
躁不散數。
後三日中有汗。
三日不汗。
四日死。
未曾汗者。
勿腠刺之。
(數葉朔) 熱病七八日。
脈不躁者。
外已解也。
脈即躁而不散數。
此邪熱雖未去。
而正氣不傷。
後三日。
乃再經之十一日。
此複傳于裡陰。
必得陰液之汗而解。
故未曾汗者。
勿腠刺之。
當取汗于陰也。
如三日不汗。
乃陽熱盛而陰氣已絕。
故至四日而死。
上節論熱病在外。
雖得汗而不解。
邪複傳于裡陰。
此論邪入于陰。
如有汗而不死。
謂陽可入陰。
而陰亦可出于陽也。
以上論外因風寒之熱病。
有表裡陰陽邪正虛實之死生。
莫雲從曰。
此篇先論風寒。
而後論熱病。
傷寒論先言中風。
而後論傷寒。
熱病。
先膚痛。
窒鼻充面。
取之皮。
以第一針五十九。
苛轸鼻。
索皮于肺。
不得。
索之火。
火者心也。
此以下論内因之熱。
病在五髒。
當取諸外合之皮脈肉筋骨。
如不得解。
當以五行勝制之法治之。
熱病先膚痛鼻窒者。
熱在肺而病氣先應于皮膚鼻竅也。
故當以第一之針取之皮。
用五十九刺之法。
以瀉五髒之熱。
若皮苛鼻轸。
當索皮于内合之肺。
再不得解。
索之于火。
火者心也。
當取心髒之氣。
以勝制其金焉。
蓋五髒内合五行之氣。
外合皮肉筋骨之形。
病氣先在于外合之形。
故先取之形。
次索之髒氣。
再以五行勝制之法治之。
蓋先标而後本也。
前章論外因之熱。
病在六氣。
此論内因之熱。
病在五行。
莫雲從曰。
上章與素問之熱論。
此與評熱論。
大同小異。
熱病。
先身澀。
倚而熱。
煩。
幹唇口嗌。
取之脈。
以第一針五十九。
膚脹口幹。
寒汗出。
索脈于心。
不得。
索之水。
水者腎也。
此熱在心主之包絡。
而病見于脈也。
經脈者。
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
病在血脈。
故先身澀倚而熱。
煩者。
相火盛而心不安也。
唇口嗌幹者。
火炎上也。
當取之脈。
以第一針為五十九刺之法以瀉其熱。
若膚脹者。
脈盛而脹于皮膚也。
仍口幹而寒汗出者。
熱在内而蒸發其陰液也。
當索脈于心。
索脈于心者。
刺脈而久留之。
以候心氣之至也。
如不得解。
當索之水。
水者腎也。
取腎氣以勝制其火也。
按此節當以第三針取脈。
用第一針者。
以絡脈之在皮膚。
故曰膚脹。
蓋在皮膚間而取諸絡。
皮膚絡脈之相通也。
熱病。
嗌幹多飲。
善驚。
卧不能起。
取之膚肉。
以第六針五十九。
目青。
索肉于脾。
不得。
索之木。
木者肝也。
喉主天氣。
嗌主地氣。
嗌幹多飲者。
脾熱上行也。
脾熱盛則及于胃。
故善驚。
脾主肌肉四肢。
故卧不能起。
當取之膚肉。
以第六針為五十九刺之法以瀉其熱。
脾主合同束。
若目青者。
脾病未去也。
當索肉于脾。
不得。
索之木。
木者肝也。
取肝木之氣。
以勝制其土。
(此當以第四針取膚肉) 熱病。
面青腦痛。
手足躁。
取之筋骨。
以第四針于四逆。
筋目浸。
索筋于肝。
不得。
索之金。
金者肺也。
色主春。
面青者。
肝木之病色見于面也。
肝脈上額循巅下項中。
故腦痛。
肝主筋。
諸筋皆起于四肢之指井。
并經而循于形身。
故手足為之躁擾。
當取之筋間。
以第四針刺手足之四逆。
肝開竅于目。
筋之精為黑眼。
若筋而目浸淫。
當索筋于肝。
不得。
索之金。
金者肺也。
取肺金之氣。
以勝制其肝木。
熱病。
數驚而狂。
取之脈。
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
癫疾毛發去。
索血于心。
不得。
索之水。
水者腎也。
(數葉朔) 心病熱。
故數驚。
本經曰。
心脈急甚為。
心氣實則狂也。
當取之脈。
以第四針急瀉其血絡之有餘者。
癫疾。
脈癫疾也。
發者血之餘。
若癫疾而毛發去。
當索血于心。
不得。
索之水。
水者腎也。
取腎水之氣。
以勝制其心火。
熱病。
身重骨痛。
耳聾而好瞑。
取之骨。
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
病不食。
齧齒耳青。
索骨于腎。
不得。
索之土。
土者脾腎為生氣之原。
熱傷氣。
故身重。
腎主骨。
故骨痛也。
腎開竅于耳。
腎氣逆。
故耳聾。
病在少陰。
故欲寐也。
當取之骨。
以第四針。
為五十九刺之法以刺骨。
若病而不欲食者。
腎氣實也。
經曰。
腎是動病。
饑不欲食。
齧齒者。
熱盛而切牙也。
齒者骨之餘。
耳者腎之竅。
若齧齒耳青。
當索骨于腎。
不得。
索之土。
土者脾也。
取脾土之氣。
以勝制其水焉。
夫五髒者。
形髒也。
五行者。
五髒之氣也。
病氣出于外。
合之皮肉筋骨。
故先治其外。
不得。
故複内索于五髒五行之氣焉。
莫雲從曰。
若重感其外邪。
則為外内交争之證。
熱病。
不知所痛。
耳聾不能自收。
口幹。
陽熱甚。
陰頗有寒者。
熱在髓。
死不可治。
本篇首章論外因之熱。
上章論内因之熱。
此以下複論外内之熱。
合并而交争者也。
凡病皆生于風雨寒暑。
陰陽喜怒。
飲食居處。
故有因外邪而病熱者。
有因内傷而病熱者。
有因于外而不因于内者。
有因于内而不因于外者。
有外内之兼病者。
此章與素問刺熱論合參。
大義自明矣。
熱病不知所痛者。
外因之熱。
入于内也。
耳聾不能自收口幹者。
腎髒之熱乘于上也。
陽熱甚而陰頗有寒者。
在内之熱。
交争于外也。
熱在髓者。
外因之熱。
交争于内也。
凡病出于外者生。
深入于内者死。
熱病頭痛。
颞目HT。
脈痛善衄。
厥熱病也。
取之以第三針。
視有餘不足。
寒熱痔。
此外因之熱。
與肝熱交争也。
肝脈上巅頂。
熱病頭痛者。
表邪之熱。
交于肝脈也。
颞目HT者。
口目振戰之貌。
此肝髒之熱。
逆于上也。
脈痛善衄者。
表邪之熱。
迫于經也。
此厥陰肝經之熱。
與外熱交逆而為病也。
當以第三針取脈。
視其外内之有餘不足而治之。
經雲。
風客淫氣。
精乃亡。
邪傷肝也。
因而飽食。
筋脈橫解。
腸為痔。
如外感風淫之熱。
内因飽食而熱。
外内不解。
則往來寒熱而為痔矣。
按外内交争之熱。
皆在氣而不涉于經。
此節論熱入于經。
故曰厥熱。
謂外内之熱。
厥逆于厥陰之經而為病也。
蓋有熱在氣而皆出入于氣分者。
有病在氣而轉入于經者。
經氣外内之相通也。
莫雲從曰。
在經氣外内之間。
故為寒熱。
在筋脈。
故為痔。
筋在脈外之氣分。
熱病體重。
腸中熱。
取之以第四針于其。
及下諸指間。
索氣于胃胳。
得氣也。
(胳當作絡) 此外因之熱。
與脾熱交争也。
熱病體重者。
脾熱出于外也。
熱病腸中熱者。
外熱入于内也。
取之于第四針于其。
主土也。
及下諸趾間。
乃足太陰之隐白。
陽明之曆兌也。
大腸小腸屬胃。
索氣于胃絡。
得手太陽陽明之氣。
則腸中之外邪。
随氣而出矣。
熱病。
挾臍急痛。
胸脅滿。
取之湧泉。
與陰陵泉。
取以第四針。
針嗌裡。
此外淫之熱。
與心熱并交也。
内經雲。
環臍而痛者。
病名伏梁。
此風根也。
熱病挾臍急痛者。
外淫之風邪。
客于心下而為伏梁也。
胸脅滿者。
内因之心熱逆于内也。
取足少陰之湧泉。
索水氣以濟心火。
取足太陰之陰陵泉。
補中土以散心腹之伏梁。
嗌裡。
舌下也。
取第四針針嗌裡。
以瀉外内心下之熱邪。
熱病。
而汗且出。
及脈順可汗者。
取之魚際太淵。
大都太白。
瀉之則熱去。
補之則汗出。
汗出太甚。
取内踝上橫脈以止之。
此外因之熱。
與肺熱相交。
可俱從汗解也。
熱病而汗且出。
及脈順者。
外内之熱。
皆在于膚表也。
故取手太陰之魚際太淵。
補足太陰之大都隐白。
蓋瀉肺經則熱去。
補脾土則津液生而汗出矣。
内踝上橫脈。
即足太陰之三陰交。
蓋汗随氣而宣發于外。
取氣下行。
則汗止矣。
夫外内之熱。
入深者死不可治。
外出者易散而愈。
金匮玉函曰。
非謂一病。
百病皆然。
在外者可治。
入裡者死。
然因于内者。
從内而外。
因于外者。
從外而内。
是以上工治皮毛。
其次治肌肉。
其次治經脈。
其次治六腑。
其次治五髒。
治五髒者半死半生。
熱病。
已得汗而脈尚躁盛。
此陰脈之極也。
死。
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者。
脈尚躁而不得汗者。
此陽脈之極也。
死。
脈盛躁。
得汗。
靜也。
生。
此總結上文。
而言外内之熱。
皆宜從汗而外解也。
夫外為陽。
内為陰。
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者。
此内因之熱。
外雖汗出而裡熱不解。
此内熱之極也。
死。
于得汗而脈靜者。
熱已清而脈平和。
故生。
熱病者。
脈尚躁。
病外因之熱而及于經也。
不得汗者。
不得從乎外解。
此外熱之極也。
故死。
脈盛躁。
得汗而脈靜者。
外淫之邪。
從表汗而散故生。
熱病。
不可刺者有九。
一曰汗不出。
大顴發赤。
哕者死。
二曰洩而腹滿甚者死。
三曰目不明。
熱不已者死。
四曰老人嬰兒。
熱而腹滿者死。
五曰汗不出。
嘔。
下血者死。
六曰舌本爛。
熱不已者死。
七曰咳而衄。
汗不出。
出不至足者死。
八曰髓熱者死。
九曰熱而痙者死。
腰折。
齒噤也。
凡此九者。
不可刺也。
一曰汗不出者。
外淫之熱。
不得從汗解也。
刺熱論曰。
肝熱病者。
左頰先赤。
心熱病者。
顔先赤。
脾熱病者。
鼻先赤。
肺熱病者。
右頰先赤。
腎熱病。
頤先赤。
大顴赤者。
滿顴面皆赤。
此五髒之熱甚也。
哕、呃逆也。
哕者。
外内之熱。
交争于中。
而緻胃氣絕也。
二曰洩而腹滿甚者。
正氣陰液下洩。
而外熱之邪填于内也。
三曰目不明。
熱不已者。
内熱甚而外内不清也。
四曰老人嬰兒。
熱而腹滿者死。
夫老人者。
外内之血氣已衰。
嬰兒者。
表裡之陰陽未足。
腹滿者。
熱逆于中。
不得從外内散也。
五曰汗不出。
嘔。
下血者。
外熱不解。
而入于陰之經也。
六曰舌本爛。
熱不已者。
内熱盛而逆于上之脈也。
七曰咳而衄。
汗不出者。
咳者。
内熱上逆于肺也。
衄者。
表熱外迫于經也。
夫肺主皮毛而朝百脈。
外内之熱。
鹹從肺氣以汗解。
汗不出者。
氣絕于上也。
出不至足者。
氣絕于下也。
八曰髓熱者。
熱在髓。
死不可治也。
九曰熱而痙者。
太陽之氣終也。
太陽氣終。
則腎氣亦絕。
是以腰折。
齒噤也。
太陽少陰。
陰陽生氣之根原也。
夫刺者。
所以緻氣而卻邪也。
凡此九者。
邪熱甚而正氣已絕。
刺之無益也。
所謂五十九刺者。
兩手外内側各三。
凡十二。
五指間各一。
凡八。
足亦如是。
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
凡六。
更入發三寸邊五。
凡十。
耳前後耳下者各一。
項中一。
凡六。
巅上一。
囟會一。
發際一。
廉泉一。
風池二。
天柱二。
(葉賄針瘢也) 此申明上文之五十九穴也。
兩手内側者。
肺之少商。
心之少沖。
心包絡之中沖。
左右各三。
計六。
外側者。
手陽明之商陽。
手太陽之少澤。
手少陽之關沖。
左右各三。
計六。
兩手外内各三。
共十二。
五指間各一。
凡八。
足亦如是者。
手足第三節縫間。
共十六也。
頭入發一寸旁三分各三者。
乃足太陽膀胱經之五處。
承光。
通天。
兩旁各三。
凡六。
更入發三寸邊五者。
乃足少陽膽經之臨泣。
目窗。
正營。
承靈。
腦空五穴。
左右凡十。
曰入發旁三分。
曰更入發三寸邊者。
謂太陽經去行中之督脈。
共三寸而兩分也。
少陽經去督脈兩邊各三寸也。
耳前後各一者。
手少陽三焦經之和在耳前。
足少陽膽經之浮白在耳後。
口下一者。
任脈之承漿。
項中一者。
督脈之大椎。
耳前後左右之四脈。
合任督共六也。
巅上一者。
督脈之百會。
囟會一者。
督脈之上星。
發際一者。
前發際乃督脈之神庭。
後發際乃督脈之風府。
廉泉。
任脈穴。
在颔下結喉上四寸。
風池。
足少陽膽經穴。
在耳後兩旁發際陷中。
天柱。
足太陽膀胱經穴。
在項後兩旁發際大筋外陷中。
凡此五十九穴。
各分别表裡陰陽。
五髒十二經之熱病而取之。
氣滿胸中喘息。
取足太陰大趾之端。
去爪中如韭葉。
寒則留之。
熱則疾之。
氣下乃止。
本篇首論外淫之熱。
次論内因之熱。
次論外内交争。
然皆在氣分。
而不涉于經。
此複論内因之病。
入于三陰之經。
外因之病。
入于三陽之經。
故取手足之指井。
及血絡焉。
太陰居中土。
厥逆從上下散。
足太陰脾脈。
上膈注心中。
氣滿胸中。
喘息者。
經氣逆于上也。
故取足太陰大趾之隐白。
使逆氣下行。
則快然如衰矣。
心疝暴痛。
取足太陰厥陰。
盡刺去其血絡。
疝乃少腹陰囊之疾。
心疝者病在下而及于上。
故曰病心疝者少腹當有形也。
足太陰之脈。
從腹而上注心中。
足厥陰之脈。
絡陰器抵小腹上貫膈注于肺。
此病足太陰厥陰之經而上為心疝。
故取足太陰厥陰于下。
去其血絡。
則心痛止矣。
喉痹。
舌卷口中幹。
煩心。
心痛。
臂内廉痛。
不可及頭。
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葉。
心包絡之脈。
起于胸中。
出屬心包絡。
上通于心下絡三焦。
故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
心痛。
相火上炎。
則喉痹舌卷。
口中幹也。
取小指次指之井穴。
乃手少陽經之關沖。
瀉其相火。
則諸病自平矣。
目中赤痛。
從内始。
取之陰跷。
此論外淫之邪。
入于三陽之經。
而證見于上中下也。
目中赤痛。
從内始。
病足太陽之經而在上也。
太陽之脈。
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