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臂陽明。

    惡寒飲者。

    虛也。

    當補之。

    不惡寒飲者。

     實也。

    當瀉之。

    足太陽有入遍絡于齒者。

    名曰角孫。

    角孫乃手少陽之經穴。

    此足太陽之氣。

    貫于手少陽之經。

    故上齒痛者。

    當取之鼻與前。

    乃太陽之絡脈也。

    按營血宗氣之所營行者。

    經脈也。

     足太陽之絡。

    不入于齒中。

    此非經脈。

    亦非支别。

    乃微細之系。

    以通二陽之氣者也。

    故方病之時。

     其脈盛。

    乃氣之太過也。

    太過則瀉之。

    不及則補之。

    莫雲從曰。

    三陽之氣。

    分則有三。

    合則為一。

     一陽之氣。

    下通于泉。

    繞地環轉。

    而複通貫于地中。

    故遍曆于齒。

    屬口對入。

    齒者。

    水髒之所生。

     口者。

    土之外候也。

     足陽明有挾鼻入于面者。

    名曰懸顱。

    屬口對入。

    系目本。

    視有過者取之。

    損有餘。

    益不足。

    反者益。

    (足陽明當作手太陽) 此總結三陽之六次脈也。

    蓋三陽之氣。

    上出于大牖者。

    循手之陽明少陽。

    足之陽明太陽。

    而經脈之貫通。

    則有手足六脈之相交矣。

    故手太陽有挾鼻入于面者。

    名曰懸顱。

    懸顱乃足少陽之經穴。

     此手太陽之氣。

    從絡脈而通于足少陽之經也。

    屬口對入上系目本。

    視有過者取之。

    過、病也。

    如病在太陽。

    而太陽之絡有餘。

    少陽之經不足。

    則當損大陽之有餘。

    益少陽之不足。

    反是者。

    又當益太陽也。

    沈亮宸曰。

    反者當從有過上看。

    推此二句。

    當知太陽之氣。

    從絡脈而貫于少陽之經。

    少陽之氣。

    從絡脈而通于太陽之經也。

    以上四脈亦然。

     莫雲從問曰。

    陽明手足相交。

    自然之道也。

    太陽之與少陽相合。

    其義何居。

    曰。

    太少之氣。

    本于先天之水火。

    猶兩錢所分之四象。

    是以正月二月。

    主于太少。

    五月六月。

    主于太少。

    太少之相合也。

     陽明者。

    兩陽合明。

    故曰陽明主于三月四月。

    此陽明之自相交合也。

    夫陰陽之道。

    推變無窮。

    明乎經常變易之理。

    始可與言陰陽矣。

     朱濟公問曰。

    太陽之氣主皮毛。

    陽明之氣主肌腠。

    少陽之氣主樞脅。

    今論三陽之氣。

    又皆循經而上出于頭面焉。

    曰。

    此升降出入之道也。

    陰陽之氣。

    出入于外内。

    故皮寒熱者。

    取之太陽太陰。

     肌寒熱者。

    取三陽于下。

    升降于上下。

    故邪中于面。

    則下陽明。

    中于項則下太陽。

    中于頰則下少陽。

     二陽之氣。

    營運于肌表。

    故中于陽。

    則溜于經。

    經氣外内之相通也。

    此升降出入之無息者也。

    一息不運。

    則失其機矣。

     其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

    正屬目本。

    名曰眼系。

    頭目苦痛。

    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

    乃别陰跷陽跷。

    陰陽相交。

    陽入陰。

    陰出陽。

    交于目銳。

    陽氣盛則目。

    陰氣盛則瞑目。

     此言足太陽之氣。

    貫通于陽跷陰跷也。

    其者。

    承上文而言。

    言其足太陽又有通項入于腦者。

    正屬目本。

    名曰眼系。

    在項中兩筋間入腦。

    乃别絡于陰跷陽跷。

    而陰陽相交于目銳。

    陽跷之氣入于陰跷。

    陰跷之氣出于陽跷。

    如陽跷之氣盛則張目。

    陰跷之氣盛則瞑目。

    此太陽之氣。

    又從眼系而貫通于陰陽之跷脈也。

    按、脈度篇曰。

    跷脈者。

    太陰之别。

    起于然谷之後。

    循胸上行。

    屬目内。

    合于太陽陽跷而上行。

    氣并相還。

    則為濡目。

    此言陰跷之脈。

    起于足少陰。

    而上通于太陽陽跷。

    此節論太陽之氣。

    通于陽跷陰跷。

    故曰男子數其陽。

    女子數其陰。

    蓋陰跷之脈。

    通少陰之精水于陽跷。

     陽跷之脈。

    通太陽之氣于陰跷。

    男子以氣為主。

    故男子數其陽。

    女子以精血為主。

    故女子數其陰。

     氣為陽而血為陰也。

    莫雲從曰。

    舉足行高曰跷。

    足少陰太陽。

    乃陰陽血氣之生原。

    陰跷陽跷。

    主通陰陽血氣。

    從下而上交于目。

    目者。

    生命之門也。

     熱厥。

    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

    寒厥。

    取足陽明少陰于足皆留之。

     此論陰陽之氣不和。

    而為寒厥熱厥也。

    蓋在表之陰陽不和。

    則為肌皮之寒熱。

    發原之陰陽不和。

     則為寒厥熱厥矣。

    馬元台曰。

    少陽當作少陰。

    少陰當作少陽。

    按、素問厥論曰。

    陽氣衰于下。

    則為寒厥。

    陰氣衰于下。

    則為熱厥。

    蓋以熱厥為足三陽氣勝。

    則所補在陰。

    故當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

     以使針下寒也。

    寒厥為足三陰氣勝。

    則所補在陽。

    故當取足陽明少陽于足者留之。

    以俟針下熱也。

     餘伯榮曰。

    取之于足者。

    謂陽氣生于下也。

     舌縱涎下煩。

    取足少陰。

     此言上下之陰陽不和也。

    少陰之上。

    君火主之。

    而下為水髒。

    水火之氣。

    上下時交。

    舌縱涎下煩者。

    腎氣不上資于心火也。

    故當取足少陰。

    以通少陰之氣。

     振寒灑灑。

    鼓颔不得汗出。

    腹脹煩。

    取手太陰。

     此言表裡之陰陽不和也。

    内經雲。

    陽加于陰謂之汗。

    膚表為陽。

    腹内為陰。

    在内之陰液。

    藉表陽之氣。

    宣發而為汗。

    振寒灑灑。

    鼓颔不得汗出。

    腹脹煩者。

    表裡之陰陽不和也。

    故當取手太陰。

    以疏皮毛之氣。

    以行其汗液焉。

    手太陰主通調水液。

    四布于皮毛者也。

    莫雲從曰。

    上節論上下。

    此節論表裡。

    乃陰陽之升降出入。

    篇名寒熱者。

    皆陰陽之不調也。

     刺虛者。

    刺其去也。

    刺實者。

    刺其來也。

     此總論陰陽寒熱之不調。

    因邪正虛實之有礙也。

    虛者。

    正氣之不足。

    實者。

    邪氣之有餘。

    蓋邪氣實則正氣虛矣。

    故刺虛者。

    刺其氣之方去。

    所謂追而濟之也。

    刺實者。

    刺其氣之方來。

    所謂迎而奪之也。

    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

    可使氣調。

    可使病已也。

     春取絡脈。

    夏取分腠。

    秋取氣口。

    冬取經輸。

    凡此四時。

    各以時為齊。

    絡脈治皮膚。

    分腠治肌肉。

    氣口治筋脈。

    經輸治骨髓。

     此以人之形層深淺。

    與四時之氣為齊也。

    蓋人之血氣。

    應天地之陰陽出入。

    故春取絡脈。

    夏取分腠。

    春夏之氣。

    從内而外也。

    秋取氣口。

    冬取經輸。

    秋冬之氣。

    複從外而内也。

    此人之氣血。

    随天地四時之氣。

    而外内出入者也。

    齊者。

    所以一之也。

    凡此四時。

    以應人之陰陽出入。

    故各以時為齊。

    故取絡脈者。

    以治皮膚。

    取分腠以治肌肉。

    取氣口以治筋脈。

    取經輸以治骨髓。

    此又以四時之法。

    以治皮肉筋骨之淺深。

    蓋天氣有四時之出入。

    而人有陰陽之形層。

    故各以時為齊也。

     五髒身有五部。

    伏兔一。

    腓二。

    腓者也。

    背三。

    五髒之四。

    項五。

    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夫在外者。

    皮膚為陽。

    筋骨為陰。

    癰疽所發。

    在于皮肉筋骨之間。

    此言五髒各有五部。

    而一部之陰陽不和。

    即留滞而為癰矣。

    伏兔。

    腎之街也。

    者。

    脾之部也。

    背者。

    肺之俞也。

    五髒俞者。

     謂五椎之心俞也。

    項者。

    肝之俞也。

    本經曰。

    癰疽之發。

    不從天下。

    不從地出。

    積微之所生也。

    故五部之有癰疽者。

    乃五髒漸積之郁毒。

    外應于血氣之不和而為癰疽。

    故五部有此者死。

    按上章論五髒之邪。

    外應于皮肉筋骨。

    此言五髒各有五部。

    而一部之中。

    皆有陰陽血氣之流行。

    所謂陰中有陽。

    陽中有陰也。

     餘伯榮曰。

    癰疽之發。

    有因于風寒外襲者。

    有因于喜怒不測。

    食飲不節。

    營衛不和。

    逆于肉理。

     乃發為癰。

    陰陽不通。

    兩熱相搏。

    乃化為膿。

    然有發于股臂而死者。

    有發于項背而生者。

    此又以邪毒之重輕。

    正氣之虛實。

    以别其死生。

    然病及五髒者必死。

    故因于外邪者。

    善治治皮毛。

    其次治肌肉。

    因于内傷者。

    使五髒之郁氣。

    四散于皮膚。

    弗使癰腫于一部。

    所謂始萌可救。

    膿成則死。

    此上工之治未病也。

     病始于臂者。

    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

    病始頭首者。

    先取項太陽而汗出。

    病始足胫者。

    先取足陽明而汗出。

     此分别形身上下。

    各有所主之陰陽也。

    夫身半以上。

    手太陰陽明皆主之。

    故病始于臂者。

    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

    太陽之氣。

    生于膀胱。

    而上出于頭項。

    故病始于頭首者。

    先取項太陽而汗出。

    身半以下。

    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故病始足胫者。

    先取足陽明而汗出。

    曰始者。

    謂病始于下者。

    下行極而上。

    始于上者。

    上行極而下。

    曰先者。

    謂手足之陰陽。

    雖各有所主。

    然三陰三陽之氣。

    上下升降。

     外内出入。

    又互相交通者也。

     臂太陰可汗出。

    足陽明可汗出。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

    止之于陽。

    取陽而汗出甚者。

    止之于陰。

     汗乃陰液。

    生于陽明。

    太陰主氣。

    行于膚表。

    水津四布。

    乃氣化以通調。

    故臂太陰可汗出。

    水谷之津液。

    從腠理發洩。

    汗出溱溱。

    故足陽明可汗出。

    然汗液必由氣之宣發。

    氣得液而後能充身澤毛。

    故取陰而汗出甚者。

    止之于陽。

    取陽而汗出甚者。

    止之于陰。

    蓋陽為陰之固。

    陰為陽之守也。

     沈亮宸曰。

    此篇論陰陽之不調。

    而為寒熱之證。

    宜從汗解。

    故總結汗法數條。

     凡刺之害。

    中而不去則精洩。

    不中而去則緻氣。

    精洩則病甚而。

    緻氣則生為癰疽也。

     洩精者。

    謂陰陽血氣生于精。

    過傷則并傷其根原矣。

    癰瘍者。

    謂陰陽血氣。

    營行于皮肉筋骨之間。

    邪氣留客。

    緻正氣不行。

    則生癰瘍矣。

    本篇論陰陽寒熱。

    緣邪正之實虛。

    故以此節重出于篇末。

     蓋以戒夫治病者。

    慎勿再實實而虛虛也。

     卷三 癫狂第二十二 目外決于面者為銳。

    在内近鼻者為内。

    上為外。

    下為内。

     銳内者。

    睛外之眼角也。

    太陰之氣主合同束。

    目外角為銳。

    内角為内者。

    乃太陰之氣。

     主乎外内之目也。

    太陽為目上綱。

    陽明為目下綱。

    上為外。

    下為内者。

    乃太陽陽明之氣。

    主于上下之目也。

    手太陰主天。

    足太陰主地。

    太陽為開。

    陽明為阖。

    天地之氣。

    晝明夜晦。

    人之兩目。

    晝開夜阖。

    此人應天地之晝夜開阖者也。

    一息之中。

    有開有阖。

    以應呼吸漏下者也。

    天地開阖之氣不清。

    陰陽出入之氣混濁。

    則神志昏而癫狂作矣。

    是以治癫狂之法。

    獨取手足之太陰太陽陽明焉。

    夫肺主皮毛。

    目之拳毛。

    天氣之所生也。

    肌肉之精為約束。

    地氣之所生也。

    目之外内上下。

     又統屬天地陰陽之氣而為開阖者也。

    王芳侯曰。

    癫狂之疾。

    最為難治。

    得此篇之理。

    可批卻導矣。

     癫疾始生。

    先不樂。

    頭重痛。

    視舉目赤甚。

    作極已而煩心。

    候之于顔。

    取手太陽陽明太陰。

    血變而止。

     夫癫狂之疾。

    乃陰陽之氣。

    先厥于下。

    後上逆于巅而為病。

    故通評虛實篇曰。

    癫疾厥狂。

    久逆之所生也。

    又曰。

     厥成為癫疾。

    夫少陰者。

    先天之水火。

    太陰者。

    後天之地土。

    天地水火之氣。

    上下平交者也。

    厥則不平而為病矣。

    水之精為志。

    火之精為神。

    先不樂者。

    神志不舒也。

    舉視目赤者。

    心氣上逆也。

    癫甚作極。

    已而心煩者。

    厥逆之氣。

    上下于太陰陽明。

    而複之于少陰之心主也。

    五色篇曰。

    庭者、顔也。

    首面上于阙庭。

    王宮在于下極。

    蓋謂天阙在上。

    王宮在下。

    故候之于顔者。

    候天之氣色也。

    身半以上為陽。

    手太陰陽明皆主之。

    故取手太陰陽明。

    以清天氣之混濁。

    取手太陽。

    以清君主之心煩。

    心主血。

    血變則神氣清而癫疾止矣。

     癫疾始作。

    而引口啼呼喘悸者。

    候之手陽明太陽。

    左強者攻其右。

    右強者攻其左。

    血變而止。

     此論厥氣上乘。

    緻開阖不清而為癫疾也。

    啼悸者。

    太陽之氣混亂也。

    喘呼者。

    陽明之氣不清也。

     太陽主開。

    陽明主阖。

    故當候之手陽明太陽。

    夫天地開阖之氣。

    左旋而右轉。

    故左強者攻其右。

    右強者攻其左。

    莫雲從曰。

    手太陽者心之表。

    手陽明者肺之表。

    在心為啼悸。

    在肺為喘呼。

    因開阖不清而啼悸喘呼者。

    病在表而及于内也。

     癫疾始作。

    先反僵。

    因而脊痛。

    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

    手太陽。

    血變而止。

     癫疾始作。

    先反僵者。

    厥氣逆于寒水之太陽也。

    因而脊痛者。

    寒氣乘于地中也。

    脊。

    背也。

    易曰艮其背。

    艮為山。

    止而不動。

    乃坤土之高阜者。

    故當候之足太陽陽明太陰。

    按首節論厥氣上乘于天。

    及太陽君火。

    次節論開阖之不清。

    此節論厥氣逆于水土之中。

    蓋天地水火之氣不清。

    而為癫疾也。

    複取手太陽者。

    水火神志相交。

    足太陽之水邪上逆。

    必緻心主之神氣昏亂。

    故俟其血變。

    則神氣清矣。

    沈亮宸曰。

    以上三證。

    曰始生始作。

     蓋厥氣始上逆于太陰太陽陽明之氣。

    而未及乎有形之筋骨也。

    疾在氣者。

    易于清散。

    其病已入深。

     雖司命無奈之何。

    故骨脈之癫疾。

    皆多不治。

    使良醫得早從事。

    則疾可已。

    身可治也。

    奈人之所病。

    病疾多。

    而醫之所病。

    病道少。

     治癫疾者。

    常與之居。

    察其所當取之處。

    病至。

    視其有過者瀉之。

    置其血于瓠壺之中。

    至其發時。

    血獨動矣。

    不動灸窮骨二十壯。

    窮骨者。

    骨也。

     此言治癫疾者。

    當分别天地水火之氣而治之。

    太陽之火。

    日也。

    随天氣而日繞地一周。

    動而不息者也。

    地水者。

    靜而不動者也。

    常與之居者。

    得其病情也。

    察其所當取之處。

    視其有過者瀉之。

     謂視疾之在于手足何經而取之也。

    匏壺。

    葫蘆也。

    緻其血于壺中。

    發時而血獨動者。

    氣相感召也。

     如厥氣傳于手太陰太陽。

    則血于壺中獨動。

    感天氣太陽之運動也。

    不動者。

    病入于地水之中。

    故當灸骨二十壯。

    經雲陷下則灸之。

    此疾陷于足太陽太陰。

    故當灸足太陽之骨。

    二者陰之始。

    十乃陰之終。

    地為陰而水為陰也。

    朱永年曰。

    素問長刺節論雲。

    初發歲一發。

    不治則月一發。

    名曰癫疾。

     夫歲一發者。

    日一歲而一周天。

    日以應火也。

    月一發者。

    月一月而一周天。

    月以應水也。

     骨癫疾者。

    齒諸分肉皆滿而骨居。

    汗出煩。

    嘔多沃沫。

    氣下洩不治。

    (葉坎面也音瞞悶也) 齒者骨之餘。

    分肉屬骨。

    是以骨癫疾者。

    齒諸分肉皆滿。

    骨居者。

    骨肉不相親也。

    汗者血之液。

    汗出煩者。

    病在足少陰腎。

    而上及于手少陰心也。

    嘔多沃沫。

    太陰陽明之氣上脫也。

    腎為生氣之原。

    氣下洩。

    少陰之氣下洩也。

    陰陽上下離脫。

    故為不治。

    莫雲從曰。

    病入骨髓。

    雖良醫無所用其力。

    故不列救治之法。

     此下三證。

    病在有形之筋骨。

    故不言太少之陰陽。

     筋癫疾者。

    身倦。

    攣急大。

    刺項大經之大杼脈。

    嘔多沃沫。

    氣下洩不治。

     病在筋。

    故身倦攣而脈急大。

    足太陽主筋。

    故當刺膀胱經之大杼。

    嘔多沃沫。

    氣下洩者。

    病有形之髒腑。

    而緻陰陽之氣脫也。

     脈癫疾者。

    暴仆。

    四肢之脈。

    皆脹而縱。

    脈滿。

    盡刺之出血。

    不滿。

    灸之。

    挾項太陽。

    灸帶脈于腰。

    相去三寸。

    諸分肉本輸。

    嘔多沃沫。

    氣下洩不治。

     經脈者。

    所以濡筋骨而利關節。

    脈癫疾。

    故暴仆也。

    十二經脈皆出于手足之井荥。

    是以四肢之脈。

    皆脹而縱。

    脈滿者。

    病在脈。

    故當盡刺之。

    以出其血。

    不滿者。

    病氣下陷也。

    夫心主脈。

    而為陽中之太陽。

    不滿者。

    陷于足太陽也。

    十二髒腑之經俞。

    皆屬于太陽。

    故當灸太陽于項間。

    以啟陷下之疾。

    帶脈起于季脅之章門。

    橫束諸經脈于腰間。

    相去季脅三寸。

    乃太陽經俞之處也。

    諸分肉本俞。

    谷之俞穴也。

    蓋使脈内之疾。

    仍從分肉氣分而出。

     癫疾者。

    疾發如狂者。

    死不治。

     夫陰盛者病癫。

    陽盛者病狂。

    癫疾者。

    疾發如狂者。

    陰陽之氣并傷。

    故死不治。

    夫陰陽離脫者死。

    陰陽兩傷者亦死。

    莫雲從曰。

    陽病速。

    故疾發。

    用二者字。

    以分陰陽。

     狂始生先自悲也。

    喜忘苦怒善恐者。

    得之憂饑。

    治之取手太陰陽明。

    血變而止。

    及取足太陰陽明。

     此以下論狂疾之所生。

    有虛而有實也。

    先自悲者。

    先因于腎虛也。

    經雲。

    水之精為志。

    精不上傳于志。

    而志獨悲。

    故泣出也。

    喜忘善恐者。

    神志皆虛也。

    苦怒者。

    肝氣虛逆也。

    蓋肝木神志。

     皆腎精之所生也。

    此得之憂饑。

    夫憂則傷肺。

    饑則谷精不生。

    肺傷則腎水之生原有虧。

    谷精不生。

    則腎精不足矣。

    陰不足。

    則陽盛而為狂。

    取手太陰陽明者。

    逆氣上乘于手太陰陽明。

    瀉出其血。

    而逆氣散矣。

    及取足太陰陽明者。

    補足太陰陽明。

    資谷精以助腎氣也。

    此節首論陰虛以緻陽狂。

    即末節之所謂短氣。

    息短不屬。

    動作氣索。

    補足少陰。

    去血絡也。

    蓋癫狂乃在上之見證。

    厥逆乃在下之始因。

    故篇名癫狂。

    而後列厥逆。

    上工之治未病者。

    治其始蒙也。

    夫癫疾多因于陰實。

    狂疾有因于陰虛。

    故越人曰。

    重陰者癫。

    重陽者狂。

    蓋陰虛則陽盛矣。

    夫陰虛陽盛。

    則當瀉陽補陰矣。

    然陰精生于陽明。

    而陽氣根于陰中。

    陰陽互相資生之妙用。

    學人細心體會。

    大有裨于治道者也。

     狂始發。

    少卧不饑。

    自高賢也。

    自辨志也。

    自尊貴也。

    善罵詈。

    日夜不休。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舌下少陰。

    視之盛者皆取之。

    不盛釋之也。

     此心氣之實狂也。

    夫陰氣盛則多卧。

    陽氣盛則少卧。

    食氣入胃。

    精氣歸心。

    心氣實。

    故不饑。

     心乃君主之官。

    虛則自卑下。

    實則自尊高。

    陽明實則罵詈不休。

    心火盛而傳乘于秋金也。

    肺者心之蓋。

    火炎上則天氣不清矣。

    故當取手太陽之腑。

    以瀉君火之實。

    取手陽明太陰。

    以清乘傳之邪。

    舌下少陰。

    心之血絡也。

    此病心之神志。

    而不在血脈。

    故當視之。

    如盛者并皆取之。

    如不盛。

    則釋之而勿取也。

    蓋病在無形之神志。

    皆從腑以清髒。

    腑為陽而主氣也。

    如入于血絡。

    則取本髒之脈絡矣。

    馬氏曰。

    上節言始生。

    而此曰始發。

    則病已成而發也。

     狂言。

    驚善笑。

    好歌樂。

    妄行不休者。

    得之大恐。

    治之取手陽明太陽太陰。

    此腎病上傳于心。

     而為心氣之實狂也。

    得之大恐。

    則傷腎。

    陰虛陽盛。

    故狂言而發驚也。

    經雲。

    心氣實則善笑。

    虛則善悲。

    實則心志郁結。

    故好歌樂以伸舒之。

    神志皆病。

    故妄行不休也。

    取手太陽以清心氣之實。

    取手陽明太陰。

    以資腎氣之傷。

     狂。

    目妄見。

    耳妄聞。

    善呼者。

    少氣之所生也。

    治之取手太陽太陰陽明。

    足太陰頭兩。

     此因腎氣少而緻心氣虛狂也。

    心腎水火之氣。

    上下相濟。

    腎氣少則心氣亦虛矣。

    心腎氣虛。

    是以目妄見。

    耳妄聞。

    善呼者。

    虛氣之所發也。

    當取手太陽太陰陽明。

    以清狂妄。

    補足太陰陽明。

    以資谷精。

    蓋水谷入胃。

    津液各走其道。

    腎為水髒。

    受藏五髒之精。

    氣生于精也。

    本經曰。

    胃氣上注于肺。

     其悍氣上沖頭者。

    循咽上走虛竅。

    循眼系入絡腦。

    出下客主人。

    循牙車合陽明。

    并下人迎。

    此陽明之氣。

    上走空竅。

    出于頭之兩。

    不曰足陽明而曰頭兩者。

    蓋取陽明中上二焦之氣。

    以納化水谷也。

    按、此節即下文之少氣身漯漯也。

    言吸吸也。

    蓋始見在下之虛。

    即補少陰之陰。

    今發于上而為狂。

    又當用治狂之法矣。

     狂者多食。

    善見鬼神。

    善笑而不發于外者。

    得之有所大喜。

    治之取足太陰太陽陽明。

    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

    此喜傷心志而為虛狂也。

    心氣虛故飲多食。

    神氣虛。

    故善見鬼神也。

    因得之大喜。

    故善笑。

    不發于外者。

    冷笑而無聲也。

    食氣入胃。

    濁氣歸心。

    故當先補足太陰陽明。

    以養心精。

    補足太陽之津。

    以資神氣。

    後取手太陰太陽陽明以清其狂焉。

    按因于足少陰者。

    先取手而後取足。

    因于手少陰者。

    先取足而後取手。

    皆上下氣交之妙用。

     狂而新發。

    未應如此者。

    先取曲泉左右動脈。

    及甚者見血。

    有頃已。

    不已。

    以法取之。

    灸骨二十壯。

     此總結以上之狂疾。

    如從下而上者。

    則當先取肝經之曲泉。

    應者。

    謂因于下而應于上也。

    蓋言狂乃心氣虛實之為病。

    如因于腎氣之實虛。

    皆從水而木。

    木而火也。

    故狂而新發。

    未見悲驚喜怒。

     妄見妄聞。

    如此之證者。

    先取曲泉左右之動脈。

    盛者見血即已。

    蓋病從木氣清散。

    而不及于心神矣。

     如不已。

    用灸法以取之。

    骨。

    乃督脈之所循。

    督脈與肝脈會于頭項。

    故灸骨。

    引厥陰之脈氣。

     複從下散也。

    按脊骨之盡處為骨。

    乃足太陽與督脈交會之處。

    曰窮骨。

    曰骨。

    曰骨。

    蓋亦有所分别也。

     風逆。

    暴四肢腫。

    身漯漯。

    唏然時寒。

    饑則煩。

    飽則善變。

    取手太陰表裡。

    足少陰陽明之經。

     肉清取荥。

    骨清取井經也。

     經雲。

    厥成為癫疾。

    蓋因厥氣上逆。

    而成癫疾也。

    夫腎為水髒。

    風行則水渙。

    風逆者。

    因感外淫之風。

    以緻少陰之氣上逆也。

    風淫末疾。

    故暴腫四肢。

    漯漯。

    寒濕也。

    唏然。

    寒競貌。

    乃風動水寒之氣。

    而見此證也。

    風傷腎水。

    則心氣亦虛。

    故饑則煩。

    風木之邪。

    賊傷中土。

    故飽則善變也。

     取手太陰表裡。

    以清風邪。

    足少陰陽明之經。

    以調逆氣。

    清、冷也。

    肉清者。

    涼出于肌腠。

    故取荥火以溫肌寒。

    蓋土主肌肉。

    火能助土也。

    骨清者。

    尚在于水髒。

    故取井木以瀉水邪。

    餘伯榮曰。

     取手太陰表裡者。

    取汗也。

    如用麻黃以通毛竅。

    配杏子以利肺金。

    蓋裡氣疏而後表氣通也。

     厥邪為病也。

    足暴清。

    胸将若裂。

    腸若将以刀切之。

    煩而不能食。

    脈大小皆澀。

    暖取足少陰。

     清取足陽明。

    清則補之。

    溫則瀉之。

     此足少陰之本氣厥逆而為病也。

    少陰之大絡起于腎。

    下出于氣街。

    循陰股内廉。

    斜入中。

    下出内踝之後。

    入足下。

    少陰之氣逆于内。

    故足暴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