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四時氣第十九
黃帝問于岐伯曰。
夫四時之氣。
各不同形。
百病之起。
皆有所生。
灸刺之道。
何者為定。
岐伯答曰。
四時之氣。
各有所在。
灸刺之道。
得氣穴為定。
故春取經。
血脈分肉之間。
甚者深取之。
間者淺刺之。
夏取盛經孫絡。
取分間。
絕皮膚。
秋取經俞。
邪在腑。
取之合。
冬取井荥。
必深之留之。
(間去聲) 此篇論四時之氣。
出入于皮膚脈絡。
而皮肉筋骨。
乃六腑之外合。
故百病之起。
有因于在外之皮膚脈肉筋骨。
而及于内之六腑者。
有因病六腑之氣。
而及于外合之形層者。
内因外因。
皆有所生。
知其氣之出入。
則知所以治矣。
四時之氣。
各有所在。
故春取經脈于分肉之間。
夏取盛經孫絡。
分肉皮膚。
蓋春夏之氣。
從内而外也。
秋取經俞。
邪在腑。
取之合。
此秋氣之複從外而内也。
冬取井荥。
必深而留之。
謂冬氣之藏于内也。
此人氣之出入。
應天地之四時。
是以灸刺之道。
得氣穴為定。
按、本藏篇曰。
肺合大腸。
大腸者皮其應。
心合小腸。
小腸者脈其應。
肝合膽。
膽者筋其應。
脾合胃。
胃者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應。
乃髒合腑而腑合于形層。
是以有病溫瘧皮水之在外者。
有腸中不便。
腹中常鳴之在腑者。
溫瘧汗不出。
為五十九。
此外因之邪。
病在于骨髓也。
素問瘧論曰。
溫瘧者。
得之冬中于風寒。
氣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則陽氣大發。
邪氣不能自出。
因遇大暑。
腦髓爍。
肌肉消。
腠理發洩。
或有所用力。
邪氣與汗皆出。
此病藏于腎。
其氣先從内出之于外也。
是以汗不出。
則邪不能去。
當為五十九。
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
風膚脹。
為五十七。
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即水以水為疾也) 此外因之邪。
病在于皮膚也。
、水病也。
因汗出遇風。
風水之邪。
留于皮膚。
而為腫脹也。
為五十七。
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蓋邪在皮膚。
當從膚表而出。
五十七。
詳素問水熱穴論。
飧洩。
補三陰之上。
補陰陵泉。
皆久留之。
熱行乃止。
(飧葉孫) 此内因之病。
在脾而為腫洩也。
脾為濕土。
乃陰中之至陰。
脾氣虛寒。
則為飧洩。
故當補三陰之上。
補陰陵泉。
皆久留之。
候熱氣行至乃止。
三陰之上。
足三陰交穴。
陰陵泉。
脾之合穴也。
朱濟公問曰。
經義隻病在六腑。
奚又有脾髒之飧洩。
曰陽明不從标本。
從中見太陰之化。
脾與胃以膜相運。
陰陽相合。
為髒腑血氣之生原。
是以下編論五髒病。
而兼論胃。
此篇論六腑病而有脾。
轉筋于陽治其陽。
轉筋于陰治其陰。
皆卒刺之。
(卒同) 筋有陰陽。
以應四時十二月。
故轉筋于陽治其陽。
轉筋于陰治其陰。
刺者。
燒針劫刺。
以取筋痹。
徒。
先取環谷下三寸。
以铍針針之。
已刺而之。
而内之。
入而複之。
以盡其水。
必堅。
來緩則煩悶。
來急則安靜。
間日一刺之。
盡乃止。
飲閉藥。
方刺之時。
徒飲之。
方飲無食。
方食無飲。
無食他食。
百三十五日。
(音桶内音讷) 此内因脾胃虛寒。
而水溢于肉理也。
徒衆也。
土位中央。
主灌溉于四旁。
土氣虛。
則四方之衆水。
反乘侮其土而為水病也。
夫谷有三百六十五穴會。
肉之大會為谷。
大會者。
手足股肱之大肉也。
環谷者。
取手足之分肉以瀉其水也。
、筒也。
以如筒之針而内之。
入而複出。
以盡其水。
水腫于肌肉。
則浮而軟。
水盡則肉必堅矣。
來緩則煩悶。
來急則安靜也。
水雖在于肌腠。
而其原在内也。
飲閉藥者。
謂水乃盡。
當飲充實脾土之藥。
勿使水之複乘也。
方刺之時。
欲使水盡出于外。
故徒飲之。
蓋脾主肌肉。
病之因本于脾。
脾水盡而後能土氣充實也。
夫飲入于胃。
上輸于脾肺。
食氣入胃。
淫散于心肝。
飲食并入。
藉三焦之氣。
蒸化精微。
濟泌别汁。
中焦氣虛。
則水谷不能分别矣。
是以方飲無食。
方食無飲。
蓋言土氣虛而水聚于中者。
由三焦元氣虛也。
三焦者。
通會元真于肌腠。
三焦元真之氣虛。
則膚腠空疏。
而水溢于内矣。
無食他食者。
惟食谷食以養土氣也。
土之成數在十。
而分旺于四時八節。
調養百三十五日者。
逾九節候而土氣複也。
着痹不去。
久寒不已。
卒取其三裡。
此邪留于骨節而為痹也。
素問痹論曰。
濕勝為着痹。
蓋濕流于關節。
故久寒不已。
當卒取其三裡。
取陽明燥熱之氣。
以勝其寒濕也。
沈亮宸曰。
谷屬骨。
此承上文肌腠未盡之水。
流于關節。
則為着痹。
故取陽明之三裡。
從腑以瀉髒也。
骨為幹。
沈亮宸曰。
此承上文而言骨之為病。
在骨之髓節也。
幹者。
如木幹之堅勁。
是故溫瘧之邪。
藏于骨髓。
濕痹之氣。
流于關節。
其骨如幹。
而不受邪之所傷。
莫雲從曰。
五營運論雲。
腎生骨髓。
髓生肝。
骨空論論骨節之交。
皆有髓空。
以滲精髓。
蓋邪害空竅。
而直骨堅勁。
不受邪傷。
即骨之痛。
病在髓節。
而應于骨也。
腸中不便。
取三裡。
盛瀉之。
虛補之。
沈亮宸曰。
此病在三焦。
而為腸中不便也。
三焦之氣。
蒸化水谷。
濟泌别汁。
水谷者。
常并居于胃中。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
是以腸中不便者。
三焦之氣虛也。
三焦之部署。
在胃腑上中下之間。
故獨取足陽明之三裡。
邪盛者瀉之。
正虛者補之。
厲風者。
素刺其腫上。
已刺。
以銳針針其處。
按出其惡氣。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無食他食。
此邪病之在脈也。
素問風論曰。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名曰厲風。
腫者。
脈中之營熱。
出于跗肉而為腫也。
惡氣者。
惡厲之邪。
留而不去。
則使其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潰。
故當出其惡氣。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無食他食者。
謂當恬淡其飲食。
無食他方之異品也。
腹中常鳴。
氣上沖胸。
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腸。
刺肓之原。
巨虛上廉三裡。
(肓音荒) 此邪在大腸而為病也。
大腸為傳導之官。
病則其氣反逆。
是以腹中常鳴。
氣上沖胸。
喘不能久立。
膏肓即髒腑之募原。
膏在上而肓在下。
肓之原在臍下一寸五分。
名曰脖。
乃大腸之分。
巨虛上廉。
在三裡下三寸。
取巨虛三裡者。
大腸屬胃也。
小腸控睾。
引腰脊上沖心。
邪在小腸者。
連睾系屬于脊。
貫肝肺。
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
上沖腸胃熏肝。
散于肓。
結于臍。
故取之肓原以散之。
刺太陰以予之。
取厥陰以下之。
取巨虛下廉以去之。
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睾音高) 沈亮宸曰。
控睾引腰脊上沖心者。
小腸之疝氣也。
肓乃腸外之脂膜。
故取肓之原以散之。
刺手太陰以奪之。
取足厥陰以下之。
取巨虛下廉。
以去小腸之邪。
按其所過之經以調其氣。
善嘔。
嘔有苦。
長太息。
心中。
恐人将捕之。
邪在膽。
逆在胃。
膽液洩。
則口苦。
胃氣逆。
則嘔苦。
故曰嘔膽。
取三裡以下。
胃氣逆。
則刺少陽血絡。
以閉膽逆。
卻調其虛實。
以去其邪。
此邪在膽而為病也。
嘔有苦。
膽氣逆在胃也。
膽氣欲升。
故長太息以伸之。
病則膽氣虛。
故心中。
恐人将捕之。
病在膽。
逆在胃者。
木邪乘土也。
膽汁通于廉泉玉英。
故膽液洩。
則口苦。
膽邪在胃。
故胃氣逆。
則嘔苦也。
取三裡以下胃氣之逆。
刺少陽經之血絡。
以閉膽逆。
調其虛實。
以去其邪。
飲食不下。
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
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
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此邪在胃脘而為病也。
食飲不下。
膈塞不通。
如邪在上脘。
則不能受納水谷。
故當抑而下之。
如邪在下脘。
則不能傳化糟粕。
故當散而去之。
沈亮宸曰。
食飲不下。
膈塞不通。
病在上也。
然下焦阻塞。
則上焦亦為之不利。
蓋水谷入口。
則胃實而腸虛。
食下。
則腸實而胃虛。
如下氣閉而食不下。
則胃實而上焦膈塞矣。
是以經文總言其病。
而治分上下。
學人體會毋忽。
小腹痛腫。
不得小便。
邪在三焦約。
取之太陽大絡。
視其絡脈。
與厥陰小絡。
結而血者。
腫上及胃脘。
取三裡。
此邪在膀胱而為病者。
三焦下俞。
出于委陽。
并太陽之正。
入絡膀胱。
約下焦。
實則閉癃。
虛則遺溺。
小腹腫痛。
不得小便。
邪在三焦約也。
故當取足太陽之大絡。
小絡。
孫絡也。
足太陽厥陰之絡。
交絡于跗之間。
視其結而血者去之。
蓋肝主疏洩。
結在厥陰之絡。
亦不得小便矣。
如小腹腫。
上及胃脘。
取足三裡。
睹其色。
察其以。
知其散複者。
視其目色。
以知病之存亡也。
一其形。
聽其動靜者。
持氣口人迎。
以視其脈。
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
脈軟者病将下。
諸經實者。
病三日已。
氣口候陰。
人迎候陽也。
睹其色者。
分别五行之色也。
如色青者。
内病在膽。
外病在筋。
色赤者。
内病在小腸。
外病在脈也。
察其以者。
察其所以然之病。
或病因于外。
或病因于内。
或因于外而病及于内者。
或因于内而病及于外者。
散者。
邪散而病已也。
複者。
病在外而複及于内。
病在内而複及于外也。
視其目色者。
察其血色也。
蓋在外之皮肉筋骨。
内應于六腑。
六腑内合五髒。
外内之病。
皆本于五行之色。
而五髒之血色。
皆見于目。
故視其目色。
以知病之存亡也。
一其形者。
靜守其神。
形與神俱也。
聽其動靜者。
持氣口人迎。
以視脈之堅滑軟靜。
而知病之進退也。
諸經實者。
邪在經脈也。
氣口人迎。
候三陰三陽之氣也。
沈亮宸曰。
五髒六腑。
應天之五運六氣。
五運主中。
六氣主外。
五運主歲。
六氣主時。
五髒内合六腑。
六腑外應六氣。
陰陽相合。
外内交通。
故本篇首定四時。
末論髒腑陰陽血氣。
乃人與天地相參。
陰陽離合之大道也。
卷三 五邪第二十 邪在肺。
則病皮膚痛。
寒熱。
上氣喘。
汗出。
咳動肩背。
取之膺中外俞。
背三節五髒之旁。
以手疾按之。
快然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此承上章複論邪在五髒而病于外也。
夫六腑之應于皮肉筋骨者。
髒腑雌雄之相合也。
五髒之外應者。
陰陽之氣。
皆有出有入也。
肺主皮毛。
故邪在肺。
則病皮膚痛。
寒熱者。
皮寒熱也。
蓋髒為陰。
皮膚為陽。
表裡之氣。
外内相乘。
故為寒為熱也。
上氣喘者。
肺氣逆也。
汗出者。
毛腠疏也。
咳動肩背者。
咳急息肩。
肺俞之在肩背也。
膺中外俞。
肺脈所出之中府雲門處。
背三節五髒之旁。
乃肺俞旁之魄戶也。
缺盆中者。
手陽明經之扶突。
蓋從腑以越陰髒之邪。
邪在肝。
則兩脅中痛。
寒中。
惡血在内。
行善掣節。
時腳腫。
取之行間。
以引脅下。
補三裡以溫胃中。
取血脈以散惡血。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肝脈循于兩脅。
故邪在肝。
則脅中痛。
兩陰交盡。
是為厥陰。
病則不能生陽。
故為寒中。
蓋邪在肝。
脅中痛。
乃病經髒之有形。
寒中。
病厥陰之氣也。
内、脈内也。
行善掣節者。
行則掣節而痛。
此惡血留于脈内。
脈度循于骨節也。
時腳腫者。
厥陰之經氣下逆也。
當取足厥陰肝經之行間。
以引脅下之痛。
補足陽明之三裡。
以溫寒中。
取血脈以散在内之惡血。
耳間青脈。
乃少陽之絡。
循于耳之前後。
入耳中。
蓋亦從腑陽以去其掣節。
邪在脾胃。
則病肌肉痛。
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則熱中善饑。
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則寒中。
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
若俱不足。
則有寒有熱。
皆調于三裡。
脾胃主肌肉。
故邪在脾胃則肌肉痛。
脾乃陰中之至陰。
胃為陽熱之腑。
故陽明從中見太陰之化。
則陰陽和平。
雌雄相應。
若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則熱中而消谷善饑。
若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則寒中而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者。
邪病之有餘。
俱不足者。
正氣之不足。
皆當調之三裡而補瀉之。
亦從腑而和髒也。
邪在腎。
則病骨痛陰痹。
陰痹者。
按之而不得。
腹脹腰痛。
大便難。
肩背頸項痛。
時眩。
取之湧泉昆侖。
視有血者盡取之。
在外者。
筋骨為陰。
病在陰者。
名曰痹陰。
痹者。
病在骨也。
按之而不得者。
邪在骨髓也。
腹脹者。
髒寒生滿病也。
腰者。
腎之府也。
腎開竅于二陰。
大便難者。
腎氣不化也。
肩背頸項痛。
時眩者。
髒病而及于腑也。
故當取足少陰之湧泉。
足太陽之昆侖。
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
則病心痛喜悲。
時眩仆。
視有餘不足。
而調之其輸也。
邪在心。
邪薄于心之分也。
喜為心志。
心氣病則虛。
故喜悲。
神氣傷。
故時眩仆。
視有餘不足。
而調其輸也。
按皮脈肉筋骨。
五髒之外合也。
邪在心而不病脈者。
手厥陰心主包絡主脈也。
邪客篇曰。
心者。
五髒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其髒堅固。
邪勿能容也。
容之則傷心。
傷心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在于心者。
皆在于心之包絡。
包絡者。
心主之脈也。
本輸者。
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
故邪在心。
邪在于包絡。
心之分也。
視有餘不足而調之者。
因心氣之虛實。
而調之也。
此邪薄于心之分。
以緻心氣之有餘不足。
邪不在心。
故不外應于脈。
沈亮宸曰。
邪幹髒則死。
非獨傷于心也。
曰邪在肺。
邪在肝者。
邪薄于五髒之分。
病髒氣而不傷其髒真。
故首言三節五髒之旁。
以手疾按之。
快然乃刺之。
蓋五髒之旁。
乃五髒之氣舍也。
病在氣。
當取之氣。
取之氣。
故以手按之則快然。
曰三節。
曰五髒之旁。
俱宜體會。
卷三 寒熱病第二十一 皮寒熱者。
不可附席。
毛發焦。
鼻槁臘。
不得汗。
取三陽之絡。
以補手太陰。
(臘思亦切) 上二章論五髒六腑。
以及外合之皮肉筋骨為病。
此章論病三陰三陽之經氣。
而為寒為熱也。
病在皮。
故不可附席。
皮膚之血氣以滋毛發。
皮氣傷。
故毛發焦也。
臘、幹也。
肺主皮毛。
開竅在鼻。
故鼻為之幹槁。
此邪在表。
而病太陰太陽之氣。
當從汗解。
如不得汗。
宜取太陽之絡以發汗。
補手太陰以資其津液焉。
按以上三章。
經旨相連。
故無君臣問答之辭。
其病在腑髒經氣之不同。
故分為三章。
此章通論陰陽之經氣為病。
故篇名寒熱。
寒熱者。
陰陽之氣也。
肌寒熱者。
肌痛。
毛發焦而唇槁臘。
不得汗。
取三陽于下。
以去其血者。
補足太陰。
以出其汗。
脈外之血氣。
充膚熱肉。
生毫毛。
故病在肌。
則肌肉痛而毛發焦也。
脾主肌肉。
開竅于口。
故唇口槁臘。
如不得汗。
當取三陽于下。
以去其血。
補足太陰以資水谷之汗。
三陽。
太陽也。
蓋寒熱雖在肌。
而汗從表出也。
莫雲從曰。
肺之鼻竅。
脾之口竅。
皆在氣分上看。
骨寒熱者。
病無所安。
汗注不休。
齒未槁。
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
齒已槁。
死不治。
骨厥亦然。
骨寒熱者。
病少陰之氣也。
病無所安者。
陰躁也。
少陰為生氣之原。
汗注不休者。
生氣外脫也。
齒未槁者。
根氣尚存。
取足少陰于陰股之絡以去其邪。
齒已槁。
死不治矣。
此邪病少陰之氣。
邪正相搏。
故為寒熱。
邪去則愈。
正脫則死矣。
骨厥者。
謂腎髒為病。
而腎氣厥逆也。
夫聖人南面而立。
前曰廣明。
後曰太沖。
太沖之地。
名曰少陰。
少陰之上。
名曰太陽。
是少陰為生陽之本。
然腎髒亦為生氣之原。
故曰骨厥亦然。
蓋以分别骨寒熱者。
病少陰之氣也。
沈亮宸曰。
以上三節。
病在三陰之氣。
故曰取三陽之絡。
曰取少陰于陰股之絡。
而不言經穴。
上章之病在五髒。
則曰行間三裡。
昆侖。
湧泉。
而不言三陰三陽。
骨痹。
舉節不用而痛。
汗注煩心。
取三陽之經補之。
骨痹舉節不用而痛。
汗注煩心。
病在少陰之氣而入深也。
故當取太陽之經補之。
以去其邪。
夫經脈為裡。
浮見于皮部者為絡。
上節論三陰之氣而為寒熱者。
病在于膚表。
故取之絡。
此病氣入深。
故取之經。
此篇論三陰三陽之經氣為病。
有病在氣而不及于經者。
有病在氣。
而轉入于經者。
有經氣之兼病者。
蓋陰陽六氣。
合手足之六經也。
沈亮宸曰。
冬者腎髒。
血氣在中。
内着骨髓。
通于五髒。
骨痹。
冬痹者。
汗注煩心。
病通于髒也。
邪氣者。
常随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
故下文曰。
冬取經輸。
經輸者。
治骨髓。
故取三陽之經。
以發越陰髒之痹。
莫雲從曰。
以本經之法。
施于治道。
如鼓應桴。
馬氏退理以先針。
緻使後學鹹視為針刺而忽之。
不知針刺之中。
有至道存焉。
身有所傷。
血出多。
及中風寒。
若有所堕墜。
四肢懈惰不收。
名曰體惰。
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
三結交者。
陽明太陰也。
臍下三寸關元也。
此言皮膚之血氣有傷。
當取之陽明太陰也。
夫首言皮腠之寒熱者。
病三陰之氣也。
此言皮腠之血氣受傷。
亦取之太陰陽明。
陰陽血氣之相關也。
身有所傷。
血出多。
傷其血矣。
及中風寒。
傷其營衛矣。
夫人之形體。
藉氣而血濡。
血氣受傷。
故若有所堕墜。
四肢懈惰不收。
名曰體惰。
夫充膚熱肉之血氣。
生于陽明水谷之精。
流溢于中。
由沖任而布散于皮腠。
故當取小腹臍下之陽明太陰。
任脈之關元。
以助血氣之生原。
三結交者。
足太陰陽明與任脈交結于小腹臍下也。
沈亮宸曰。
首言三陰之氣。
本于裡陰。
而外主于皮毛肌骨。
下節論三陽之氣。
從下而生。
而上出于頸項頭面。
此言膚表之血氣。
亦由下而上充于皮膚。
蓋陰陽血氣。
皆從下而上也。
厥痹者。
厥氣上及腹。
取陰陽之絡。
視主病也。
瀉陽補陰經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
人迎。
足陽明也。
在嬰筋之前。
嬰筋之後。
手陽明也。
名曰扶突。
次脈。
手少陽也。
名曰天牖。
次脈足太陽也。
名曰天柱。
腋下動脈。
臂太陰也。
名曰天府。
此言陽氣生于陰中。
由下而上也。
厥痹者。
痹閉于下。
以緻三陽之氣厥逆。
隻及于腹。
而不能上行于頭項也。
取陰陽之絡。
視主病者。
視厥痹之在何經也。
瀉陽者。
瀉其厥逆而使之上也。
補陰者。
陽氣生于陰中也。
次脈者。
從喉旁而次序于項後。
即本輸篇之所謂一次脈二次脈也。
蓋三陽之經氣。
皆循頸項而上充于頭面也。
腋下動脈。
手太陰也。
太陰統主陰陽之氣者也。
陽明頭痛。
胸滿不得息。
取之人迎。
此下五節。
承上文而分論厥逆之氣。
各有所見之證。
各随所逆之經以取之。
陽明頭痛。
陽明之氣。
厥逆于腹。
不得循人迎。
而上充于頭。
是以頭痛。
逆于中焦。
故胸滿不得息。
當取之人迎。
以通其氣。
暴喑氣。
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梗同) 夫金主聲。
心主言。
手陽明主氣而主金。
故陽明氣逆于下。
則暴喑。
而氣梗矣。
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則氣通而音聲出矣。
暴聾氣蒙。
耳目不明。
取天牖。
手少陽之脈入耳中。
至目銳。
少陽之氣厥于下。
則上之經脈不通。
是以暴聾氣蒙。
耳目不明。
當取之天牖。
暴攣痫眩。
足不任身。
取天柱。
足太陽主筋。
故氣厥則暴攣而足不任身矣。
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之睛明。
氣不上通。
故痫眩也。
當取之天柱。
暴瘅。
内逆。
肝肺相搏。
血溢鼻口。
取天府。
瘅、消瘅。
暴瘅、暴渴也。
肝脈貫肺。
故手太陰之氣逆。
則肝肺相搏。
肺主氣而肝主血。
氣逆于中。
則血亦留聚而上溢矣。
肺乃水之生原。
搏則津液不生而暴瘅矣。
皆當取手太陰之天府。
以疏其搏逆。
夫暴疾。
一時之厥證也。
此因于氣厥。
故用數暴字。
此為大牖五部。
牖、窗也。
頭面之穴竅。
如樓閣之大牖。
所以通氣者也。
氣厥于下。
以緻在上之經脈不通。
而為耳目不明。
暴喑痫眩諸證。
蓋言三陽之氣。
由下而生。
從上而出。
故總結曰。
此為大牖五部。
以下複論其經絡焉。
沈亮宸曰。
人迎扶突。
天牖天柱。
頭氣之街也。
腋下動脈。
胸氣之街也。
莫雲從問曰。
本輸篇論次脈。
乃手足三陽之六經。
此節隻言手陽明少陽。
足陽明太陽為大牖何也。
曰。
太陽之氣。
生于膀胱水中。
少陽之氣。
本于命門相火。
陽明之氣。
生于中焦胃腑。
在經脈有手足之六經。
在二氣隻論三陰三陽也。
其手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主行周身之氣。
故合為五大牖焉。
臂陽明有入遍齒者。
名曰大迎。
下齒齲。
取之臂。
惡寒補之。
不惡寒瀉之。
足太陽有入遍齒者。
名曰角孫。
上齒齲。
取之在鼻與前。
方病之時。
其脈盛。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一曰。
取之出鼻外。
(音仇齲邱禹切) 上節論三陽之氣循次而上出于大牖。
此複論氣從絡脈以相通。
所謂絡絕則徑通。
如環無端。
莫知其紀也。
蓋氣之出于大牖者。
從氣街而出于脈外。
氣之行于脈中者。
從絡脈而貫于脈中。
外内環轉之無端。
故莫知其紀也。
顴鼻交處為。
齲、齒痛也。
臂陽明有入遍絡于齒者。
名曰大迎。
大迎乃足陽明之經穴。
此手陽明之氣。
從絡而貫于足陽明之經。
故下齒痛。
當取之
夫四時之氣。
各不同形。
百病之起。
皆有所生。
灸刺之道。
何者為定。
岐伯答曰。
四時之氣。
各有所在。
灸刺之道。
得氣穴為定。
故春取經。
血脈分肉之間。
甚者深取之。
間者淺刺之。
夏取盛經孫絡。
取分間。
絕皮膚。
秋取經俞。
邪在腑。
取之合。
冬取井荥。
必深之留之。
(間去聲) 此篇論四時之氣。
出入于皮膚脈絡。
而皮肉筋骨。
乃六腑之外合。
故百病之起。
有因于在外之皮膚脈肉筋骨。
而及于内之六腑者。
有因病六腑之氣。
而及于外合之形層者。
内因外因。
皆有所生。
知其氣之出入。
則知所以治矣。
四時之氣。
各有所在。
故春取經脈于分肉之間。
夏取盛經孫絡。
分肉皮膚。
蓋春夏之氣。
從内而外也。
秋取經俞。
邪在腑。
取之合。
此秋氣之複從外而内也。
冬取井荥。
必深而留之。
謂冬氣之藏于内也。
此人氣之出入。
應天地之四時。
是以灸刺之道。
得氣穴為定。
按、本藏篇曰。
肺合大腸。
大腸者皮其應。
心合小腸。
小腸者脈其應。
肝合膽。
膽者筋其應。
脾合胃。
胃者肉其應。
腎合三焦膀胱。
三焦膀胱者。
腠理毫毛其應。
乃髒合腑而腑合于形層。
是以有病溫瘧皮水之在外者。
有腸中不便。
腹中常鳴之在腑者。
溫瘧汗不出。
為五十九。
此外因之邪。
病在于骨髓也。
素問瘧論曰。
溫瘧者。
得之冬中于風寒。
氣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則陽氣大發。
邪氣不能自出。
因遇大暑。
腦髓爍。
肌肉消。
腠理發洩。
或有所用力。
邪氣與汗皆出。
此病藏于腎。
其氣先從内出之于外也。
是以汗不出。
則邪不能去。
當為五十九。
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
風膚脹。
為五十七。
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即水以水為疾也) 此外因之邪。
病在于皮膚也。
、水病也。
因汗出遇風。
風水之邪。
留于皮膚。
而為腫脹也。
為五十七。
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
蓋邪在皮膚。
當從膚表而出。
五十七。
詳素問水熱穴論。
飧洩。
補三陰之上。
補陰陵泉。
皆久留之。
熱行乃止。
(飧葉孫) 此内因之病。
在脾而為腫洩也。
脾為濕土。
乃陰中之至陰。
脾氣虛寒。
則為飧洩。
故當補三陰之上。
補陰陵泉。
皆久留之。
候熱氣行至乃止。
三陰之上。
足三陰交穴。
陰陵泉。
脾之合穴也。
朱濟公問曰。
經義隻病在六腑。
奚又有脾髒之飧洩。
曰陽明不從标本。
從中見太陰之化。
脾與胃以膜相運。
陰陽相合。
為髒腑血氣之生原。
是以下編論五髒病。
而兼論胃。
此篇論六腑病而有脾。
轉筋于陽治其陽。
轉筋于陰治其陰。
皆卒刺之。
(卒同) 筋有陰陽。
以應四時十二月。
故轉筋于陽治其陽。
轉筋于陰治其陰。
刺者。
燒針劫刺。
以取筋痹。
徒。
先取環谷下三寸。
以铍針針之。
已刺而之。
而内之。
入而複之。
以盡其水。
必堅。
來緩則煩悶。
來急則安靜。
間日一刺之。
盡乃止。
飲閉藥。
方刺之時。
徒飲之。
方飲無食。
方食無飲。
無食他食。
百三十五日。
(音桶内音讷) 此内因脾胃虛寒。
而水溢于肉理也。
徒衆也。
土位中央。
主灌溉于四旁。
土氣虛。
則四方之衆水。
反乘侮其土而為水病也。
夫谷有三百六十五穴會。
肉之大會為谷。
大會者。
手足股肱之大肉也。
環谷者。
取手足之分肉以瀉其水也。
、筒也。
以如筒之針而内之。
入而複出。
以盡其水。
水腫于肌肉。
則浮而軟。
水盡則肉必堅矣。
來緩則煩悶。
來急則安靜也。
水雖在于肌腠。
而其原在内也。
飲閉藥者。
謂水乃盡。
當飲充實脾土之藥。
勿使水之複乘也。
方刺之時。
欲使水盡出于外。
故徒飲之。
蓋脾主肌肉。
病之因本于脾。
脾水盡而後能土氣充實也。
夫飲入于胃。
上輸于脾肺。
食氣入胃。
淫散于心肝。
飲食并入。
藉三焦之氣。
蒸化精微。
濟泌别汁。
中焦氣虛。
則水谷不能分别矣。
是以方飲無食。
方食無飲。
蓋言土氣虛而水聚于中者。
由三焦元氣虛也。
三焦者。
通會元真于肌腠。
三焦元真之氣虛。
則膚腠空疏。
而水溢于内矣。
無食他食者。
惟食谷食以養土氣也。
土之成數在十。
而分旺于四時八節。
調養百三十五日者。
逾九節候而土氣複也。
着痹不去。
久寒不已。
卒取其三裡。
此邪留于骨節而為痹也。
素問痹論曰。
濕勝為着痹。
蓋濕流于關節。
故久寒不已。
當卒取其三裡。
取陽明燥熱之氣。
以勝其寒濕也。
沈亮宸曰。
谷屬骨。
此承上文肌腠未盡之水。
流于關節。
則為着痹。
故取陽明之三裡。
從腑以瀉髒也。
骨為幹。
沈亮宸曰。
此承上文而言骨之為病。
在骨之髓節也。
幹者。
如木幹之堅勁。
是故溫瘧之邪。
藏于骨髓。
濕痹之氣。
流于關節。
其骨如幹。
而不受邪之所傷。
莫雲從曰。
五營運論雲。
腎生骨髓。
髓生肝。
骨空論論骨節之交。
皆有髓空。
以滲精髓。
蓋邪害空竅。
而直骨堅勁。
不受邪傷。
即骨之痛。
病在髓節。
而應于骨也。
腸中不便。
取三裡。
盛瀉之。
虛補之。
沈亮宸曰。
此病在三焦。
而為腸中不便也。
三焦之氣。
蒸化水谷。
濟泌别汁。
水谷者。
常并居于胃中。
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腸。
是以腸中不便者。
三焦之氣虛也。
三焦之部署。
在胃腑上中下之間。
故獨取足陽明之三裡。
邪盛者瀉之。
正虛者補之。
厲風者。
素刺其腫上。
已刺。
以銳針針其處。
按出其惡氣。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無食他食。
此邪病之在脈也。
素問風論曰。
風寒客于脈而不去。
名曰厲風。
腫者。
脈中之營熱。
出于跗肉而為腫也。
惡氣者。
惡厲之邪。
留而不去。
則使其鼻柱壞而色敗。
皮膚瘍潰。
故當出其惡氣。
腫盡乃止。
常食方食。
無食他食者。
謂當恬淡其飲食。
無食他方之異品也。
腹中常鳴。
氣上沖胸。
喘不能久立。
邪在大腸。
刺肓之原。
巨虛上廉三裡。
(肓音荒) 此邪在大腸而為病也。
大腸為傳導之官。
病則其氣反逆。
是以腹中常鳴。
氣上沖胸。
喘不能久立。
膏肓即髒腑之募原。
膏在上而肓在下。
肓之原在臍下一寸五分。
名曰脖。
乃大腸之分。
巨虛上廉。
在三裡下三寸。
取巨虛三裡者。
大腸屬胃也。
小腸控睾。
引腰脊上沖心。
邪在小腸者。
連睾系屬于脊。
貫肝肺。
絡心系。
氣盛則厥逆。
上沖腸胃熏肝。
散于肓。
結于臍。
故取之肓原以散之。
刺太陰以予之。
取厥陰以下之。
取巨虛下廉以去之。
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睾音高) 沈亮宸曰。
控睾引腰脊上沖心者。
小腸之疝氣也。
肓乃腸外之脂膜。
故取肓之原以散之。
刺手太陰以奪之。
取足厥陰以下之。
取巨虛下廉。
以去小腸之邪。
按其所過之經以調其氣。
善嘔。
嘔有苦。
長太息。
心中。
恐人将捕之。
邪在膽。
逆在胃。
膽液洩。
則口苦。
胃氣逆。
則嘔苦。
故曰嘔膽。
取三裡以下。
胃氣逆。
則刺少陽血絡。
以閉膽逆。
卻調其虛實。
以去其邪。
此邪在膽而為病也。
嘔有苦。
膽氣逆在胃也。
膽氣欲升。
故長太息以伸之。
病則膽氣虛。
故心中。
恐人将捕之。
病在膽。
逆在胃者。
木邪乘土也。
膽汁通于廉泉玉英。
故膽液洩。
則口苦。
膽邪在胃。
故胃氣逆。
則嘔苦也。
取三裡以下胃氣之逆。
刺少陽經之血絡。
以閉膽逆。
調其虛實。
以去其邪。
飲食不下。
膈塞不通。
邪在胃脘。
在上脘則刺抑而下之。
在下脘則散而去之。
此邪在胃脘而為病也。
食飲不下。
膈塞不通。
如邪在上脘。
則不能受納水谷。
故當抑而下之。
如邪在下脘。
則不能傳化糟粕。
故當散而去之。
沈亮宸曰。
食飲不下。
膈塞不通。
病在上也。
然下焦阻塞。
則上焦亦為之不利。
蓋水谷入口。
則胃實而腸虛。
食下。
則腸實而胃虛。
如下氣閉而食不下。
則胃實而上焦膈塞矣。
是以經文總言其病。
而治分上下。
學人體會毋忽。
小腹痛腫。
不得小便。
邪在三焦約。
取之太陽大絡。
視其絡脈。
與厥陰小絡。
結而血者。
腫上及胃脘。
取三裡。
此邪在膀胱而為病者。
三焦下俞。
出于委陽。
并太陽之正。
入絡膀胱。
約下焦。
實則閉癃。
虛則遺溺。
小腹腫痛。
不得小便。
邪在三焦約也。
故當取足太陽之大絡。
小絡。
孫絡也。
足太陽厥陰之絡。
交絡于跗之間。
視其結而血者去之。
蓋肝主疏洩。
結在厥陰之絡。
亦不得小便矣。
如小腹腫。
上及胃脘。
取足三裡。
睹其色。
察其以。
知其散複者。
視其目色。
以知病之存亡也。
一其形。
聽其動靜者。
持氣口人迎。
以視其脈。
堅且盛且滑者病日進。
脈軟者病将下。
諸經實者。
病三日已。
氣口候陰。
人迎候陽也。
睹其色者。
分别五行之色也。
如色青者。
内病在膽。
外病在筋。
色赤者。
内病在小腸。
外病在脈也。
察其以者。
察其所以然之病。
或病因于外。
或病因于内。
或因于外而病及于内者。
或因于内而病及于外者。
散者。
邪散而病已也。
複者。
病在外而複及于内。
病在内而複及于外也。
視其目色者。
察其血色也。
蓋在外之皮肉筋骨。
内應于六腑。
六腑内合五髒。
外内之病。
皆本于五行之色。
而五髒之血色。
皆見于目。
故視其目色。
以知病之存亡也。
一其形者。
靜守其神。
形與神俱也。
聽其動靜者。
持氣口人迎。
以視脈之堅滑軟靜。
而知病之進退也。
諸經實者。
邪在經脈也。
氣口人迎。
候三陰三陽之氣也。
沈亮宸曰。
五髒六腑。
應天之五運六氣。
五運主中。
六氣主外。
五運主歲。
六氣主時。
五髒内合六腑。
六腑外應六氣。
陰陽相合。
外内交通。
故本篇首定四時。
末論髒腑陰陽血氣。
乃人與天地相參。
陰陽離合之大道也。
卷三 五邪第二十 邪在肺。
則病皮膚痛。
寒熱。
上氣喘。
汗出。
咳動肩背。
取之膺中外俞。
背三節五髒之旁。
以手疾按之。
快然乃刺之。
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此承上章複論邪在五髒而病于外也。
夫六腑之應于皮肉筋骨者。
髒腑雌雄之相合也。
五髒之外應者。
陰陽之氣。
皆有出有入也。
肺主皮毛。
故邪在肺。
則病皮膚痛。
寒熱者。
皮寒熱也。
蓋髒為陰。
皮膚為陽。
表裡之氣。
外内相乘。
故為寒為熱也。
上氣喘者。
肺氣逆也。
汗出者。
毛腠疏也。
咳動肩背者。
咳急息肩。
肺俞之在肩背也。
膺中外俞。
肺脈所出之中府雲門處。
背三節五髒之旁。
乃肺俞旁之魄戶也。
缺盆中者。
手陽明經之扶突。
蓋從腑以越陰髒之邪。
邪在肝。
則兩脅中痛。
寒中。
惡血在内。
行善掣節。
時腳腫。
取之行間。
以引脅下。
補三裡以溫胃中。
取血脈以散惡血。
取耳間青脈以去其掣。
肝脈循于兩脅。
故邪在肝。
則脅中痛。
兩陰交盡。
是為厥陰。
病則不能生陽。
故為寒中。
蓋邪在肝。
脅中痛。
乃病經髒之有形。
寒中。
病厥陰之氣也。
内、脈内也。
行善掣節者。
行則掣節而痛。
此惡血留于脈内。
脈度循于骨節也。
時腳腫者。
厥陰之經氣下逆也。
當取足厥陰肝經之行間。
以引脅下之痛。
補足陽明之三裡。
以溫寒中。
取血脈以散在内之惡血。
耳間青脈。
乃少陽之絡。
循于耳之前後。
入耳中。
蓋亦從腑陽以去其掣節。
邪在脾胃。
則病肌肉痛。
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則熱中善饑。
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則寒中。
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
若俱不足。
則有寒有熱。
皆調于三裡。
脾胃主肌肉。
故邪在脾胃則肌肉痛。
脾乃陰中之至陰。
胃為陽熱之腑。
故陽明從中見太陰之化。
則陰陽和平。
雌雄相應。
若陽氣有餘。
陰氣不足。
則熱中而消谷善饑。
若陽氣不足。
陰氣有餘。
則寒中而腸鳴腹痛。
陰陽俱有餘者。
邪病之有餘。
俱不足者。
正氣之不足。
皆當調之三裡而補瀉之。
亦從腑而和髒也。
邪在腎。
則病骨痛陰痹。
陰痹者。
按之而不得。
腹脹腰痛。
大便難。
肩背頸項痛。
時眩。
取之湧泉昆侖。
視有血者盡取之。
在外者。
筋骨為陰。
病在陰者。
名曰痹陰。
痹者。
病在骨也。
按之而不得者。
邪在骨髓也。
腹脹者。
髒寒生滿病也。
腰者。
腎之府也。
腎開竅于二陰。
大便難者。
腎氣不化也。
肩背頸項痛。
時眩者。
髒病而及于腑也。
故當取足少陰之湧泉。
足太陽之昆侖。
視有血者盡取之。
邪在心。
則病心痛喜悲。
時眩仆。
視有餘不足。
而調之其輸也。
邪在心。
邪薄于心之分也。
喜為心志。
心氣病則虛。
故喜悲。
神氣傷。
故時眩仆。
視有餘不足。
而調其輸也。
按皮脈肉筋骨。
五髒之外合也。
邪在心而不病脈者。
手厥陰心主包絡主脈也。
邪客篇曰。
心者。
五髒六腑之大主也。
精神之所舍也。
其髒堅固。
邪勿能容也。
容之則傷心。
傷心則神去。
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在于心者。
皆在于心之包絡。
包絡者。
心主之脈也。
本輸者。
皆因其氣之虛實疾徐以取之。
故邪在心。
邪在于包絡。
心之分也。
視有餘不足而調之者。
因心氣之虛實。
而調之也。
此邪薄于心之分。
以緻心氣之有餘不足。
邪不在心。
故不外應于脈。
沈亮宸曰。
邪幹髒則死。
非獨傷于心也。
曰邪在肺。
邪在肝者。
邪薄于五髒之分。
病髒氣而不傷其髒真。
故首言三節五髒之旁。
以手疾按之。
快然乃刺之。
蓋五髒之旁。
乃五髒之氣舍也。
病在氣。
當取之氣。
取之氣。
故以手按之則快然。
曰三節。
曰五髒之旁。
俱宜體會。
卷三 寒熱病第二十一 皮寒熱者。
不可附席。
毛發焦。
鼻槁臘。
不得汗。
取三陽之絡。
以補手太陰。
(臘思亦切) 上二章論五髒六腑。
以及外合之皮肉筋骨為病。
此章論病三陰三陽之經氣。
而為寒為熱也。
病在皮。
故不可附席。
皮膚之血氣以滋毛發。
皮氣傷。
故毛發焦也。
臘、幹也。
肺主皮毛。
開竅在鼻。
故鼻為之幹槁。
此邪在表。
而病太陰太陽之氣。
當從汗解。
如不得汗。
宜取太陽之絡以發汗。
補手太陰以資其津液焉。
按以上三章。
經旨相連。
故無君臣問答之辭。
其病在腑髒經氣之不同。
故分為三章。
此章通論陰陽之經氣為病。
故篇名寒熱。
寒熱者。
陰陽之氣也。
肌寒熱者。
肌痛。
毛發焦而唇槁臘。
不得汗。
取三陽于下。
以去其血者。
補足太陰。
以出其汗。
脈外之血氣。
充膚熱肉。
生毫毛。
故病在肌。
則肌肉痛而毛發焦也。
脾主肌肉。
開竅于口。
故唇口槁臘。
如不得汗。
當取三陽于下。
以去其血。
補足太陰以資水谷之汗。
三陽。
太陽也。
蓋寒熱雖在肌。
而汗從表出也。
莫雲從曰。
肺之鼻竅。
脾之口竅。
皆在氣分上看。
骨寒熱者。
病無所安。
汗注不休。
齒未槁。
取其少陰于陰股之絡。
齒已槁。
死不治。
骨厥亦然。
骨寒熱者。
病少陰之氣也。
病無所安者。
陰躁也。
少陰為生氣之原。
汗注不休者。
生氣外脫也。
齒未槁者。
根氣尚存。
取足少陰于陰股之絡以去其邪。
齒已槁。
死不治矣。
此邪病少陰之氣。
邪正相搏。
故為寒熱。
邪去則愈。
正脫則死矣。
骨厥者。
謂腎髒為病。
而腎氣厥逆也。
夫聖人南面而立。
前曰廣明。
後曰太沖。
太沖之地。
名曰少陰。
少陰之上。
名曰太陽。
是少陰為生陽之本。
然腎髒亦為生氣之原。
故曰骨厥亦然。
蓋以分别骨寒熱者。
病少陰之氣也。
沈亮宸曰。
以上三節。
病在三陰之氣。
故曰取三陽之絡。
曰取少陰于陰股之絡。
而不言經穴。
上章之病在五髒。
則曰行間三裡。
昆侖。
湧泉。
而不言三陰三陽。
骨痹。
舉節不用而痛。
汗注煩心。
取三陽之經補之。
骨痹舉節不用而痛。
汗注煩心。
病在少陰之氣而入深也。
故當取太陽之經補之。
以去其邪。
夫經脈為裡。
浮見于皮部者為絡。
上節論三陰之氣而為寒熱者。
病在于膚表。
故取之絡。
此病氣入深。
故取之經。
此篇論三陰三陽之經氣為病。
有病在氣而不及于經者。
有病在氣。
而轉入于經者。
有經氣之兼病者。
蓋陰陽六氣。
合手足之六經也。
沈亮宸曰。
冬者腎髒。
血氣在中。
内着骨髓。
通于五髒。
骨痹。
冬痹者。
汗注煩心。
病通于髒也。
邪氣者。
常随四時之氣血而入客也。
故下文曰。
冬取經輸。
經輸者。
治骨髓。
故取三陽之經。
以發越陰髒之痹。
莫雲從曰。
以本經之法。
施于治道。
如鼓應桴。
馬氏退理以先針。
緻使後學鹹視為針刺而忽之。
不知針刺之中。
有至道存焉。
身有所傷。
血出多。
及中風寒。
若有所堕墜。
四肢懈惰不收。
名曰體惰。
取其小腹臍下三結交。
三結交者。
陽明太陰也。
臍下三寸關元也。
此言皮膚之血氣有傷。
當取之陽明太陰也。
夫首言皮腠之寒熱者。
病三陰之氣也。
此言皮腠之血氣受傷。
亦取之太陰陽明。
陰陽血氣之相關也。
身有所傷。
血出多。
傷其血矣。
及中風寒。
傷其營衛矣。
夫人之形體。
藉氣而血濡。
血氣受傷。
故若有所堕墜。
四肢懈惰不收。
名曰體惰。
夫充膚熱肉之血氣。
生于陽明水谷之精。
流溢于中。
由沖任而布散于皮腠。
故當取小腹臍下之陽明太陰。
任脈之關元。
以助血氣之生原。
三結交者。
足太陰陽明與任脈交結于小腹臍下也。
沈亮宸曰。
首言三陰之氣。
本于裡陰。
而外主于皮毛肌骨。
下節論三陽之氣。
從下而生。
而上出于頸項頭面。
此言膚表之血氣。
亦由下而上充于皮膚。
蓋陰陽血氣。
皆從下而上也。
厥痹者。
厥氣上及腹。
取陰陽之絡。
視主病也。
瀉陽補陰經也。
頸側之動脈人迎。
人迎。
足陽明也。
在嬰筋之前。
嬰筋之後。
手陽明也。
名曰扶突。
次脈。
手少陽也。
名曰天牖。
次脈足太陽也。
名曰天柱。
腋下動脈。
臂太陰也。
名曰天府。
此言陽氣生于陰中。
由下而上也。
厥痹者。
痹閉于下。
以緻三陽之氣厥逆。
隻及于腹。
而不能上行于頭項也。
取陰陽之絡。
視主病者。
視厥痹之在何經也。
瀉陽者。
瀉其厥逆而使之上也。
補陰者。
陽氣生于陰中也。
次脈者。
從喉旁而次序于項後。
即本輸篇之所謂一次脈二次脈也。
蓋三陽之經氣。
皆循頸項而上充于頭面也。
腋下動脈。
手太陰也。
太陰統主陰陽之氣者也。
陽明頭痛。
胸滿不得息。
取之人迎。
此下五節。
承上文而分論厥逆之氣。
各有所見之證。
各随所逆之經以取之。
陽明頭痛。
陽明之氣。
厥逆于腹。
不得循人迎。
而上充于頭。
是以頭痛。
逆于中焦。
故胸滿不得息。
當取之人迎。
以通其氣。
暴喑氣。
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梗同) 夫金主聲。
心主言。
手陽明主氣而主金。
故陽明氣逆于下。
則暴喑。
而氣梗矣。
取扶突與舌本出血。
則氣通而音聲出矣。
暴聾氣蒙。
耳目不明。
取天牖。
手少陽之脈入耳中。
至目銳。
少陽之氣厥于下。
則上之經脈不通。
是以暴聾氣蒙。
耳目不明。
當取之天牖。
暴攣痫眩。
足不任身。
取天柱。
足太陽主筋。
故氣厥則暴攣而足不任身矣。
太陽之脈。
起于目内之睛明。
氣不上通。
故痫眩也。
當取之天柱。
暴瘅。
内逆。
肝肺相搏。
血溢鼻口。
取天府。
瘅、消瘅。
暴瘅、暴渴也。
肝脈貫肺。
故手太陰之氣逆。
則肝肺相搏。
肺主氣而肝主血。
氣逆于中。
則血亦留聚而上溢矣。
肺乃水之生原。
搏則津液不生而暴瘅矣。
皆當取手太陰之天府。
以疏其搏逆。
夫暴疾。
一時之厥證也。
此因于氣厥。
故用數暴字。
此為大牖五部。
牖、窗也。
頭面之穴竅。
如樓閣之大牖。
所以通氣者也。
氣厥于下。
以緻在上之經脈不通。
而為耳目不明。
暴喑痫眩諸證。
蓋言三陽之氣。
由下而生。
從上而出。
故總結曰。
此為大牖五部。
以下複論其經絡焉。
沈亮宸曰。
人迎扶突。
天牖天柱。
頭氣之街也。
腋下動脈。
胸氣之街也。
莫雲從問曰。
本輸篇論次脈。
乃手足三陽之六經。
此節隻言手陽明少陽。
足陽明太陽為大牖何也。
曰。
太陽之氣。
生于膀胱水中。
少陽之氣。
本于命門相火。
陽明之氣。
生于中焦胃腑。
在經脈有手足之六經。
在二氣隻論三陰三陽也。
其手陽明與太陰為表裡。
主行周身之氣。
故合為五大牖焉。
臂陽明有入遍齒者。
名曰大迎。
下齒齲。
取之臂。
惡寒補之。
不惡寒瀉之。
足太陽有入遍齒者。
名曰角孫。
上齒齲。
取之在鼻與前。
方病之時。
其脈盛。
盛則瀉之。
虛則補之。
一曰。
取之出鼻外。
(音仇齲邱禹切) 上節論三陽之氣循次而上出于大牖。
此複論氣從絡脈以相通。
所謂絡絕則徑通。
如環無端。
莫知其紀也。
蓋氣之出于大牖者。
從氣街而出于脈外。
氣之行于脈中者。
從絡脈而貫于脈中。
外内環轉之無端。
故莫知其紀也。
顴鼻交處為。
齲、齒痛也。
臂陽明有入遍絡于齒者。
名曰大迎。
大迎乃足陽明之經穴。
此手陽明之氣。
從絡而貫于足陽明之經。
故下齒痛。
當取之